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同理心的培養

同理心的培養(

[來源:安博教育 作者:黃鋼]

同理心(Empathy)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又被翻譯成同感、共情等,最早由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傑斯提出。它指一個人對於他人感覺、情緒和願望的關注程度和敏感程度,用來評價一個人對於他人立場的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今年五月在崑山舉辦的國際科學評測和教育研討會上,各國教育和評測領域的專家都重點提到了同理心的培養。的確,除了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能力等等之外,同理心對於一個學生的未來的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基礎教育組2007-2008年度關於「培養創新性工程科技類人才的研究」專門就社會對於人力的要求做了分析。其最重要的二元素是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Synthesizing Mind)和社會情緒能力(Social Emotion Competency),而同理心是社會情緒能力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實,自古至今,同理心早已有之。而且,東西方文化在這一方面幾乎沒有顯現任何差別。請看: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摩西:「對自己無益的,亦不可施加於他人。」

耶穌:「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我們常聽到的俗話也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見社會對於同理心的早有認識和關注。不過,個人覺得,心理學中的同理心可能更強調一個個體如何從心裡真實地感受其他人的感受、體驗其他人的體驗。比如,對別人的幸福不僅是欣慰,而是心喜,對別人的不幸不僅是同情,而且是心痛。心理學家認為:同理心是一種高水平的認知能力,它能讓人想像到別人的感受,或自己在他人的處境下會有怎樣的感受。它還涉及到情感因素:我,作為另一個個體,僅僅是想像到你的感受還不夠,我還跟你一起感同身受(i feel for you, and i feel with you)。

近日,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神經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逐漸達成一個共識,欺凌和其他類型的暴力,能夠通過早期同理心的培養得以遏制。專家們認為,同理心是人們產生同情心、憐憫的基礎,它有助於建立合作互助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培養利他和服務社會的道德品質。過去10年的研究顯示,同理心是所有人際社會交往與人的品行的關鍵。沒有同理心,社會就不會有聚合力,人們之間也沒有相互信任。在生活中,只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盡量了解並重視他人的想法,就更加容易找到解決方案。尤其是雙方在發生衝突或誤解時,當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中想一想,也許就可以了解到對方的立場和初衷,進而求同存異、消除誤解了。

那麼,同理心如何能夠得到加強呢?

1. 父母的以身作則。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同理心,孩子們的同理心會得到進一步的鼓勵。如果父母以同情、無私和客觀的態度對待他人,孩子就會跟著效仿。須知,同理心可能無法教會,但它可以被感染、被培育。孩子會觀察大人對情感的反應方式,從而加以模仿。

事實上,同理心的形成可溯及嬰兒時期。嬰兒自出生起,聽到其他嬰兒啼哭便會感到難過,這就是人類同理心表現的最早徵兆。幼兒期對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已經形成,如果加以很好的引導和培養,將使其對他人的情感感知變得敏銳。反之,將逐漸使其變得冷漠,也失去了培養同理心的最佳時機。因此,幼兒期是培養同理心的關鍵期,作為家長和教師應在這個時期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2. 教師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孩子善於模仿、可塑性強,往往把教師的一切都當做學習的榜樣。教師要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情緒情感、文雅的言行舉止、豐富的興趣愛好去感染孩子,使他們在教師的身上汲取營養、健康成長。同時,教師不要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發火,而是要在理智中控制好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客觀地去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孩子進步。

3.注意教育方式。美國研究發現同理心的差異與父母和教師的管教方式很有關係。在教育孩子時,如果強調他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比如:因為你調皮,害得別人這麼難過),孩子的同理心會較敏銳;而只責怪他個人的行為(比如,你怎麼這麼調皮?)孩子的同理心就會比較遲鈍。另外,教師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變化,適時地予以幫助或指導。教師對孩子的指導幫助、尊重信任會引發孩子的尊敬信任等相互行為。反之,如:一孩子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愛問為什麼,但教師卻敷衍了事。長此下去,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會隨著教師的行為而相應改變。 4.積極傾聽和換位思考。

要尊重孩子,讓孩子說話,專註地聽孩子講話。傾聽能準確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為有效溝通做好鋪墊。溝通這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前提。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通過教導和示範訓練孩子的寬容心態。孩子某些的「古怪」行為背後是有著內在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別人,是因為他感到自卑,以此來獲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愛頂撞人,是因為他覺得不這樣就顯得自己是個「軟蛋」;有的孩子愛圍著老師轉,是因為他覺得這樣做才會讓老師喜歡自己。如果單純地從道德的角度去評判,對此作一番道德說教,效果是不好的。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同理心的角度,才能理解孩子,同時,讓孩子理解你的愛心和教導。

5.注意角色轉換和情感的識別。

教師和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在心裡轉換角色。碰到生活中電視上出現的情景,不妨讓孩子想一想,「如果我受到這樣的對待,將作如何感想,將作怎樣的反應?」「如果我是他,會怎麼做呢?」平時也可以實際做一些角色互換,加強親身體驗,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良好氛圍。另外,教師和家長要對孩子的真實情感加以識別。有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與其潛藏著的情感並不一致,孩子的有些話不敢或不願意直接說出來,這需要父母和教師去作細心的體察,理解其中的隱義,了解其真實想法。同時,引導孩子理解別人談話和行為中隱藏的涵義。

總之,同理心的培養正在得到各方面的日益重視。但是,如何在生活中和教學中有意識地和有效地實踐還有待於各方面的不斷探索和努力。(這篇博文的一些觀點來自線上線下的相關資料,恕不一一列舉,在此致謝)。


推薦閱讀:

怎麼理解同理心?
你自己失去了同理心,卻怪孩子不懂事
談同理心
也談共情(同理心)

TAG:同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