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應該散養嗎?

怎麼養孩子更科學,所有家長都關心。過去我們經常批評父母教育子女時管太嚴,應該釋放孩子的天性,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散養」孩子這種說法越來越流行。最近公眾號「親之助文化」推了一篇文章說,散養孩子雖然看起來好像父母很開明,但如果把握不住關鍵點,好孩子很容易成了熊孩子。  咱們先說說什麼是散養,這是個很主觀的說法,沒什麼標準,因為家長教育孩子的嚴格程度是很難量化的,所以很多人會把「散養」這個概念,等同於什麼「快樂教育」、「素質教育」,這誤導了一大批一知半解的家長。比如,有些家長特別放得開,什麼課外班都不給孩子報,覺得這樣能讓他快樂一些,長大後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東西。  但其實呢,散養的孩子會造成不可逆的兩個惡果。第一個是孩子很可能不自律。  有位心理醫生就講過一個真實的案例,有兩個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一個16歲,一個18歲,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厭學。醫生深入研究發現,這兩個孩子厭學竟然和小時候父母的散養有關。比如,這兩個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就是小時候都學過很多才藝,但都半途而廢了,什麼圍棋、鋼琴、素描都學過,孩子想學這些都是自己提出來的,然後父母就給請了輔導老師,可後來孩子突然不想學了,父母也聽之任之。正是父母的這種不管教,縱容了孩子隨心所欲的性格,導致了他們長大後厭學。實際上,孩子小時候基本控制不住自己,經常走神、容易放棄,這時候需要來自父母的「他律」,幫孩子慢慢學會自律。如果沒有樹立好這個價值觀,孩子小時候放棄才藝學習,長大後自然會放棄高考。  散養的第二個惡果是容易散漫,無視紀律和社會規範。比如,心理醫生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13歲的孩子和數學老師發生了衝突,孩子家長覺得孩子做的對,因為數學老師留的作業是重複性的,她兒子早會了,她覺得搞題海戰術抑制創造力,所以堅決支持孩子不寫作業。可數學老師的說法是,孩子不僅不交作業,也不參與課堂學習,有時候上課說話聲調比老師還高,經常振振有詞的說老師該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了,這打擾到其他同學上課了,所以老師才出言制止。在這個案例里,家長沒有做任何引導,雖然看似很開明,但實際是在縱容孩子的散漫。如果孩子走上社會,一直保有這樣的行為習慣,誰願意當他的同事?誰願意和他們做朋友、談戀愛?有人說,小時候散漫不要緊,他們長大後在社會上受的挫折多了,吃的苦頭多了,自然會收斂一些,但是,這種收斂是被動的,是因為失敗和教訓而不得不為的,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實際上是走了彎路。  那麼,正確養孩子的方式究竟是什麼呢?這篇文章也給我們幾點建議。  首先是幫助孩子度過「他律」到「自律」轉換的關鍵期,特別是在10歲以前。比如,當他們一時興起,提出要學個什麼興趣課,父母要跟孩子立個「約定」,把學習的目的、過程和時間,遇到困難時怎麼處理等等都說清楚。從有興趣、好奇心,到真的潛下心來學習、鑽研,這就是訓練孩子自律的過程,父母的「他律」會幫助孩子慢慢學會做成一件事所需要的品質,孩子會慢慢從他律變成自律。  其次,要對孩子有與其年齡相匹配的言行要求。例如有禮貌、講衛生、要準時等等,在要求的時候不要求結果,但不能忽略過程,比如說,即使不要求孩子必須考100分,但必須要求孩子主動認真的學習知識。  最後,如果別人向你反映孩子有什麼問題,要調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做處理。對於孩子的錯誤一定要管,犯錯誤並不意味著孩子就是壞孩子,而且孩子常常在試錯中明白了道理,不要喪失了孩子成長的機會,至於什麼是錯誤,每一個家長有自己的定義和標準。  總而言之呢,這篇文章說,散養有風險,家長需謹慎。在孩子沒有自律能力的年齡,給他過大的自由裁量權,這不是文明開化,而是不負責任。  文章源自:微信公眾號「親之助文化」(別讓所謂的散養害了孩子)  音頻稿:張帥冰  講述:高莉
推薦閱讀:

分享讓孩子愛上學習
家長感悟:不妨讓孩子出一次「丑」
當孩子吵著買東西 家長怎麼辦?
3件簡單的事,影響孩子一生,90%的家長卻做不到!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