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要的不是「教」,而是家長的「陪伴學」

英語啟蒙要的不是"教",而是"陪伴學"

誤區一:做英語啟蒙,父母要英文很好才行

首先,大家要清楚:英語啟蒙不是讓家長教孩子英語,而是讓父母陪伴孩子學英語——這句話很重要!是不是頓時覺得壓力小了很多?

其次,幼兒學英語與成人有著本質的區別。成人學語言是有意識的、受認知影響的、真正的"學習";而幼兒面對語言,是從大量的語言接觸和使用中,自然吸收語言信息,無意識地獲得語言感知和理解能力,像學母語那樣,學會並掌握語言卻並不感覺是在學習,因此稱作"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

這裡談到的語言接觸,不要求來自父母,原版的視聽素材完全可以做替補,而這些替補素材如今可謂俯拾皆是,這就意味著啟蒙的客觀條件人人都具備,誰都可以做家庭英語啟蒙。

如果一定要給父母一個能力標準,我認為:只要父母通過查字典預習,能完整朗讀完一本繪本里的文字,即使發音不準,也完全具備了英語啟蒙的語言水平要求。

但是,僅具備語言水平還不夠,英語啟蒙更多考驗的是父母兩方面的品質: 一是堅持到底的精神。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英語啟蒙初期尤為重要,體現在生活中,就是父母要有規律地提供各類資源,固定時間親子閱讀、每天聽音頻磨耳朵,並且做到日復一日堅持不懈,每天哪怕只有15分鐘,久而久之也能成為習慣。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會使人省去許多精力,用最少的努力,取得較高的效率。

二是敏銳的洞察力。英語啟蒙是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必須讓孩子從英文中找到內心的愉悅感,有了美好的學習體驗,才能保持學習熱情長期不退減。所以各類資源的提供,都應從孩子當下的喜好出發,這個"喜好"的把握,就要求父母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知孩子所想、所好,並能根據生活經歷和喜好的變化及時調整資源,最大限度地保護和發展孩子說英語、學英語的積極性。

如果說英語啟蒙是在拼媽,拼的一定不是英語水平,而是誰更能堅持、更能準確把握孩子的喜好。

誤區二:缺了語言環境,孩子不可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培訓機構有外教,肯定比父母教的好。

語言環境固然重要,這就好比母語的學習,浸泡在母語環境中,即使你什麼都不教,孩子也能自然習得母語。但英語不一樣,能講一口地道英語的中國父母畢竟鳳毛麟角,非英語專業家庭想要通過搭建語言環境來啟蒙可以說不現實。那麼,缺了語言環境,就一定學不好英語嗎? 顯然不是。

台灣著名教育專家洪蘭教授在《好孩子: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一書中提到"未上補習班、未請過家教,只是平時常收聽英語廣播及看英語小說,最終托福考滿分"的成功案例,廖彩杏女士主張以100本有聲英文繪本,讓孩子說上一口字正腔圓的好英文;汪培珽女士的親子英語秘訣則在於橋樑書及名家繪本的共讀,近年內地類似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數,想想也是案例之一。

綜觀英語學習的各家之道,不難發現有三個重要的共通之處:

1. 沒有外來培訓機構的參與。現在各類英語培訓班主打歐美模式、全程外教,且不論收費何其昂貴,僅靠每周一兩次、每次一兩個小時的英語"熏陶",離習得一門語言的目標相差太遠,充其量只能是"錦上添花"。所以,問我報培訓班行不行的媽媽們,我都回答:行,只要您除了學幾個句子和一些單詞別無他求。

2. 重點依靠家庭的力量。通過親子的方式,不是主要靠對孩子"說"來學,而是靠陪孩子"聽"和"讀"來學,讓孩子每日"浸泡"在英語學習的氛圍中,養成習慣,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3. 給孩子純正的第一手學習資源。通過大量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與優質童書的親子共讀和自主閱讀,讓孩子掌握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最終掌握一門純正的語言。

所以說,對非英語專業家庭來講,用心打造英語學習環境比糾結於語言環境更有意義得多。

誤區三:媽媽發音標準,才能開口教孩子。

發音問題,困擾了很多媽媽。如果我們秉持同一套標準看待母語和英語,會發現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比如說聽英文童謠,有人說太難,我都聽不懂,孩子就更不懂。聽童謠為什麼要糾結於孩子懂不懂?我們小時候媽媽教《小兔子乖乖》的時候,媽媽也不怕我們聽不懂"乖乖"是不是?聽童謠的目的不是為了聽懂,只是感受一種語言的韻律節奏。發音問題也是這樣,可以說,華東、華南一帶普通話標準的媽媽並不多,但這絲毫不影響媽媽們親子共讀的熱情,大家在念中文故事書時,不是也不苛求普通話一定要標準么?

英文學習同理,科學研究表明,幼兒具有自動正音的能力,只要標準音的輸入大於非標準音,孩子就能自動趨於標準音。這在現實中很容易驗證:有些家長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他們都有工作,孩子則由爺爺奶奶照看,但爺爺奶奶講普通話多帶地方口音,在這種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雖長時間與有口音的祖輩相處,普通話卻很標準,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通過與父母交流、在學校學習以及在其他環境(如電視、廣播等)下接受的標準普通話輸入超過了有口音的普通話輸入。

所以,孩子的英語發音標準程度並不單純取決於父母的發音標不標準,而取決於標準音輸入的量,這個量從何而來?靠的就是原版優質音頻。有音頻在,媽媽們就放心大膽地讀吧。

誤區四:過早學習英文,會與中文混淆,導致兩種語言都學不好。

兒童是用不同的腦區掌握不同的語言的,浸泡在雙語環境下的孩子,頭腦中存在兩個語言系統,多種語言的輸入並不會造成兒童的語言混亂,相反,及早學習外語,會使孩子的雙語能力和智力得到比單一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快得提升。

已有實證研究證實,學習第二語言能顯著改變腦的功能和結構,"在左側頂下皮層有一個區域,雙語或者多語者的這個腦區的面積要比單語者更大,而且,小時候學習第二語言的人或者那些外語非常流利的人,這個腦區的面積更大。"

同時,學習雙語能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自制力,在理解他人的想法方面,"雙語兒童"也要比"單語兒童"更強。用外語思考還能減少深層的、誤導性的偏見,從而使人正確權衡風險利弊,做出更合理、理性的決定。此外,同齡情況下,同時掌握兩種及以上語言的兒童的辭彙量和知識之和,遠遠超過只會單一母語的兒童,因此,從小學外語對孩子自信心、自豪感的培養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所謂的多種語言輸入混亂,無非是在孩子渡過語言靜默期,嘗試輸出時,時間會比單一語言輸入的兒童可能晚一點,但一旦輸出,整體輸出量遠遠大於單一語言兒童。

簡而言之,英語啟蒙遠不如想像中恐怖、高深,只要稍作努力,任何媽媽都可以啟蒙。


推薦閱讀:

愛情不是終點,陪伴才是歸宿
媽媽和孩子有多陌生,看看黃聖依和安迪就知道
風雨中有你陪伴著真好
工作才是你的親生女兒?如何陪伴孩子?
你曾經的陪伴是我一直戒不掉的癮

TAG:英語 | 啟蒙 | 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