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漢服標準(轉載) - 豐文山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漢服(分朝代特點的介紹包括各代衣,冠,髮式,面飾,鞋,飾物的介紹,及用以推廣的基本種類和結構樣式的介紹)漢服是包括衣,冠,髮式,面飾,鞋,飾物等共同組合的整體的禮儀系統,而並非僅僅是一件衣服。 漢服可以分為官服和民服,官服又可分為禮服和常服,民服也可分為禮服和常服。另外還有戎裝,是武官武士在打仗時穿的,由於它自成體系,而又和漢服復興關係不大,所以,在此暫不討論。

首先說明一點 歷史上的漢服與現在電視上的相比

第一 在顏色搭配上很清雅簡潔大方 顏色常用的就那麼幾種 沒電視上那般華麗艷俗(當然主要指明代漢服風格)

第二 是在花紋紋飾上 真正的漢服都有一套固定的紋樣 每種紋樣都有些意義(尤其是漢代)沒電視上那麼雜亂無章 畫神的畫鬼甚至連寫字兒的都有

第三 就是電視上很多款式歷史上並不存在 什麼高聳的歐式立領等等。

第四點就是雖然歷代漢服表面給人感覺好象很複雜 但其實每件衣服都能歸在以下這幾大類里 看上去複雜有時只是這幾種相互搭配的較豐富而已但源頭其實是不變的 就好象一種公式 好幾種解法一樣 而電視服裝不僅雜亂的多 連起碼的幾大要素都沒沾上邊 因此只能讓人越看越糊塗 越覺得複雜 其實關鍵是普遍人沒有「我們也有民族服裝這一概念」所以肆無忌憚的亂設計異想天開 而要成為民族服裝 則必須要有體系 這是一條必由之路 其實歷史上漢服還是很成體系的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小枝小節改改也沒什麼 如果連最基本的幾種樣式都背離的話那還是別叫漢服

漢服分類(常服)

漢服核心:右衽 廣袖

可以基本上分為四大類:裙裳式深衣式 長衫式 褙子式(其實這四大類在樣式上基本沒什麼區別 都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通的 所分成類只不過是由於少許穿法上部分結構上有些不同幾種風格興於很長一段時間 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影響很廣泛 而且 主要由於其是漢服的最基本的樣式是漢服的基礎 源頭 很多後來的新式樣皆出於此的緣故 故分之)

一 裙裳式:(此為漢服的源頭)

關鍵詞:上下兩截分開。上面的為衣,下面的為裳,我們現在所說的衣裳就是指此。衣與裳兩種不同顏色

1 組成部分:白色內衫,長到腰部的右衽或對襟上衣;白色襯裙,長到膝蓋的帷裳,蓋到腳面的寬裙(裙可有皺摺),腰帶,綬佩帶。

2 穿著方式:將內衫與上衣穿好後,再將圍合式的襯裙包住上衣圍好(也就是說 上衣一定腰掖到裙裡面),繫上腰帶即可。惟裳與裙的穿法皆同上。最後等一切穿好後,繫上最後的腰帶,再在腰帶的正中間部位掛上綬佩。一般來說,裙的縫隙處是在後面。

3 裙組成部分:

A 裙腰部分:既裙的頭端。也可以和裙身顏色一樣,也可以不一樣(不一樣時多為白色)。明代時裙腰多為白色鬆緊帶

B 裙身部分

C 也可以沒有裙腰

4帷裳分類:

A 直裾

B 曲裾

C 皺摺式(即像摺扇那樣的感覺 當然那是布料 沒那麼誇張)

D 燕尾式(形狀如同燕子的尾巴 就和我們看到踏歌女子舞蹈服的裙底部一樣 興於魏晉南北朝 不過只限於女子)

當然 後三者都是屬於藝術造型之類的 存在過但可能女子穿配的可能興更大一些 只有第一種才是最常見的

5掛在裙裳上的其他裝飾:一般都是玉佩 在周禮盛行時期 士大夫缺少玉佩被視為如同衣冠不整一樣的失禮行為而且玉佩的掛法不同人該佩帶什麼樣的玉佩都有待於詳細複雜的研究不過一般是掛在腰帶的左右側;其次是結帶 大概到了後期只是裝飾性作用 多為女子所用

6總結:最開始的裙裳裝不限於男女 既男女都是穿一樣的 但後來男子著裙裳逐漸被長衫袍褂所代替 由日常生活逐漸退隱到禮儀祭祀中去 是漢服中作為禮服必不可少的一種;在常服中裙裳裝發展到後來逐漸興於女性範圍中 到了漢代以後 女子漢服早從連體的深衣重新回歸到以前的上下兩截的分開穿法 隋唐時常說的襦裙裝 上襦下裙 其實就是裙裳裝的一種只不過襦稍短些 裙稍長些(襦 其實就是上衣 只不過一種很短的上衣)它其實也是上衣掖在裙里 只不過將裙提到了胸部 到了明代 基本上又一次復禮 恢復了原始那種正統的裙裳樣式。分辨裙裳裝最重要的是看下身是否為裙子 只有是上下兩截分開既都可算 沒有必要區分的更加詳細

二 深衣式

關鍵詞:深衣按大類分其實也可算做是裙裳裝的一種,因為它下面配的是裙。但由於上衣很長,不是掖在裙里而是散落在外。而且又有曲裾這種樣式穿法都很獨特的一種。故上衣曰深衣 (深衣分直裾 曲裾兩種。但直裾除掉下面的裙其實和後來男子穿的長衫沒什麼太大區別因此只說曲裾)

1 組成部分:長到膝蓋以下的曲裾上衣,蓋到腳面的寬裙,腰帶

2 穿著方式:由於很複雜 見馬王堆考古研究。基本上是交領後將衣繞腿纏裹住然後再將衣角上提到腰部繫上腰帶

3 總結:深衣也是男女沒什麼區別,漢代男女都穿一樣的深衣。不過可能男孩子穿直裾 女孩子穿曲裾效果更好些(因為曲裾更顯女孩子身材)不過現在再讓男士下面穿裙顯然很不對勁所以為了與時俱進 最好女孩子穿裙子 男孩子換成普通長褲

三 長衫式

關鍵詞:其實萬變不離其宗 所說的四大類根本就不存在樣式上的不同處 差別只不過時穿著搭配不同而已一切都是由裙裳裝發展演變而來的 何謂長衫?就是右衽式(交領)的袍褂 只不過僅僅是將上衣變長 蓋到腳面而已 說白了就是長式上衣

1 組成部分:白色內衫 白色襯裙;蓋到腳面的右衽或圓領上衣,腰帶

2 穿著方式:白色內衫 襯裙先以裙裳裝的穿著方式穿好,然後再穿上長衫

3 總結:長衫可系腰帶 也可不系。到了後來成為男子常服 下面不再配裙子 或是長褲 或是綁腿的長襪

四 背子式

關鍵詞:背子其實也是長衫 只不過其對領的形式存在的普遍 因此感覺好象和右衽的長袍不一樣但和長衫不同的是 它稍短 而且左右兩面開衩(這樣是為了方便行動)有些婦女的甚至開衩到腋下 而且 和長衫不同的是 它一般不配腰帶 因為其本來就是以超級休閑舒適為主的

1 組成部分:長到膝蓋的對襟上衣,長褲或寬裙

2 總結:背子男女則是有區別的,男著長褲女著寬裙

(也有朋友把漢服分成: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 等)不論漢服種類如何變化 有幾個特徵是一直不變貫穿始終的(如下)

一 漢服領子:

1 右衽:又叫交領。

A 關鍵詞:是漢服最原始的特徵,也是一直由漢服誕生之初延續到明末的是漢服最明顯的標誌所以說 缺少右衽特徵的漢服根本不能稱之為漢服 漢服右衽的穿法是漢服的核心 其他配件及穿著方式可以說都是圍繞此展開的.

B 穿著方式:穿上漢服後交疊衣領。右衣領在上 左衣領在下 右領壓住左領使左右兩衣領形成交叉狀 到腰部將右領下角的衣帶與左腰側的衣帶系在一起 打上結。之所以稱為交領是因為左右衣領交疊後成 X 狀(如果衣料透明的話)而衣料不透明的情況下呈 y字狀

2 對領

A 關鍵詞:雖然借於其他民族因素而興起但到了宋明時期也逐漸成為主流 。對領不同於右衽與圓領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沒有衣領 因為它直接一條直線開到上衣的末端這樣是為了更簡捷方便。在歷史上對領女子用的時候較多

B 穿著方式:穿上漢服後不用交疊衣領 直接將左右衣領上的衣帶系在一起 打成結。

C 對領分類:

a 一種是最常見的直接一條直線開到上衣的末端呈 II 狀。至於衣帶的部位 在上端 中端 末端皆可。一般普遍是在中端 因為這樣系的穩固

b 另一種是有衣領衣領開到胸部 在衣領末端繫上衣帶 餘下部分自然散開呈 Y 字狀(如此符號 衣帶處在「兩條線匯成一條線的地方」)。這種對襟類似現在韓服的衣領。這種衣領多用於背子

3 圓領

A 關鍵詞:前兩者多用於常服圓領多用於禮服。雖然不同衣領沒什麼性別區分 但圓領還是男子用到多些

B 穿著方式:穿上漢服後也是右部分在上 左部分在下 右部分覆蓋住左部分 到肩部將右領處的衣帶與左肩上的衣帶系在一起 打成結

注1:衣帶等於現在的扣子 衣帶主要是固定上衣。裙帶主要是固定裙裳

二 漢服袖子

1 廣袖:廣袖就是我們看到漢服上很大的袖子。呈半弧形有收袖口。與和服的正方形袖子還是有區別的。是漢服最原始的袖子之一漢代時收袖口部分較袖子整體是多出來的一部分顏色也與袖子整體部分不一樣 一般是和衣緣一個顏色 但到了後來這種突出來的收袖口逐漸隱蔽 只容手伸出來 下面卻是縫合在一起的 這樣是為了少往袖裡灌風 像漢服那麼大的袖子如果整個袖子都是開的 不知會有多冷!不過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受思想文化的影響 為顯出飄逸洒脫的本性 整個袖子都是開口的。但在現代 可以定為冬天時穿的漢服有收袖口夏天則可以整個袖子都為開口

2 箭袖:又叫胡袖,是從胡服來的。基本上是很窄的袖子和現代差不多。為何叫箭袖?因為形狀如箭 上端較寬一些 下端較窄些

3 坎袖:坎袖就是沒有袖子部分。一般情況下對領的上衣坎袖時較多。右衽與圓領的上衣很少有不帶袖子的

三 漢服衣緣

A 關鍵詞:衣緣就是衣的邊。衣緣是漢服的重要標誌之分更是區分漢服和服的重要的特徵。雖然和服也有衣緣 但沒有顏色 而漢服衣緣是和衣服主體顏色不一樣的另一種顏色

B 衣緣分類(按性別):

1男子的衣緣主要是單一的一種顏色。所取的顏色應為像棕黑 青 灰這樣凝重紮實的深色調 少用些亮色 花色 淺色

2女子的衣緣上可綴有各種圖案如刺繡等等。如果是單一顏色的話則多取些鮮艷的顏色

四 漢服罩衫

A 關鍵詞:如果漢服按從表到里分的話可以分為罩衫既披在漢服的外面 類似風衣披風的功能之類。常服 所穿的正式部分。內衫其實就是襯衣。內衫的樣式和外邊穿的上衣是一樣的 只不過是白色 多為右衽領(現在睡衣不也吸取了右衽風格嗎?就是因為這樣感覺舒適對領雖然舒適可暴露太大 圓領則像制服一樣很不舒服)而罩衫一般不系掛 只是胳膊套上袖子披在身上即可。

B 罩衫分類:

a 廣袖的罩衫

b 無袖的罩衫 只是披掛在身上

c 拖地的長罩衫

d 只到達膝蓋稍微短些的罩衫

解讀唐代所謂的「胡風」

唐代其實是有胡服 但其實唐代真正的胡服是翻衣領(西服的領子) 翻袖(類似滿服的馬蹄袖)而以上這些風格均沒有融到漢服中因此可見唐代胡服完整式樣並沒有保留下來 也可以看出唐代的著「胡裝」只是一陣流行風而已 源於中原人民的好奇以及出於一種表現出友善的形式 布希參加上海會議出於示好也要穿偽唐裝但他絕不會讓舉國國民都穿上偽唐裝 所以 從出土文物中也可以看出 當時的胡服主要流興於貴族等社會上層階級 山區的村夫田舍翁 很多還保留著原汁原味的秦漢古代裝束 所以唐代的主流服飾還是以漢服為主 只不過是不同的漢服 接受一些胡服風格 胡服思想的漢服 其實 通過詳細解讀 不難發現 唐代服飾基本上跑不出以上這幾類以及漢服以上這幾種基本要素

1 初唐時期女裝:為裙裳裝和前面提到的一樣 也是裙子包住上衣 上衣不是右衽樣式就是對領樣式 有裙腰裙身和長長的裙帶。接受胡服風格的 只不過是將原先系在腰部的裙子提升到胸部 而且 由於裙子變的很肥大

2 中晚唐時期女裝:這時的穿法比較獨特但依然沒有接受胡服的樣式。女子不穿上衣或內衫 直接穿提到胸部的裙子或闌裙(闌裙就是女子內衣 但這時期的闌裙卻由於這種流行穿法的原因 變的和裙子連在一起成為連衣裙)外面套上罩衫顯得既涼快又大氣

3 晚唐時期女裝:不用說了回歸到了正宗的漢服

4 男子前期穿的仍然是長衫圓襟長衫 接受胡服風格的就是 和後代的正統圍合式長衫比 那時長衫的袍褂興特徵更明顯 兩邊開衩很高

結尾說明:歷代漢服細節上的一些小變化還是很多的 比如唐末宋初半臂的出現 圓領半臂衫 坎肩雲肩等的出現 就不一一列舉了 主要是抓了整體方向統一和諧的大方面 我想復興漢服還應為整體為主 統一為主 準確為主 不可能每個小細節面面俱到 而且 這些受異族影響的小細節也沒什麼復興的必要 漢服現在的缺點就是概念太混亂 這個時候則應宜簡單不宜再複雜 抓到歷史上漢服的主要標誌風格就可以了 復興後的漢服也是 統一點標準好 不要太雜亂了現在這只是以後作為常服的初步分類規劃 還有禮服 朝服研究 章紋研究 顏色 顏色搭配研究 頭上戴的 腳下穿的 還是服飾服飾——一些零碎的小配飾研究 恐怕更要複雜許多至於髮式什麼的更是得等以後再說 希望這些大家可以一起出力研究 由於劃分的很少很簡單 表達能力有限 希望我們集思廣益 歡迎各位網友提意見提資料 或者 通過整理 表述的確切一些最後整理加工為成稿 至於圖片 恐怕光參照劇照不是辦法 如果有機會的話 可以將圖詳細的繪製出來 而且 有些歷史專用辭彙 考古字眼 以及那種考古的介紹太複雜所以複雜問題簡單化

淺論漢服(僅指衣服)發展史,以歷史的角度駁斥朝代論,漢服9種款式的歸納介紹

概論:

歷史上的漢服絕不是雜亂與多樣的,老生常談再論朝代化。

雖然否定朝代化已有很多朋友論述過,但我這次還是想以事實款式來簡單闡述,而且,就是以歷史上的這些款式進行論述,成為一門新興的漢服發展史。這樣我們耐心看下去,看看漢服究竟,是否是雜亂無章的。

雖然我們強調過,漢服不同於服裝史,但實際上,漢服和服裝史學其實是化等號的。因為歷史畢竟是事實,我們無法更改它,而服裝史論著,也不是雜亂的,那只是因為言辭不清段落混亂圖片混雜而導致的一種錯覺!尤其對於剛入門研究的朋友,多會有這種感覺。

歷史上的漢服,我歸納為這幾個詞:整齊劃一,層次分明,演變甚微,它實際上是非常單一的,綜觀歷代,可以發現基本上都是這樣一個規律,無非衣裳分兩截,一會合在一起,成為深衣;一會又分開--一會上衣變短,配了裙子成了襦裙;一會上衣變長,成為袍衫;一會變寬點,一會變窄點;而交領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只有繼承和增加(而且發現,越到後來增加的款式越多),只有受歡迎程度的稀疏,沒有廢棄,沒有憑空另創和斷代。其實就這麼簡單。

首先我想一些剛接觸漢服的朋友也許看過很多服裝史著作,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想,雖然感覺說的頭頭是道,但還是看不明白,這樣的原因就是因為服裝史的寫作導向問題,你看著複雜,但他實際上說的就那麼幾款,服裝史的導向,就在於要能發掘多少就發掘多少款,能說複雜就說複雜,能多談的就多談,他是一個廣義的界定範圍。就比如,我們知道,他除了談歷史以外,還可以經常看到講了很多不佔主流的面料,花紋,特殊質料的衣服,出土的時裝上做文章,往往占很大篇幅;再看看談論髮型,有些女子心血來潮,換個妝容,也要佔相當大篇幅;禮儀制度又占很大篇幅;而真正介紹那些款式,卻占的很少——這是我們越看覺得款式越複雜的第一個原因,然而實際上這只是錯覺。

還有,圖片的選用上 往往挑些那件鮮為人見到的出土文物,奇怪雕塑,甚至模糊不清的古畫作為引經據典的對象,目的就是為了突出歷史感,和那份凝重感,而這些更具有說服力,所以,只能越看越糊塗——這就是我覺得款式複雜的第二個原因。

這就是服裝史無可避免,也是必然的導向!——我們也不難怪它,因為他畢竟是以突出歷史作為賣點的。

而我們的漢服呢?實際上所謂的現代漢服體系,就是服裝史!——否則,很多人又該以為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他做的只不過是縷清思路的歸納整理清楚,不談面料花紋發行等,僅此而已!

那麼 我下面也同樣先以歷史的角度去談漢服,拋開冠帽巾不談,看看這9種款式,在歷史上是貫徹始終的,只不過是出現的早晚而已。

商朝以前篇

那時還裹著草皮,考古資料非常少,屬於漢服沒成熟的時期。因此這個時期略過

商朝篇:

上衣下裳:據考證,商朝時期就出現了上衣下裳(註:上穿衣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過那時的上袖子較短,下裳也較窄,那時已出現交領,後來一直延續到明。常服禮服那時就已分開,禮服制度,初步建立在那時,但還不完善。上衣下裳為舉國通行的統一款式。綜上所述,那時民族服裝屬性已經確立,上衣下裳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也是在後期屬於最本原的款式。

上衣下褲:據說那時已經有了褲,不過都是開襠的,而開襠褲只能是穿在上衣下裳裡面的。

髮型:初期男子編辮,後期則將編好的辮盤到頭頂,成為後來男子束髮(漢族男子髮式)的基礎。

冠帽巾:那時已有了冠的雛形

西周篇: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貢獻以及對於後世的影響就是禮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時期的禮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過頭要戴冠(那時的各種冠已發展完善,並延續後世),衣裳要有等級,要有章紋,出現敝膝,組玉等相關禮服配件,這樣完善的禮服系統一直延續到明。當時禮服的主要等級,有冕服弁服,之所以這樣叫,取決於相關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們仍舊是上衣下裳制,只不過是冠與章紋,配件等級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為禮服的高等級別,一直延續到明。只不過那時天子,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後來中央集權的加強,只天子,諸侯王能穿了。那時的女子禮服,王后已經開始穿翟衣,當時王后有六種翟衣類禮服。

上衣下裳:那時的常服還是上衣下裳為主流,款式不變。只不過袖日趨發展變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漸變寬。

髮型:當時西周的男子無論各地大部分都已將辮盤到頭頂,而無再有商時披頭散髮的習慣,當然一些偏國除外,不過束髮已成為全國統一推行的標準,對於漢民族男子千百年來的髮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冠帽巾:那時的冠已發展齊全完善,基本後世的冠在當時都可以看到,有鵲尾冠,尚冠,長冠,筒冠,冕,弁等。帽類在當時亦有了雛形。

春秋戰國篇:

上衣下裳:常服禮服依舊是上衣下裳制,而且大袖只用於禮服中已成為定製。而且已趨向於精美化發展,當時玉已不去身。

上衣下褲:據一些資料考證,漢族人早在胡服騎射以前就有了合襠褲,也有了短衣下面直接搭配褲的裝束

衣裳連制(深衣):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春秋戰國時期思想變動較大,另外一個漢服大款式深衣的產生(深衣其實就是上衣下裳制的連接版,也是交領。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普通的麻煩裝束已滿足不了人民的需要,而衣裳連制,能文能武,可以禮儀可以常服,是漢服款式的一個進步)深衣裳有12幅片拼接而成,代表12個月。分直裾,曲裾兩種。直裾後來作為深衣的主流樣式,一直沿用到明,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直裾下擺顯的較窄。和直裾不同的是,曲魏晉以後衰落,但也不是斷代,因明朝的朱子深衣,還存在曲劇的樣式。而直裾歷代一直盛行,後世成為庶人的民間禮服和士大夫階層的居家便服。春秋戰國初深衣的袖子,還多是直筒祛,後來袖子垂下部分日趨寬大,形成半圓形垂弧度(袂),但仍是收口(祛),因此形成外觀看半圓形弧度的袖子(祛袂),這樣的袖子成為深衣的定製,只要是代表一種思想。當時的袖子,已有長袖,但只舞蹈時才有。

秦漢篇:

輿服制度:西漢在周制冠服制度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形成了輿服制度,制度出皇帝,品官的禮服,朝服,常服20多種,這20幾種,同周制一樣,基本也是以不同的冠去區分,禮服,朝服仍是上衣下裳制,禮服的配件組玉敝膝等也不變,東漢產生了綬與佩這樣的新配件,而且通過綬佩的高底來區分品官的等級。因此只是較之周制更等級化,細節化,豐富化而已,款式基本還是採用周制,後世禮服,以周製為骨架,秦漢為血肉的基礎上,一直延續到明,這以後,禮服基本可以確立,變化很小了。

上衣下裳和深衣:民間常服依舊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只不過深衣已逐漸代替上衣下裳成為主流,並且下裳較之前朝日趨變寬大。

上衣下褲:勞動人民仍是上短衣下面直接配褲的裝束。

上襦下裙: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朝已經被泛濫化的深衣的天下,人們似乎又開始懷念起上衣下裳裝束來,於是女子又開始穿起了上衣下裳,只不過上衣短小,一般標準到腰胯部,扎到裙子裡面,袖子窄小,裙子寬大, 因此,他大抵來說是屬於上衣下裳範疇的,但後來加入了很多女性特徵元素和一些固定配件,而且要比上衣下裳華麗,因此成為漢服體系中的第3個款式——因上衣改短小改稱為襦,搭配裙子成為襦裙。還有一點不同於上衣下裳的,襦裙是套裝,比如顏色和花紋不是隨意搭配的,而是配套的。

袍衫:而在東漢,已開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長衣,但雖叫長衣,在具體長度尺度方面還是沒有定製。而兩側缺胯(開叉)的袍衫,在那時已出現,袍和衫的不同地方在於袍有夾層,也就是雙層,衫沒有,比較單薄,因此,又出現了漢服體系的第4個款式——(因長衣沒發展完善,故不算)袍衫類。

髮型:秦時期看兵馬俑當然還是有編辮束髮的,但漢時已可以明確不編辮束髮成為主流,這種不編辮束髮的簡單束髮模式,也是後世一直沿用到明的漢族男子基本髮式。而再後來的束髮基本都是頭髮全盤到頂部,並非上面束髮余發披肩

冠帽巾:由於輿服制度的創立,冠已不在是隨便誰都可以戴的了,戴冠已成為區分等級的標誌。新出現的冠有文官的進賢冠,武官的武弁等,東漢時期的平巾,加梁成為文官的梁冠,加漆紗成為武官的漆紗冠,這兩一直延續到隋唐宋明。而冕冠已上升到只有帝王配戴的地位。

圓領:在以前領子制度只有交領的情況下,秦漢時受西北民族的影響(一說),圓領(書面名盤領)元素開始介入到漢民族服飾當中。

魏晉南北朝篇:

服色制度:由於九品中正制,品官等級被正式劃分鮮明,設置了九品官,每級的禮服常服的顏色都要不一樣。從此以後,服色制度成為禮服等級的一個標準,而以前,則多用綬佩區分,不用服色。

上衣下裳:由於魏晉又是一個思想大動蕩的時期,常服中上衣下裳裝束已不受人們所寵愛,由於受一部分思潮影響,衣裳日趨寬大飄逸,袖也多變為敞口的魏晉風骨。

衣裳連制(深衣):深衣也退居到士大夫階層和民間小禮服階層,並且衣比之前朝更加寬大。民間似乎更喜歡新興的袍衫和褶絝。

袍衫:很受歡迎,已開始有園領袍衫。

上衣下褲(褶絝):應該說,前朝已有上短衣下褲的裝束了,但那時的搭配較之隨意,,而且下褲種類繁多,不宜構成固定款式。但當時發展出來的褶絝,成為主流,而且搭配固定,因此是為漢服體系中的第5個款式——上衣下褲(褶絝)類。具體是,上穿短衣,下穿褲子,比較寬大,呈上窄下寬喇叭狀,帶有褶皺。有時在膝上用帶子捆綁或扎系,成為縛絝

上襦下裙:當時秦漢到魏晉時期的初期襦裙,雖衣裳已分開,但外觀上還保留了一些深衣的特徵,比如袖仍是祛袂,下裳寬大,裙腰高長等特徵。

冠帽巾:帽巾類得到空前的發展,基本後世有的在那時都有了。因冠已成為等級的標誌,民間男子便發明了很多種巾帽。比如出現了幅巾,綸巾等。當時的冠出現了漆紗籠冠,為很重要的禮臣所戴

直領:當時在已有交領,圓領的基礎上,通過交領發明了直領

隋唐五代篇:

上衣下裳:仍有

衣裳連制(深衣):仍舊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間小禮服

袍衫:袍衫可謂空前盛行,成為民間的主流服飾,當時品官常服開始採用圓領袍,一直延續到明,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官袍或公服

上襦下裙:那時女子的襦裙,上襦變短只到胸部,裙子變寬大,繫到胸部,然後系以長裙帶幾乎垂地,類似於現在的朝鮮女裝。袖子基本上都變成了小袖,後期小袖垂下一部分,遮住手,顯得纖細,成為垂袖。一開始的時候襦裙上披一塊又方又厚類似於披風的東西,成為帔子。後來變長,變窄,只成一布條,固定在肩膀上,披法花樣繁多,成為披帛。後來,帔子和披帛成為襦裙中不可分割的一元素,一直延續到明。 中唐到五代時期的襦裙,風格又回歸到了魏晉時期,襦仍是到腰胯,裙子變窄,裙腰高聳,只不過袖子還是小袖

闌衫;闌衫本屬於袍衫類,因隋唐時期男子官服,本穿的是衫,但長度只到膝,膝處設一界限,稱為橫闌,下面則是用裳續上。因此,他雖然大範疇屬於泡衫類,但構造上更像泡衫和深衣的綜合體,因此,又成了漢服體系中的第6個款式——闌衫類。因早期闌衫是作為官服出現的,領子都用圓領,而後來的闌衫,大致也遵循了這一點,只不過領邊變寬,並且接衽了。明時為有官職人員的公服

直裰;前面提到前朝上下通裁的長衣,像袍衫出自長衣。而原本的長衣卻沒有形成定製。但是到了隋唐時期,長衣規定長度到腳踝,並且要有寬衣緣,而且都是交領,兩側不能缺胯(開叉),因此又形成了漢服體系中的第7個款式——直裰(直身)類。當時直裰的定製,主要是想復興古禮,找個深衣類與袍衫類的最佳中間點,因此直裰,也是最具有規格的長衣便應運而生了

襖子——大袖衣——旋襖——褙子:當時流行一種襦,但不同的是直領相系,並且兩側開叉到腋下,這樣就有點半披半穿的感覺,當時稱為襖子。後來女子禮服用的大袖衣,也是參照這個,開叉到腋下,直領相系,之所以叫大袖衣,只不過袖子是大袖,衣稍長點而已。後來到宋朝時,變窄變長,袖子又變成小袖,這回還是直領,但就是不相系了,成為旋襖。明時又變寬,袖子變大,變成半直領相系(有帶子)下面自然開叉。因這一系列都是一脈相成下來而且沒有款式上的變化,因此他們又可以歸為一類,成為漢服體系中的第8個款式——統稱為褙子類。褙子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直領相系,兩側開叉到腋下,初期多用於禮服,後來成為定製,比如女子多穿襦裙,婦人和民間禮儀活動時多穿褙子。這也就是朝鮮時期的宮廷唐衣(韓劇中王妃尚宮所穿的交領褙子).不過。到明又出現無袖和半袖的褙子,當時已經男女通用了

半臂;當時又流行一種襦,是半袖和無袖的,多是直領相系,有小帶子繫到胸部。如果另算的話,也可以算做漢服體系中的第9個款式——半臂類。由於是半袖和無袖的,一般都當套在襦裙外的外套穿。不過我看他更應該歸納到襦裡面

冠帽巾:除了冠巾不變之外,此時是帽類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如襆頭,最初的無翅——到軟翅——到硬翅——到直翅——再到展翅,直翅後來成為明朝品官的烏紗帽,展翅後來成為宋朝品官的烏紗帽。如斗笠,在那時也產生。如女子的帷帽,面幕,也是。

宋篇:

宋朝漢民族服飾基本延續了唐朝的,唐朝和先朝有什麼,就有什麼,沒有變化,只說幾個

衣裳連制(深衣):仍就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間小禮服。不過和前朝比,深衣在民間又開始活躍起來,深衣越來越傾向於禮制化的地位,朱熹家禮中制定了深衣的一種規格,成為朱子深衣,而宋朝的深衣,袖子多比較寬大

上襦下裙:在五代回復正常以後,只裙子繫到高出腰部,而且不要固定腰形的裙腰,直接顯出腿的纖長來。而明基本延續宋風

冠帽巾:冠帽巾在前朝不變的基礎上,有新出幾個。比如很多名人發明了巾。如朱熹的朱子幅巾,蘇東破的東破巾,周子的周子巾等。襆頭方面,襆頭都變成方形,新出的有曲翅襆頭,花裝襆頭等

方心曲領:在禮服上套上方心曲領

元篇:

蒙古貴族穿蒙古族服裝,漢族百姓還是沿襲唐宋時期的服裝

明篇:

明朝的漢服有點克己復禮,仍然是沿襲唐宋不變。9種漢服基本款式,該有的都有了,到此漢服體系徹底完善,禮制分明。是漢服發展成熟完善的時期,也只說幾個

衣裳連制(深衣):深衣比較復興起來。基本定製是朱子深衣,既朝鮮李朝的深衣,寬大,袖又復為祛袂。值得一提的是,袖子方面,很多公服,常服的袖子又興起祛袂來,作為公服時,這樣的話可方便藏掖文件。只不過這個垂下的袂要小很多了。而祛袂這種袖制,在歷代應還是主流

上襦下裙:基本沿襲宋風,只在腰間多了很多種裝飾,如腰裙,帷裳,宮絛,短裳等

上衣下褲:當時民間仍然是穿短衣下穿褲,略有不同的是,到明時小腿穿水襪已基本取代褶絝

袍衫類:品官的圓領袍,略有些不同。為圓領變寬,要有接衽,並且下擺變寬大,左右兩側各多出一塊,稱為插擺。

冠帽巾:冠帽巾沒有變化,只新出3種帽巾。如網巾,方巾,六合帽

霞帔:女子禮服上要加以霞帔

鞋:關於鞋,前面一直沒提,但鞋也基本沒什麼變化,簡單的說,前都有擋物。禮服的擋物大,常服的擋物小。擋物有直直的長板,也有微微翹起的勾頭。有木屐,有草鞋,有靴子。南北朝時期女子的鞋就已有高跟的了,明朝更是流行高跟鞋。

另附:一些細節問題

一線條:漢服線條總的來說是下擺大,線條隨和舒適流暢,衣身寬大,呈曲線形。而和服線條為直線,因此顯得僵硬;朝鮮則上下線條比例失調,因此顯得拙重

二袖長:漢服標準袖長為回肘過腕。既剪裁時要留出胳膊能回過彎的餘地,這樣彎曲胳膊時袖的長度不影響。過腕既是袖長要蓋住手,才是標準。而和服恰恰因為沒有這些,才顯得袖子短,並且袖子彎曲不過來。而漢服的袖長,通常是最裡面的衣服袖子長而窄,越到外面的層次袖子越短而寬。這樣行拱手禮時,可以完全展現出各袖的層次,而雖然外面袖短但裡面袖長遮住手以至於不失禮

三領子:不管是交領還是直領都應緊貼脖子,直領應裁成筆直的線條。電視中交領露肩膀是錯誤的,大概是受了西方的影響。而日本人則喜歡領後敞,露出頸部

四擺寬:裙與下擺應寬大,這樣無論是趺坐還是正座,腿部皆能活動開

五短衣:如果是短衣,也應是上窄下寬而不至於剪裁時上下筆直,這樣活動起來也比較方便

總結這就是歷史上漢服9個款式的發展,風格介紹和概括。我不是學考古的,因此,如果說一種款式一定具體出現在某某時期我是不敢叫準的,因為那屬於他們的學術範疇了。我只是將文字介紹精簡到少之不能再少,多餘廢話絕不多說,能歸納起來就歸納起來,僅此而已。但即使是這樣精簡介紹,這些文字仍然讓人看著頭疼,由此可想而知,那寫閑聊雜談廢話連篇的服裝史不知還讓人頭疼多少陪。不過。這些文字,也確實可以包涵了漢民族幾千年來的所有款式和風格!那麼,細心的朋友不難發現,漢服這9種款式,綜觀歷史,只有出現的早晚,人們的偏愛與不偏愛,它絕對沒有一種款式斷代過,他只有繼承,沒有斷代。這9個款式,外表看起來也是差不多的,更多的差別在於搭配的不同,衣服長短的不同,剪裁的不同而已。就像衣裳分開(上衣下裳)和衣裳連制,他們只是剪裁的不同而已,根本就沒有其他差別。所以,雜亂化,朝代分割化又從何而來呢?而綜觀歷史,也不難發現,之前的款式比較少,款式出現最多的是在隋唐時,這固然與漢文化發展高峰是分不開的。而隋唐以降,人們更是完完全全的繼承下來,到明朝,這9種款式已完全發展成熟完善

那麼 礙於這樣歷史的介紹仍然比較頭疼,我換一種方式,不以歷史的角度去介紹這9種款式,而是以這9種款式為主反之去列舉,這樣就簡單多了,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現在所謂漢服體系。冒號後面是他們的基本特徵

1 上衣下裳(此衣為短衣,大概到膝,膝以下):交領,可衣外穿可衣內穿

2 上襦下裙(此衣到胸,腰,胯):交領(唐時為直領相系),襦內穿,同時配有披帛,裙腰,裝飾物

3 上衣下褲(褶絝/水襪):交領,包括縛絝

4 衣裳連制(深衣):交領接衽,包括直裾和曲裾,直裾中又包含很多定製模式

5 長衣(直裰=直身):交領,到腳踝,有衣緣,兩側不缺胯(開叉),應該無圓領

6 長衣(袍,衫):交領或圓領,到腳踝,兩側缺胯(開叉),袍雙層,衫單層

7 闌衫:圓領接衽,到腳踝,膝以下接裳

8 襖子——大袖衣——旋襖——褙子:直領相系垂帶,兩側開叉到腋下, 有無袖和半袖,半披半穿

9 半臂:直領相系垂帶,無袖和半袖襦

如果再精簡,按剪裁分

一 上下兩截:上衣下裳,上襦下裙,下衣下褲(褶絝/水襪)

二 衣裳連接:深衣

三 上下通裁:長衣(直裰=直身),長衣(袍,衫),闌衫,襖子——大袖衣——旋襖——褙子, 半臂

美麗的唐朝交領襦裙,對於現在唐朝印象的誤解

其實,唐朝是以長安貴族文化為中心,在漢服主流里仍然是以交領為主的,可以說,交領,齊腰一直並未斷代過,唐朝時期的交領齊腰襦裙,披帛掛於肩(一直以來 披帛都是掛於肩的 而非搭在手腕),小袖,褶裙,統統這些,可以說與以後的宋,明襦裙無甚兩樣。而並不是唐朝只有齊胸的那種,或者一想到唐朝,男女服飾都是那種很胡化的,什麼訶子,抹胸,簪花仕女圖,回鶻髻,回鶻裝,氅子,無領,敞領。。。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唐朝服飾文化等的考據工作陷入了一個誤區,特別愛拿那種特殊的說事,中國歷代都是個大國,體現於他的地大物博性,交流性,包容性,時代局限性和藝術創造性。

第一,先說交流性。和其他鄰國的交往自然稠密,難道就沒有心血來潮創造時裝或融入外族元素成為時裝,沒有穿外族衣服的時候?如當時公認的胡服和一些胡式漢服,不能只認偏枝末葉而故意排斥主流。就像現在美國流行穿旗裝,然後後來的美國考證當時美國人是穿旗裝的!而現在無論服裝史界也好還是考古文物界也好,為了有種學術成果,為了強調歷史上的特殊性,專門拿此來說事,這是對唐朝本來面貌很不負責任的一件事情!也是對主體民族,主流文化的一種特意抹殺!

第二,再說地大物博性。那時和我們現在一樣,確實存在很多少數民族,但唐朝當時是雖有包容,但絕不會那此來說事甚至是函蓋在了主體文化上!而只有我們當代,以現代的歷史特定思維去看待歷史,如現在關於很多唐朝的文物資料都出自新疆,為什麼?中原連續因戰亂遭到破壞你能指望還在西安城下,河南河北挖到保存那麼完整的服飾原物?因此,只有新疆!但問題又來了,當時新疆雖有漢文化,但已經融入了當地民族,當地文化的很多東西,這些從出土的一些裝飾,面料,妝容,風格,都可以看出來!而的很多唐朝資料都來源於新疆出土,因此,僅地區風格——而且還是少數民族地區風格,能否代表當時整個的唐朝文化,這都值得懷疑!而以偏蓋全當成唐朝服飾的主流樣子,這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時代局限性。就拿唐朝來說,按時段劃分也有很多不同呢!初期完全是列舉的第一個那樣的性質,胡服盛行,後來就都穿漢裝了,僅拿初唐說事,又是嚴重的以偏蓋全!

第四,包容性。中國5000年來不可能沒有一個人創造過時裝!比如唐史上記載的某公主發明的羽衣(當然不是太平)一時間爭先效仿,竟成為時尚,再比如簪花仕女圖,後來考證是宮廷婦女設計的奇裝異服,其他地方查無此款——這就是奇裝異服,再創造的服裝,但現在竟成了當代人們強加給歷史的「唐朝服裝」這些能代表大唐嗎,能拿此說事嗎?

第五,藝術創造性。指古畫資料,有很多失真的地方。再加上年代久遠,很多地方根本看不清從而導致對款式的誤解。比如還是簪花仕女圖,或者鈿釵禮服的畫,裡面本是穿交領白紗中單的,根本不像現在人想像的露肩膀,簡直比歐洲還開放了!因為是白色的,又是紗的,所以,因為畫的質感逼真,反而年代久了看不到了!其次,別忘了當時的審美觀,一個時代都有符合一個時代的審美特徵,唐朝以胖為美誰都知道,因此,即使不是胖美人也要給你畫成胖美人!所以,有這種趨向控制著,比如本來是直領(緊貼脖子那種領子)看上去反而像無領的 ,胸部露的很寬,就是為了展現那種豐滿的美,汗

所以,這些都導致了對唐朝服裝以及服裝風格的誤解,其實,唐朝的漢服,和後來的宋明款式無何兩樣,交領,齊腰襦裙一直是主流;唐朝的風格,它的所謂華麗,也是典雅中的華麗而已,和後來的那種滿清的華麗,絕對不是一回事(滿清的那種,不應叫華麗,應叫繁複,兩者絕不是同一概念)

而現在學術界盲目追求學術成果,自然以強化誇大本不突出的歷史特色為主,是通史也要搞成斷代史!已造成了舍本求末

而國人的意識形態這些年也被西方所影響,巴不得唐朝會是那個樣子,因此,所謂的露胸唐裝,敞領裝才會這麼流行。與其說是唐朝創造了那些服飾,到還不如說我們以心中的想像創造了符合我們追求趨向的唐裝,可又誰能知道那潛意識裡操縱的是現代西方審美呢?

附錄:

關於低胸與開放

從理論上說,我們可以有開放這個概念 但從服裝層次構造和習慣上卻不是這樣 漢服的習慣是裡面要穿中衣的 因此即使「露」 露的也是裡面的中衣 這是一個民族的習慣 因此 從事實來講 我們確實也沒發現或記載上有唐朝女子是我們現在想像的那個樣子 從服裝構造上 屬於齊胸襦裙範疇 所謂齊胸襦裙 就是裙子系的高 在腋下 一定要有上襦配套 如果和現在的層次硬是對號的話,除非我們現在可以只穿裙子而不穿上衣 這個汗~ 然後外面再套上大袖衫 我覺得這副畫上表現的就是這個搭配 因為風格的有些自我化大概被誤會為時裝,好,如果裡面直接穿到胸的裙子外面直接套大袖衫的話(就是說省略了襦的步驟),和現在層次對比的話,等於只穿裙子,上身光著膀子,然後再套件夾克~巨寒~ 退一步講 假設這個是訶子的話 重所周知訶子是內衣 如果和現在的體系硬是對號的話 除非唐朝人BT到內衣外穿 這個再汗一下 以我們現在人的開放都沒到那程度。。。。所以,除非唐朝人腦子有病或者太時尚了(汗~)按傳統的搭配根本是講不通的 我們現在並不完全了解以前的體系 再加上以現代服裝層次體系的概念去度量之,才會覺得合理

其實,也不一定從理論上如何如何 褙子旋襖一般都是開叉到腋下的 即使不是也是很高 如果舞蹈旋轉的話(旋襖因此得名)很容易走光,如果要說開放的話 這個比低胸的要「開放」多了

確實 我們的漢服是有自己的美學範疇的 那什麼才是這美學範疇所包括的呢?從服裝理念,如果同樣講思想的開放,歐洲會是以突出線條和束身為美 一直不斷的低胸裝就是配合束身產生的效果 東方的線條是用寬鬆與隨意襯托出各種不同效果的美學 所以他開叉腋下 是為了舉臂更隨意 活動更方便 服飾更隨體 因此 同樣是洒脫開放的境界 但兩種方式卻是截然不同的 再比如說我們漢以前沒有合襠褲 深衣是用來直接裹身的(包括明代婦女,不僅穿著超寬鬆超高叉的褙子,裙子裡面的褲子竟然是開襠的~~~~我巨汗) 誰能想到表面上看起來很保守 裡面竟然是這樣的。。。呢?相比之下反而歐洲女子服飾那龐大的裙子下掩蓋著左三層右三層的褲子顯得更保守呢?但它上面竟然卻是如此低胸。。。。

所以,我們所強調的「自己的服裝美學範疇」,才不能去學西方那種所謂的開放和美學 換言之 我們現在是在用西方的肚子去衡量東方的大腦 我所要表達的 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 個人以為 我們的「開放」更應該轉換表達為道家的那種洒脫 傳統理念的舒展人體 隨形舒適 更為恰當 這也是開放的一種方式 同樣 適當的暴露也是開放的一種方式 只不過 我們有自己更好,更科學的方式去表達 沒有必須去學西方 何況 我們歷史上 確實是不存在低胸的

誠然,「開放」是個好詞,從服裝上能體現一種胸襟,也是如此,但「開放」與「暴露」劃等號嗎?整個意思可以這樣衡量,但從理念講,卻截然不同,我們真的等於在用西方「開放的砝碼」來輸入漢服「開放的辭彙」。不露的話就代表保守和吃人的禮教嗎?中國的「開放」,從某種角度講,其實比西方更甚!但這種開放,卻由於獨特的文化,而打上了特殊的印記,而這種理念,卻恰恰是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宋明時期屢見不鮮,因存「天理」求「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服飾上更能顯示寬鬆,隨適與休閑,我們從宋明的出土實物中不難發現這點,尤其是「婦人」的服飾,更讓我感到吃驚,西方在現在才有了休閑裝(這也是一種開放,相反,那種幾百年來婦女的低胸裝,被徹底淘汰出了歷史的舞台,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其實,可能是我主觀,但我們的服飾理念,真的要比西方科學的多,西方去證明一個東西,是用直證法,費勁去摳還沒怎樣,而我們是用反證法,反而輕而易舉得到了答案,但如果我們看不懂反證法呢 就會覺得是錯的

關於漢服的配色

我覺得現代的漢服可以制定出一種標準 明朝規定民間人應該穿清雅純談色調的衣服 華麗花紋則在宮廷 而現在漢服的復興雖然不存在封建等級 不過一些色調 花紋是可以選定出代表性的 色調可以像明朝民間一樣

現代那種煩亂的花紋色調 總感覺是日滿風格留西來的後遺症 不舒服.


推薦閱讀:

貔貅介紹 - 草原小姐妹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鬼父網易吃相難看淆視聽,真情孝子無腦動情洗版權。
抄襲遊戲?讀書人的事,能叫抄么
《伊斯蘭研究———跨文化的視野》 - 夕陽億萬年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如何看待如今上演的全民CS,全民AI現象?

TAG:網易 | 漢服 | 博客 | 轉載 | 標準 | 網易博客 | 日誌 | 文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