全面的有關太極拳的知識

全面的有關太極拳的知識

http://www.cntaijiquan.com/taijiyanjiu/1374.html

  • 1 拳術信息 2 拳術概要 3 拳術起源 4 拳術要領
  • 5 技擊特點 6 拳術流派 7 拳術發展
  • 太極摘要:

    太極拳系依據我國道家文化「虛、靜。」吐納導引之術演變而來。「虛」者,筋骨肌膚舒展,血氣調和,無形無象,全體透空之謂也。亦即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心身俱妙、與道合真之境。「靜」者,養靈根而靜心者也。所以太極拳起始以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後,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曰「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太極拳術,實與丹道合而為一也。

    編輯摘要
  • 中國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棉拳」、「十三勢」、「軟手」。至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由道門張三丰確定了太極拳的內容和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系詞》 ,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太極拳起源於中國,其動作剛柔相濟,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起源於中華一種蘊涵哲學的拳術

    太極拳 tài jí quán; [Chinese] Chinese shadow boxing;Taijiquan。太極拳-拳術信息 taijigonffutaijiquanchinataijiquanshowboxing

    太極拳作為一種老少皆宜,內涵豐富的養生健身之術,已從中國走向世界。但是,廣大習練太極拳的愛好者,大多對太極拳的定義和內涵,都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當你看完下面的解釋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太極拳是一種具有廣泛性群體聯繫的拳術

    太極拳:

    中國人認識宇宙事物的思維方法:古人對各種自然現象,經過長期的觀察,認識到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於是便用『陰陽』這兩字來概括它們。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晦月』『陽日』等具有陰陽涵義的字詞,這是古人對自然現象觀擦的真實記錄。一般地說,日常最容易見到的東西,也就是最先認識到的東西。日和月是古人最常見到的天體,無論人們看到或看不到日月,日月都在不停運行。通常太陽白天普照,夜間則無,但隨之月亮卻又會升上天際,這樣人們便產生了日與月的相對概念。陰與陽也是相對而言的,這時古人把白天普照的太陽定為了「陽」,那麼「陰 」自然就是與太陽相對的月亮了。這便是古人最初的『陰陽觀』。當時『陰陽』的概念是非常樸素的,僅指日光的向背,並不具備哲學上的意義。但是隨著以後古人觀察面的拓寬,觀察深度的增加,陰陽的原始而樸素概念逐漸得到引申,即出現了以日光的向背為基層,通過類比思維而引申出若干相對的概念。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凡是活動的、無形的、向上的、溫熱的、明亮的、亢進的都屬於陽;凡是沉靜的、有形的、向內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都屬於陰。這樣古人便將自然界和人體內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分歸於陰陽的屬性,同時也創造出了以陰陽相對的概念為基礎的基本思維體系。

    太極一詞最早是道家養生術術語,它的引申屬中國古代哲學的自然觀範疇。太極是淳和未分之氣,是天地未分時的混沌元氣,它是產生萬物的本源。北宋周敦頤提出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南宋大理學家朱熹解釋:「太極是無形無象的理,統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明清王夫之把極大無限的陰陽未分的元氣稱為太極。孫中山曾說:「原始之時,太極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生成物質的本原就叫太極。

    「拳」是指格鬥的技巧。在遠古時期,人類和野獸搏鬥獲取食物就產生了拳。太極拳就是利用太極的理論指導人類防身健體。太極是陰陽的統一體,用立體圓來體現。陰陽是在圓的統一體中互相轉化,互相發展,互相運動變化,相互對待,相互彌補,相輔相成,它是一切事物的總規律。太極拳以拳法之小道來通達太極之大道是古代聖賢太極最深刻的領悟,能領悟太極之變化者,乃可得拳道之最高境界。

    通俗地講「太極拳」是一種動中求靜的運動。以黃老學說為理論,在養生術的基礎上發展的融養生、防身為一體的拳法;是歷代聖賢智慧的結晶。拳架按照生理結構、力學原理,將武術徒手格鬥四大技法(踢、打、摔、拿)隱藏在圓的運動中連綿不斷,用意不用力的修鍊(圓是由無數個點組成,將各種招式變成圓中的一點),在慢且圓的情況下分層次(三層九級制訓練法)、講究節律(四季變化)因人而宜,使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完善發展,修鍊精、氣、神;以推手檢驗拳架、培養「捨己從人」的藝術,經推手使拳架通向搏擊;搏擊中講究後發先至、大智若愚、一招制敵;是一種「有無相生」至善完美的技巧、方法體系。

    太極拳就是以「統天地萬物之理」修鍊的拳法。

    太極拳練習意義:現在健身方法很多,光各種拳術就有幾百種,「太極拳是一種按照道家陰陽學說的理論,通過柔和緩慢的形體動作修身養性,去尋求人體自身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個體與社會的協調的運動形式」。這個定義就把太極拳與其它形式的健身術、拳術區別開來了。尤其作為拳術,太極拳與其它拳術有本質的區別。因為其它拳術大都是為了訓練技擊的效能。然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有多大呢?每個人都長著相同的兩隻手、兩隻腳,一個人要想絕對有把握地打敗另一個人,就必須進行超常的訓練,承受常人所不願承受的痛苦,因此也就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有的甚至留下難以治癒的隱患。造成了人體自身的不協調。要想獲得超常的功能,還必須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承受磨練,結果違反了人類順應自然生存的常規,形成了人與自然的不協調。當這些超常的訓練到一定程度後會成為練習者的資本,去到處炫耀爭鬥,形成了個體與社會的不協調。但練習太極拳則不然,因為練太極拳是在不斷追求人體本身、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協調,在這個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要不斷開闊自己的胸懷,平衡自己的心態,開發自己的智慧,提高自身的修養,強健自己的體魄。這是其它任何一種拳術、健身術所不能比擬的。所以,練習太極拳是現代人應該掌握的一種最好的健身運動方式。

    太極拳注意方法:要想練好太極拳首先要有信心,有恆心,不能半途而廢。因為太極拳確實比其它拳術、健身術難度大,複雜得多。其次還要有一位好老師。這個老師不一定是名師,但一定要是明師,要能明示拳理,明擺拳架。三是要鑽研理論。太極拳是文化拳,不明拳理,只求形式是難於登峰造極的。

    另外練好太極拳還要經過五個階段:一是學拳。現代各式太極拳的套路都很多,要想學會一個套路必須扎紮實實,一式一式去學習,這個階段對初學者非常重要。二是修拳。一個套路學完了並不等於學會了。太極拳在放鬆的情況下練習很容易變形。還需要經老師一個式一個式的糾正動作,使之達到「外三合」標準。現在許多練拳者不重視修拳,學完後就自己去練,往往練走了樣,動作變形,勁路不通暢。養成一些壞毛病後還不好再糾正。所謂「學拳容易改拳難」就是指此。所以修拳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階段。三是練拳。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一套拳已經熟練掌握並基本合乎規矩,達到標準,接下來就需要個人去苦練,俗語講「功夫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拳打萬遍自然精」。四是內外合一。學會了套路,依樣畫葫蘆地打拳是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只有內外合一即內勁,呼吸和形體動作有機的結合起來,才進入太極拳的「懂勁」即中級階段。這個階段要把動作的開合、伸縮、起落和呼吸結合起來,讓丹田、腰脊發出的力達到四梢。使練拳者由「著熟」升華到「懂勁」。五是隨心所欲也就是「神明」階段。這個階段進入了太極拳的高層次,一套拳不僅從外形上打的舒展、漂亮,而且從內勁、呼吸上暢通無阻、一氣呵成。使人感覺如行雲流水。

    以上講的五個階段只是人為的劃分,在實際練習過程中,分界線並不十分明顯,而且每個階段需要的時間也需因人而定。過去講「太極十年不出門」可能有些誇張。然而由於過去人們的普遍素質較低,信息量少,又加上人品需要長期培養,學習太極拳要想達到高層次、高水平是要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現在時代不同了,各門派的太極拳老師大多拋棄了過去的封建思想,而且各種太極拳書箱、刊物和太極拳界舉辦的活動越來越多,人們可以通過廣泛的交流和書、報、刊獲得大量信息,所說的五個階段是可以通過三、五年的時間來實現的。

    太極拳-拳術概要 dfadsfsfewqerqwerqwtaijierqwertaijiquanqwerqwegongfurqwerqwererqwer

    太極拳具有知名度和中國性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台,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鍊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掤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向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採後挒;挒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太極拳-拳術起源 qazxswedcvfrtg

    太極拳-張三丰起源說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李道子、元、明(公元1260~1644年)張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王宗岳和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等幾種不同的說法。太極拳綜合吸收了中國古代以來的各種拳法的精華,並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氣功之術和中醫經絡學說,以及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以道教、太極八卦等理論為太極拳的哲學基礎,綜合而成。   張 三 豐元 明 道 士 。 名 全 一 , 一 名 君 寶 , 號 三 豐 。 約 活 動 於 元 延 佑 ( 1 3 1 4 - - 1 3 2 0 ) 到 明 永 樂 十 五 年 ( 1 4 1 7 ) 間 。 遼 東 懿 州 ( 今 遼 寧 彰 武 西 南 ) 人 。 張 三 豐 以 其 不 修 邊 幅 , 又 名 「 張 邋 遢 」 。 傳 說 他 「 姿 態 魁 偉 ,

    龜 形 鶴 背 , 大 耳 圓 目 , 須 髯 如 戟 。 寒 暑 唯 一 衲 一 蓑 。 所 啖 升 斗 輒 盡 , 或 數 日 一 食 , 或 數 月 不 食 。 」 讀 書 經 目 不 忘 , 有 學 識 , 能 詩 書 。

    灑 脫 不 羈 , 頗 具 神 仙 風 度 。 其 身 世 出 處 , 頗 多 傳 說 , 「 或 言 三 豐 金 時 人 」 。 傳 說 宋 末 , 時 亂 ,

    宋 徽 宗 召 之 , 三 豐 曾 單 拳 擊 殺 賊 百 人 。 亦 傳 其 能 辟 谷 神 行 , 死 而 復 生 。 一 生 不 慕 榮 利 , 遁 世 清 修 。

    據 其 自 述 , 他 曾 任 縣 令 , 後 棄 官 出 家 為 全 真 道 士 。 曾 於 終 南 山 遇 火 龍 真 人 傳 以 丹 訣 。 游 武 當 山 ,

    與 其 徒 在 該 山 「 去 荊 榛 、 群 瓦 礫 」 , 創 草 廬 以 修 道 。 預 言 「 此 山 異 日 必 大 興 」 , 囑 其 弟 子 「 善

    守 香 火 」 。 不 久 離 開 武 當 山 , 雲 游 至 四 川 , 在 青 城 山 和 鶴 鳴 山 訪 真 攬 勝 。 首 創 太 極 拳 注 以

    為 修 道 健 身 之 用 , 今 日 大 行 於 世 。

    1988年9月第一版,1990年6月再版,著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兆仁先生主編《東方修道文庫-太極道訣》一書中講最早可追溯到老子,經四代後傳承到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傳張三丰。「北宋張三丰是一位內功精湛的武術大師」,明確指出「當今流傳中外的太極拳即為所創」。太極拳有著完整的拳架、方法,從北宋傳承至今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當然這種方法一直只有少數人掌握,因為太極拳的確很難煉成,只有那些真正品德高尚、知識淵博、勇於實踐的人才能煉成。

    太極拳的來源:①來源於中國古代道家養生術,是一種「動中求靜」的養生術,是修道之基,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注重心靜體松,所以被稱為「內家拳」。②傳承中歷代聖賢智慧結晶。

    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秘傳在道門中,稱之為「活步」拳架;張三丰傳承到民間。在民間,以河南溫縣趙堡鎮鎮上的傳承關係最為清晰,拳架稱為「定步」拳架,以「承架(又稱三合一架、尺寸架)」為代表,十五年前為了區分才稱為武當趙堡太極拳,現在國家承認稱為「和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傳承中蔣發經九代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鎮上陳清平傳武禹襄,武禹襄為了完成推廣普及,把傳承的「承架」簡化(去掉圓弧運動改為直線運動利於學習)創武式,楊班侯從師於武禹襄煉武當趙堡太極拳後為了推廣普及將趙堡太極拳簡化創楊式;另一支是蔣發教過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的陳王廷定步太極拳拳架---但沒有傳承關係(沒有行「跪拜之禮」),在陳姓家族中流傳,最先稱為「陳溝拳」,後來稱為「陳家拳」,陳姓傳人們結合家傳「三皇炮錘」的練法傳承著拳法,七十年代中期才稱為「陳式太極拳」。

    太極拳各門派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祖師: 張三丰——————————————— ↓ ↓ ↓第二代:王宗岳 道門內流傳 張松溪(松溪派) ↓第三代:蔣 發———————————————————— ↓ ↓第四代:刑喜懷 陳王廷(陳式) ↓ ↓第五代:張初臣 ↓ ↓第六代:陳敬伯 ↓ ↓第七代:張宗禹 ↓ ↓第八代:張 彥——— ↓ ↓ ↓第九代:張應昌 陳清平—————— 陳長興 ↓ ↓ ↓ ↓ ↓第十代:張 汶 和兆元 李景彥 武禹襄(武式) 楊祿禪(楊式)——————— ↓ (和式)(忽雷架) ↓ ↓ ↓ ↓十一代:張金梅 李亦畬 楊班侯 全 佑 王蘭亭 ↓ ↓ ↓ ↓ ↓十二代:張敬芝 郝為真(郝式) 楊兆祥 吳鑒泉 李瑞東 ↓ ↓ ↓ (吳式) (李式)十三代:侯春秀 孫祿堂(孫式) 常遠亭(常式)

    太極拳以「棚、捋、擠、按、采、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鍊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

    太極拳-拳術要領qwertyuiop098765444322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要求練習者姿勢正確

    練拳要領

    姿勢要領: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特點asdfghjkl

    註:「太極」就是陰陽結合之物,宇宙、地球萬物等大自然都是太極狀態,生於「無極」;即「有」生於「無」,或者說「道」為萬物之體,無形無象,曰「無極」,此觀點屬於客觀的唯心主義哲學。「陰」和「陽」是中國古典哲學用來表達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他們各自有著各自的特性,相互矛盾又結合,陰性離不開陽性,陽性也同樣離不開陰性,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相交,既對立又統一,所以太極拳就是辯證法。 2、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註:這句話說明了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也就是自然界萬物變化的自然屬性。太極拳運動是以人為的運動形式,去接近這些大自然的運動屬性。練習太極拳時,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分出虛實來,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做動作不能過了「度」的範圍,也不能小於「度」的範圍,在於將展未展之間,似松非松,大小適中,鬆緊適度。推手禦敵時沾粘連隨,捨己從人,視敵之變化而變化,引進落空合即出,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3、舉步輕靈神內斂,莫叫斷續一氣研。註:無論練拳還是實戰,每一舉動周身上下都要輕靈,勁路要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節節貫串地遞個傳動,一線串成,完整一氣。氣勢要飽滿,精神要貫注,以內氣催外形。不能有斷續的地方,不能有不圓滿的地方,要勁起於腳根,發於腿,統領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也就是使氣通達於末梢。這樣無論是向前還是退後,向左還是往右都能得機得勢,運行自如。 4、左宜右有虛實處,意上寓下後天還。註:分清虛實非常重要,重心非左既右,非前既後,向上抬手時腰勁須放鬆,向下時尾閭正中神貫頂,或曰斜中求正。虛實的含義從重心的移動到肢體運動的上下關係,輕重關係,手和腳的配合關係,甚至手指和手腕之間也有虛實關係,意、氣、力之間也有虛實關係。所以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有局部的也有總體的虛實關係。凡此種種都要在練拳時用「意」,而不在外形的好看,這是太極拳的高級階段。練拳時心意不動,外形寂然不動,思想不集中時就不要練拳。只要心意一動,要想怎麼去動、往那兒動,外形就隨之而動;一動,四肢百骸皆動,起落有方,動轉有位,周身相隨。而且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如意要向左,即先寓右意,這在散打或實戰中是打來回勁的運用,在太極拳法中叫做「引進落空合即出」。 5、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註:太極拳的初級階段是掌握動作姿勢、身法的正確和準確性,練熟套路,這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和過程,由外形帶動內氣,當你練熟套路之後,就需要進一步研究太極拳的內功技法。練太極拳的第一個目的,是要達到松、活、輕、柔。筋骨,主要指的是關節,要鬆開。皮毛要攻,指的是內氣通達皮膚的感覺、通達梢節的感覺。節節貫串,指的是內勁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上下相隨,周身一家的出入勁法,所以太極拳在內不在外;果真練出其中三味,虛靈自然就在其中了。 古人有詩讚曰: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開展緊湊乃縝密,待機而動運五行。

    太極拳具有很鮮明的技擊特點

    1、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拳術流派 1234567890097654321

    太極拳流派豐富多采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據說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的老拳師陳王廷初創陳式太極拳,世代相傳。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髮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幾派。

    1.陳式太極拳: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創,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漸進和剛柔相濟的原則。

    陳式太極拳相關書籍

    陳式第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 (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

    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2路只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式新架套路也有兩種,一種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新架另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複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為僱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後來,楊露禪為了適應一般練拳人的需要,逐漸刪改原有發勁、縱跳、震足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子,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兩子,楊班侯和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多次與人交手將對方打殘打傷,因此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客觀上為太極拳樹立了威名並推動了太極拳在中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也因其性格偏執極少授徒,所以傳承者很少,目前聞者有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溫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眾多,

    楊式太極拳相關資料

    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沉自然,鍛煉步驟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 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是技擊作用。

    3.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松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得其大概,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託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準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武式太極拳相關資料

    4.武式太極拳:

    5.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學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複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挂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吸取陳式,楊式,吳式和武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 源出《周易·系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 一之意。

    簡化太極也為24式太極拳

    6.簡化太極:

    7.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其內涵與當前流行的太極拳不盡相同。 武當太極拳的要決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至高無上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採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崩履、擠、按、采、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丰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山西王宗岳傳河南溫縣趙堡鎮蔣發,蔣發傳邢喜懷,傳張初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張應昌和陳清平,傳張敬芝、和兆元等,傳侯春秀、陳應銘等,傳侯轉運、王慶升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岳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里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 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趙堡太極拳相關資料

    8.趙堡太極拳:

    上述8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5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太極拳-拳術發展

    太極拳發展需要繼承傳統,自主創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挂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 、《黃帝內經》、 《黃庭經》 、《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起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現在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臟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它是技擊術和《孫子兵法》的有機結合。因此,太極拳特別是楊氏太極拳,拳勢簡單、易學易練,正在以其獨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愛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不在氣]
    張三丰太極拳二十三二十四式鵲步飛龍和揉身提手
    修鍊太極拳務須「懂勁」
    太極拳的胸腰摺疊
    太極拳要領詳述——彭安寧 彭谷洋

    TAG:知識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