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居家學佛之道(下)

居家學佛之道(下) 資料來源:自在之行作者: 陳兵時間: 2010-08-04

 解脫道與大乘道    僅修正命、持戒、布施、勸化,尚只能得自他今生後世的人天福報,不足以令人永遠解脫生死之苦。佛教的正旨,終在度盡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抵達永恆安樂的涅槃彼岸。真發信心的在家佛弟子還應在人天善法的基礎上,修解脫道。解脫道以出離心為本,在家人發起出離心,應觀察三界六道生死流轉之過患尤須先觀察家庭、五欲的過患,除貪愛執著,做到居塵不染,身在家而心出家。《法蘊足論》雲:「身雖在俗,受用妻子,心常清凈,不耽欲樂,是名身在家而心出家。」《長者子耶舍經》雲:「雖復處居家,服寶嚴身具,善攝諸情根,厭離於五欲,若能如此者,是為真出家。」

    大乘教典中,亦多處教誡在家菩薩須觀察家宅過患而生出離心,不貪著於妻子兒女、世俗欲樂。《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雲:「在家修道,當觀女人,生厭離想、非長久想,不凈潔想、臭穢惡想、羅剎惡鬼恆啖人想、貪色難飽無止足想、惡知識妨凈行想」,於子女「生怨家想,惡知識想」。《華嚴經?凈行品》雲:「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若不觀察家庭、妻兒、五欲的無常、苦、空,做到身在家而心出家,而以世俗愛著心居家,縱修善法,亦難免滋長煩惱,增益無明,令自己與眷屬俱墮於生死海中,不得出離。    將人天道與解脫道結合為一體,並予以擴充升華者,為大乘道。大乘道以一如實般若智,一統人天善道與出世間解脫道,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本,方便為究竟,立足世間生活而修出世間行,以離我法二執的出世間心修自利利他的善行,雖勤修諸善而不染不著,一方面在六度行中凈除我法二執,圓滿智慧,一方面以智慧為導而修集福德,利樂眾生,莊嚴國土。在家菩薩修大乘道,雖亦以一正命二布施三勸化為正業,然由有殊勝般若為首腦故,其精神境界與行為超然於人天乘,小乘行者;在家菩薩雖從事治生產業,經營俗利,乃至財寶無量,而未曾不與實相相應,「未曾暫舍一切智心」(《華嚴經》),如維摩居士,「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不被得失成敗所系縛,其真心恆超然於物外。在家菩薩雖然精勤學習知識,鑽研科學,掌握技術,創造發明,「以少功力多集珍財」(《瑜伽師地論》),但只把它作為利益眾的一種方便,並不貪著世間的物質文明,《優婆塞戒經》卷二雲:「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在家菩薩雖盡著父慈子孝、夫妻恩愛的倫理責任,卻身在家而心出家,如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並能攝化眷屬,同趨解脫之域。《華嚴經》教誡說:「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嘗暫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    以家庭為道場,以妻兒為法眷。在家菩薩儘管過著世俗的,乃至高等的物質、文化生活,卻不貪不著,不改內心超越世俗的真常解脫之樂,如維摩居士「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飽食,而以禪悅為味。」在家菩薩雖廣行布施,然不住於相,不圖人天福報,不計還報,如《優婆塞戒經》卷四所云:「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佈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智人行施為憐愍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煩惱故,為入涅槃斷於有故。」    以如是離相的出世間心、慈悲心布施時,不但富有人能施,貧困者亦能施,不但施財物、施力、施法、施無畏,而且必要時能以身命骨血布施;不但行大布施,而且不舍小布施,隨時隨地,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在家菩薩以更廣大的願力,深徹的智慧勸化眾生,「荷負重擔,發大精進,教化眾生而無疲倦。」雖廣行勸化,而心無所著故,待人平等,態度謙虛,能「自舍己樂,為眾生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而不傾動。」(《大寶積經》)     在菩薩行六度中,在家菩薩修學的首要,應在布施度。按大乘精神,在今天,布施度的修行,應從自己的本職工作作起,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全身心投入為民眾謀利樂的工作,為兩個文明的建設作貢獻,雖成績卓著,貢獻突出,而不求名,不計報酬,任勞任怨,甘作無名英雄,便是行布施波羅蜜。六度行中的其餘五度,尤般若度,當然都必須修,但皆應不離世事,在動用中修。禪定一度,雖然為發智慧的必由之途,但在家人不斷淫慾,俗務繁忙,應隨宜而修,不宜列為重點,尤不宜刻意追求入四禪八定,發神通異能,宜修不離動用,從觀心入手的定慧一體之禪,如天台宗隨自意三昧、禪宗觀心法門等,《優婆塞戒經?禪波羅蜜品》謂在家菩薩修禪那度,當在持戒修善的基礎上,斷除放逸,自觀其心: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嗔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不動,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    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中,隨時觀察自心,把握自心,不為煩惱所動,形成習慣,功夫若到,則自然明心見性,入自性大定。在家菩薩雖然發心修行,然多數人畢竟道力未充,處於名利堆里,煩惱叢中,日受習染,徹底超脫,是為甚難。欲求即生永出生死,快速成佛度生,則有依佛陀果地功德建立的凈土法門,最為穩妥可靠,發深信願,在修集凈業三福,做好人的基礎上,隨時勤修念佛禪,則生死問題可—生了結,世出世間功果雙圓。這一法門對在家人來說,最為契機,昔日摩竭陀國頻娑婆羅王被其子阿闍世囚禁,佛即專門為他和王后說了觀想念佛以生西方極樂凈土之法。     總之,無論依大乘還是小乘,在家學佛,按釋尊的慈訓,皆須以過好人的生活、做好人為本,以人天善法為基,以正命、布施、勸化為必修的重點。其發達人生的態度是至為積極的。    混同了在家道與出家道,在家人學佛亦樣樣學僧,必然要產生諸多既不利於世間、又不利於出世間,既不利於修行者與眾生,又不利於佛教弘傳的弊端:或則一學佛便消極,不但對聲色名利消極,對必須要盡的義務也消極,懶營生計,甘於貧窮落後,不學知識技術,不管家務世事,不問政治,只求自己了生死,結果生死未必能了,這種「在家山僧,」其實弄得非僧非俗,並非經教中所樹立的在家佛弟子應有的形象;或則一學佛便希圖得即生成就,得大自在大神通,書不讀,工作不幹,又不想出家,連自身都養活不了,卻東跑西顛,拜求無上密法、成就上師,想不費氣力便立地成佛,結果佛未成得,精神先出了毛病,弄得世出世間兩敗俱傷;或則注重事相,以學那些專門為出家人編的念誦儀軌為究竟,以是否像出家人一樣早晚課誦、嚴格吃素為合格居士的標準,而忽視盡好義務,從人倫關係、世俗事務中去修心,以伏斷煩惱,完善人格,結果弄得家庭關係緊張,對人處事,連一般人也不如,口念彌陀,而心地不善,不孝父母,不講信義,令不具正信者指責「學佛把人學壞了」,豈知這正是不依佛法修學的惡果。當知早晚課誦、吃素,皆非佛陀教誡在家人應必修者,能行固然好,不能行也未必為非。即使要修,也應隨緣而定,以不影響家庭和睦、不誤學習工作為原則。課誦內容可根據各自條件編定,以簡為則,具三歸、四無量心、四弘誓願、十念念佛、迴向等即可,重在心觀意想,不在唱念。課誦、吃素不修亦可,而正命、布施、勸化的正業,決不可誤。    只有在家佛徒都按釋尊教導的在家學佛之道努力修學,佛教才能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促進人生髮達、社會文明進步中,發揚光大,歷劫不衰。    居士林的意義及其建設     根據歷史條件和學修的需要,釋尊當年只創立了出家眾集體生活,學修的僧伽團體,未建立在家信眾的組織。但據大乘經載,佛世有的居家菩薩,也有徒眾甚至團體,如賢護長者常率其五百徒眾聽法。隨近代居土運動的勃興,民國以來,國內出現了在家佛徒的團體——佛教居士林,這是一個既適應社會時代需要、又深符佛旨的創舉。居土林的意義,在於其團結、組織在家信眾於一道,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互相促進,大大有益於提高林友的佛學水平,有益於正確地實踐和弘揚佛法。居土林還可利用集體力量的優勢,保護林友應有的權益,幫助林友解決生活,學修問題,開展法事活動,從事社會公益、社會福利事業。    幾十年來,各地居土林在組織建制,活動方式等方面,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除了舉辦佛學講座、講習班、講經說法、研討教理,辦佛七、禪七,開設佛教圖書館、法物流通處等學修活動外,不少居土林還開設素餐館、醫院、診療所、幼兒園、安養院等,積極從事救濟、賑災活動,表現出佛法利益眾生、救苦救難的精神。     居土林的活動,應以學習、實踐教法,促進林友正確實踐在家學佛之道為中心。可經常舉辦學修心得交流會,並采僧團布薩之制,開展懺悔與批評,以激勵修持,增強林友的心理健康,應關心林友生活問題,互惠互助,扶助貧困林友解決就業、疾病災禍等問題。可開辦有關工廠、商店、旅館、飯店等,交流經濟、文化、科技知識等信息。還可舉辦與佛法有關的文物,書畫,圖書展覽及歌舞娛樂等活動,吸引社會人士,傳播佛法信息。居士林的組織,可按僧團六和敬的原則,實行充分的民主管理,防止家長式作風。居士林最容易出的問題是內部不團結和財務,這隻有通過民主管理、民主理財解決,而如法修持,終為保持和敬的根本保證。     居土林和寺院應是平等互助的關係,應禮聘高僧大德為導師,經常延請法師講經說法,指導學經與禪修。應供養僧寶,積極協助寺院培育僧才,經常與寺院聯合活動,保持密切聯繫。僧俗二眾團結一體,依法學修,必能使佛教沿佛陀所示的正道穩步前進,率領無量眾生共趨涅槃覺域。


推薦閱讀:

如何打掃床底下的地板?
居家室內之五行八卦風水布局
衛生間到底需要多少水電位?你家的水電位合理嗎?
聖誕節居家風水布置 21條禁忌元旦放假安全避禍
居家風水財位的五個禁忌

TAG:學佛 | 居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