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學堂丨道教醫學體系與內容!
中國道醫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道教醫學體系與內容編輯/中國道醫研究院點擊下面鏈接:
免費結緣2017丁酉雞年道家春節對聯福字,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體現道教醫學特色的基礎理論主要構成,主要了解道教醫學關於生命哲學思想及其對人體與自然關係、人體生命發生髮育規律的認知;掌握道教醫學關於人體基本結構與生理、病理現象的獨特認識;掌握道教醫學關於病因、病機主要特徵的觀點。
道教醫學作為一種在傳統醫學相互交融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特殊醫學體系,以傳統醫學典籍《內經》等作為其理論出發點,並逐漸形成其自身獨特的基礎理論、人體結構理論、臨床診斷理論和治療技術;從實踐意義來說,道教醫學以調養身心為要旨,治未病為核心。它主要由服食術、外丹術、內煉術(其高級階段為內丹煉養術)、祝由術、符咒術等方面構成。其中外丹術與本草、方葯合流混融,大量金石葯、丹藥進入本草與方劑,藥物的炮製與合成多借鑒丹藥煉製之術,還對中醫外科學具有深刻的影響,明代以來丹藥成為外科用藥的重要構成,至今仍有其重要意義;內丹術則參與構建中醫基礎理論,並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紹道教醫學的生命哲學、人體基本結構與生理,以及病因病機思想。
第一節 道教醫學生命哲學道教醫學把天人相應論、形氣神論、陰陽五行論和生命生成論等生命哲學思想作為其建構自身特色醫學理論的依據與出發點,從而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生命觀、疾病治療與預防觀就是從此演繹出來的。天人相應理論認為人與天(即整個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上有著同一性,即皆由一氣所構成,共同受陰陽消長、五行生剋法則所支配;具體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是息息相通。
《老子》通過「氣」這一自然界、宇宙生命構成要素確立了道氣論,「道化第四十二」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是說「道」通過一氣的化生和運動,產生天地間萬物;也即認為整個宇宙都是經過氣化階段而化生出來的,天地中的人也是由「氣」化生出來的。
《黃帝內經》進一步認為人的生命過程中生、長、壯、老、已,都處於天人相應的主客觀環境之中。《內經·靈樞·邪客篇》云:「人與天地相應也。」又,《內經·靈樞·經水篇》云:「人與天地相參也。」這裡的「天地」是指整個自然界;「人與天地相應」或「相參」,則說明自然界對於人來講,是客觀存在的生生化化、變化無窮的物質世界,它的一切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生,而人體的生長壯老已,人的健康和疾病,都必然要同它發生著相適應的變化。
道教經典著述《太平經》也通過對老子關於「一生二,二生三」道生思想的具體演繹,闡釋人的生命現象與天地之間的關係,云:「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三也。」把上述天人相應的道理運用於養生方面,又指出:「求道之法敬為根,為根,積精不止神之門;五德和合見魂魄,心神已明大道陳;先知安危察四鄰,群神大來集若雲,若是不息長壽君。口哉大道不用勤,形若死灰守魂神,魂神不去乃長存,周者反始環無端。」上文認為養生之道以靜為根本,積精存神為基礎,使得五臟之氣和合 歷代道家道教煉養家對天人相應思想在養生方面的運用多有創造性的發揮,如李筌在《黃帝陰符經疏》論述三才之盜機時指出:
從無形至於有形,潛生覆育,以成其體,如行竊盜,不覺不知。
天地亦潛與其炁,應用無窮,萬物私納其覆育,各獲其安,故曰天地萬物之盜。
文中指出萬物與人一樣都是「盜」天地間之「炁」而得育成之功。在論及「盜」之機宜之時,李荃又指出:「萬物盜天地以生成,國氏盜萬物以資身,但知分合宜,亦自然之理。」從養學角度來分析,即是闡明人在「盜」取萬物以養生之時必須遵循自然之道,把握合理的尺度。
天人相應思想不但作為道教養生學的理論原則而備受關注,而且具體術法上還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如唐末五代鍾離權在《靈寶畢法》「匹配陰陽第一」中就通過分析天地四時陰陽升降之道,揭示了心腎之氣液交媾與天地陰陽升降關係,云:
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時比八節。子時腎中氣生,卯時氣到肝;肝為陽,其氣旺,陽升以入陽位,春分之比也。午時氣到心,積氣生液,夏至陽升到天而陰生之比也;午時心中液生,酉時液到肺,肺為陰,其液盛,陰降以入陰位,秋分之比也。子時液到腎,積液生氣,冬至陰降到地而陽生之比也。
上文以天人相應觀為立論依據,指出心腎氣液效法天地四時之氣同步進行升降交媾,是正常人體的自然生理過程。
概括起來,天人相應理論對道教醫學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要求,其一、尊天重道,修身養性,以契合自然規律;其二、道教醫學天人相應思想要求從時間節律中把握人體相應的節律。
二、形氣神論祖國傳統醫學認為形神是生命存在的基礎和根本條件,《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云:「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一方面,形體體現生命的存在,以精氣作為其生理基礎;另一方面,精氣運動產生更高一級的生命機能活動,即神的運動,神是生命機能的集中體現。因此,關於形神的認識,具體而言就是對精氣神的認識。從上述基本觀點出發,道教醫學的形神理論是對醫家精氣神認識的直接繼承與發展,把精氣神作入人體生命基本結構為核心,成為人體生理與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胡孚琛先生也作出了極其簡明的概括,指出,「人體是由形、氣、神三重結構,其中形是人的軀體結構,是物質層次;氣是人的生命結構,是能量的層次;神是人的心理結構,是信息層次。」(《丹道法訣十二講·答疑辯難第十一講》)精氣神三者之中,氣是其中的核心。
從上古時期開始,醫家、煉養家就著重於對「氣」的研究。秦漢時期,《內經》、《難經》等經典著述的出現,表明了醫家首先建立了人體「氣」理論模型;特別是《內經》對人體內「氣」的存在方式進行了極其詳盡而具體的描述,據王明輝《中國氣學說理論與臨床應用》的統計,「其個中氣名共2997個,氣名分類凡271種」。可見,古代醫家對人體內的「氣」的認識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力圖從整體上完全反映人體的生命特徵。其中,真氣、元氣、天癸、宗氣、原氣等具體概念比較集中的反映了人體之內氣的根本特性。
戰國時期的管子對精氣做出了十分精闢的見解,《管子·內業》云:「精也者,氣之精者也。」並用來闡釋關於生命生成的現象,云:「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和此以為人。」在《管子·心術》中又指出:「氣著,身之充也。」是故「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管子·心術》),管子還進一步指出:「氣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這其實是運用其關於精氣的觀點(又稱精氣說)闡釋了形體的結構與人的生命運動的本質,以及思維現象存在的依據。醫家還用陰陽論發展了管子的精氣說,使精氣說成為闡釋人體生命現象及其運動規律的重要手段。即精與氣二者關係密切,精為有形之物,屬陰;氣,為無形之物,屬陽。氣以精為體,精則以氣為用;精氣之間是一種互為體用的陰陽關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云:「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
」在這裡陰為陽體,陽為陰用。陽的作用是衛外,陰的作用在於輔助陽發揮其衛外的作用。又「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這是《內經》中典型地運用陰陽概念來表達人體構成的物質要素與精二者之間的互為體用關係。他認為陰功能乃是藏精,是氣的來源;陽的功能就是護衛而使形體的肌腠固密,是氣的外用。上述關於精氣的理論也是道教醫學關於精氣觀點共識與出發點。後代道教養生家拓展了前人關於人體精氣與生理關係的認識,如清代養生家祝登元指出了個人成長過程中精氣變化的特徵;在成年之前,「真精未泄,乾體未破,則外腎陽氣至子時而興,人身之氣與天地之氣兩相吻合。」成年之後,「精泄體破,而吾身陽生之候漸晚,有丑而生者,次則寅而生者,又次則卯而生者,有終不生者,始與天地不相應矣。」因此,陽生其實就是針對精氣在後天中被耗散而言,即做到固精嗇氣使體內的精氣充滿,從而恢復「人身之氣與天地之氣兩相吻合」的自然狀態。由於腎藏精,養生強調固精之法要從腎入手。道教醫學種種具體的養生方法,均要圍繞上述目標而進行。當代內丹養生學者韓秋生解釋說,「精氣神」乃是「精微物質所處的三種不同狀態:精微物質處於凝聚狀態,稱之為精;精微物質處於運動狀態,稱之為氣;精微物質在運動過程中所起到的微妙作用,稱之為神。這種微妙作用在整個機體(包括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生化過程所形成的規律,稱之為道。」劉力紅中醫師也做過一個很好的解釋:「『精』實際上指的是陽氣的蓄積狀態,能量的蓄積狀態就叫『精』。精是陽氣的聚集態,而不是釋放態。而陰的藏精就體現在幫助這個聚集的過程。陽氣能不能聚集?能不能由釋放狀態轉入蓄積狀態?就靠這個陰的作用。
那麼,具體地說,這個藏精於何處呢?《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蟄是藏伏的意思,腎是主藏的,所以,又稱作封藏之本。封藏什麼呢?封藏陽氣。封藏精。這個精,這個聚集態的陽氣就被封藏在腎的領地里。」
《內經》還以神來闡述人體地各種生命功能。《靈樞》「本神第八」云:「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天年第五十四」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云:「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上述三則引文中,首則論述神的形成的物質基礎及其先天特性,認為它主宰人生命的精神活動(所謂魂、魄)的主宰;第二則指出了神是生死之體現;第三則闡明了神主持人的生命生化活動(即所謂機)。概括起來,神是人生命活動的最高形式。道教醫學還吸收了易學哲學關於神的認識。上古文獻中,《周易》最早琛析了神的概念及其特徵,「系詞」云:「陰陽不測謂之神」,又說:「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上文指出,神是陰與陽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具有不可預測的效果或者功能,具有自動運行、自我完善的特點。
道教醫學的重要分支內丹醫學基於上述認識與內煉實踐,進一步提煉出更為高級形態的精、氣、神(即元精、元氣、元神,或稱先天精氣神)概念,認為他們具有「自動運行、自我完善」這種更為高級的功能。故《周易參同契》「耳目口三寶章第六十六」云:「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上文把內煉藥物之精氣神稱為「三寶」,認為內煉就要從與三寶外應之「耳、目、口」三者入手,防其外泄。《陰符經》亦云「九竅之邪在乎三要。」所謂三要即指精氣神。其後的內丹著述更把他們稱為最寶貴之「靈藥」、「靈物」等。如五代宋初左掌子云:「無名無狀強而名,一身精氣神最靈,靈藥不干他外物,陰陽相制必當成。」(《證道歌·證靈藥第二》)宋代薛道光亦云:「人有最靈物,依稀在北辰,不知將謂氣,識後自然真。」(《還丹復明篇》)上述二家均認為人的先天精氣神是最具靈性之物,而得成為煉丹之靈藥。元代五福玄巢子林轅提出人之所以為最貴最靈,乃是因為出於稟受先天陰陽之氣最為完整,云:「惟人身為最靈,稟受陰陽元氣之全矣!」(《穀神篇·元氣說》)可以說,關注先天精氣神,探討生命之先天內涵及其規律性是內丹醫學的核心,也是其養生價值的根本體現。
此外,道教醫學還提出了身體神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並非憑空而來的,而是以道教修鍊實踐(特別是上清派對身神的體驗)為依據,體現了中醫學關於神的各種生理及其功能的特徵。道教醫學身體神思想認為,身體神有著生長、成熟和衰弱的相應過程,而且也受內外因的影響;護住身體神,維持其靈性與精明,也就是長生之道。因此,道教醫學關於身體神的認識實質上是對人體生命力的一種概括。對道教醫學身體神思想的認識必須從人的整體功能出發,探索其生命力的本質;這樣才能透過古人那充滿神性文字描述,揭開其濃重的霧紗,而獲得其關於生命本質的真理性認識。
三、陰陽五行論
陰陽論是道教醫學基礎理論最核心部分之一,其特色集中體現在內丹醫學的生命哲學思想關於陰陽思想之上,即顛倒陰陽與純陽的觀點。首先,顛倒陰陽觀是內丹煉養家的生命哲學思想之中最為根本與獨特的觀點,也是內丹煉養家對《老子》復歸思想的具體運用,對生命現象進行逆向推原而得來的結論。內丹煉養家在諸如人體精氣神的自然生理、經脈的氣機升降、臟腑之氣的運動方式等方面的新發現,都與顛倒陰陽觀的具體運用密切相關。具體到內丹煉養術之中,以逆行呼吸為例,原題「邱處機述」的《大丹直指》就運用顛倒陰陽原則闡述了其理論依據,云:
(胎兒)一出母腹,雙手自開,其氣散於九竅,呼吸從口鼻出入,是為後天也。······常人不能親者,被七情六慾所牽,迷忘本來去處,呼吸之氣止到氣海往來(氣海在上,膈肺腑也)。既不曾得到中宮命府,與元氣真氣相接,金木相間隔,如何得龍虎交媾,化生純粹;又不知運動之機(陰符)云:天發殺機是也),如何是氣液流轉,以煉神形!蓋心屬火,中藏正陽之精,名曰汞木龍;腎屬火,中藏元陽真氣,名曰鉛金虎。先使水火二氣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脫出真精真氣,混合於中宮,用神火烹煉,使氣周流於一身,氣滿神壯,結成大丹。
邱處機認為人自出生之前與出生以後,其「元陽真氣」存在方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後天生命的呼吸方式完全與出生之前不同,二者有著本質的差別。他指出後天呼吸之別在於「呼吸之氣止到氣海往來」,而「不曾得到中宮命府,與元氣真氣相接」,故稱「金木間隔」。內丹煉養術就是要逆轉後天呼吸的不足之處,使先後天之氣相接續。這就需要「用意勾引」,以外呼吸引動內呼吸即運用逆轉呼吸的功夫。做到了一點。就能使心腎水火二氣交媾,真陰真陽真意三家合於「中宮」,精全氣滿神壯,自然就能進一步結成大丹。又如,心腎交媾就是逆心火炎上之性使之下行、腎水下流之性使之上交於心。在如,火候法還通過把握天地陰陽升降之變化,體察人體真氣陰陽變化之機宜,「煉陽得陰」、「煉陰得陽」。其他方面如,生身之前任、督二脈以逆行為主,後天生命逆行受阻而只能順行;生身之前關竅皆開、神氣聚合,後天之時關竅凝閉、神氣散離;等等,亦是基於同一理論原則推原出來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內丹煉養活動中大部分具體程序均以逆行後天陰陽為要旨。
其次,純陽是內丹醫學的重要概念,也是內丹煉養的目標追求。純陽的本質概括起來就是人體內先天真氣的功能。內丹醫學的純陽概念其實是發展了《內經》中關於「陽氣」的思想,《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就是說陰精上承的地方,陽氣堅固,則人長壽;陽精下降的地方,陽氣常發泄而衰薄,則人多夭。又「生氣通天論篇第三」強調了陽氣的作用,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陰而上,衛外者也」。並對陽氣的功能作了更為具體的發揮,「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即陽氣的功能,生化精微可以養神,柔和之氣可以養筋。
「陽氣」的這種「生化精微」、「濡養機體」的功能其實涵蓋了部分「陰氣」之功能。《鍾呂傳道集》「論真仙第一」云:「純陰而無陽者,鬼也;純陽而無陰者,仙也;陰陽相雜者,人也。惟人可以為鬼,可以為仙。」仙鬼二途的劃分即稱純陽、純陽,這裡的「純陽」其實具備了超越人體生命的功能。故又云:「人之修鍊,以氣成神,脫質升仙,煉就純陽之體也.」所謂「脫質」就是「陰盡陽純」。鍾呂道丹法以聚合心腎氣液、運轉任督氣機而成內丹純陽,其所論述的「純陽」實際上就是人體內之真氣,故純陽真氣已經具備了化陰與超越人體生命的功能。這樣,鍾呂道就確立了通過內丹修鍊而追求「純陽」的益壽延年的原則。
從古代生命哲學關於陰陽思想而言,上述所謂仙、鬼之間純陽、純陰的區分其實意味著陰陽分離原則的提出,明顯突出了中醫學的陰陽互根的原則。從中醫學陰陽論角度來看內丹修鍊純陽,他似乎違反了陰陽之間互根互用的原理。因為「狐陰不生,獨陽不長」,在人體中陰與陽如果不能互根互用,那麼會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而死亡的局面。但是從內丹煉養意義而言,卻是符合人體內真氣運動的規律。從本質上來說,內丹純陽其實是「陽氣」對人體地主導作用進一步延伸。唐末五代內丹家還以道家關於氣的宇宙生化論為出發點,創立了人體精氣神先、後天理論,把「純陽」納入先天、後天理論之範疇;從而解決了「純陽」追求與醫經陰陽論之間的矛盾。概括起來,內丹純陽起作用體現在形體與心理兩個方面:他不但改變在陰質之體,使人益壽延年;而且還凈化人的心性,使人保持心理健康。從理論上來看,唐末五代「純陽」的成熟其實是從後天返還先天的逆修成仙觀念的結果。
顛倒五行思想是道教醫學顛倒陰陽思想的具體化,《陸地仙經·如穹子入道始終》「推蓬寤語(雲間李豫亨)」云:
丹書曰: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成寶。夫地至廣大,何以能成寶也?蓋五行相生,俱自土中,而形見於外,故生金生水生木生火,而坤土之氣遂泄。如水不外流而藏體於金,火不外揚而藏體於木,金木交並復歸真土,則氣不散逸,為人物、為草木禽魚,而堅固不散,盡成黃金。氣不敗朽矣。故曰:遍地俱黃金也。知此,人能內固精神,不外施用,身中三寶亦如金之不敗朽矣,其長生久視奚疑?
清代道教醫家陳仕鐸在《外經微言》「順逆探原則」闡述了逆轉五行的觀點,云:
岐伯曰:夫陰陽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顛倒之術者即順逆之理也。之顛倒之術及可知陰陽之原矣。······五行順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爾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於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於義也。夫五行之順相生而相剋,五行之逆不生而不克,逆之至者順之至也。······守神而勿為境所移液;鍊氣而勿為物所誘也,保精而勿為妖所耗也;服藥餌以生其津,慎吐吶以添氣液,慎勞逸以安其髓,節飲食以益其氣。
上文陳士鐸還把五行克制約之說納入到顛倒陰陽範疇之中,認為從根本上來說,五行五臟之間相生、相剋就是顛倒之術在人體上具體運用。因此,養生之要必須把握五行生剋之道,善於在「順中求逆,逆處求順」,並提出了固氣養精氣神的原則和具體辦法。
四、生命發生論生命生成論是道教生命哲學的重要構成,也是道教醫家運用老子道論以及陰陽五行學說對生命發生現象作深入探討而提出來的,從而構成了道教生命哲學特色思想之一。隨著唐末五代內丹學的成熟,並確立了先天返還先天的復歸修仙理論,生命生成觀也同時確立,這一理論的核心就是從理論闡述先天生命以及純陽形成的規律性,目的在於為修鍊純陽之體和構建後返還先天煉養技術提供依據。
中唐時期,穀神子裴鉶《道生旨》就運用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化論思想,闡釋生命生成的觀點,指出:
人之根本者,男精女血既凝,有道自然而生,為水一點,今膀胱之水,是其餘也。水中有氣,鬱郁然未有所著。欻然感天地純陽真精之華,入於氣而相依憑,氣遂養之,是謂之神。神之甚微,雖得水氣養之澆灌,懼氣強而見迫。若水之澆溉,懼氣強而見迫。若水之澆溉,物之甲拆,又不可以浸之,浸之則其甲即死矣。
仍與水中,純陽真精之華生為二腎也。······其次肝、肺、脾、六腑、五體、九竅、毛髮之類,皆神得而造化焉!蓋取眼之規則耳,即眼為五臟之苗也。如此三九二百七十日,則應陽之數極,人之體備舉矣。
裴氏以水生命之本,所謂「有道自然而生,為水一點」即是道所生之「一」,從而自「一」演化出人體生命體和重要臟象。這其實體現了天一生水的觀點。《老子》云:有名萬物之母者也。此處之「水一點」具備「母」的孕育功能,生命的發生本於此,內丹煉養之功能否成就亦本於此。《道生旨》還提出了屬水之腎是最早發生,依此把腎(或腎間)作為先天炁之宅處。這一觀點得到鍾呂道的傳承與闡發,「論五行」云:「父與母交,即以精血造化成形: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是此陰以精血造化成其形,其陽止在起首始生之處,一點元陽而在二腎。且腎水也,水中有火,生之為氣。」需要闡明的是,內丹煉養家以腎為生命發生的原發處,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對人生命進行推原,論證內丹煉養術復歸理論的正確性,從而為長生理想提供依據。
唐末鍾離權則提出了「靈光入體」,產生新生命的觀點。《鍾呂傳道集》在「論真仙第一」云:
人之生,自父母交會而二氣相合,即精血為胎胞,於太初之後而有太質。陰承陽生,氣隨胎化,三百日形圓。靈光入體,與母分離。自太素之後已有升降,而長黃芽。五千日氣足,其數自滿八十一丈。方當十五,乃曰童男,是時陰中陽半,可比東日之光。過此以往,走失元陽,耗散真氣,氣弱則病、老、死、覺矣。
鍾氏認為所謂生命生成以來自父母之陰陽二氣為基礎,經過「三百日」的胎孕而「形圓」;而「靈光入體」才促成生命脫離母體最終發生,從而促使體內之「黃芽」(即先天真氣)開始成長,又經五千日而足數即得到「純陽」,年過「十五」歲(此後的丹經多認為是16歲)而真氣逐漸在日常生命活動中耗散。前文中鍾離權對純陽的形成給予了量的規定,即五千日而足數,也就是人體元炁充盛而純陽炁足的觀點。此後的內丹家也積極探索了得到純陽所需要的量的問題。大約同時期的丹經《混元八景真經》論述了生命生成過程從嬰兒出生至三歲之間的精氣神的生長變化,指出:「(嬰兒)既得成而降生於世。
然後取積乳九重,用為食,一年食乳三重,三年食乳九重盡,方得神全氣備也。」這就提出了三歲而得純陽的觀點。至南宋時期簫應叟吸收了宋代易學推演之論,通過推演六十四卦陰陽消長模式而得出十六歲而得純陽之論。還對純陽提出了三百八十四銖量的規定,《原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內義》指出:「《道藏》曰:人者物之靈也,壽本四萬三千二百餘日,其神三萬六千元陽真炁。本重三百八十四銖內應乎乾。」據此,內丹家描述了從人自出生至十六歲之時,體內真氣自少而多直至「炁足陽純」的量的漸進積累變化過程。宋明之際凝陽子所纂《葛仙翁太極沖玄至道心傳》亦持相同的觀點。上述觀點還為明君真人弟子撰《性命圭旨》(「死生說」亦有相同的論述)所接受,並為明清醫、道二家所傳述。
道教醫學還運用五行生剋之變思想闡述人體生命發生現象,宋微宗《聖濟經·原化篇》「藏真賦序章第四」曰:
木、火、土、金、水為序者,以其相生,有母子之道也。水、火、金、木、土為序者,以其相剋,有夫婦之義也。相生所以相繼,相剋所以相治。人生未有不相剋以有成者。方其壬之兆懷,命門初具。有命門然後生心,心生血,法丁之生丙也。有心然後生肺,肺生皮毛,法辛之生庚也。有肺然後生肝,肝生筋,法乙之生甲也。有肝然後生脾,脾生肉,法已之生戌也。有脾然後生腎,腎生骨髓,法癸之生壬也。
上文所引其實通過五行生剋之道建立了一個以人體命門、五臟為核心的生命生成模式。明代著名醫家周慎齋的《慎齋遺書》即引述了上述觀點。清初道教醫家陳士鐸在《外經微言》「五行生剋篇」中還進一步發揮了上述關於五行生剋之變的思想,並詳細闡述了他在臟象理論中的運用。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免費結緣2017丁酉雞年道家春節對聯福字,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教你一招,搞定冬季27種小毛病!(為家人收好)
李時珍稱它是血氣雙補之王,男女多飲用,受益永無窮!
放生海龜十六年後,救回兒子一命,三磕頭致謝!
兩千多年道醫名方,冬季第一補!常喝它關節不痛,氣血兩旺!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中
國
道
醫
問診諮詢/投稿
微信號:w18901234567
推薦閱讀:
※閑話:道醫
※道醫學丹旨
※牛皮癬、銀屑病 1招斷根 ★ 很靈很靈的道醫古方大揭秘!
※中醫和道醫的淵源
※藏象學說的理論與運用,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 道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