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受過的傷
題記: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泰戈爾
一對年輕夫婦有一個剛滿4歲的兒子。一天早上,丈夫上班前囑咐妻子把一瓶安定類藥物藏好,以免兒子誤服。妻子說放心吧,我會藏好的。丈夫到了公司不久,就接到了妻子的電話,說兒子把那瓶葯吃了。丈夫趕往醫院,途中知道了兒子死亡的消息。在醫院丈夫見到了妻子,走過去摟住她,對著她的耳朵說了句話。
2007年4月16日,美國發生了一起歷史上最慘重校園槍擊案,一位兇手開槍打死了32個人,兇手本人也飲彈自盡。事發第二天晚上,當地社區的大批民眾自發為死難者守夜祈禱。在守夜儀式上他們點了33根蠟燭,為33個生命祈禱!這讓人很驚訝,民眾在為遇難者祈禱的同時,也在為雙手沾滿鮮血的兇手祈禱,在趙承熙(兇手)的悼念碑旁邊放著鮮花和蠟燭,還有一些人留下的紙條,上面的留言讓人印象深刻。
遭受這樣的打擊,年輕的丈夫會對妻子說什麼?這時候的一句話非常考驗丈夫,它可能會將妻子從絕望深淵中拉出來,也可能會是壓垮妻子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槍擊案兇手悼念碑上字條到底寫些什麼?在我們的價值觀中對於行兇者往往是不殺不足於平民憤,即使他們死了也想挫骨揚灰方解心頭之恨,但美國民眾卻選擇了為兇手祈禱,這不禁讓人陷入深深地思考。
回顧我們生活,每個人都難免犯錯,在犯下錯誤之後犯錯者都會陷入恐慌、焦慮、內疚、自責的情緒裡面,這時候我們對犯錯者說的話可能會拯救他,也可能會摧毀他?我們說出的話怎麼樣才能在一個脆弱的生命中重建希望?這無疑跟一個人內心的「心理營養」密切相關。
「心理營養」是馬來西亞資深心理學導師林文采博士根據自己20多年臨床心理治療經驗總結而提出的一個心理學名詞。2013年7月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70名學員有幸在廣州林文采博士《薩提亞模式訓練專業課程》的課堂里,去探索成長路上他們曾受過的傷,去面對生活中他們一直迴避的問題,在5天4晚的學習中,他們去覺察自己的心理營養,他們去提高自身的心理營養。 林文采導師 "心理營養"是相對於"物質營養"來說的,是指人在不同成長階段,他們的心理需求。如被接納,被認可,被讚美,被尊重等。"心理營養"還包括不同年齡階段,他們內心心理成長的規律。而這些隱性的元素,不同的個體在各個階段被滿足的情況不一,也就形成了迥然有別的個性差異。
如何去判斷一個人心理營養是足夠的呢?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獲得足夠的心理營養,那麼他的生命是被滋養的,每個得到滋養的生命都會綻放5朵生命之花:1、愛的能力:能很好地接受別人的愛,並去愛別人;2、獨立自主:主動承擔責任,能獨自面對世界;3、連結:跟身邊的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溝通;4、安全感;5、價值感。反之,一個人如果在這5個方面是有缺失的,那麼他的的心理營養是枯澀的。
人大多數的心理問題,其根源往往是某些心理營養得不到滿足。例如,林老師說人在4 個月~3 周歲期間所需的心理營養是安全感!
從4個月開始,孩子第一次想要和母親分離,想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他在這個階段,心理營養不夠,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夠,安全感不夠他就沒有辦法分離。他也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此外,如果父母在此期間常吵架,常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他的害怕時他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處理。所以當看到你的孩子行為古怪時,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他自己的情緒,你需要補充他的心理營養。安全感對人的影響往往是一生的,一個安全敢不足的女性,她最大的特點就是控制,想把一切牢牢抓在手裡。通常,為她安全敢不足買單的人就是她的丈夫和孩子。
當我們的生命得到充足的滋養,我們的生命力是旺盛,也會去滋養身邊的人。面對苦難,我們更能夠「溫和而堅持」,去安詳地對待每一個人,即使那個人給我們帶災難。很幸運,第一個故事中的丈夫他的心理營養是足夠的,面對給生活帶來災難的妻子,他只說了三個字,就是:我愛你。相對於其他民族而言,美國民眾的心理營養也是充足的,他們能看到每個生命可恨與可憐,在悼念碑上有個紙條是這樣寫的:「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裡。勞拉」
苦難是化妝了的祝福。生命就是在不斷經歷的艱難中成長。這對任何一個人是同樣的定律。所不同的是:在這句話中,有的人看見的是「艱難」,有的人看見的是「成長」。感謝林老師,感謝薩提亞,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並不是不怕生活中的苦難和傷痛,但是,我們從薩提亞課堂出來,會且怕且前行。推薦閱讀:
※我們住在同一個家,卻像異地戀
※我們凡夫的病根是什麼?
※人生的四大福相,我們修一修
※與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洒灑——索達吉堪布30年足跡一瞥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