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讀 | 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喜歡嗑瓜子?
中國人嗑瓜子的記載主要發現於北方的歷史文獻中,可以想見的原因是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長,整個冬天人們大多時候呆在家中避寒——就是北方人說的「貓冬」。在那個沒有電視、電腦,甚至沒有電的時代里,抓把瓜子聊聊天就成為消磨時間的主要方式流行開來。
吳越廣為流傳的《歲時歌》則記載了「嗑瓜子」的習俗:
「正月嗑瓜子,
二月放鷂子,
三月種地下秧子,
四月上墳燒錠子……」
康熙年間文昭的詩《年夜》寫到:
「側側春寒輕似水,
紅燈滿院揺階所,
漏深車馬各還家,
通夜沿街賣瓜子。」
「嗑瓜子」在明清時已經非常流行了。「乾隆帝在新年之際,在園(圓明園)內設有買賣街,依照市井商肆形式,設有古玩店、估衣店、酒肆、茶肆等,甚至連攜小籃賣瓜子的都有」。
常見的作為零食的瓜子無外乎三種:葵花子、南瓜子和西瓜子,其它瓜的籽,要麼不便於批量生產,要麼不好吃。
向日葵和南瓜都是美洲作物,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輾轉傳入中國的。
西瓜子,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瓜子從元代開始,各地方志所記載的西瓜品種多達50餘種,不單有今天我們以食用瓜瓤為主的西瓜,還有專門以食用瓜子為主的西瓜。
明朝的皇帝也喜歡吃西瓜子,在晚明宦官劉若愚的《酌中志》中有記載,「先帝(明神宗朱翊鈞)好用鮮西瓜種微加鹽焙用之」。
西瓜子在民間消耗量巨大,清初孔尚任的《節序同風錄》中即有,「炒西瓜子裝衣袖隨路取嚼曰嗑牙兒」。晚清黃鈞宰在《金壺七墨》有統計,「計滬城內外茶樓酒市妓館煙燈,日消西瓜子約在三十石內,外豈復意料可及耶」。
為什麼嗑瓜子停不下來?
網上有人問:為什麼嗑瓜子可以一磕一個小時,學習卻不行?
因為嗑瓜子是一個簡單的正反饋的過程,反饋周期越短,大腦越喜歡。
很多人磕瓜子隨隨便便一個小時,但是如果變換一下規則,先只允許嗑瓜子,瓜子仁不能吃留下來,一個小時後再把瓜子仁一次吃飯,是不是樂趣就蕩然無存了。
因為正反饋周期長的事,感覺上會更困難。
嗑瓜子的益處
西瓜子能健胃、利肺、潤腸;葵花子脂肪酸及維生素E含量豐富;南瓜子有驅蟲作用。
瓜子的香味能夠刺激舌頭上的味蕾,味蕾將這種神經衝動傳導給大腦,大腦又反作用於唾液腺等消化器官,飯後適當嗑點瓜子,可以促進消化酶的唾液、胃液等的分泌。
嗑瓜子停不下來的危害也不小瓜子中含有很高的鹽分,過量食用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增加腎臟負擔。
每100克瓜子仁所含熱量大於570千卡,比同等重量的米飯、肉類所含熱量還要高。不加限制地食用瓜子會增加熱量和脂肪攝入。
市面上常見的調味瓜子中添加的各種人工的香料、糖精等,容易加重肝臟負擔,不宜過多食用。
還有就是傳說中的「瓜子牙」是真的。
推薦閱讀:
※《國中國文第五冊》(1991版)
※日誌中國:交誼舞再現大會堂露出舞禁初開苗頭
※一個學生對中國夢的理解
※為何富人要逃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