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傳統文化內涵

一、道家文化是太極拳的源頭

太極拳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主要是講陰陽、虛實、攻防的,而陰陽學說正是道學文化的有機內容。道學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商周之際的《易經》。《易經》用一種演繹著符號系統的文化圖式,揭示了隱藏在自然界中和諧發展的內在奧秘,成為諸子百家哲學思想的源泉。

  《易經》又是太極文化的源頭。「太極」可延伸為「道」,《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陰陽學說的起源。陰陽學說的原理又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老子《道德經》。《道德經》完整地闡述了自然無為的太極思維。道是萬物的起源和根本,動之為分,靜之為合,周而復始,陰陽互補,相濟相剋,永不停息。

  道家主講煉心養命,沖和虛靜,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道可道,非常道」,指的就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是大道。太極文化講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正是道家文化的真實體現。相傳太極拳最早的前身是道家在長時間打坐、誦經之後的輔助功法,以後經過歲月的積澱,逐漸形成為一門獨立的拳種,再以後被後人加以太極文化的滋養,最終達到武學的最高層面。

   

  

二、太極拳集道、儒、釋三教文化之大成,劃時代地開闢了太極思想、太極思維、太極精神

  

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鏈條是道、儒、釋三教文化。三教文化的共同點是探索宇宙認知、尋求生命奧秘、修鍊精神潛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太極文化以道家陰陽學說為主體,吸取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佛家的心性學說。

  其中,戰國是中國文明最輝煌的時代,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和諧」,莊子的論手搏和論劍,「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越女的論劍,「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等,分別從觀念形態和技術層面上升華了太極理念。

  道家文化主養生,講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是太極文化的高層境界。

  儒家思想講中正養德,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浩然之氣,行道濟世,是中國歷史的正統文化。太極拳的虛靈頂勁,中正安舒,八面支撐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好體現。

  佛家學說講明心養心,心境空明。太極拳內功心法,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體現了佛學之明心和養心。

  

三、太極圖是太極文化的演繹

  

道、儒、釋三教合流的共識是「無極而太極」,從而在我國五代時期產生了陳摶的《無極圖》,在北宋時期產生了周敦頤的《太極圖》及《太極圖說》,這是太極拳世界觀的哲源,也是太極拳內功心法最高範疇的源泉。在周敦頤《太極圖》及《太極圖說》的演繹下,宋明理學推動了中國武術在太極思維方式下的全面革命,在這個時代完成了太極勁的技術體系和運用技巧體系。

  現在我們擁有的太極雙魚陰陽圖演繹了宇宙間對立統一的規律。太極總是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運動與變化的過程中,陰陽相互對立,滲透、作用、轉化,生生不息,體現了宇宙對立統一規律最原始的古代哲理,體現了「重了悟而不重論證,既非依附科學亦非依附宗教」的中國哲學特點。

  綜觀大千世界,在一定意義上,太極文化無處不在,這也是以後產生的太極拳所以能夠卓爾不群、秀拔挺立,擁有大智慧、大胸懷、大健康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王宗岳奠定了完整的太極拳理論

  

王宗岳著《太極拳譜》(包括《太極拳論》《太極拳釋名》《打手歌》《十三勢行功歌》)和《陰符槍譜》,奠定了太極拳理論基礎,形成了完整的太極拳拳學體系。

  在這裡,有兩個命題。

  第一個命題是理論方面。我們從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看到的是它的理法技術體系,但這遠遠不夠,而更重要的是應該看到它的性命雙修體系。譬如:中正安舒、過猶不及、捨己從人、隨曲就伸、綿里藏針、無為而治、順遂自然、盈虛有象、上善若水等等,無微不至地體現了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部《太極拳論》,字字珠璣,句句翡翠,夠我們欣賞研讀一輩子。

  第二個命題是實踐方面。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為了適應當時滿族人群的需要,把拳術中激烈的練法改成了柔和的練法,把快速的改成了緩慢的,把著力的改成了輕靈的,盡乎完美地踐行了王宗岳太極拳理論,使太極拳從閉塞的農村走向繁華的京都,創造了太極拳盛世,在中國拳術的改革中樹立了里程碑。應該重新評價楊露禪在中國武術史上的歷史地位,他首先是太極拳的改革者和先行者,而後才是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

  五、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和兵家詭道密不可分

  太極文化主張宇宙是一大太極,人體是一小太極。太極拳用自己一套獨特的運動方法打通任督二脈,激活帶脈,通經活絡,疏通氣血,恰好適應了人體生理需要。這是太極拳為人類普度健康的理論依據。就太極拳而言,「氣」是指所謂「內氣」,或稱之為經絡之氣,在演練時,在動作轉換的過程中通過肢體微運動和開合呼吸使「氣」沿著經絡的走向順暢地流動,而不使其阻滯。內氣通過能量轉換,變為內勁。太極拳所謂的發放之力,乃是在意念指導下應感而發的內勁。

  太極拳循兵家奇詭之道,特別講究以靜制動,「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避實擊虛的戰術。以柔克剛是太極拳的技擊特點,要求在勁路上以柔為主,柔中寓剛。所謂「以柔為主」,就是經常使肌筋骨節處於極度放鬆的狀態;所謂「柔中寓剛」,就是使骨骼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就像棉花里藏著一枚鋼針。其關鍵在於千錘百鍊後,使周身的張弛虛實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全在精神,不在用氣。

  太極拳技擊水平之高超,可達到如下境界:「未煞之先,毫不用力,猶如風吹楊柳,柔軟無力。及至煞手之時,正如天神下界一般,渾身如鐵而不可犯」(清代張孔昭述、曹煥斗注《拳經·總論入身煞手猛迅精微秘要》)。這是由於太極拳利用太極勁沾連粘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法,創造出以小力戰勝大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轉化。

(作者:張世昌)


推薦閱讀:

風水理論中「氣」的內涵類型解析
非常有內涵的42個微型小說【轉載】
古詩詞常見意象內涵簡析(三)
怎麼分析《臨江仙·憶昔西池池上飲》的內涵?
古老的話語---值得珍藏!(讀後才能領會其中的內涵!)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太極拳 | 內涵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