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談「孤獨」(書界觀察)

二十年後談「孤獨」(書界觀察)陳眾議《 人民日報 》( 2011年06月14日 20 版)

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著;范曄譯;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百年孤獨》影響了我國好幾代讀者,但自從1992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版權公約》以後,國內就逐漸難覓其蹤影,原因在於我們一直未能取得此書的中文授權。近20年後,這個狀況終於改變。《百年孤獨》的中文版權被國人購得,重譯的《百年孤獨》也於近日出版。終於有人以百萬美元的高價「請」來了《百年孤獨》!這當然不是壞事。它多少可以消除馬爾克斯的一些偏見,比如他曾公開指責中國和哥倫比亞出版界「海盜猖獗」。同時,也說明我們一些民營出版機構,已經發展到了能一擲千金而求物有所值的境地。眾所周知,我國「50後」、「60後」一代,甚至更老一點的和更年輕一點的,很多人都受過馬爾克斯的影響,其中又以「尋根派」為甚。具體說來,首先,《百年孤獨》獨特的敘事方式震撼了無數作家。它從第一句「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面對行刑隊,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開始,行雲流水般地瞻前顧後、縱橫捭闔。這是一種集神話敘述與個性化敘述於一體的馬爾克斯方式。其次,是他的成功為中國作家走向世界樹立了信心。雖然馬爾克斯那一撥拉美作家大獲成功的諸多因素中,冷戰是個不可小覷的客觀因素,但他們處理個性與共性、繼承與創新、民族性與世界性等一系列對立統一關係的方法,無疑也是很有借鑒意義的。當然,魔幻現實主義不儘是《百年孤獨》,它含括了一批優秀小說,比如《彼得羅·巴拉莫》、《玉米人》、《消逝的足跡》、《深沉的河流》等。它們最大的魅力無疑是重新發現並美妙地表現了美洲混血文化。其中令人眼花繚亂的集體無意識則是所有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核心內容,這些內容為拉丁美洲的歷史和現實披上了神秘色彩。它看不見摸不著,卻深深地植根於人們的內心,一旦你信以為真,它就會產生作用——無論對於個人還是集體、歷史還是現實。我本人並不覺得魔幻現實主義有什麼新鮮。新鮮的是在那個時代會湧現出這麼一大批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和作品。以馬爾克斯的作品來說,個人最喜歡的當然是《百年孤獨》,其次是更加不事雕琢的《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這兩部作品都有一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力量。至於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和《家長的沒落》,我認為則太過匠氣。如今,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冤家兄弟巴爾加斯·略薩也成了諾貝爾家族的一員。我曾稱馬爾克斯為文壇梵高,略薩為畢加索。前者是天才,《百年孤獨》猶如神來之筆;後者則是與時俱進且極富創新精神的學者型作家。因此,孰輕孰重是文學的問題,也不盡然是文學的問題。俗話說得好,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文學解讀和批評可以是感性的、印象式的,也可以是理性的和高度理論化的。文學不是用單純的社會學方法便可以一覽無餘的,就像心靈不能用此時此刻或彼時彼刻的一孔之見來一概而論。無論被冠以怎樣的文學流派或頭銜,探究經驗與超驗、已然與或然、物質與精神,以及情感的誠摯與怪誕、歷史的真實與虛妄……依然並將繼續是文學的使命。作為各民族的認知、價值、情感、審美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的文學,既是民族文化及民族向心力、認同感的重要基礎,也是使之立於世界之林而不輕易被同化的鮮活基因。也就是說,大到世界觀,小到生活習俗,文學在各民族文化中起到了染色體的功用。獨特的染色體保證了各民族在共通與相似的物質文明進程中得以保持不斷變化而又不被淹沒個性。對待西方文學,需要一個理性客觀的態度。如今,拉丁美洲當代文學,我指後馬爾克斯—略薩時代的文學,固然璀璨依舊,但終究風光不再。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馬爾克斯那一代的「文學爆炸」多少得益於冷戰,而冷戰的結束又多少導致了資本之外一切皆無。物是人非,他們和我們都發生了變化。現在我們的市場時常惟利是趨,而拉美文壇也早已不是半個世紀前的文壇了,他們率先進入了由美歐所主導的「全球化」的狂歡。不少拉美作家如巴爾加斯·略薩、布里斯·埃切尼克、阿連德等選擇了僑居美歐和「國際化」的寫作路徑。這種所謂的「國際化」既有立場和價值觀指向,也有題材方面的變數。當然,也有不少拉美作家孜孜於超越馬爾克斯等老一輩的光輝。這有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和人民文學出版社聯手打造的「年度最佳外國小說」以及譯林出版社等出版機構引進的不少作品可以為證。回到馬爾克斯。在這樣一個圖書市場低迷的時候高價購買《百年孤獨》,以目前國人的閱讀情況看,要想在版權期內賺回此等投資是完全不可能的,況且對真正熱愛文學、喜歡馬爾克斯的人來說,如一些作家、評論家、文學青年等,《百年孤獨》早已是人手皆有。當然,無論真喜歡還是假喜歡,每一代讀者總會有一些相對鍾情於名著的人,這也是各種名著長銷而非暢銷的原因。如是,靠《百年孤獨》賺錢應該不是其版權購買者的主要意圖,他或他們想由此為中國出版業正一點名、爭一口氣也未可知。再則,讀書人的事怎能單單地指錢說話呢?借用桑塔亞那的話來說,衡量事物好壞的尺度並非喜歡者的多寡,而是喜歡者的喜歡程度。(作者系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推薦閱讀:

中國為何在日本侵入十年後才向其正式宣戰
想要十年後不失業?你需要知道這四件事
李自成把寶藏寄存到了他家,十年後,他家的房子快塌了才發現?
十年後全世界最有可能超過日本的5大國家 你猜到幾個?

TAG:孤獨 | 十年 | 十年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