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
賈平凹: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
2016-01-09 華西都市報名家專訪
賈平凹:文壇「勞模」
在同代作家中,賈平凹的勤奮是出了名的,有文壇「勞模」之美譽。幾乎每一到兩年,他就有一部長篇小說面世。其創作熱情、用功之勤,在中國當代文壇,無人出其右。
2005年推出43萬字《秦腔》後,2011年他推出67萬字《古爐》;2013年推出36萬字的《帶燈》,以櫻鎮綜治辦公室女主任為主角,寫中國農村當下基層的現狀;2014年25萬字的《老生》,寫發生在陝西南部山村的民間故事,寫出了一首20世紀中國的「悲愴奏鳴曲」。
2015年末,傳來他的最新長篇《極花》即將出版的消息。在已跟讀者見面的《極花》後記中,賈平凹詳細透露了《極花》的創作靈感來源和心理過程。素材來自發生在一個老鄉身上的真實故事,這位老鄉的女兒在10多歲時遭人拐賣,後被解救出來。半年後,老鄉的女兒竟又跑回了被拐賣地。
如此豐富的情節和如此離奇的結局,讓賈平凹心情起伏很大:「曾經是那樣激憤,又曾經是那樣悲哀。但我寫下了十頁、百頁、數百頁的文字後,我寫不下去,覺得不自在。我還是不了解我的角色和處境呀,我怎麼能寫得得心應手?拿碗在瀑布下接水,能接到嗎?我知道我的秉性是雙筷子,什麼都想嘗嘗,我也知道我敏感,我的屋子裡一旦有人來過,我就能聞出來,就像螞蟻能聞見糖的所在。於是我得重新再寫,這個故事就是稻草呀,捆了螃蟹就是螃蟹的價,我怎麼能拿了去捆韭菜?」
中國農村的現狀,也讓賈平凹深入思考:「中國大轉型年代,發生了有史以來人口最大的遷徙。進城去,幾乎所有人都往城市涌聚。就拿西安來講,這是個古老的城市,到處都是年輕的面孔,他們衣著整潔,髮型新潮,拿著手機自拍的時候有著很萌的表情。但他們說著各種各樣的方言,就知道百分之八九十都來自於農村。在我居住的那座樓上,大多數房間都出租給了這些年輕人。其中有的確實在西安紮下了根,過上了好日子。更多的卻漂著,他們尋不到工作,尋到了又總是因工資少待遇低或者嫌太辛苦辭掉了。他們不回老家去,寧願一天三頓吃泡麵也不願再回去,從離開老家的那天起,就決定永遠不回去了。」
2015年8月,賈平凹獲得首屆絲綢之路木壘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鄉村文學藝術獎給賈平凹撰寫了這樣的授獎詞:「中國現代以來,鄉土敘事構成了壯闊蒼茫的文學高原,賈平凹以其執著的、不斷演進的寫作,建造了連綿險峻的山脈。多少年後,人們會在賈平凹的小說中回到已經失去的故鄉。或者,人們將會發現,這個作家所銘記的一切,比任何史書都更真切地見證著經歷現代性蛻變的古老文明。所以,賈平凹是一個被選定的鄉土書寫者。」
賈平凹生於農村,長於農村,一直在寫農村。在接受《當代書評》記者專訪時,談到他對專註於農村題材的深耕,賈平凹說:「我習慣了寫它,我只能寫它,寫它成了我一種宿命的呼喚。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
《當代書評》:《帶燈》從一個女鄉鎮幹部的視角,展示了基層幹部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極花》的題材跟拐賣婦女有關。在您寫的後記中,能了解到您在新作中表現出對當下農村社會的高度關注,對草民命運的巨大悲憫感。從中可以看出,您的寫作與農村、農民的黏度越來越高,對現實的關注越來越迫切。這種演變,您自己有覺察嗎?
賈平凹:我一直在寫當代生活,尤其當代鄉村生活。我是(上世紀)50年代生人,60年的鄉村變化我都經歷和了解,寫作鄉村的故事就是自然而然的。從開始寫作至今40年,前20年是因熟悉而寫,後20年是有責任在寫。社會極速發展,什麼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人的感情,我的感情在鄉村。可以說,我是鄉村的幽靈在城市裡哀嚎。
《當代書評》:在上世紀80年代,家鄉農閑時節會有說書人,會有社火。但現在,很多人過年也不回家過年了。大家都在感慨,農村在凋敝,陷入空巢,缺少精神生長的能力。但每個人都又無可奈何。作為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您對鄉村巨變的感受一定會更加強烈。這些年來,您通過寫小說表達出來的,您覺得表達得已經充分了嗎?對自己覺得滿意嗎?
賈平凹:關於鄉村的生活,我知道的太多,而寫出來的故事很少。這就像山林那麼大,我能砍回來多少柴禾呢?
《當代書評》:對鄉村古老文明消散的感受和思考,除了是您創作的素材源頭,還意味著什麼?
賈平凹:我當初寫鄉村的故事,筆調興奮,抒情優美,那時也是真誠的,這與鄉村的熱鬧和我的年輕有關。這10多年來,我寫鄉村時,握筆越來越覺得沉重,心裡始終在痛,在迷茫,在嘆息。我知道它的過去和現在,但我不知道它的將來。我習慣了寫它,我只能寫它,寫它成了我一種宿命的呼喚。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寫鄉村的作家,大概都是這樣,這也是這一代作家的生命所在。
《當代書評》:2014年,作家劉亮程在木壘縣買下幾十所無人院落的經營權,開設木壘書院。您怎麼看待知識分子關注鄉村、返回鄉村、為鄉村回注精神的努力?鄉村文明的失落,對您來說,這事兒擱在您心裡,是怎樣的一個狀態?您會當真想一些具體的建議嗎?
賈平凹:大的海潮湧來,蘆草能抵擋嗎?石壩能抵擋嗎?我不知該怎麼辦,我可能只是拿個照相機,記錄下海潮沒來之前岸上的物事,記錄下海潮湧來時的景象。
《當代書評》:曾經有一個階段的中國的鄉土文學,像趙樹理、孫犁等描寫的農村生活,是甜美的,是陽光的。但是現在回望鄉村,滿懷惆悵,這自然是因為社會現實的客觀變遷。關於當下農村生活的文學表達,從您的觀察來看,您覺得還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
賈平凹:當下的鄉村生活是多樣的,有沿海一帶的、江南一帶的狀況,也有西北部、西南部的狀況。交通條件好的,建設了新農村點的,也有偏遠閉塞的,沒有新農村點的。現在的文學表達,可能有甜美的,可能有苦澀的,苦澀的更多一些。但無論怎麼寫,我認為,要站在全國的角度看問題,要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問題,要站在人類的角度看問題,你才可能把握住一切變化,才可能讀懂中國。
《當代書評》:寫小說是一件艱苦的、孤獨的體力、腦力活兒。在一般人看來,您已經寫出很多重要的作品,名利都有了,您為什麼還這麼堅持不懈地寫呢?您現在寫作的動力何在?具體說來,有怎樣的使命感?
賈平凹:一方面,我幾十年在關注著,思考著,敘寫著。我寫不了別的,只能寫鄉村,或許和我年齡差不多的人會越來越少,能了解鄉村、認知鄉村的人會越來越少,這段歷史總得要有人寫呀。另一方面,思考是沉重的,寫作過程卻是你若有興趣那就快樂。
《當代書評》:寫小說,對您來說,最愉快和艱難的點,分別是什麼?
賈平凹:我每一部小說,最艱難也最漫長的,是醞釀要寫什麼和如何寫。當一切終於在心中清晰起來,具體動筆是愉悅又快速的,尤其常常有突然而至的情節和文字,你能體會到不是你在寫,而是有別的力量在借你的手和筆。
《當代書評》:您看的書很特別,比如會重新閱讀《三海經》那樣的書。可否分享一下,關於閱讀,讓您最有感觸的個人經驗?
賈平凹:我可是亂讀書呀,近一個時期則喜歡那些人類學方面的書和一些關於性靈類的書。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傑 繪圖/姜宣憑
翻書黨
2016新書預覽
《真幌站前》三部曲
日本直木獎獲得者三浦紫苑的《真幌站前》三部曲中,每本書都是一年間發生的故事,始於元旦終於年末。在乍看平凡的日常背後,是那些不願被提及的隱痛,無法獨自承擔的負荷,渴望有人施加援手的瞬間。便利屋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以奇妙的方式產生聯接,有了一樁樁輕快背後潛藏深沉情緒的故事。
《至味在人間》《至味在人間》是一個美食愛好者的10年飲啜筆記,陳曉卿將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為碗缽,佐以故事人情之鹽,把關於食物的獨家記憶蒸炒煎炸而成。《鑽石之葉:百年全球藝術家手制書》
本書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鑽石之葉——全球藝術家手制書展」的同名出版物,該展覽是國內首次大規模的國際藝術家手制書展覽。展覽彙集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瑞典、冰島等國的當代藝術家手制書作品約70件,其中有很多珍貴手制書和國際著名藝術家的原版手制書以及新銳藝術家的創新性作品。
《世界小史》
本書由著名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撰寫,作者用成熟睿智的文筆,將人類自古至今幾千年的歷程濃縮在這本小書里,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幅神態鮮明、脈絡清晰的景象。如果說《世界小史》能帶給讀者什麼,那就是對人性、對人類未來永不止息的美好期待。
《關於山本耀司的一切》
本書呈現了山本耀司40年設計生涯的軌跡,精選了不同時期對山本耀司的深度訪談,其中不僅涉及其對服裝和設計的激進思考,也包括其對時尚和社會潮流的深刻洞見。文中還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記錄了多場震撼人心的時裝發布現場。
《瘂弦詩集》
瘂弦以詩之開創和拓植知名,民謠寫實與心靈探索的風格體會,蔚為現代詩大家,從之者既眾,影響極為深遠。《瘂弦詩集》收錄詩人創作以來所有作品於一秩,略無遺珠,允為定本,現代詩之巔峰谷壑,陰陽昏曉,其秀美典雅,盡在於斯。
點擊展開全文推薦閱讀:
※美式鄉村裝修效果圖:開放式餐廳+漂亮兒童房 120平美式鄉村風格時尚家
※鄉村短章
※賞田園風光,品鄉村生活(名篇佳句99句之下部)
※鄉村為什麼留不住年輕人
※湖北30條鄉村避暑度假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