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重振武俠片聲威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尹春芳

一如美國的西部片、日本的劍戟片,武俠片是華語電影當中獨創的、最受歡迎的類型之一。雖然有榮光的過去,但隨著近年武俠片式微,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武俠電影整體態勢並不令人滿意。著名導演徐浩峰在一次採訪中也忍不住感嘆:「這二十多年來是武俠電影的一個衰落期和轉移期」。日前公映的《卧虎藏龍2》並沒預想那般重振武俠片聲威,口碑與票房雙失利無疑是此種慘狀的縮影。這幾年國內影視圈一直高喊IP,中國不僅具有最豐富武俠小說大IP資源,也具有拍攝武俠電影的傳統以及心懷武俠夢的導演們,為什麼越來越難以拍出叫好又叫座的武俠電影?記者日前採訪了業內相關人士,針對武俠電影走「下坡路」的原因以及如何重回巔峰給出獨家解讀。

數量銳減 質量良莠不齊

在IP井噴的這個時代,武俠小說已經算不上是非常搶手的電影改編資源。大篇幅的特點與超大製作成本往往加大了改編的難度,因此也讓不少投資方望而卻步。尤其是近五年來,影市的武俠電影數量可以用「大跳水」三個字來形容。

以2010-2015年公映的武俠電影數量來看,數字並不樂觀。五年間每年平均不足10部的數量讓這一曾生氣勃勃最具韌性的類型片呈現萎靡之態。在口碑上,基本七成的武俠電影都被觀眾「嫌棄」,在社交平台的評分只維持在4—7分之間(以10分計)。觀眾的審美疲勞帶來的結果是票房大面積失利,尤其是這兩年,武俠片票房很難突破3億這一「天花板」。

影評人云飛揚認為,不少武俠小說本身就存在邏輯混亂、難於改編的情況。作為武俠片,前期的投資成本又很高,武打演員也面臨青黃不接,人才難以為繼。加上海外及好萊塢對華語動作片的需求銳減,因此武俠片本身就越來越少。

另一位對武俠電影頗有研究的影評人王旭東則認為,武俠題材電影產量低反映了時代審美的變遷,「如果說過去高峰時期的武俠電影是主流電影,那麼現在則是更加小眾的影迷電影。」

從影視劇製作的大環境來看,2000年以後,長篇武俠小說改編的作品更多以電視劇的形式出現。影評人王平認為,如果拿電影與電視劇這兩種媒介相比,多數人會認為後者更適合還原武俠小說。「武俠小說的電影化需要對故事高度提煉,有刪有減,並且要對電影的商業形態與藝術形態有準確的把握。做到這一點,需要時間打磨。但目前影視圈的潮流是快餐式,快拍快映,收回投資。」

對於多數經歷過港式武俠電影熏陶的觀眾來說,如今市場上活躍的很多電影都可以冠上「粗製濫造」大帽子。諸如《白髮魔女之明月帝國》、《四大名捕》、《卧虎藏龍2》、《七劍下天山》、《血滴子》、《關雲長》等等電影並無太大創新。觀眾對一些武俠電影無法產生新鮮感以及價值需求,因此也難以產生認同感。

徐浩峰在談到這一問題時,一針見血。他覺得資方和導演們在做武打片往往是「業餘愛好者」心態,如同小孩看了戰爭片要拿木棍當槍模仿。「對導演藝術的不尊重,正在損害商業片。」

影評人韓浩月認為,武俠片大多由香港導演執導,這些導演基本上在重複自己20年前的老套拍攝手法,「把武俠片拍死了」。而張小北持另一種看法,他認為,武俠電影的衰弱很正常,是市場自我調節,畢竟中國的類型片越來越多元化。然而他擔憂的是,「就國內電影工業的發達程度而言,在意識到了類似風格會讓觀眾產生厭倦情緒後,根本沒有能力解決。」

拍出武俠片的「精氣神」

如今的電影市場有如七十二變,觀眾的觀影水平也不斷提高,武俠片到底怎麼拍才能推陳出新?

武打場面是武術最精髓的部分,同樣也是最難駕馭的部分。對動作的理解是導演世界觀的投射,別人替代不得。在《卧虎藏龍2》中有一場結冰湖面的打戲令不少觀眾感覺雖然眼前一新,卻無驚艷之感。觀眾劉先生是個武俠迷,他的想法或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袁和平擔任過很多電影的動作指導,所以這部電影的動作設計沒什麼新鮮感,千篇一招,總有一種似曾相識。」

「動作段落與電影整體美感的平衡也是武俠片的一大難題」,影評人王平認為,在這兩者之間,導演需要有自己的判斷與分寸感。他特別推崇李安在《卧虎藏龍》里展示的平衡力。「人物的武打動作是和自身的性格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從武打動作中可以窺見人物世界。所以當一部武俠電影的武打動作千篇一律,就沒有了趣味。」

如今很多交口稱讚的武俠小說,一旦影像化,尷尬症就發作。雲飛揚認為,要拍好武俠小說,原著的氣質、精氣神兒是最重要的,「雖然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是兩個類型的東西,但都是以武俠開頭,能把握住氣象最關鍵。哪怕形式不是原來的表現形式。」

張藝謀在拍《十面埋伏》的時候,曾說:「武俠是個筐,什麼都能裝。」但裝什麼,怎麼裝顯然還得考慮大眾心理。影評人王旭東認為,現在的武俠題材還是要反映現代人的生活、賦予其原作現代的意義。「武俠只是一個外殼,它所展示的人際關係和現代生活主題,應該要讓觀眾產生某種情感共鳴。」

《功夫熊貓》的導演馬克·奧斯本也是一個武術迷,他成功地將功夫與動畫完美結合。中國武術與西方價值觀形成了一種神奇嫁接,並奇蹟般贏得了東西方觀眾的青睞。在他的理解里,「要將一個東方的故事拍好並不容易,但也沒那麼難,第一要訣就是好好講一個故事。」

在逝去的江湖裡,武俠元素逐漸變成外國電影的豐饒養分,而華語武俠電影卻已經走入「怪圈」當中。至於武俠電影會轉向何方,不少有野心有想法的導演也在探索。2016年還有一波武俠電影來襲,當中包括徐浩峰的《箭士柳白猿》,由徐克監製、爾冬陞執導的《三少爺的劍》,姜文執導的《俠隱》,他們會交出什麼樣的答卷,給出怎樣的解讀,不如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娛樂底片》31期:那些唯美的武俠片
李小飛 : 中國武俠片的師日與師美
2000:武俠片有了樣板戲
中國武俠片與日本劍戟片源流考
其實你根本就不懂武俠片

TAG:武俠 | 武俠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