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督徒」評論--從林語堂談起

「文化基督徒」評論--從林語堂談起

利未(感謝著者授權)

    林語堂,許多人都不陌生,他的生平簡歷如下:  林語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 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這位四十歲生日時曾經撰寫「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學今古文章」對聯的學者,卻是一位從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受的是基督教教育,自稱年輕時離開上帝30餘年,而後又回到上帝懷抱的基督徒。他也自稱他走了一條「基督徒--異教徒--基督徒」的信仰之路。我最近在看他的自傳《信仰之旅》,這是一本這樣的書,「一個人探索宗教時經驗的記錄;記載他在信仰上的探險、懷疑及困惑;他和世上其他哲學及宗教的磋磨,以及他對過去聖哲所言、所教最珍貴寶藏的探索」。看完以後,除了比較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信仰之旅」,也可以瞥見一些作者對神學、教會、信仰、宗教比較、哲學等方面所闡述的個人見解。而這些見解,對今日「文化基督徒」的討論也許有一些幫助。  林語堂先生和今日的劉小楓博士有些共同點,也有許多截然不同的地方。比如他們都是博學之士,學貫中西;他們都在以基督徒的身份宣告自己,但是他們都不願意去教會,過正常的教會生活,他們好像與正統的教會有點不合拍。林語堂是反神學的,這與他信仰歷程很有關係,但是劉小楓卻致力於要建立「漢語神學」,也和他的認信之路很有關係。  林語堂說,「我已觀望了多年,相信上帝,但覺得難於參加任何教會」。之所以不想參加任何世俗教會,我想和他們強調的「信仰是個體性的」有關係。林語堂說「因為宗教自始至終是個人面對那個令人震驚的天,是一件他和上帝之間的事」。劉小楓在分析他的認信之路時,想到他年輕的時候看的一本革命歷史小說《野妹子》,看完之後,他覺得「一個人的幸福或不幸,而非革命事業,才是小說中真正令我迷戀的事情」。他認為「精神最終是個體性。超歷史、超民族的自由行動。」他走向神學之路,有人誤解他,認為他想用基督教救中國,他是斷然否認的--「基督教能救中國么?它救國么?否!基督信仰只救個體靈魂。」  對於信仰是個人和上帝之間建立關係,我舉雙手贊成,但是是否就意味著可以脫離教會呢?在中世紀有過羅馬教會的黑暗時期,在上世紀,有過希特勒所謂的「愛國的德意志基督教會」。教會真的不需要嗎?不,在我們的信仰里教會是不可或缺的。在聖經裡面有耶穌的命令,也有使徒們的榜樣,基督徒需要過教會生活。耶穌的教導是「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18-20)。教會是神所耕種的田地,神所建造的房屋(林前3:9),又是基督的身體(弗1:23),還是基督的新婦(弗5:25-28),羔羊的妻(啟21:9-10)。教會是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約10-16),同感一靈。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命(弗5:25)。  以往,有人利用「教會」(其實已不再是基督純潔的新婦),犯了許多罪,暴露出了人性中最黑暗,最醜惡的一面。這能夠成為我們的鑒戒,基督永遠是教會的元首,而不是任何人。另外也表明,在這個屬世教會,肯定是不會完全的,因為是「一群罪人蒙主恩」,我們來到十字架下思想,祈求基督寶血的遮蓋。因為教會有許多問題,就可以離開教會甚至不去教會嗎?路加福音10章(25-37節),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已經把這個原則說得很清楚。誰是被主所稱許的?不是祭司,不是利未人,卻是那個看見了有人受傷,就前去包裹的好撒瑪利亞人。基督信仰應該是入世而超世的。  林語堂先生早年受過很正統的改革宗神學教育,但是他後期對於神學的反感和厭惡卻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他否認理性主義,「因為在物質知識或事實的科學的範圍裡面,用時間、空間、活動及因果關係等種種工具,推理是最好及最沒有問題的。但在重大事情及道德價值的範圍--宗教、愛及人與人的關係--裡面,這種方法奇怪地和目的不合,而事情上完全不相關。」  其次他反對任何學院式,信條化,教義化,系統化的神學。他說「基督徒最令東方人震驚的是,差不多所有基督教神學,都對宗教作學院式的研究」。在完全否認神學的時候,也帶出了他對耶穌本人的仰慕和敬愛。他說,「科學的武器是顯微鏡;宗教知識的武器,是人心低沉輕柔的聲音及熱情。...在耶穌的話中沒有神秘的定義,沒有危險的推論,沒有自我欺騙的辯證法,沒有『五要點』。我曾覺得被神學家的信條所包圍起來的耶穌的教訓,是像雷姆卡蘭特的肖像,用一個一角半錢的框子鑲起來一樣。...加爾文曾可怕地對上帝及人「不仁慈」。得了加爾文的允許,他的上帝將會多燒幾個像塞爾維特這樣誠實而倔強的人在一根更大、更好的火柱上。」  他還認為「在事實上,中國從來沒有人因教義而信基督教,中國人信教,都是因為和一個基督徒人格有過親密的接觸,而那個基督徒是遵守基督『彼此相愛』的教訓的。」  當然我相信,在那個時代,他那樣的感受,有那個時代的背景。那是一個傳教士和洋槍洋炮一起進來,德先生和賽先生一起進來。中國人對洋人夾雜著複雜的情感,憑什麼要接受洋教?我們有著五千年光榮的歷史,有著孔孟之道,有老莊哲學。所以,那個時代,基督徒的榜樣是那麼重要,教義性理性的說教卻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基督生命的自然流露,永遠是最吸引人的。基督徒不要停留在理性層面,而要在行為方面有美好的見證實在是太重要了。  我認為「文化基督徒」對基督信仰的「預工」工作功不可沒。林語堂對現在世界的描述很有啟發,「靈性未曾變得較清楚,而物質或已較為半透明。....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信仰的世界中,一個道德犬儒主義,而正當的人類理想潰崩的世界」。他對耶穌基督言行的描述是,「耶穌的世界和任何國家的聖人、哲學家,及一切學者比較起來,是陽光之下的世界。耶穌的教訓直接、清楚、又簡易,使想認識上帝或尋求上帝者一切其他的努力感到羞愧。...我以為這種光、這種力(炫目的光常有力)和耶穌教訓的內容沒多大關係,而是來自他教訓的態度與聲音,及來自他的個人示範。...他用極度自然和優美的態度說:"人看見了我,就看見了父。"他用完全簡易的態度說:"我這樣吩咐你們,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有了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他有一種真正高貴的聲調,例如:"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還有宗教比較方面的妙語,「在耶穌的世界中包含有力量及某些其他的東西--光的絕對明朗,沒有孔子的自製,佛的心智的分析,或莊子的神秘主義。在別人推理的地方,耶穌施教;在別人施教的地方,耶穌命令。他說出對上帝的最圓滿的認識及愛心。」  劉小楓對神學和十字架的認識,也有很多獨到之處,他認為「神學不僅是最美、最艱難的知識學,更是與每一個體的實存本身的問題貼合得最緊得知識學,是關於人之成人的知識學。」「十字架上的真不是人構造的真,而是上帝在愛的苦弱和受難中啟示給我們的真。」讀完他的《拯救與逍遙》,知識分子想必對中西方文化比較有了一個深層次的領會;看完《走向十字架的真》,知識分子對基督信仰的核心--「基督被釘十架,為要拯救罪人,擔當世人苦弱」,有了一個深層次的了解。  之所以說到「預工」的作用,是認為「福音預工」和「福音事工」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福音預工的內容是所有基督教教義,以理性為基礎,目的是澄清教義,而讓對方了解基督信仰。福音事工的內容是福音,以啟示為基礎,目的是傳講神福音,要對方相信。  不是覺得看到「文化基督徒」的許多理論特新鮮,然後想要把他好好的掌握,以成為我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基督徒炫耀的資本。乃是「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後十4-5)  針對傳福音的對象,以及神給的恩賜的區別,傳福音的方法不應該是單一的。保羅說「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2:2),同樣他也在羅馬書裡面用極其邏輯和理性的方法表明因信稱義的真理。而在聖經中有面對不同情況下不同方法的處理的實例。  (1)耶穌對撒該(路19:1-10)  情況:撒該被人譏笑,但渴慕見主。  過程:以「聆聽」和「接納」的方式,帶來奇妙的果效。  (2)耶穌對尼哥底母(約3:1-15)  情況:尼哥底母渴慕真理,主動拜訪耶穌詢問真理。  過程:耶穌先幫助尼哥底母了解自己,了解情況,了解將來的結果,然後進行「直接勸勉」。  (3)保羅對禁卒(徒16:27-34)  情況:禁卒見己失職,要自殺。  過程:保羅大聲禁止,併當對方詢問得救之道時,保羅直接地回答:「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  一個神的教會對現今的世界如果不作出及時的反應,我認為是不應當的,聖靈的引導從來是充滿靈動性的,我們跟隨聖靈的腳蹤也照樣帶著靈動性,「不要效法這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我們雖然活在這個世界中,但是這個世界是不值得我們效法的,怎麼辦?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基督徒是在這個世界,而不屬於這個世界;照樣我們研究世間的一切知識,卻要用如兩刃利劍的神的道去剖開、辨明。  當一些從小在基督徒家庭長大的孩子,受了教育以及世界哲學的影響,包括唯物主義,存在主義,虛無主義乃至後現在主義,又沒有教會的牧者及時的一針見血的指出其理論本身具有自相矛盾的特性,而離開自己幼年的信仰的時候,陷入世俗化的潮流,這是挺可悲的。你跟他說聖經,他可能覺得,或許聖經他比你還熟悉(從小就在教會泡大的)。當然,我們要相信任何世界的哲學終究是屬世的,無法經受神的光照。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把人帶到神的面前。  在神學思想上的對話,我們需要清楚其核心思想,然後才有辦法指出錯誤。在我向別人傳福音的時候,我希奇於,有人居然從來沒有讀過聖經,卻能夠說一大堆關於聖經不可信,上帝不存在,信仰是精神寄託之類的話。在教會中又如何呢?當我們說某某教會是不對的,是異端之類的話的時候,我們嘗試過先作客觀的調查嗎?還只是道聽途說呢?即或有錯,「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挽回,原文有「補網、正骨」的意思,補網的時候,當然應該用「溫柔的心」,要不然,網沒有補好,恐怕破得更大,只怕骨頭沒有正好,卻歪得更離開。  許多弟兄姐妹的勸勉是很有道理,如果根基還太淺,就不要去接觸已經有點走偏的道理,恐怕你反倒被引誘而離了真道。所以已神的話語為中心永遠是我們對話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    參閱:  聖經,研用本  林語堂:信仰之旅  劉小楓:走向十字架的真  劉小楓:拯救與逍遙  大使命門徒訓練三:門徒之道    原載於聯盟論壇[http://bbs.godoor.net]

推薦閱讀:

【金鴻評論】人類文明發展之我見(10)境由心造
熱門評論
中國評論新聞:旺暴案再兩人告暴動罪 多名被告轉區院審理
珍貴寶石詮釋珠寶之韻 卡地亞全新高級珠寶系列 2017年08月17日 07:57:22 來源:鳳凰時尚 2人參與 2評論 自動播放 全新Résonances de Cartier高級珠寶系列
郭晶晶婆婆47歲休夫,今再嫁身價300億大富豪,網友評論太扎心!

TAG:文化 | 評論 | 基督 | 林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