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詩與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

2017年09月11日13:38來源:中國藝術報周航

2017年恰是新詩誕生100周年,我們有必要更加深入地討論詩歌與優秀文化傳統傳承的問題。這是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老問題,更是需要我們一再去探討、摸索和澄清的問題。「五四」以來的中國詩歌,無論叫它「新詩」 ,還是「現代漢詩」 ,其中都蘊含著與中國古典詩歌斷裂或蛻變的關係。關於新詩的誕生,公認的說法是以胡適1917年1月在《新青年》 2卷5號上發表《蝴蝶》為標誌的。新詩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種新文體,作為中國文化組成的一個重要載體,更由於其作為中國思潮運動排頭兵的身份,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何讓新詩真正地融入中國文化的版圖,讓新詩續上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並讓其煥發新的生機,這才是我們應該去多加思考的問題。

新詩的時代性、社會性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國素有詩教傳統,有著深厚而優秀的詩歌傳統,堪稱詩歌大國。然而,由於新詩誕生時的決裂姿態,以及百年來風雲跌宕的社會變遷,新詩還保留了多少優秀的文化傳統?現代人有沒有像古人一樣用詩歌來寄寓人的整個生命?無論答案是否令人滿意,回顧與反思新詩百年歷史,重提詩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都是極為必要的,可謂大勢所趨,時代所需。

新詩,相對古典詩歌而言才「新」 ,其骨子裡是對抗「舊」的。其實,新詩與古典詩歌都是漢語詩歌,它們之間並無不可跨越的鴻溝,其血脈和精神終究是相通的。倡導新詩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是要在信仰詩歌的前提下虛心地向古典詩詞學習,不僅是語詞和形式上的,更是精神內核上的。此外,詩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心靈的棲息地。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今,詩歌,尤其是新詩,它是對抗城市文明病和心靈撫慰治療的一種有效方式。新詩如果轉向鄉村、自然,轉向人心和靈魂的探尋,轉向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而對抗功利泛濫、道德淪喪和人心向下的不良趨勢,那麼新詩不僅可以對抗後工業時代給人的精神帶來的諸多負面問題,還將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當下文化生態的平衡。當然,新詩並不刻意排斥工業文明並遮蔽城市文明閃光點,只是有必要從傳統中學習並弘揚優秀傳統,比如親情、友情、愛情,愛國、愛家、愛自然,充分發揮詩歌蕩滌人心、弘揚正氣的社會性功能,讓詩歌儘可能從個人的小情小調甚至是頹廢的情緒中突圍出來。

新詩教育、文學史與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

一個世紀以來,由於中國現代社會的轉型和中西思潮的碰撞,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說存在一個巨大的空缺期,至少可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薄弱期。具體到詩歌上來,中國有著豐富的詩學理論、詩歌作品和詩教傳統資源,有太多可供吸收、繼承的東西。在這點上,中國毫不遜色於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甚至是有著其他國家與民族無法超越的優勢地位。達成文化自信與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再認知,最直接的途徑便是教育。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的多元化與人文教育的下降趨勢,其中的歷史原因、過程和現狀固然複雜,然而具體到詩歌教育上來,整體而言是難以令人滿意的。古典詩歌教育的情形或許略好一些,然而卻局限於內容的背誦和應試的功利性,對古典詩歌的形式要求和審美情懷的掌握,卻成一大缺陷。而新詩教育,儘管語文學界一直在做努力,但效果未必盡如人意。無論是古典詩歌,還是新詩,都是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畢竟「五四」精神也已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中。詩歌教育,或者說新詩教育,應當成為語文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能讓「不學詩,無以言」只成為一句歷史名言,而應賦予其當下性。

文學史應當同時納入舊體詩詞和新詩。新文學誕生以來,對舊文學的壓制與對新文學的追捧是同時進行的,可謂順時代之潮流。這自然與當時的文化環境相關。新文學的開拓者們如果沒有決然的態度,新文學就難以真正走上檯面而取得合法地位。我們不妨將其視為某個特殊時期的策略選擇。然而,新文學和新詩已走過百年歷史,大量經典作家作品業已入史,形成了新文學自身的傳統。在新文學不再擔憂其合法性的前提下,我們當重新考慮新文學與古典文學續接的問題,而且詩歌這種體裁最為必要。具體來說,形式上不可能回到以往,更多的是傳統詩詞的蘊藉美的借鑒與傳承,想做到這點,還需要有具體措施。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出現的當代文學史和當代詩歌史中舊體詩詞從來都是缺席的,我認為這個現狀有待改變。當代很多詩人其實也在從事舊體詩詞的創作,現有當代文學史和詩歌史其實並沒有真正呈現當代文學的狀貌,很多東西都被遮蔽掉了,最多只能稱之為當代新文學史,這種導向是不利於詩歌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的。比如,俞平伯作為新詩初期一個重要的代表性詩人,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徹底停止新詩創作而轉入舊體詩詞創作和其他研究。所以,我們應該重寫當代文學史,將當代作家的舊體詩詞創作也納入考察範圍,給舊體詩詞應有的地位。如此一來,傳統詩詞與新詩也將形成映照關係,它們之間很可能相互促進,同時這也有利於新詩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

新詩的大眾、小眾傳播與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

網路世界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通道,網路空間同樣是文化傳播的一個勢不可擋的載體,忽視網路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無異於痛失半壁江山。其中道理,同樣適用於詩歌或新詩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在此,我們要看到問題的兩面性。毋庸置疑,對優秀文化傳統和新詩而言,網路空間的匿名性、蒙面性、即時性、娛樂性與狂歡化的特質,顛覆、銷蝕了太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其中的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甚至粗鄙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新詩的純度、質地以及傳統詩歌中的「人性」「道性」 。這的確值得我們警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網路有利於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積極的一面。它傳播迅速,覆蓋面廣,可以做到資源共享而頗具「人民性」 。如果充分利用各類網路平台,加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弘揚傳統詩歌的美學精神,並注入新詩的大眾化寫作之中,新詩對優秀傳統的傳承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而且有望促成新詩的大繁榮。

但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古代文人的詩意唱和人生與當今詩歌圈子化的問題。中國古代歷來不乏詩人之間的相唱相和,且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不少詩人之間的活動成為中國文化品格和人格的象徵符號,構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古人的詩意唱和,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傳播渠道,如果沒有文人之間的相互題贈,我們將失去多少優秀的詩篇?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詩歌的圈子化有利有弊。回歸當今詩壇,我們不能否定詩歌圈子化、江湖化帶有某些利益集團化的嫌疑,很多時候在詩歌文人雅聚的外殼之下,往往藏污納垢。這讓詩歌的品質大大下降,也極大破壞了詩歌的良性發展。這種現象發人深省,需要引起重視和警惕。我們詩人之間的相聚相和,應該傳承古人的傳統,是雅事,要真正以詩為內核,應該「君子之交淡如水」 ,應該是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正常詩歌生態。這才有利於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

新詩的地域性、民族性與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

詩歌中地域的、民族的元素,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相當重要。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是個多民族文化共生共存的國度。不同民族在詩歌中都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共同匯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一元。在很大程度上講,地域性詩歌、不同民族的詩歌,它們外形上是詩歌,實際上是各地域、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在全球化不斷加劇的當今,中國各民族也在加速融合的進程,重視地域詩歌和民族詩歌,無異於保持了文化的根性與保護了文化的源頭,是以詩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途徑。

除上文所談,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才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應該從何時開始,新詩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是什麼,如何處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市場之間的關係等,這些問題都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另外,我們在談論新詩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問題的同時,應該大力拒絕詩歌上的後現代式、碎片化、粗鄙化、極端個人化、自毀的與毀他的、向下的與向肉的,以及口水的和垃圾的、娛樂至上和遊戲無度的各種不良現象。這些當下可能存在的詩歌現象,將不利於優秀詩歌和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更不利於詩歌的良性發展。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我們怎樣談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其最終目的都指向如何創新,創新才是立足之本,發展所向。


推薦閱讀:

美國媒體批《南華早報》多次為中國宣傳:貿易戰未熄又挑文化戰?
奇石有什麼收藏之道?
她是日本最美的皇后,卻被婆婆虐到壓抑失語
這裡的每一輛家用車,都是一位冰上舞者。
太極華藏|開創功夫文化傳承新紀元

TAG:文化 | 傳統 | 優秀 | 傳承 | 新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