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畫論語——當論語遇到漫畫,如此可愛

司馬遷曾欲以一支史家之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長按二維碼掃描關注【史記】,讓我們一起領略上古風騷,秦漢故事!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當政者本身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行得通;本身行為不正當,縱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

畫外話:

所謂「正人先正己「,就是一個人必須先端正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有資格來端正別人,別人也會信服聽從。

原文:

孔子對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譯文:

孔子回答說:「君子的作風好比風,小人的作風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向哪邊倒。」

畫外話:

這句對話的背景是,魯國當時的執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殺掉壞人,促使人民走上正道,可以嗎?「孔子回答道:」執政,何必殺人呢?您要從善,百姓也會從善的。「孔子是敦促執政者、領導者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則相反。」

畫外話:

成人之美,是一種通達,是一種善良,代表了人性之美。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樂觀其成,何樂不為?相反,損人利己,是典型的小人之舉;而損人不利己的話,那就還有點愚蠢了。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譯文:

顏淵問仁德。孔子說:「踐行仁德,全憑自己,還靠別人嗎?」

畫外話:

「為仁由己「說出了我們面對目標的正確態度,也是儒家文化的方法論,就是內求,多跟自己較勁。事實上,我門鎖追求的一切,最終都是由自己來左右的,而不是別的任何人。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譯文:

顏淵問仁德。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合於禮,這就是仁了。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為仁人。

畫外話:

「禮「,今天可大致理解為一種合理的規範、規則。克己復禮,就是凡事要有度,不可放縱。放縱不能長久,這就是規律,先賢總結成了規範。

原文: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譯文:

子張問怎樣做善人。孔子說:「如果不按先賢的道路去走,(學問道德)就很難到家。」

畫外話:

這裡的「善人」,宋朝大儒朱熹解釋唯「質美而未學」之人,也就是那些心地善良、自不為惡的好人,但還未學聖人之道。孔子認為,不經過學習,只按自己的樸素認知行事,很難「登堂入室」而達到高的境界。

原文: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調也。」

譯文: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畫外話: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檢驗真金的烈火,檢驗馬力的是長途,檢驗朋友的是患難。有時候,看清楚一件事、一個人,要經歷時間和磨難。

原文: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畫外話:

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是因為他洞察了事物的規律;有仁德的人慧樂觀,是因為他心中沒有「小我」,私利少,煩惱自然就少;勇敢的人心中坦蕩無私,充滿正氣,自然不會畏首畏尾。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

孔子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流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畫外話:

這一句是論語中比較有詩意的文字,表達了對孔子對時間流逝的感嘆。的卻,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從小我們就應該養成珍惜時光的習慣,否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原文: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畫外話:

這是緊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養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即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畫外話:

儒家在講「仁」的時候,不僅是說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一方面。當然,孔子在這裡沒有說到要愛什麼人,恨什麼人,但有愛則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畫外話:

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一點上,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相似的。這從另一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裡,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畫外話: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裡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中心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畫外話: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只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裡,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並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原文: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

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

畫外話:

孔子本身是一個「內密菩薩行,外現凡夫身」的人,他所行所做,都值得人做為榜樣,做為一面鏡子.我相信這個記錄孔子一定不知道,是弟子偷偷地記錄出來,說這是我們夫子的長處。

其實夫子的長處不止這樣,他「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不逾矩」不只是說規矩的矩,而是連妄想都沒有了,孔子沒有什麼妄想、妄念。

  絕四,第一個就是主觀,毋意:意是主意,可是孔子沒有什麼主觀、意氣,因為他毋我。

  為什麼他毋必?必是必定,是個專制、獨裁,就是我說這個樣子,就一定要這個樣子,不這個樣子不行的!這是專制者的態度、獨裁者的思想。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譯文: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畫外話:

孔子在這裡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愿.這對於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原文: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符合禮法的正言規勸,誰能不聽從呢?但(只有按它來)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讚許的話,誰能聽了不高興呢?但只有認真推究它(的真偽是非),才是可貴的。只是高興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聽從而不改正錯誤,(對這樣的人)我拿他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畫外話:

這裡講的第一層意見是言行一致的問題。聽從那些符合禮法的話只是問題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禮法的規定去改正自己的錯誤,才是問題的實質。第二層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順耳之言的是非真偽,則應加以仔細辨別。對於孔子所講的這兩點,我們今天還應借鑒它,按照這樣的原則去辦事。

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

畫外話: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句話,兩千五多百年來不知道激勵了多少的中華兒女,使他們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間,也成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孔子在兩千五多百年前就能意識到個人的力量,用現代語言來解釋,可以看成對人的尊重,甚至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人本主義思想的源頭之一。在同時代的西方社會還把神的意志當成至高無上的意志去崇拜的時候,孔子已經意識到普通人的志向也是難以改變的,因此也就必須給予重視。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輕易改變普通人的意志。

原文: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

孔子說:「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們,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畫外話:

人生不可無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交友問學的快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不能與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樂,擇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覆告誡。本章又告誡我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幫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諫,「以友輔仁」,諒,誠信。誠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諒者能忠信不欺,「信則人任焉」。見聞廣博的朋友,討論學問幫助你獲取知識和智慧,多聞者能識政治之要,「以文會友」。朱熹說:「友直則聞其過,友諒則進於誠,友多聞則進於明。」

原文: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

孔子說:「有一點是無疑的:人如果努力向上就會變得聰明,如果不求上進就會變得愚蠢。」

畫外話:

什麼叫做上智,什麼叫做下愚,為啥它又不能改變它,恐怕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我個人理解,這個地方,還是從可以教學的角度去理解。上智,就是那些天才的訒,全才的訒,全知全能,不用教學就什麼都之道,大概相當於後人所說的神人。這種人,你不用告訴他該怎麼治理國家,他生下來就知道怎麼治國安邦。孔子說過他自己並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好學敏求者,所謂學富五車,說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大量學習、求知,獲得知識和進步的人。

原文: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譯文:

孔子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

畫外話:

孔子在本章里對那些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這種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為此,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於不惜危害群體,危害他人。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的。

原文: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譯文:

孔子說:「整天吃得飽飽的,一點也不肯動腦筋,這樣的人可真是無聊啊!不是有下棋之類的遊戲嗎?玩玩這些,也比一點不動腦筋好啊。」

畫外話: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能夠真正做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什麼也不想的人其實是很少的。說不定這本身還是一種難能的修養,一般人就是想修還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經濟發達,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以後,一些人無所事事,閑得無聊,似乎採納了聖人的建議,沒日沒夜地打起麻將來了。聖人若是知道了這情況,會不會感到哭笑不得呢?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論語4.15
細說《論語》(八十五)
論語(為政第二)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論語講義》——八佾第三(4)

TAG:漫畫 | 論語 | 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