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的跌宕
「……(高第)乃撤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盡驅屯兵入關,委棄米粟十餘萬。」
——《明史·袁崇煥傳》
前次我們講到,孫承宗走了之後,袁崇煥依然在寧遠城堅持駐守。但是因為新上任的遼東經略高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捲起鋪蓋捲縮回關內,因而出現了上面的史料記載的景象。當時高第跑得太急,右屯十餘萬的糧食來不及撤都扔下不要了。
高壕,你夠任性。夠意思。
努爾哈赤應該就是這麼想的。他興緻勃勃地帶著八旗軍繼續在土豪家的後院馳騁,一腳油門就開到了寧遠,他覺得這次應該和鐵嶺、開原、瀋陽一樣,他們會殺得痛快而去,飽掠而去,當後金十餘萬大軍兵臨城下時,無疑是相當自信的,他們潦草地給寧遠城送去一封搶劫通知,估計連負責的將領是誰都不在乎。
袁崇煥站在新修好的城上沉著地望著遼東最蠻野的騎兵,他是很認真地做了準備迎戰的。什麼準備呢?首先面對大明的老敵人,要學會吸取教訓,記得前幾次努爾哈赤的姦細大隊了嗎?袁大人為此成立了一支反奸隊,嚴密主意城內動態,拒接降兵逃兵,且通告全城,叛逃寧遠者,格殺勿論。其次是裝備,此時和袁大人站在一起的是十座霸氣十足的紅衣大炮,這紅衣大炮是佔了咱們澳門的葡萄牙人帶來的,應該是歐洲單子。寧遠等待著幾乎尚未開化的女真韃虜的,便是此等進口大貨,雖然在那個時候「進口」可能還是個貶義詞,但這幾個大炮造得真的算是業界良心,讓努爾哈赤徹底領略了它們的魅力。
天啟六年,正月二十三。當後金的戰車信心十足地沖向寧遠城時,受到了像過年一般熱情的迎接,紅衣大炮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瞬間驚醒了他們得意的夢,彼時炮彈「至處遍地開花,盡皆糜爛」,讓人由衷地感嘆再好的士兵也比不上現代化武器啊,二百多年之後的滿清旗人面對闖進國門來的歐洲人使用的新式槍炮,是不是會產生和他們祖先一樣的驚恐呢?
後金的先頭部隊成了名副其實的炮灰,但是這些女真士兵沒有退路,他們只能不斷地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進。在女真士兵的屍體推擠越來越多的時候,終於有一部分人到達了城牆下,他們一開始選擇了比較傳統的辦法,架起雲梯往上攀爬,但是很快發現這招效率太低,雖然城下是大炮射程的盲區打不著,可頭頂上有人死命往下拍板磚,好不容易攢下沒讓轟死的幾個幸運兒也砸死了。於是他們改變了策略,用更傳統的方式——挖牆腳。
是的,正月里的遼東,鼻涕吸溜慢點都能凍住的天氣,這些亡命之徒竟徒手「鑿牆缺二丈者三四處」!這太可怕了,再這麼鑿下去城牆就塌了!寧遠城上的明軍急中生智,推上了第二種新式武器,這個武器有個比紅衣大炮更霸道的名字——萬人敵!萬人敵製作工藝很簡單,就是用被子裹上火藥點著了往鑿牆角的人堆里招呼,但是敢叫這麼囂張的名字,說明效果不容小覷,寒風一吹估計就和美國大片里汽車爆炸時候「轟」那一下子差不多,所到之處火焰衝天,不燒死也嚇死了。
後金被燒得相當慘時,其實袁崇煥也沒舒服到哪去,努爾哈赤的八旗軍都是喝血的,明軍傷亡也很慘重,尤其是祖大壽將軍薄弱的側方,連萬人敵都不夠阻止瘋狂的後金人了。直到晚上,雙方都打得精疲力竭,努爾哈赤感覺非常恥辱,他怎麼能在一個小小的寧遠輸給一個不知名的守城官呢?於是不服,再戰!
戰到第二天,後金的哥們不想打了,面子誠可貴,性命價更高啊。也有說是因為努爾哈赤中彈了,到底中沒中沒有確切證據,我個人認為他很可能在此次受傷了,並且心靈受了更大的傷。總之這邊的袁大人看見炮火中後金逐漸撤退了,雖然袁大人也撐不住了。但是他贏了。原因很簡單,你覺得後金不打沒有退路嗎?袁崇煥不守就更沒退路了。
退去的後金隊伍帶著憋屈,把可怕的戾氣發泄到了不遠處海上的覺華島,因為天氣嚴寒,海水凍住了,後金騎兵踏著厚厚的海冰到了島上瘋狂掠殺,當時「虞騎既至,逢人即碎……無一不顛越糜爛者」。覺華島千數軍民全部戰死,他們無辜地承接了後金戰敗的怒火,死得十分悲慘。我從來不想偏見少數民族政權,但是後金他們這種屠殺習性讓我總忍不住罵一句「畜生」。(不好意思)
雖然覺華的悲劇很沉痛,但寧遠還是個空前的好消息,畢竟這是薩爾滸之後卑屈的大明第一次激動人心的勝利!尤其是在寧遠大捷後不久,那個土莽頭子努爾哈赤居然掛了,不知道是吃了炮子還是氣的,他再也不能殺人了。袁崇煥一夜出名,被提拔為右僉都御史,這是他第一次的戰功,從當時到現在都非常惹眼。惹眼得爭議不斷。
反袁論自然是以覺華島為據,其說認為,寧遠非大捷,卻大敗:袁崇煥不撤回山海關是因為他想靠這戰成名,而敢於冒這種玩兒命風險,則是他知道努爾哈赤此次來犯純屬是為了搶點東西,覺華島有糧草,後金不會死磕寧遠,他們去覺華島吃飽就不會來咬寧遠了。所以袁崇煥是犧牲了無數的士兵,以寧遠掩敗為功。
這種說法顯然很想當然,就像歷史是人商量出來的一樣。幾個問題反駁一下:袁崇煥主張堅守寧遠可不是臨時決定的事,他穿越的啊?努爾哈赤就是來搶點糧的,他至於帶那麼多軍隊?搶糧搶得被大炮炸豁了(自己都死這了)還堅持夜戰?目的就是鎖定覺華掠點物資還能「逢人即碎」,哪來那麼大邪火啊?
所以呢,一碼歸一碼,覺華島不是袁崇煥的錯,當時能顧了遼東這邊守住就很不容易了。寧遠大捷是一個成功,這無可厚非。垂頭喪氣的大明頓時又有信心了,甚至有人還幻想努爾哈赤的死會和豐臣秀吉的死一樣,使後金混亂撤兵。這就想太多了。因為後金上來了一個更狠的角色,皇太極。
寧遠大捷和皇太極可謂袁崇煥的一個轉折,寧遠讓袁有了資本,更讓他有了成長,最初死不動搖的誓言被這裡嚴峻的局勢變化了,他決定跟這個叫皇太極的新領導談談,詭異的是由頭居然是給努爾哈赤弔唁,更詭異的是這種兔死狐悲的橋段皇太極接受了,並且開始了和袁大人書信往來的筆友生活。他們密談了點什麼我一個字都不知道,不過我推測內容不會完全光明,二人前後書信來往達十餘次,要只是單純的對罵應該不會這麼意猶未盡,如果兩人也不是在私通情書的話那肯定是有利益商量。最最關鍵的一點是,雖然袁大人提前跟朝廷報備過,可大明這邊去談判的,算是袁崇煥的代表,而不是中央空降的官方代表,這話就說不清了,袁崇煥是要幹什麼呀?!
這時候的道理其實也不複雜,就和萬曆抗日那會兒挺像,後金輸了一次有點唬,袁崇煥呢雖然險勝,但他無堅不摧的寧遠城一次就被掏好幾個大洞他更心虛,兩者都忽悠著不敢動,想緩一緩。袁崇煥此舉又是備受爭議,他這時候是準備叛變了嗎?是瞬間要脅迫中央議和賣國了嗎?我認為不是,就像皇太極接受他的弔唁也不是打算放棄「大業」一樣,他們都是想利用周旋恢復實力,再一決雌雄。我這麼說的依據,就是袁崇煥談判後的表現,他加緊速度把關寧防線修整加固,還在關內屯田積糧,為的是一旦大戰有基礎保障(怎麼看也不像議和賣國的節奏吧?)。而皇太極方面也在準備,阿敏帶兵襲擊了皮島和朝鮮這兩塊明方在後金屁股上的威脅,為的是防止一旦大戰開始腹背受敵。這裡懷疑又來了,當時朝中也有很多言官在罵,為什麼袁崇煥沒有去援救皮島朝鮮呢?你看,當時雙方都在加緊備戰,戰爭這東西,玩兒的就是心跳,不知道什麼時候敵人就來了,這最危險的時刻,以為還是萬曆大哥有錢敢任性的年代啊?雖然後方的思密達淪陷少了一個支點,但總比袁大人去打阿敏時皇太極到寧遠了強。袁崇煥是英明的,此時容不得馬虎,因為大戰在即,山雨欲來。
天啟七年五月,努爾哈赤的喪服還沒到他兒子就又開殺戒了,後金六萬八旗軍開向錦州,錦州守軍很少,情況危急。守城的是老將趙率教,他緊張之後決定跟皇太極拖,拖到袁崇煥來救他。八旗軍雖然人多,但錦州城炮轟箭射的一時也攻不下來,關鍵皇太極也不知道明方水有多深,他軟硬兼施逼趙率教開門決戰,老趙唧唧歪歪的半天,中心句為「城可攻,不可說也。」
同時,滿桂已經從前屯帶著人趕往錦州了,在路上意外遇上了莽古爾泰的護糧隊,雙方二話不說一頓死掐,明方對這次PK的記述是「奴死甚眾」,清方記述是「大戰相當」,那估計就是大明贏了。看樣子錦州這邊沒戲了,皇太極決定換個地方,他去了寧遠。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次在寧遠城外,與後金見面的並不是紅衣大炮和萬人敵了,而是意氣風發的大明軍隊,Yes,袁大人要玩兒單挑。皇太極有點高興了,他覺得攻城我們攻不動你的大炮,打野戰還怕你不成?!
碧血飛濺的戰場,前將滿桂、祖大壽等率眾廝殺,毫無畏懼,這是八旗軍從沒見過的明軍,如此英勇決絕,奮不顧身,這才是那個三大征的隊伍啊。而暫時安全了的錦州也沒閑著,趙率教帶著人在皇太極屁股上給了一腳,又麻溜地跑回城裡。後金髮現自己被夾逼了很憤怒,再次去咬錦州,跟以前一樣打不動。皇太極當時就是這樣,寧遠打不贏錦州都跑出來踹他,回頭想打錦州人又縮回去了,他在關寧防線來回兜圈子就是進不去,八旗軍在連續作戰多日亦傷亡慘重,最終不得不狼狽撤退。
斯戰,史稱「寧錦大捷」。「十年之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天啟如是評價。
寧錦大捷是絕對沒有爭議的勝利,也是袁崇煥起伏的人生中高潮的一章,卻也起筆了新的一章。隨著聚光燈變亮,袁大人本質里的弱點要慢慢顯出來了,人都有弱點,但袁大人的弱點給他積累下好多敗筆,最終致命,哪怕他現在牛得刺眼。之後的各種轉折估計會讓大家震驚,史實一直都很複雜,人、事不是一下就可以定性的。
那 「英雄」的他究竟敗在哪裡?袁督師被凌遲的結局是必然還是崇禎一時腦殘呢?歷史應該給袁崇煥怎樣的評價?我們下次再一起總結吧!
(本文為【大明的日落】系列之二十二 上篇講到真實的袁崇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QwNDY1Mw==&mid=202187979&idx=1&sn=81612d5bc540c86e17c814a41900d701#rd
推薦閱讀:
※強龍不壓地頭蛇?袁崇煥怒殺此人,引火燒身!
※清史雜談:努爾哈赤兵敗寧遠 真的死於袁崇煥的紅衣大炮嗎
※袁崇煥為何要殺毛文龍?
※崇禎兩位才華出眾大臣洪承疇與袁崇煥誰更優秀
※皇太極:完勝袁崇煥,順其自然的華麗大轉身
TAG: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