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英國女士談她眼裡的英國女人·杭州日報

一位英國女士談她眼裡的英國女人
2013-04-17

2005年10月13日,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左)在倫敦出席撒切爾夫人的80歲生日慶祝活動。

  蘇珊娜的著裝舉止帶有英國女性特有的優雅與自信。記者 肖向雲 攝

  當年的甬江女校學生(資料圖片)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葬禮於今天舉行。這段時間大家又開始回顧起那些曾影響過我們的英國女人形象。我們印象中的英國女人具有哪些特質?為什麼另一個國度的女人形象會讓我們讚許並且嚮往?這也是本期專題鎖定「英國女人」的緣由

英國女人

在蘇珊娜11歲時,撒切爾夫人曾經訪問過她就讀的女校。在她的印象中,現實中的撒切爾夫人,穿著莊重典雅,很有風度,也很和善,總是精神飽滿的樣子

記者 肖向雲

英國的蘇珊娜(Susannah Lee)女士,很高挑,很優雅。近日她在杭州、上海等地的一些中學訪問,讓很多中國學子領略了英國淑女的風範。

蘇珊娜女士的身份是倫敦聖登仕庭學院英語和戲劇系主任,這是一所集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的私立貴族學校。

戲劇對英國淑女范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小學開始,就有戲劇課

在中國,戲劇系只有大學才有,而在英國,從小學開始,就有戲劇課了。

對此,我們不難理解。英國有世界上最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有著悠久的戲劇傳統,所以戲劇是非常受大眾歡迎的藝術。

在英國,人們從小就喜歡戲劇,從小學到大學,學校都開設有戲劇課。莎翁的愛情喜劇《仲夏夜之夢》,是最受女生歡迎和排演最多的戲劇。

蘇珊娜本人,也是從小就對戲劇著迷,後來以戲劇表演和教學為職業,在2012年,蘇珊娜很榮幸地參加過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戲劇表演。

在蘇珊娜看來,戲劇對英國淑女范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譬如英國最有名的經典歌劇《窈窕淑女》,就描述了一位飽學的教授是如何把一位凡胎俗骨、舉止粗野的女子培養成了一位舉止得體、高貴典雅的淑女。該劇也是英國女生十分喜愛的劇目,蘇珊娜也組織學生排演過。

「女生學習戲劇,可以培養良好的文化修養和優雅氣質,而舞台表演又可以提高女性的自信。」蘇珊娜說。

英國女人的淑女氣質,從著裝可見一斑。女孩子化妝和穿裙子,父母都會予以引導

英國淑女的氣質,在家庭教育時就開始培養了。

在家庭中,父母對女孩會給予特別的關注,譬如女孩子化妝和穿裙子,父母都會予以引導,既會滿足女孩愛美的心理,又會讓她們遵循英國主流社會的評判體系。

父母還會特別注重女孩子禮儀的培養,譬如餐桌禮儀。因而英國女孩在家庭中,要比男孩更受寵一些。英國有句俗語,叫「爸爸的小女兒最受寵」。

蘇珊娜說,英國其實是一個比較保守的社會。而因為保守,所以很多傳統美德被繼承下來了。譬如男性的紳士、女性的優雅、「女士優先」等這些優良傳統,至今如此。

其實英國女人的淑女氣質,從她們的著裝可見一斑。

英國女性非常注重服飾的搭配,在英國,幾乎看不到花枝招展的打扮,即使是時裝,也是非常素雅的,彰顯著英國女性的矜持與內秀。

近日在杭州訪問的蘇珊娜,其衣著也遵循了英國女性的特點:藍色的連衣緊身短裙,彰顯了她高挑的身材,外搭一件水墨色彩的絲綢外衣,又顯得低調典雅,大方得體。

由於歷史傳統,英國的女子學校較多。更側重培養新時代的獨立女性、魅力女性

英國女性的這種淑女氣質,和英國男人的紳士風度相得益彰,也成為英國精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珊娜介紹,英國的高中,只有兩年,課程非常少,高一四門課,高二三門課,且所有課程都由學生自己選修。

「英國培養的是精英人才,在高中階段,你不必浪費時間去學那些將來對你沒有用的知識。」蘇珊娜說,這也是為上大學做準備,學生想讀什麼樣的專業,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就可以在高中時選擇怎樣的課程。因為英國沒有中國式的高考,上大學是申請制,每個學生可以申請五所大學,而被錄取的條件則是學生在中學時的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

由於英國的歷史傳統,女子學校比較多。「女子學校,更側重培養新時代的獨立女性、魅力女性。」蘇珊娜說,女校除了男子學校的必修課外,會注重培養女性的文藝修養,譬如唱詩班、古典文學等,這對英國淑女氣質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此外,女校還會開設烹飪、手工製作、餐桌禮儀等課程,讓女生「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女校還會和男校舉行聯誼派對和舞會,男女生都著正裝出席,培養他們的紳士淑女風度和社交能力。蘇珊娜本人,從小學到高中也都是在女子學校就讀的。

在學校里,女生在得到特別關注的同時,老師也會特別注重對她們的獨立性的培養

除了淑女范,英國女性的獨立,也是非常顯著的。

這種獨立包括在家庭和社會上。

英國的女性,不是說比男孩受寵,就可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相反,她們和男孩一樣,要求具有獨立的思考和動手能力。

譬如幫父母洗碗,倒垃圾,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父母會培養她們去做一些適合做的事情。

在學校里,女生在得到特別關注的同時,老師會特別注重對她們的獨立性的培養,也會尊重她們的自由選擇權利。「譬如如果一個女生想學拳擊,老師不會反對;在戲劇表演中,如果某個女生要求來扮演國王,也會得到老師的支持。」蘇珊娜說,英國有句俗語叫「不要只做花瓶」,英國的女性並不喜歡被贈予,她們覺得,這是弱者和不勞而獲的表現,是非常讓人看不起的,她們喜歡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在談婚論嫁時,會更多地注重男方的內涵和能力,而不是外在的物質條件。「一個男人的魅力比金錢更吸引人。」

1979年,雜貨店主的女兒撒切爾夫人當選英國首相,給英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很多民眾眼裡,女性是柔和的,母性的,突然出現這樣一個強勢的女性,很難接受。

「其實,撒切爾夫人的『鐵血』是出於政治的需要,一個女人,在男權社會中,必須要擺出一種氣勢來維護作為首相的權威,而她的行動要比言辭更為務實。」蘇珊娜說,在她11歲時,撒切爾夫人曾經訪問過她就讀的女校。

在蘇珊娜的印象中,現實中的撒切爾夫人,穿著莊重典雅,很有風度,也很和善,總是精神飽滿的樣子,政績很傑出,她制定的很多政策至今讓英國民眾受益,其外交能力也很出色,是女性的驕傲。

「當然,大多數英國女性並不想成為撒切爾夫人那樣強勢的女人,更多的是欣賞她的獨立和勇敢。」蘇珊娜說,現在的英國,不論法律,還是常理,都早已承認,凡是男性能做的工作,女性都可以做。

(本文采寫感謝翻譯孫燁的協助)

【延伸閱讀1 】

愛爾德賽:

首位在中國辦女學的英國女人

她給孩子們開設了聖經、國文、算術、地理、女紅等課程,並要求學生在功課之外學習縫紉和刺繡,以讓她們學以致用。而所有家長必須簽訂合同,以保證孩子們在校的學習時間

記者 肖向雲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外國教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人對他們的評價也是非常複雜的。而他們在中國辦學的舉動,還是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教育。

譬如愛爾德賽(Mary.Ann.Aldersey),中國第一所女校的創辦者,當時她的身份是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東方女子教育促進會委員,一個傳教士。

47歲的愛爾德賽立志要在中國創辦和推廣女學。但招生廣告貼出去之後,竟然沒有一個女孩子來報名

1844年,在鴉片戰爭結束兩年之後,愛爾德賽來到了中國的寧波。與許多外國傳教士欲將基督教在中華大地發揚光大的理想不同,她此行的主要目的並非傳教,而是辦學。

這一年,47歲的愛爾德賽帶著一個她在南洋辦學時的華僑女弟子來到浙江寧波,利用傳教士的身份,立志在中國創辦和推廣女學。

在此之前,中國的女子是無緣於學校教育的,有條件的,也是請一個私塾先生,到家裡來,教女孩子識幾個字,讀一點「三從四德」的儒家經典。

愛爾德賽沒有想到,她的舉動,在中國,是開先河的事。

所以,她的招生廣告貼出去之後,竟然沒有一個女孩子來報名。

甬人對愛爾德賽心存疑慮,甚至懷疑愛爾德賽辦學是假,真實的目的是將中國孩子的眼睛挖去煉眼藥水,並稱其為「寧波女巫」。

愛爾德賽對這些評價一笑了之,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因地制宜,修改了入學的條件:免學費、免食宿、免醫藥費,還給家長補貼,以彌補女孩子上學不能幫助家裡幹活的「損失」。

受免費和補貼的誘惑,終於有人來報名了,當然,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愛爾德賽的任務和理想,是要讓這些女孩擁有獨立的人格與自由的思想

愛爾德賽給孩子們開設了聖經、國文、算術、地理、女紅等課程,並要求學生在功課之外學習縫紉和刺繡,以讓她們學以致用。而所有家長必須簽訂合同,以保證孩子們在校的學習時間。

愛爾德賽的西式教育初見成效。第二年,學生由數人增至15人。幾年後,又增至數十人。

後來,愛爾德賽又在寧波其他地區也開辦了學校,由本地的教師進行管理,她自己則經常到這些學校去巡視,看教師們是否在踐行自己的教學理念。

每天清晨,愛爾德賽都會在寧波的城牆上散步,即使冬天也不例外。散步可以思考人生、世界,讓人沉靜。這也感染了她的學生們。

愛爾德賽的女學生,和中國初期的其他教會女校一樣,多為貧苦家庭或遭遇不幸被解救的女孩。所以,愛爾德賽的任務和理想,是要讓這些女孩得到肉體和心靈的雙重拯救,讓她們擁有獨立的人格與自由的思想。

愛爾德賽的女學生沈阿鳳後來在給她的信中就這樣寫道:「我只是降生在這個廣闊而自私的世界裡的一個年輕無助的孤兒。但我很快記起在我十三歲的時候您教我記住的話……讓我可以在這個痛苦而充滿罪惡的世界上成為上帝有用的、忠實的、聰明的、謙恭的僕人。」

「有用的、忠實的、聰明的、謙恭」,這應該是愛爾德賽的教育目標。「有用」和「聰明」,意味著可以在那個險惡的社會中能夠獨立和靈活地生存;「忠實」和「謙恭」,是為人處世的態度。這也是愛爾德賽本人的寫照。

愛爾德賽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基督教的傳播和女子教育事業,終身未嫁

1857年,愛爾德賽創辦的女塾與美國長老會傳教士柯爾的夫人於1847年創辦的女校合併為崇德女校。學校規模更大了,並開設了中學課程。

1861年,愛爾德賽將學校交給柯爾夫人後,離開了中國,去了澳大利亞的侄女家。1868年,愛爾德賽與兩名侄女在南澳大利亞的麥嘉倫谷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並將學校命名為「庄橋學校」。庄橋,是她在寧波時經常去的一個地方。不久後,愛爾德賽在麥嘉倫谷去世。

愛爾德賽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基督教的傳播和女子教育事業,終身未嫁,在寧波從事教育工作17年,後於1868年在南澳大利亞去世。愛爾德賽在她剛來到中國時的日記中寫道:「今日到達,來到中國人中間,這也是我的結婚日。我久已與使我如此感興趣的(中國)人民訂了婚。」

讓愛爾德賽在泉下也欣慰的是,她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女校,至今仍在延續著它的文脈:1923年,崇德女校與聖模女校(1860年美國浸禮會傳教士羅爾梯創辦的浸會女校,後改為聖模女校)合併為甬江女子中學;1958年,改名為寧波六中;上世紀90年代,改名為甬江職業高級中學。

在愛爾德賽創辦女校之後,外國教會後來在浙江興辦了許多女校。

1917年,浙江的教會女校達15所。其中杭州有著名的弘道女中(1912年由貞才、育才、蕙蘭三所美國教會辦的女校合併)。

教會女子學校給中國的女性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她們在教會女校接受西式教育,離開校園後,在社會上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而在教會女校的影響下,人們對新式女學由以前的抗拒轉為贊同了。後來政府以及各地紳士,也紛紛興辦女校,女子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和男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權利了。

【延伸閱讀2 】

英式教育在中國

整理 記者 庄小琴

英國人一向以傳統為傲,他們不太接受美式直接開放的交流方法,而是拘謹中有開放、開放中還要有度的西方人。長期在這樣的文化浸淫下,自然而然養成了紳士、淑女氣質。

隨著國際化交流的頻繁與深入,英式教育開始落地中國。

中國多個城市引進英式幼兒園

英國的教育在全世界是公認的頂尖水平,這與英國文化教育理念有著必然的聯繫。英式教育體系,除了會系統地學習古典及當代知識外,還會著重培養一個人的紳士風度和淑女氣質,因此,如果接受過純正的英式教育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修養和談吐。

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在馬來西亞為女兒物色了一個英式淑女教育學校,「讓女兒在讀書之餘還要學習儀態等」,他拿威廉王子的老婆做榜樣,「她就是淑女式學校出身」。

而在浙江寧波,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完成從學前到大學的純英式教育——由英國學校設立的英國幼兒園在鄞州新城金地國際花園落戶。這是英國學校繼上海之後,在中國開辦的第二個純英式學前教育學校。此前,英國諾丁漢大學也在此落戶。將來,他們還計劃引進一所英式中學。

在海南海口市秀英區,也有一所民辦幼兒園引進了英式禮儀教育,以培養孩子獨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為主。

鄭州也有一所英式家庭幼兒園,秉承英式家庭幼兒園風格及「造就紳士、淑女」的理念,讓孩子的智力與品格同步發展。

英倫風校服受中國學生歡迎

蘇格蘭及膝中裙,藍色鉤邊短袖,斜紋領帶,格子短袖,藏青色五分褲……2011年,杭州啟正中學啟用了充滿英倫風的新款夏裝校服。

據介紹,這是從30多套校服中,由學生優中選精,自主投票選出來的。從向學生、家長徵集方案,選定廠家到最終成品,前後花了10個月。

怎麼想到引進英倫風的校服?一是有相當多的家長和學生希望校服能變得有個性、時尚一點;再一個,學校也想藉此把穿著禮儀變成一種德育教育。

原來的運動型校服模糊了男女性別界限,出現了一種男性女性化、女性中性化的現象,明顯的例子就是有些女生排斥穿裙子。新校服可以避免這一缺陷。

該中學還舉辦了一個穿正裝校服的禮儀培訓。有些女同學的家長擔心孩子穿裙子會走光,學校就請來禮儀老師,專門來講講這些問題。

英倫風校服正流行於中國校園。比如,重慶巴蜀中學的校服,男生穿白邊翻領黑色小西裝,內配灰白襯衣加紫色斜條紋領帶;女生著白色桃尖背心,外加格子齊膝短裙。網友們不禁感慨:「酷斃了,這是要拍內地版的『流星花園』嗎?」

就在不久前,揚州一小學的校服也準備換成英倫風,不僅家長喜歡,學生也都很期待。

推薦閱讀:

英國研究顯示:養女兒比養兒子更「費錢」!
你對英國黑池了解多少?
欲將兩位王子帶離英國是戴妃的「死亡決定」·杭州日報
大英帝國魅模:阿拉貝拉·德金(Arabella Durkin)
英聯邦國家維斯特敏斯特系統簡介

TAG:英國 | 杭州 | 日報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