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盛元寶 錢幣行情 西夏貨幣的「四少四多」

錢幣知識
天盛元寶

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脫宋稱帝,建都興慶府,後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在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下,西夏同我國歷代王朝一樣,也開始鑄造使用貨幣。自1805年甘肅武威首次發現窖藏西夏錢以來,西夏錢幣不斷有所發現,尤其近幾十年來,在寧夏、陝西、內蒙古、甘肅等地陸續出土發現了為數較多的西夏錢幣。西夏貨幣是我國貨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繼承了中原王朝錢幣的風格,形制大小、厚薄輕重、錢文稱謂、文字書寫、鑄造工藝等均與唐宋錢幣相類,透射出漢文化的深遠影響,但又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區域特色。筆者認為西夏貨幣呈現「四少四多」的特點:

一是自鑄錢少,使用唐宋錢多。西夏自建國起,至1227年為蒙古所滅,存在約190年,共傳十帝。西夏十帝先後鑄造了「福聖(稟德)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大安通寶」、「元德通寶」、「元德重寶」、「大德通寶」、「天盛元寶」、「乾祐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等10餘種西夏文、漢文錢幣。但受客觀條件的限制(鑄幣材料銅鐵資源不足)等原因,西夏自鑄錢數量較少,市場流通使用仍以中原王朝舊錢、尤其是唐宋錢幣為主。據對近幾十年來各地出土發現的西夏窖藏錢幣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西夏自鑄錢在窖藏錢幣中所佔比例不足2%,而唐宋錢幣佔比高達85%以上,最高可達99%。

二是早期鑄錢少,後期鑄錢多。西夏早期鑄錢數量極為稀少。迄今所見,西夏早期鑄錢有西夏文錢「福聖(稟德)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和漢文錢「大安通寶」、「元德通寶」、「元德重寶」、「大德通寶」等,均屬珍稀品種,難得一見。後期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開始增加錢幣鑄造數量。後期鑄造的「天盛元寶」、「皇建元寶」、「光定元寶」等西夏錢幣目前存世數量相對較多。如1993年陝西定邊磚井鎮一次出土5000多公斤數十萬枚西夏窖藏錢幣,其中西夏早期鑄錢僅發現不到10枚,而「天盛元寶」高達5000餘枚。

三是銅錢少,鐵錢多。由於鑄錢原料不足,西夏早期自鑄銅錢較少,境內流通的主要是唐宋錢,到仁宗天盛年間(1149-1169),因經濟日益繁榮,對貨幣的需求量大增。加之,金滅北宋後,西夏與南宋地理阻隔,宋錢來源幾乎斷絕。於是天盛十年(1158)「始立通濟監鑄錢」(《宋史·夏國傳》),開始大量

鑄錢。「天盛元寶」也成為了目前存世數量最多的西夏錢幣。由於西夏境內缺乏銅礦資源,因此天盛年間開始大量鼓鑄鐵錢以解決流通貨幣短缺問題。而「天盛元寶」、「乾元寶」等鐵錢有一次成千上萬斤的出土發現,可見其鑄造數量之驚人。

四是西夏文錢少,漢文錢多。西夏錢幣使用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李元昊建國後,命令大臣野利仁榮主持創製了一套記錄本民族語言的文字――「西夏文」,史籍稱之為蕃書。西夏文字借鑒漢字的形制,在構成上可分為單純字和合體字兩大類,共六千多字,在西夏國內廣為使用。蒙古滅西夏後,當地仍舊使用,時稱「河西字」,明代末年衰落成死文字。十九世紀初,學者張澍發現蕃漢文合璧的《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文始得以釋讀。現已發現的西夏文錢幣都是西夏早期鑄幣,有「福聖(稟德)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寶錢」、「天慶寶錢」五種錢幣,其正面為西夏文,背面為光背,形制均為小平銅錢,非常罕見。漢文錢幣品種較多,有「大安通寶」、「元德通寶」、「元德重寶」、「大德通寶」、「天盛元寶」、「乾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等,錢幣書體多為楷書,書法俊逸、流暢。這些錢幣除了「元德重寶」為折二錢外,其餘都是小平錢。特別是西夏後期鑄幣放棄使用西夏文,只鑄漢文錢幣,因此現今存世的西夏漢文錢幣數量遠遠多於西夏文錢幣。

推薦閱讀:

看準一日行情,終生受用不盡;看準三日行情,富可敵國 2
依舊火爆:六款熱銷SUV車行情
盛夏郵市養精蓄銳積累出大行情 金龍一年漲10倍
幣百通行情分析:從技術角度戰勝心魔
為何今年豬價持續上漲?還會持續多久?

TAG:貨幣 | 西夏 | 錢幣 | 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