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目睹之流行樂壇
[原創]三十年目睹之流行樂壇文章提交者:求缺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對流行歌曲不發燒,也不專業。從李谷一開始聽的。以下純屬個人印象(慢慢更新):
1. 真正象流行歌手了但還不是流行歌手的第一人:蘇曉明。那年的新星音樂會上,蘇曉明是壓軸。前面有幾位今天幾乎被遺忘的小腕:遠征,任雁,鄭緒蘭,朱明瑛等。這幾位都是民族唱法,朱明瑛特殊些,是亞非拉各國民族唱法。反正都是民族的,不算流行。蘇曉明卻是清新的通俗唱法,要不不會被某領導惡搞為「妓女等大兵」。我家有張她的塑料薄膜唱片,好像是四首歌,有《軍港之夜》、《綠島小夜曲》,還有一個好像是毛毛雨。那個年代,蘇曉明是個另類,別人唱歌都感覺在提氣、運氣、共鳴,她卻是自自然然,好像是唱給自己聽,像大學水房裡邊洗衣服邊唱歌解悶的小女生。我就喜歡她那個勁,唱得差一點也沒關係。搞聲樂的人可能很容易發現,蘇曉明的演唱功底不如前面幾位紮實。這無關緊要,要的就是那個鬆弛勁。我想這就是「先鋒」的意思。可惜,蘇曉明出來得早了,沒趕上好時候。也可以說,蘇曉明趕上了好時候,那正好是一個空白地帶。她上台老穿著海軍制服,也滿搞笑的。
2. 第一主持李小玢。給新星音樂會報幕的是李小玢。還沒有主持人概念的年代,李小玢應該算第一主持了。她不算絕色,但有親和力,每次從大幕縫裡鑽出來,都會有掌聲。聲音滿有磁性,話不多,也不「亂笑」(楊絳女士語)。後來在李翰祥的《火燒圓明園》里亮過相,演個配角,穿清裝,也挺漂亮的。她的風格也是很自然的那種,不運氣,不假笑,不拿腔做調拖個話劇腔,好好地說人話。看慣假模假式的年代,這就足夠吸引眼球了。那時,電視上轉播什麼晚會,如果沒有她主持,感覺就不夠檔次。當時還有個闞麗君,就差些了。
3. 第一位真正國產流行歌手:張行。張行出道好像是82年前後,翻唱劉文正的《遲到》,紅透了中國。那時滿校園男生都哼哼:「哦,她比你先到……」然後挑釁地瞟瞟女生。要不是長得實在太難看,張行絕對有坐上首席偶像交椅的潛力。他最早出的那盒卡帶里收的幾乎都是翻唱台灣歌手劉文正的作品,及一首日本電影《阿西們的街》插曲,一首約翰?丹佛的《鄉村之路》。傻子都能聽出,張行壓根不會外語,純靠「漢字注音法」死記硬背。當時,我還沒聽過劉文正的原唱。後來比較一下,張行遠不如劉文正唱得那麼精緻,那麼陽光,發聲也粗糙。從演唱來看,不如他復出後的那盤《太陽雨》(名字記不確切了)。不過張行有自己的有點,有點八十年代習慣的粗野,混不吝的勁頭。他還會故意把嗓子唱破,發出姜昆所謂「破氣門芯」的cici聲。高音也唱得很乾,好像飈不上去一樣。當時大陸還沒人這樣唱歌。劉文正原唱的那幾首,平心說,張行的水準都趕不上,只有《遲到》例外。這歌簡直就是為八十年代剛開放的大陸作的,男女朦朧的性意識,青春期的挑戰姿態,張行演繹得很到位,節奏也比劉文正的快一點。劉文正則唱得太溫,太單調。後來就聽說張行犯了流氓罪,進去了。傳說他是高幹子弟。那年頭八卦還沒有正常傳播渠道。總之,張行消失了。好像過了有3、4年吧,他復出了,《太陽雨》的嗓音都變了,野性也消失了,是個中年男人的聲音,很職業。唱得比以前好了,但《遲到》里的那個勁沒了。後來就不聽他了。再後來就是「同一首歌」了。
4.大陸開始大量正規出版港台磁帶,應該是86年前後,這就是所謂引進版。記得最早出的是那些來過春晚的歌手,張明敏、徐小鳳、費翔等等,開始賣5塊5,後來賣6塊7。那時港台歌手比大陸歌手高好幾個層次,誰是大陸的,誰是港台的,一開口就知道,很容易分辨。大陸歌手那時都以摹仿為能事,自卑得一塌糊塗。摹仿鄧麗君的就有好幾個。摹仿劉文正的也不少,記得有譚耀軍、胡寅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老放譚耀軍的歌,故意學劉文正的粘腔,很難聽。胡寅寅稍好點。
5.有正版港台磁帶之前,港台磁帶早在地下偷偷流行了。我最早聽到港台歌,好像是80年夏天,在鄰居小朋友家。手提收錄機放著一盤演唱會的錄音,不知翻錄了多少遍的磁帶,雜音很大。我們三個都感覺很神秘,似乎在偷嘗禁果。記得裡頭有報幕員嗲嗲的聲音:「下面有請歐陽霏霏小姐……」,那時我好像還不知道鄧麗君。這個歐陽霏霏,以後再也沒聽過了,好像也是嗲聲嗲氣的那種。那時,在一個親戚家看到一本港台明星的掛曆,印刷很精美。記得上面有陳秋霞、米雪。米雪那張拍得特別漂亮,頭上插著根鵝毛。所以我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米雪最漂亮。後來看《霍元甲》,才發現平平,頗為失望。
6.熱心搜集磁帶,是從聽劉文正開始的。迷上劉文正,是85年。有點晚。那時很喜歡的一個男生總哼哼他的歌,《阿美阿美》什麼的。86年夏天,在親戚家首次聽到劉文正原唱的《阿美阿美》,一下子被迷住了。那也是一盤盜版磁帶,那時好像國內還沒有出正版劉文正,封面是彩印,很粗糙。我翻來覆去地聽,他嗓音里的陽光和那年夏天的酷熱攪在一起,當然,還有那個男生哼唱的聲音,從此分不清了。我開始搜集劉文正。那時偶爾在音像店有賣的,當然是盜版,掐頭去尾是常事,好多歌都錄了一半就戛然而止。磁帶質量更是很差,經常卷帶。時間長了,我學得一手修理磁帶的活計,還經常給同學幫忙。這樣,聽了劉文正的《尋夢園》、《秋蟬》、《三月里的小雨》等不下十盤磁帶。記得有一次和同學逛街,碰到一盤「朦朧的街燈,靜靜躺在小雨中」那盤,逛街的興趣沒了,我轉身回了宿舍,聽了好幾遍才罷休。這是我最喜歡的劉文正的幾首歌之一。現在想來,劉文正那時已漸漸退出歌壇了。有關他的報道很少,照片更是罕見。曾在一本電影雜誌上找到一張16開的,他穿一件藍色上衣,倚牆而立。我撕下來帖在床頭。那時還胡亂諏些新詩,常把他寫在裡頭。哈。他無疑是我第一個偶像。想在電視里看劉文正唱歌,那年頭簡直跟去美國旅遊差不多奢侈。好像是80年代末吧,我們市電視台不知怎麼發神經,放了一段有關劉文正的紀錄片,恰好被我趕上了。那一天就是我的紀念日。記得我和老妹一眼都捨不得眨,看黑西裝的劉文正,活蹦亂跳的劉文正,和幾個女徒弟在一起的劉文正,領金鐘獎的劉文正,且從頭到尾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從此,我下結論說:獲金鐘獎後,從椅子上微笑站起來的劉文正,是我心中永遠的絕色,從此,除了他,誰都不配穿黑西裝了
7.使我暫時忘記劉文正的,是齊秦。最早聽齊秦,是86年下半年,當時有一種好像寶麗金公司的版本,國內很少賣,差不多10塊錢一盒。第一首歌是他和謝采妘(?)合唱的,據說這妞是大陸過去的。我同屋搞到一盤,我找人翻錄了一盒。不久,國內就出了正版,《大約在冬季》從此流行開了。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外面的世界》。對我來說,齊秦改變了我此前對流行歌曲的認知。劉文正、鄧麗君時代那種歡快、單純、明朗的歌,忽然變得如此深刻起來:原來流行歌曲還可以歌唱愛情之外的許多主題!齊秦的歌詞,現在可能不覺得有何特出,那時可不一樣。不信,拿鄧麗君的歌詞比比,就知道齊秦給流行歌曲帶來的是什麼了。我特別注意歌詞的改變,主要因為那時本人是個文學青年。當時不少校園詩人的作品裡,都能看出齊秦歌詞和北島詩歌的雙重影響,「世界」這個詞就特別流行。齊秦對大陸的另一個意義,是樹立了個人化演唱。鄧麗君、劉文正那種優美風格,其實挺古典的,大家都去摹仿。那就等於說:美就是那一種。從齊秦出來後,大家才明白,不能摹仿了,要有個人風格才行。我覺得這是齊秦給大陸歌壇最大的啟示。實在說,齊秦的嗓子不算一流,但他會用嗓。他唱得最好的時候,是《紀念日》時期,《在遙遠的天空下面》等幾首歌,是完美演繹的典範,歌詞、旋律的每次重複,細微處都有不同的處理,十分精心。可見齊秦的精益求精。我不知港台樂壇對齊秦如何評價。從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看,齊秦是對大陸樂壇有決定性影響的巨星之一。80年代中後期,大陸從摹仿走向個性化的時代,齊秦適時出現,意義不可低估。
8.還是齊秦。不知記對沒有,齊秦是在大陸和台灣同時出名的,也就是說,他剛在台灣出道不久,就打開了大陸市場。我記得那個原版磁帶好像就出版於85或86年。從傳播的時效性講,齊秦是最快登陸大陸的第一位港台歌手了。那兩年,恰好也是中國最開放的時候。某年元旦,齊秦在央視一個晚會出現,長發飄飄,兩眼放電,著實讓我神魂顛倒了一陣。於是我下了第二個結論:要是齊秦的模樣有劉文正一半標緻,我就立馬倒戈,永不悔改。後來才知道,他寫《紀念日》是為了18年前那個永遠的痛。歌詞那麼隱諱,但還是被禁了。
9.說說張帝。至今也沒聽過張帝的歌,也許聽到過,但不知是張帝。然而,83年前後,張帝的名氣好大啊。我一個同學,男同學,和我的座位隔一條走廊,天天把張帝掛嘴上。據他介紹,他唱的都是張帝的歌。那些歌詞都極其下流,有的還涉及器官。我至今不知是這個同學篡改的,還是本來就這樣。有的歌印象很深刻,今天不僅能想起來,還彷彿看見當年同學的表情,那種初中男孩才有的亢奮。原諒我,那些歌詞還是別公布的好。從同學那裡,感覺張帝的歌有點說唱風格,很上口。張帝的歌是不是本身如此,不重要。那個年代,這些下流歌詞,和《少女之心》一樣,都是我們那一代的性啟蒙教材。後來聽說張帝作和尚了。
10.這兩天在百度上聽了些老歌,發點感慨。謝謝各位捧場,螞蟻、趙曉春、阿浪提供的資料很難得。共同回憶吧,也許我們都老了:)下面談談崔健。知道崔健,是86年下半年。同屋一女生介紹的,還拿來一盒可能是崔健最早出的磁帶,翻唱的美國搖滾。實話說,一個字也沒聽清。老崔唱的居然是漢語!吐字實在不敢恭維。同屋說,此人最近在北京很紅,北大特捧他。那可能是老崔的摹仿時代,好像也是我首次知道搖滾一詞。《一無所有》大概就是這時傳開的。實在說,沒覺得多好,可能是老崔跟「西北風」的柴禾妞混一起的結果。我對陝北民歌當時還略知一二,因此對「西北風」沒法產生興趣,並由此反感一切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雜燴。而且,「西北風」算流行音樂嗎?您要說毛阿敏、劉歡,還有谷健芬做的那些都算流行的,可能咱對流行音樂的理解不同。我對《一無所有》本身的不滿,來自它結尾的處理。那樣戛然而止,總覺得不是味兒。還和老妹探討過,我以為應該處理得悠長一些,象陝北民歌那樣,餘音裊裊不絕如縷才好。幾年前,聽說老崔要修改《一無所有》,還說對結尾不滿意,暗合了我當年的看法。老妹為此很興奮。哈!至今還沒聽過新版是啥樣。搖滾聽得很少,沒有發言權。胡說而已。
11.齊秦之後是王傑。好像齊秦如日中天時,王傑就冒出來了。那時覺得港台人才真多。據說王傑打破了齊秦在台灣的單曲紀錄。好像齊秦在台灣最受歡迎的是《冬雨》,大陸則是《大約在冬季》。不大喜歡《大約在冬季》直來直去的旋律,可能那時大陸還欣賞不了《冬雨》那樣幽深的小資情調。王傑的《一場遊戲一場夢》,摹仿的很多,當時有人專門摹仿王傑,連髮型都刻意求似。王傑確實挺好摹仿的,唱歌的技巧也一般。王傑討人喜歡,主要是包裝得好。包裝這詞,那時還不這麼用。我感覺王傑在大陸流行,主要是唱歌背後的個人經歷起了作用,就像《尋找回來的世界》里許亞軍演的「伯爵」,有一抹稍帶傳奇色彩的人生。這東西過一陣子就換個花樣出來蠱惑人,比如早一點的基督山伯爵,還有牛虻等。
12.周華健能冒出來,著實沒想到。91年前後,滿街都是那盤《花心》的歌。我才把這個周華健,和幾年前看的劉文正紀錄片里那個傻小子聯繫起來。出息了啊!《花心》里每一首歌都不弱。以他的嗓子條件,也算登峰造極了。當年紀錄片里的他,只會直來直去地嚎,人也全無星相,壓根看不出會有這麼一天。周華健唱得很用心。我想他應該是一個用功的人,對音樂很熱愛。他天生一條平鋪直敘的嗓子,模樣也不討喜,好像也沒有齊秦那樣的創作才能。還得說是港台的製作了不得,歌曲都量身定做一般,把周華健的嗓子全發揮出來了。感覺《花心》里每一個字都預先設計好了似的。以後周華健似乎沒什麼大突破了。《花心》好像把他耗幹了。
13.跟帖的朋友也提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台歌曲解禁,大陸歌手幾乎被淹沒的。的確如此。本人絕非流行音樂的發燒友,只是隨手採擷不慎跌入耳膜的聲音而已。記得大陸歌手重新讓我開始關注的,是毛寧。哪年的春晚吧,毛寧脖子上掛了條白圍巾,有點五四青年的架勢,讓我記住了他。我那時還搞不清他的來歷,以為是台港的呢。歌很好聽,就是那首《濤聲依舊》。毛寧是我聽歌以來第一次誤會為港台歌手的大陸人。此前本人從未犯過類似錯誤。我對毛寧寄予希望。我想好多人可能都一樣,把他看成大陸匹敵台港的第一人。那幾年,感覺廣州一帶的製作、包裝也慢慢跟上了,《濤聲依舊》的詞曲水平,可以和他們一拼了。倒不是說毛寧的演唱水準有多大跨越,而是演繹得相當得體。得體不容易做到。得體顯示出自信,一首歌該怎麼唱就怎麼唱,不浮誇,不胡飈,不窮得色。可惜的是,冷眼等了幾年,不見毛寧有更多佳作。
14.大概是95年吧,那英推出一盤風格迥異往昔的卡帶,名字似乎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好像是她加入台灣某公司的作品。封面上,那英很溫婉樣兒,頭髮染成棕色。我不知為何買了一盤。可能是預感到了什麼。最早那英出道,甩著根辮子,唱《好大一棵樹》時,我就對老妹說:此妞大有意趣,但路子不對,應該唱得女人味些。95年,聽到這盤充滿成熟女性韻味的歌,感覺多年曲曲折折之後,那英終於上路了。裡頭的歌,現在全部忘光。缺乏一個震得住的主打歌,可能是這盤磁帶不大走紅的原因,但反過來看,也說明歌曲的水平很整齊。海外的製作確實高出一籌,那英嗓音里的底蘊,磁性,聲線里一絲智性的憂傷,都恰到好處。其實那英是很城市化的歌手,不明白為何以前給弄成個村妞。我對這盤磁帶的評價一直很高。似乎樂評界不大恭維,說那英沒有以前大氣了。後來在春晚看到那英和王菲合唱,那英又回到以前的水準了。不勝惋惜。
15.張國榮我很早就知道。大概是86年吧,同屋一女生起勁追一物理系男生,那男生就有點象張國榮。那時我對張國榮完全沒感覺,好像還沒聽說他會唱歌。說起來奇怪啊,作為我的偶像之一,張國榮進入視野的過程,非常模糊。後來才知道,他在香港歌壇拼搏多年方成名,算是大器晚成了。以他那樣一等一的唱功,一等一的風采,這實在有點匪夷所思。不過,事情有時就是這樣。我也不是一下子就接受他的歌聲的。看過《英雄本色》和《縱橫天下》後,我才買了他在大陸最早出版的那盒國語版《拒絕再玩》。那盤磁帶躺在音像店,已經有幾年了。橘黃色的圓領T-shirt,白西裝,乾淨的短髮,過來過去經常見,熟悉得很。早幾年,發誓賭咒不再聽流行歌曲,是張國榮使我破了例。但我起初不大能接受他的聲音,覺得聲音和人不匹配:他的聲音那麼寬而厚,不像他本人。這盤盒帶里最喜歡的是《拒絕再玩》。優雅的張國榮,把狂野也能演繹得這麼到位,歌聲里有種藐視一切的斷然姿態,和他多年後的那驚世一躍,有同樣的決絕。我喜歡極了這首歌。另外幾首慢歌當然也唱得很好。還有誰能把旋律沒一絲亮點的慢歌抻得那麼柔腸寸斷?以前都推崇劉文正的《春夏秋冬》,誇獎他的演繹,說他能把瘟歌唱活,我覺得張國榮要更勝一籌。有時想,張國榮也吃虧在這裡,好多歌不論擱誰唱,恐怕都沒人聽的。有個印象,他的單曲好像拼不過譚詠麟。慢慢把張國榮的聲音和他這個人結合起來,花了好多氣力。其實,直到今天,有時還會疑惑:那是他的聲音么?那幾年,對流行歌曲淡得多了,再加上懶,沒再刻意找他的歌聽。主要還是不聽粵語歌所致。《兜風心情》那張碟是偶爾碰到買的。我感覺從未聽過這麼好的慢歌,《透明的你》,《在你的眼裡看不見我的心》,《直到世界沒有愛情》,《天使之愛》,氣息那麼勻整,行腔那麼平穩,每一個字都托得那麼好,那麼好。《透明的你》里「還來不及愛你」那句,「還」的氣聲,銜接「來不及」的顫音,多麼自如,下面又是「愛」的氣聲,技巧爐火純青。以前不習慣他的寬嗓子,現在也接受了:這是真正男人的深情。就是這樣固執地聽他的國語歌,以為可以再聽十年、二十年。不急的。他的普通話越來越好,歌也會越來越好。他這種嗓子,唱法,不會老的。在《霸王別姬》里看他,快40歲的人,還是那樣年輕。他不會老。
16.87年寒假最重要的事,就是費翔登陸春晚。廣州的同學說,費翔元旦就在廣州開了演唱會(或是上了電視),喜歡死他了。我也喜歡費翔,但不是他的「一把火」。此前高凌風唱的「一把火」,我覺得更好些。我喜歡費翔更多因為他的帥。當時太平洋公司前後出了三盒磁帶,我都在第一時間買了。還買到一盒海外進口的。我覺得費翔之所以火,歌選得好是一個原因。《故鄉的雲》太對大眾的胃口了。高鼻子洋人認祖歸宗,還有比這讓中國人提氣的嗎?另外,不知你注意沒,《故鄉的雲》可能比任何一首歌都更特別適合費翔的唱法。因為費翔走的並不是純粹的流行路線,美聲的訓練後來越聽越清楚了。不過費翔比較聰明,不像毛阿敏,一首歌里能唱出兩種不同的音質來,不倫不類。我估計費翔壓根沒有想到自己會一炮走紅。幾盤磁帶顯示出他準備不足,後勁不夠,真正原創的歌很少,風格也遠沒有形成。他真正的目標大概還是百老匯吧。
17.在天涯和凱迪的不少跟帖都很有水平。最近雜事不少,繼續。下面談談喜歡的單曲。時間已經模糊了。葉歡《記得我們有約》。對葉歡的唯一的印象就是這首歌。葉歡唱得不算講究,但大氣。我喜歡女歌手大氣,討厭花里胡哨。這歌詞很好,據說是某馬拉松比賽的會歌?前兩天試圖聽葉歡的其他歌曲,沒聽下去。她技巧還是比較欠。後來做什麼去了?
黃品源《流浪的心》。好像是95年左右聽到的。到一個朋友的公司去玩,人多喧鬧,卻對歌曲的疊字和感傷有印象,「紅紅的夕陽」,「長長的路」,一直縈繞腦際。歌手的名字沒顧得問。其間又恍惚在街頭聽到多次,但終於不知道歌者是誰。05年吧,偶然和老妹聊起來,各自說著喜歡但不知名的歌曲,剛提到「紅紅的夕陽」,她驚叫起來:「我也找了多年,是黃品源!」黃品源當然是知道的,那首《你怎麼捨得我難過》也很熟。隨便聽過幾首,覺得他嗓音一般,樂感很好。《流浪的心》駕馭得很好,應該是他巔峰期的作品吧。黃品源還是有能力形成特色的。後面沒聽過,沒有發言權。
齊豫《九月的高跟鞋》。最早聽齊豫,就是電影《歡顏》上的《橄欖樹》了。沒感覺出十分的特色。在一個朋友那裡,錄音機里傳來這首《高跟鞋》。一個深秋的黃昏,齊豫的聲音瀰漫空中,空闊,飄忽,繞樑三日是最恰當的形容,使聽者迷失。我記得自己盯住窗外的落葉看,覺得歌聲是隨風從高空下降的。
張艾嘉《愛的代價》。喜歡張艾嘉,是電影《阿郎的故事》。張艾嘉有自然的風度。知道她會唱歌,似乎也在95年左右。唱得不算頂尖,但理智,女歌手少有的氣度。這歌最適合她唱。
張鎬哲《北風》。90年代初的老歌了。他當時頗走紅,有幾首歌很流行,別緻的吐字,很容易被記住。前兩年,在老同學的車上又聽到此歌,可見喜歡他的人依然有。
羅大佑《閃亮的日子》。最早聽劉文正唱過。後來聽到羅大佑唱,還是老羅的版本好。這歌要老羅唱才好,「你我為了理想,歷盡了艱苦」,要唱得放肆一點。劉文正太節制了,太甜美了。老羅聲音的苦澀味,好得很。
張楚《姐姐》。在電視上看的mtv。那似乎是mtv剛流行不久。什麼都不用說了,就兩個字:震撼。歌是可以這樣唱的么?詞是可以這樣寫的么?「混球」,「死」,醉酒的老父,被欺辱的姐姐,覺得有股托思陀耶夫斯基那種俄羅斯的苦難味兒,還有弒父的陰狠。以前覺得音樂就是美,張楚讓我知道音樂可以容納丑和罪惡。至少在中國音樂里,沒見過。後來讀《卡拉馬佐夫兄弟》,那個看到父親被侮辱,心靈受到巨大驚悸的小男孩,和mtv中穿肥大衣服的張楚,總是交織在一起。對張楚的作品沒有系統了解,為了《姐姐》,我要由衷地讚美張楚。
18.沒有港台正版之前,有幾個當時不錯的歌手。朱曉琳:一個臉盤圓圓的女生,好像才18歲就出名了。算不算摹仿鄧麗君的呢?我對鄧麗君不熟,不好定論。最喜歡她的《十七歲出門遠行》(是這名字嗎?),很被歌曲里描寫的青春期少女的心理觸動。我們怎麼就沒有這樣的歌呢,都是朝氣蓬勃的,呵呵。後來聽說朱曉琳出國了。
程琳:最初聽說她摹仿鄧麗君而出名,其實她的聲音和鄧麗君差別很大。程琳的聲樂訓練史不詳,覺得可能學過民族唱法。我不認為她算是真正的通俗歌手,應該和成方圓屬於一類,半路出家的。電視上看過她和侯德健唱歌,她拉二胡,《新鞋子舊鞋子》就是那次聽的。18年前的那次事件,程琳的名字頻頻出現。最後一次有印象,是電影《本命年》插曲,她和弟弟程育合唱。當時覺得程育不錯,卻不知所終了。程琳在電影里的表演差強人意。
周峰:央視曾做過一個「九州方圓」(名字記不確切了)節目,程琳、成方圓都露面了。那算是大陸流行音樂界的一次大展吧。最火的是周峰的《夜色闌珊》,同齡人應當不會忘記這支歌。記得周峰披件斗篷,蹦蹦跳跳,拉風極了。那時我家好像還是黑白電視,度周峰的印象也就變得灰濛濛了。似乎後來有人寫文章說,「闌珊」這詞用得不對。哈!那時很期待周峰的,好像後來也出國了,從此杳無音訊。這歌應該算是當時國內最高水平了吧,現在還能聽下去,而且相當不錯。我對大陸男歌手(不算搖滾的)的看法是,張行、周峰、毛寧,各自代表一個時代。
19.《楓葉紅了》。
走在歸鄉的路上 激情回蕩在我胸膛想起你的深深情 熱淚難禁臉上掛去年別離時我曾對你說我們會再聚首在那楓葉紅菊花黃的時候如今那樹林的楓葉紅了如今那山上的菊花黃了我欲歸去,歸去,歸去回到你的懷抱里我知道你不會把我忘了我知道你會想我暮暮朝朝迎著秋風我奔向歸途
沒想到能在網上找到這首歌。我聽這首歌,最晚應該是90年。校園吉他手們都會彈唱。這歌來歷不明,都說是蘭州大學的校園民謠,至今仍在校內流傳。
請在百度mp3搜「楓葉紅了」,有「翁倩玉」三個字那條。很好聽。
轉一段署名王志龍的blog里的一篇文章。
懷念后街(聶建江) 后街不知道從何時就開始存在,但我發現她的消失卻在昨天。 國慶節蘭州降了一場雨,天氣便有了些許蕭瑟之感。每年在這個時候蘭大的一些校友都會從天南海北回來在校園裡聚一聚,這個時候,蘭大的校園裡總是顯得比往常熱鬧些,校園裡也不乏鬢髮斑白的老人在一些合影留念,眼中充滿了一些回憶,一些感嘆和一些滄桑,恰似丁令威化鶴歸來,有一種觸眼皆新,隔世重生的感覺。 樓房、花草、面孔一個個在眼前遊走,物是人非,校園在安靜和藹的神情好像表示她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都沒有發生過。 一直走到蘭大的後門我才吃了一驚。原來的繁華的后街居然變成了一堆瓦礫!一個補鞋匠坐在廢墟旁邊,兩隻手放在袖子里,昏昏欲睡。鞋匠的不遠處,一個賣涼皮子的婦女在低聲招攬顧客。 這個名字頗具一點後現代意味的后街,實際上僅僅是一條長不足百米的小吃街而已,樣子有些殘破,尤其下雨的時候走在后街上,走過后街就如同渡河。但這並不影響后街的繁榮,在后街每天都可以看到炊煙繚繞、熙熙攘攘的情景。 在蘭州,蘭大的后街因為其有種類繁多的小吃而聞名。當時我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由於學校食堂多數飯菜不僅價格貴,味道也讓人難以下咽,而且大師傅們態度惡劣,盛飯的碗碟被我們用雙手遞進去,卻往往被他們當作飛盤從從裡面飛出來。 因為這樣,后街的一個小飯菜館就慢慢火爆起來,在這裡一串燒烤只要一毛錢,而且南北小菜基本上是齊全的。后街的火爆導致了校內食堂的步步衰落,後來他們才不得不改變經營方式和服務態度。有些學生把這一事件提升為市場經濟對壟斷經營的勝利。 后街不僅因為她提供了廉價、種類繁多的小吃而被眾多的蘭大人所懷念,更為重要的是她是蘭大校園文化的搖籃。對於這種說法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駁。在蘭大這所被認為是「中國最孤獨的高校」里,其校園文化並不是那麼耀眼和注目,但世世代代的蘭大人卻一直沒有放棄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也不知道這首《楓葉紅》源自何時,至今仍然在蘭大的校園中傳唱: 走在歸鄉的路上,激情震蕩在我胸膛, 想到你的深深情,熱淚難禁臉上掛; 去年別離時我曾對你說我們會再聚首, 在那楓葉紅菊花黃的時候... 如今這山上的楓葉紅了,如今這坡上的菊花黃了 我欲歸去,歸去,歸去回到你的懷抱里... 我知道你不會把我忘了, 我知道你等我暮暮朝朝, 迎著秋風,我奔向旅程 這是蘭大校園民謠的經典之作,我不了解這首歌曲為誰所作,其創作過程如何,但我敢肯定的是,這首歌曲應該是在后街寫成的。 與學校食堂不同的是,后街的餐館是不禁酒的。走出校園就是后街,兩者之間僅一步之遙,但在心理上卻讓人產生很大差別。在這裡你可以可以喝醉,可以在吃飯的時候喧鬧、可以大聲歌唱。正因為如此,到后街去往往不僅為了吃飯,更是為了解脫什麼,關於這個心理,我自己也說不大清楚。 我想那個創作《楓葉紅》的學長,定是有著飢餓的詩人一樣的憂鬱眼神,他在某個秋後的黃昏,獨自坐在后街的餐館中,看著來來往的身影,品味愛情,品味著白衣飄飄的年代,寫下了這首歌。 記得上學的時候,我和一些同學參與籌建了蘭大的自行車協會、話劇社,也重建了蘭大的青矜詩社,這些社團中,除了青矜詩社在隨後的幾年中不可避免也無可挽回地消亡,其他社團據說至今在蘭大校園中依然十分活躍。當時我們就是在后街上的小餐館一些商量、籌劃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總要喝點酒,一直到燈火闌珊、酒已微醺時才各自散去。 值得一說的是后街上的小楊,他是一個麵館的廚師,甘肅甘谷縣人,說話很少,靦腆。當時我們籌建青矜詩社,還出了一份報紙叫《青矜詩風》,詩社經常聚會的地點就是小楊的麵館,因此而和他熟識。後來有一次,小楊給我幾首詩說能不能在我們的報紙上刊登出來,他還告訴我們說,他也常寫詩,這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們感到有些意外,仔細看了以後,都覺得不錯,是非常純正的小詩。但後來由於詩社舉步維艱,那份報紙再也沒有出下去,小楊的詩也終究沒有刊出來,後來不久他就回老家了。 在后街不僅產生了音樂、詩歌和那些並不怎麼成熟的思想,當初的那些看起來很傻的想法和做法多數都沒有開花結果,但我們卻在彼時彼地把自己燃燒了,也為後來的生活存留了些火花,就像小楊,在他眼裡,老家農村的樹木花草都在綻放著詩的色彩。 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無比懷念后街。
20.張咪大家都知道吧?前兩年又出來鬧騰了一番,好火爆的。很少聽張咪的歌,93年吧,偶然看了她主演的電視劇《孤星》,對裡面的插曲印象很深。可惜此後再未聽到。這個電視劇說是根據張咪的真實經歷改編的,好像邵兵演男主角。大家在網上搜一下,有些評論文字。總之張咪很不容易,從東北山區奮鬥出來,相當辛酸的歷程。所以後來有關張咪的負面報道,我都不去看,也不願相信。對有苦難經歷的人,還是應該寬容一些。前幾天,突發奇想去搜索《孤星》的歌,居然找到兩首,一個是《嘿!聽我來唱這首歌》,一個是《跟我一起飛翔》。時光久遠,我不知自己的印象對不對,知道的朋友可以搜來聽聽。再次聽到這兩首歌,覺得張咪當年的演唱水準,今天不能讓人滿意。太嗲了,也太做作。但歌很好,詞曲都好,對演唱的要求比較高,似乎有點李宗盛的味道。記得片尾曲的畫面是蜿蜒延伸的鐵路,歌詞配合得很貼切,盡顯人生的曲折、艱辛,回味悠長。祝福張咪。21.謝謝各位朋友提醒,還真忘了幾個人。姜育恆:80年代後半期,老薑的煙酒嗓紅極一時,《再回首》、《驛動的心》(驛動這個詞就是此時問世的。啥意思?至今不懂),流行不亞於齊秦的《狼1》、《狼2》。不過,煙酒嗓局限太大,老薑後勁不足,就是證明。庄學忠:87年夏天路過音像店,偶然聽到老莊的聲音,不禁駐足。那盒帶里有《舞女》等幾首歌。老莊的聲音滿有底蘊,處理得也細膩。不過配器實在是太老,一聽就是齊秦之前的那種風格,好多嗲女聲給配的和聲。記得盒帶封面上好像有「歌王」兩個字,但老莊在大陸的名氣實在不行,知道的人恐怕不多。趙傳:應該也是80年代末出現的吧,極具特色的歌手。最早出的盒帶,有幾首相當好的歌。很喜歡趙傳的聲音,男性十足,陽剛十足,所以唱到凄愴、柔情、孤獨時,也感人十足。其實,能催人淚下的,總是男歌手,我一直這麼覺得。希望老趙不要真的那麼孤獨。鍾鎮濤:《只要你過得比我好》很喜歡,鍾鎮濤的聲音是我最喜歡的那種男聲,成熟,磁性,低沉,理性。我以為他是唱功頂呱呱的歌手,可惜聽得很少。他演唱時的分寸和剋制,很對我的胃口。感覺他唱粵語時很像張國榮。余天:很老的歌手了,女兒都那麼大了,前一陣得了麻將大賽冠軍的就是。老余的歌聽得少,那個年代,聽歌的機會不多,全憑機遇。余天的聲音很沉很沉,至今猶記他幾句歌詞:「……戀愛的季節已來到,如今我獨自在徘徊,她投向別人懷抱」,歌名始終沒查到。高凌風:也是在盜版時代聽的,《冬天裡的一把火》,比費翔唱得好多了。《燃燒吧,火鳥》里,他戴著墨鏡唱歌的樣子,有些滑稽。高凌風的聲音如其名,高音很亮,很華美。費玉清:大陸出過一盤費玉清、劉文正合集,那是第一次聽到費玉清的歌。最喜歡最後一首《窗外》。感覺費玉清有點唯美主義,是優點,也是缺點。有些地方唱得太講究,就缺少大氣。不知費迷們怎麼看?我覺得他本色的聲音很美,完全不必捏著嗓子唱。象《窗外》,聲音的寬度,厚度,拿捏的水準,已經很好了。可能是聽得少了,請費迷們指正
菊嘆──齊豫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菊嘆】
進入齊豫國需過三關:「菊嘆」、「雨絲」及「嘆息瓶」。
這「菊嘆」可就是最早被列為齊豫國國歌的曲子,其經典的程度,當然不在話下。
此次大師重新整理作品集發行,也沒漏掉「菊嘆」。不過這次的經典重現,似乎讓人有點失望。
歌名叫「菊嘆」,光從字面就知道編曲應是兼顧秋日蕭颯的「菊」情及詩意盎然的「嘆」息。尤其是「嘆」這個字,在齊豫版的編曲裏,就是讓雙簧管(或單簧管,這兩種樂器我分不太清楚)一路"嘆"出整曲的秋意。木管樂器本來就是用「氣」來發音,所以這「嘆」字就這樣流出來了。這種配器選擇的考量也頗為重要。讓我聯想到的是李泰祥有一首作品,歌名就叫「風」,(由唐曉詩演唱,收錄在「告別」專輯裡),編曲上也就用小喇叭吹出的「風」來架構,
但齊豫版「菊嘆」裏的木管樂器在徐芊君版裏完全消失,殊為可惜。
另外齊豫在唱「菊嘆」時,聲音較樸實,配上木管樂器,整個曲子感覺起來像堵竹籬笆,讓人有種悠然賞菊的詩意。而徐芊君的聲音則較高吭,加上小提琴柔細的琴音,曲子感覺起來像一匹華麗的繡錦。不知各位是否和我有同感,新曲的旋律一直在尖細的高音間游移發展,少了一種清秋的樸實感。
我無法說誰唱得比較好,但直覺上是齊豫唱得比較像「菊」and「嘆」。
至於「走過總是垂髮低頭, 故意是裝不來的 林外的溪水緊緊攀著草葉的幾滴淚」這段的斷句斷得和原曲不太一樣,聽起來也怪怪的。不過這種怪比不上「讓人從蕨類咬住的小徑」裏那個「蕨類」的發音。聽了好幾次,我想徐芊君唱的可能是「讓人從蕨群咬住的小徑」。
不知「蕨類」為何要改成「蕨群」?若為演唱或發音需要,來稍微修改歌詞是無可厚非的。以前我就現場聽音樂大師黃友隸說過,當時他收集到「在那銀色月光下」這首歌時,發現其中一段歌詞是「飛呀飛呀我的馬」,可是唱起來就會變成「肥呀肥呀我的媽」,所以他把歌詞修改為「展翅飛到青天上」,這就是現在流傳的版本。但是「蕨類」的音也不是不好發(齊豫就唱得很好啊!),而且也不會讓人產生諧音的聯想,就是想不通為何徐芊君要唱成「蕨群」,難道真的是唱錯?若是唱錯為何不重錄呢?讓人疑惑萬分!
基本上,這首「菊嘆」本來就不好唱,要唱好實在很難。拋開唱腔及演唱方式不談,這首歌……美到極點,值得一再品味,找一個寒冬的週六下午,泡壼菊花茶,就靜靜地反覆聽一下午的「菊嘆」吧!
據說齊豫在一九八三年灌錄的黑膠專輯《你是我所有的回憶》,由於某些版權的關係,一直都沒有發行CD版,這真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不過,原來網上倒是能搜尋得到她這張專輯裡的歌曲,雖然錄音質素會打了折扣,但總比聽都沒得聽的好。
個人敢說,齊豫的《你是我所有的回憶》是其最經典之作,也是李泰祥處處有神來之筆的巔峰佳構。個人最喜愛的則是兩首以純五聲音階寫的《鷺鷥》和《菊嘆》,尤其是後者。
與潘越雲的《相思已是不曾閑》不同,《相思已是不曾閑》是很傳統很中國的,《菊嘆》的感覺是斬新的,尤其整首歌曲都以弦樂和木管樂器的幽冷音色烘托,就像是以西洋油畫的筆法去表現一種不吃人間煙火的飄逸境界,可那境界卻是中國的。
我很留意李泰祥這《菊嘆》的旋律,非常脫俗,曲式固然不是一般流行曲所用的那些AABA,而是AABC,旋律的展開手法更是大開大闔。試看A段,即歌詞由「所有的等待…」至「…褪了色的幽凄」,旋律從羽調式的主音和屬音開始,小調色彩裡卻像是進軍號角,柔中帶剛,暗寓了詞意的堅韌挺拔的一面。接著旋律層層展開,如流水行雲,幾乎看不到西洋作曲法或流行曲長年使用的反覆和模進手法,比較明顯的是「驚見澄黃的月光」和接著的一句「還有傍晚樵夫…」,這裡是有一點變化反覆的痕跡的。然而,雖然沒有甚麼的反覆和模進,整個A段是如此元氣淋漓,美妙動人。
B段則明顯有反覆了,但也是有變化的反覆。而B段的反覆跟A段的了無反覆,正好是一種隱藏的對比。值得注意的是,B段這幾個反覆出現的樂句,都是以大調主和弦領頭的,那堅韌挺拔的樂意就更強烈了,然而整個樂段還是羽調(小調)。再留意到,B段歌詞結束處的幾個音,跟A段的結束音是一樣的。那就是中國音樂常用的「合尾」手法。
C段比較短,可是大家也可以感覺得到:「而菊,尤其是金線菊,是耐於等待的,寒冬過了就是春天」所譜的旋律更見開闊深情。音樂家的神奇彩筆,真是讓人心折!
[蘇芮][第六感]
製作/發行:飛碟企業有限公司
A1.唱出我和你A2.風雨情懷A3.不穩定的愛A4.我對自己說話B1.優柔的執著B2.在轉彎的地方等你B3.請你告訴我B4.淡淡的愛B5.飛躍的羚羊
蘇芮專輯唱片匯總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01.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 1976(英)
02.蘇芮 1983飛碟唱片(國)
03.[搭錯車]電影原聲大碟 1983飛碟唱片(國)
04.驀然回首 1984飛碟唱片(國)
05.蘇芮3 1984飛碟唱片(國)
06.有情天地 1985飛碟唱片(國)
07.親愛的小孩 1985飛碟唱片(國)
08.新曲+精選 1985飛碟唱片(國、粵)
09.龍的心+富貴列車 1986飛碟唱片(國、粵)
10.蘇芮1986 1986華納唱片(國、粵)
11.第六感 1986飛碟唱片(國)
12.休息工作再工作 1987飛碟唱片(粵)
13.Changes 1987飛碟唱片(英)
14.87精選 1987飛碟唱片(國)
15.砂之船 1987索尼唱片(日)
16.台北東京 1988飛碟唱片(國)
17.一切為明天 1988飛碟唱片(國)
18.不變的心 1989飛碟唱片(國)
19.憑著愛 1989飛碟唱片(粵)
20.I "v got the music in me 1989飛碟唱片(英)
21.精選13首第二輯 1989華納唱片(粵)
22.蘇芮經典 1989飛碟唱片(國)
23.東方快車謀殺案 1990福茂唱片(國)
24.給我現在 1991福茂唱片(國)
25.停在我心裡的溫柔 1991福茂唱片(國)
26.蘇芮經典II 1991飛碟唱片(國)
27.牽手 1993飛碟唱片(國)
28.愛過就是完全 1993GOLDEN PONY(粵)
29.變心 1994飛碟唱片(國)
30.花若離枝 1997豐華唱片(台)
31.國語精選16首 1998華納唱片(國)
32.愛就這麼來 1998豐華唱片(國)
33.20年特別選 2003豐華唱片(國、英)
34.回首--蘇芮時代全經典 2003華納唱片(國、粵、英)
35. 1983-1998單曲合輯
36. 蘇芮-蘇芮25周年紀念輯 2007豐華唱片
蘇芮參與的其它專輯/合輯
齊唱45 1981寶麗金
明天會更好 1985藍白唱片
飛向未來 1986飛碟唱片
飛碟歌手合輯-美就是心中有愛 1988飛碟唱片
王傑-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 1989飛碟唱片
香港心連心 1990長城唱片
92雨生創作專輯
童孔同名專輯 1994飛碟唱片
麻將電影原聲帶
兩個永恆電視主題曲全集
飛揚的青春閃亮80 2001華納唱片
紀念雨生合輯-雨生歡禧城 2003豐華唱片
豐華十年 2005豐華唱片
梁弘志愛與歌紀念專輯 2005
電視原聲-惡男宅急電 2006
潘瑋柏-反轉地球 2006
王芷蕾與蘇芮久別重逢,竟然在馬來西亞巧遇,聊起當年「飛碟四大天后」,光是蔡琴的話題就聊不完。
圈內現在習以「天后宮」形容女歌手多的唱片公司,但比起90年代的「飛碟四大天后」,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當年蔡琴、黃鶯鶯、蘇芮、王芷蕾,人人獨當一面,居然能齊集一家公司,彼此還建立起交情,圈內莫不嘖嘖稱奇。
女星到哪裡都爭排名,「飛碟四大天后」誰排第一呢?王芷蕾、蘇芮相視而笑,公認蔡琴排第一,但旁邊的友人笑說:「這無關資歷,而是蔡琴的個性,本來就很大姊頭,如果四大天后在一起聊天,其他三人碰到蔡琴,最常出現的用詞可能是『嗯、嗯、嗯』,因為沒什麼插話的機會。」
這話傳到蔡琴耳里,大呼不平:「沒分誰是頭誰是尾,我大概是點子比較多,她們舉棋不定時,常會打來問我吧。」蔡琴一一分析舉例:「王芷蕾與世無爭,黃鶯鶯很低調,但她要去『太陽城』秀場登台時,會打來問要不要去唱?會不會影響形象?蘇芮會請我陪她去選衣服,選一整天很累人的,重點在到底穿黑還是白?但雙子座的蘇芮,第二天卻穿了一件綠的!」
四大天后的個性南轅北轍很有趣,蘇芮、王芷蕾講到當年有一個笑話,形容四人同車趕通告,由宣傳駕車,就在電視台附近與來車擦撞停了下來,這時四大天后各有不同反應。王芷蕾說:「算了,就快到了,別跟他吵」,豪氣型的蘇芮對宣傳說:「你去看有啥問題,恁祖媽抵這,免驚!」理論型的蔡琴沖向對方:「你知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危害到社會?」注重形象的黃鶯鶯攔阻不及:「等一下,我先補個妝。」
四大天后身經百戰,如今都是國語歌壇大姊頭,蘇芮去馬來西亞宣傳演唱會,王芷蕾前往印尼表演過境拜訪老友,兩人在雅加達巧遇格外開心,今年四月蔡琴在台北的演唱會,也特別請蘇芮到場,彼此都很珍惜緣份,相約在歌唱路上一定要攜手走下去。
【2007/06/13 聯合報】
九月的高跟鞋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作詞:陳克華 作曲:虹 編曲:塗惠源
脫下寂寞的高跟鞋赤足踏上地球花園的小台階這裡不是巴黎東京或紐約我和我的孤獨約在悄悄的悄悄的午夜
脫下寂寞的高跟鞋赤足踏上地球花園的小台階這裡不是巴黎東京或紐約我和我的孤獨約在悄悄的悄悄的午夜
走過了一長串的從前好象看了一場一場的煙火表演絢麗迷亂耀眼短暫還來不及嘆息的時候便已走得遙遠
脫下疲倦的高跟鞋赤足踩上地球花園的小台階我的夢想不在巴黎東京或紐約我和我的孤獨約在微涼的微涼的九月
《回聲》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發行:滾石唱片 (1985年11月 國語)
01.軌外 (齊豫/潘越雲) 02.謎 (齊豫/潘越雲) 03.七點鐘(今生) (齊豫) 04.飛 (潘越雲) 05.曉夢蝴蝶 (潘越雲) 06.沙漠 (齊豫) 07.今世 (齊豫) 08.孀 (齊豫) 09.說給自己聽 (齊豫/潘越雲) 10.遠方 (潘越雲) 11.夢田 (齊豫/潘越雲)
《前言》
回聲是一種恫嚇,它不停息的深入人心,要的不過是一個證明。 有人問:這些發生的事情在以後能夠記住嗎?回聲告訴她:「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於是她反而哀哭起來。 也許,她自己並沒有經歷過什麼,只是一種緩慢的幻覺低語在她耳邊一再呼喚。 當回聲在某一刻突然消失的時候,她覺得在這整個時間了,應該做些別的事情,但她不知道是什麼,永遠也不會知道,永遠也不能知道,這是她為何感到悲哀的原因。 於是她寫出了「回聲」——這一首又一首歌。 就憑著這些,歌唱繼續著,甚而更加嘹亮而持久。 在愛的邊緣,唯有歌聲在告訴她;的確,曾經有些無名的事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 於是她又趴在地上慟哭,直到再臨的救贖將她帶去遠方。 在深夜裡,她醒來,那種聲音還是如同潮汐一般在她身畔起伏。而她要的不是這些,她要的是黎明,一種沒有任何聲音的黎明。即使她如此渴望著,回聲還是不肯退去。
《後記》
「回聲」是作家三毛的半生故事,由她親自寫下的十二首歌詞,串聯成一張完整的音樂記錄。在製作人齊豫與王新蓮的處理下,每一個三毛個人的經歷都藉著歌曲認為擴大成你我的故事。 齊豫與潘越雲的合作是這張專輯的特色;由國內多位名作曲編曲家所創作的歌曲,在他們的歌聲里以不同的曲式唱法、詮釋三毛在不同際遇下的不同心情,再經由三毛本人的旁白貫穿,而成為這一張風格統一、敘述豐富的動人故事,我們稱它為『傳記音樂』。 整張唱片的進行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軌外」到「謎」所述說的童年封閉,是三毛這一生經歷的緣起,其中的壓力孕育出她日後流浪生活中支撐的勇氣。 「七點鐘」、「飛」到「曉夢蝴蝶」則是少年三毛的初戀記錄,由期待惶惑到分別遠走,細膩的心情變化賦予了歌曲的生命。 「沙漠」開始的嶄新世界是三毛傳奇的高潮,她對生命獨特的觀點使我們體認——只要你衷心喜愛,那乾涸炎酷的沙漠也是不停滋潤你心裡的井。三毛驚世的愛情也由此開展,那遙遠的思念悲傷在「今世」和「孀」里表露無遺。開盡了繁花,退盡了潮水,三毛要如何面對以後的孤獨? 「說給自己聽」、「遠方」到「夢田」則是黑夜之後的黎明初起,是遍歷人生之後的心情釋放。 「回聲」是一種綿延的聲音,它填滿心靈的空間,我們期待大家都能感應到其中的振蕩,讓自己也能成為回聲的一部分,一波又一波,無遠弗屆的散布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
三毛一生都在不停地燒,三番幾次戀愛,每一次都那麼深痛,毫無保留,朱天文說「她好比把她自己整個人投入一個熔爐中冶煉,燒啊燒啊」,但人就一個肉身,禁得起幾次烈火焚燒?於是她走了,留下等身的書卷,還有一份有聲的歷史:《回聲》。 兩個女人的歌聲,講述另外一個女人的前世今生,凄美絕倫。整張唱片都瀰漫著一種說不明的情緒,好似人生苦短,而我們付給的總不夠多,就算愛到生死兩忘,伸出手去也都還害怕什麼都來不及。齊豫和潘越雲是懂得三毛的,歌里總有來不及的倉促,儘管聲音美輪美奐。朱天文又說,「付給是生命的燃燒。付給本身是絕對的,如青春的本身,也是任何人都不可以懷疑的,但這種付給的對象有所不同。」當然,青春的燃燒應該有結晶,哪怕不是舍利子,也不要燒得粉身碎骨一團灰燼,那就是大遺憾,天不能原諒的。 這是一張珍貴的「傳記音樂」,是作家三毛的半生故事,由三毛親自寫下的十二首歌詞,串聯成一張完整的音樂記錄。在製作人齊豫與王新蓮的處理下,三毛的個人經歷擴大成你我的故事。 齊豫與潘越雲的合作是這張專輯的特色,這兩人的聲音是我覺得最好的女聲,她們以不同的曲式唱法詮釋了三毛在不同際遇下的不同心情。整張唱片的進行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童年的封閉、少年的初戀、愛情的傳奇,和遍歷人生之後的心情釋放。
《台灣百佳唱片》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有人把1975年到1993年這十八年,稱作是台灣歌壇的黃金歲月,因為在此期間不僅出了李泰祥、李壽全、羅大佑、李宗盛、小蟲等堪稱台灣歌壇領軍人物的著名製作人、作曲家,還出現了諸如齊豫、蔡琴、潘越雲、費玉清、黃鶯鶯、蘇芮、童安格、齊秦、王傑、庾澄慶、姜育恆等無數個性鮮明、實力非凡的歌手,隨之而誕生的更是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專輯與歌曲。他們的出現不僅為台灣歌壇注入了無限活力,使得台灣流行音樂的創作達到一個空前活躍優產的黃金時期,同時也為現今台灣歌壇乃至整個中文流行歌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十八年間,台灣歌壇歷經了民歌、校園歌曲、鄉土搖滾、台語民謠、商業流行等數度創作風潮的更替,推出了數千張風格各異的專輯,可謂精彩紛呈。為了紀念台灣歌壇這一段閃亮的日子,向所有為之努力過的音樂工作者致敬,也為了向年輕一代的歌迷推介他們不一定會注意到的這些優秀音樂,台灣著名電台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女士發起了「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評選活動。此次評選的範圍是從1975年楊弦的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開始到1993年1月出版的所有專輯,前後兩次的評審共邀請了台灣音樂界、傳媒界及其他有關人士約150多人參與,而評選的標準則以整張專輯在原創性、詞曲、演唱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作為考量,以務求評選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對於此次評選,所有的參與人員都投入了極大的熱忱並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從而使得最終出爐的這份榜單顯得尤為珍貴和極具價值。
1、《之乎者也》(羅大佑) 主要曲目:鹿港小鎮/戀曲1980/童年/光陰的故事 1982年由羅大佑製作並創作演唱的他的這張處女專輯給整個台灣歌壇「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至今餘波未息」。這位留著長發,戴著墨鏡、有著強烈個性的年輕人的出現,扭轉了許多人對當 時台灣流行歌曲的「既定印象」(指七十年代末大量無病呻吟式的民歌體歌曲),在社會上引起了空前的注意和討論。在本專輯中,羅大佑充分掌握了流行音樂中最重要的部分,即「生活的真實」,而且無論批判或抒情,他的歌背後都有濃厚的感情基礎。這樣的詞配上他率直、流暢、過耳難忘的旋律,再加上他在整體音樂質感上的銳意經營,使得本專輯的水準達到了里程碑式的境界,亦讓當時所有人看到了台灣歌壇向前發展的可能性。
2、《「搭錯車」電影原聲專輯》(蘇芮) 主要曲目:一樣的月光/是否/請跟我來/酒干倘賣無 這張由李壽全製作的專輯在音樂上被視為是繼《之乎者也》之後,對當時台灣歌壇創作的又一次革命。而以一身黑衣及充滿真情實感的激越唱腔出現的蘇芮則打破了歌壇多年來女歌手柔弱無力的形象,而且至今難有人繼承發揚。
3、《橄欖樹》(齊豫) 主要曲目:橄欖樹/答案/歡顏/走在雨中/青夢湖 本專輯由台灣流行音樂的泰斗李泰祥製作,在音樂上,他為當時大同小異的曲式注入了強烈、清新的個人風格,並以他紮實的學院派古典根基來創作音樂,且首創了以大型弦樂來作為音樂背景的編配手法。在歌詞創作方面,李的作品有著詩一般的意境,文學與音樂的和諧亦是他的鮮明特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歷史系畢業從未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齊豫憑著她那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及對音樂超凡的領悟能力,為台灣歌壇帶來了一股清洌純美的氣息,至今仍獨領風騷。
4、《天天天藍》(潘越雲) 主要曲目:守著陽光守著你/生別離/天天天藍 這是潘越雲的第二張個人專輯,由李壽全製作,曾獲當年度金鼎獎(台灣歌壇專業評選)的三項大獎:製作人、演唱及編曲(陳志遠)。羅大佑對潘越雲演唱的評價是:「她的音域很平均,嗓音認同感強,歌中傳達出來的情緒張力極高。」本專輯也許並不是阿潘作品中最好的一張,但絕對是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
5、《生命中的精靈》(李宗盛) 主要曲目:寂寞難耐/生命中的精靈 你象個孩子/沒有人知道 這是台灣歌壇現今最有影響力的製作人李宗盛於1986年創作並演唱的首張專輯,當時他由「木吉他合唱團」跨入音樂圈,並為鄭怡製作了熱門專輯《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對音樂創作的真誠及詞曲的平易,是李宗盛作品最動人的地方,而本專輯中的作品正是李宗盛日後大量動人創作的起源。
6、《向前走》(林強) 主要曲目:向前走/夢中人/閃閃爍 由陳升、李宗盛、周世暉、「友善的狗」四位超級大牌製作的本專輯打破了台灣歌壇國語歌曲一統天下的局面,從而確立了新台語作品在市場上的地位。同時,本專輯還被認為是一張從詞曲到企宣都難得一見的佳作,樂評人翁嘉銘認為專輯表現了「成長於鄉鎮的台灣本土青年,在邁向城市生活後所面對的種種社會衝突、思索、情感蛻變。批判雖不夠深刻,但至少真誠表露了年輕人對現實社會的體驗。」以鄉土仔形象出現的林強也因此一炮打響,他的創作風格及日後的專輯均受到了包括李宗盛等人的好評。
7、《龍的傳人》(李建復)
8、《一無所有》(崔健)
9、《未來的主人翁》(羅大佑) 主要曲目: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 愛的箴言/青春舞曲 本專輯自然是上一張《之乎者也》的延續,同時呈現出了更完整的創作概念及思考後成熟一致的風格,羅大佑藉由對特定對象的描寫,反映出一幕幕經過敏銳觀察剖析後的台灣社會。在音樂方面,羅大佑擔任了大部分的編配工作(上張專輯多由日本人擔任),並嘗試在音樂中加入民族樂器的運用。此外,羅大佑不凡的詞曲駕馭能力在專輯中亦隨處可見。
10、《抓狂歌》(黑名單工作室)
11、《回聲~三毛作品第十五號》(潘越雲、齊豫) 主要曲目:七點鐘/曉夢蝴蝶/夢田 由齊豫、王新蓮製作的本專輯可以說是一部屬於三毛的音樂傳記。在《回聲》里三毛以她那浪漫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她的童年、初戀、悲痛及流浪。而潘越雲和齊豫的演繹打破了詞作上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不同時空三毛的心情精確呈現,使聆聽者不知不覺地沉浸於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中。齊豫的蒼涼與潘越雲的柔婉搭配得天衣無縫,「把三毛唱活了」。
12、《許景淳專輯》(許景淳)
13、 丘丘合唱團 《就在今夜》
14、《金韻獎紀念專輯(一)》(合輯) 主要曲目:再別康橋/如果/小雨中的回憶
15、《中國現代民歌集》(楊弦) 主要曲目:鄉愁四韻/白霏霏/迴旋曲
16、《大腳姐仔》(陳小霞)
17、《此情可待》(蔡琴) 主要曲目:讀你/蝶衣/塔里的女人/最後一夜 由當時飛碟唱片的老闆吳楚楚親自製作的這張專輯一直以來都被人叫做《最後一夜》,而定名為「此情可待」主要是為了強調專輯中對成年女子心情的描繪。有梁弘志、曹俊鴻、李宗盛等多位名家參與了歌曲的創作,而以低沉而優雅的嗓音一枝獨秀的蔡琴在專輯中也有極佳的演繹,是她個人的演唱生涯在《出塞曲》之後達到的又一個高峰。
18、《紅螞蟻合唱團Ⅰ》(紅螞蟻) 主要曲目:愛情釀的酒/最後的約定/從現在開始 在以個人演唱為主要的台灣歌壇,樂隊組合形態的創作及專輯相對來說少得可憐,其中1983年成立的紅螞蟻合唱團堪稱是典範級的一隊,隊員中的沈光遠、羅宏武、鍾興民等日後都成了台灣樂壇的中堅份子。雖然專輯中的音樂風格不甚一致,但當時身為校園學子的「紅螞蟻」們的創作自有其可貴的生命活力與爆發力,於當時的歌壇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19、《忙與盲》(張艾嘉) 主要曲目:忙與盲/愛情有什麼道理/親愛的你好嗎
20、《童年》(張艾嘉) 主要曲目:童年/大家一起來/光陰的故事 這是張艾嘉與著名製作人羅大佑的第二次合作,也是羅大佑第一次以製作人身份出現的唱片。這次的張艾嘉是要唱出每一個成年人對童年往事及成長曆程的感懷,不加修飾的嗓音及自然流露的縷縷溫馨,將每個人的心都唱得暖融融的。
21、《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童安格) 主要曲目: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忘不了/讓生命等候 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乾燥花 恐怕我們至今都無法準確地形容當初聽到這首「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時的激動心情,而在90年代初新人輩出的台灣歌壇,童安格亦以此曲結束了他早期半紅不火的狀態,確立了他獨樹一幟的浪漫唯美樂風,並得到了商業與實力上的雙重認可。由童安格與殷文琦共同製作的這張專輯與前20位的唱片相比在製作技巧方面成熟順暢了不少,在歌曲方面更是留下了數首傳唱的情歌經典,雖然在專輯概念及歌詞寓意方面有可能被視為不夠深刻,但它在當時所取得的商業成功及波及到內地的深遠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
22、《跟你說 聽你說》(陳淑樺) 主要曲目:夢醒時分/你走你的路/傲慢與偏見/無言的表示
23、《出塞曲》(蔡琴)
24、《8又二分之一》(李壽全) 主要曲目:我的志願/張三的歌/未來的未來
25、《認錯》(優客李林) 主要曲目:認錯/Just For You/誰能了解誰的寂寞 走城市民謠歌路以新人姿態出現的優客李林組合在遭到數家唱片公司的婉拒之後,恐怕怎麼也想不到他們會成為1991年整個東南亞唱片市場的一匹黑馬。《認錯》專輯不僅成為台灣歌壇各家排行榜上的冠軍得主,而且還令人驚異地打進了當時香港紅火的粵語歌壇,從而成為國語歌曲重返香港歌壇的「開路先鋒」。本專輯的成功在於李驥所寫作的清新流暢的旋律與林志炫那無人企及的高音技巧的完美配合,同時一作一唱的組合方式亦是開了當時台灣歌壇的先河。
26、《陶大偉、孫越專輯》(陶大偉、孫越)
27、《這個世界》(蔡藍欽)
28、《酒後的心聲》(江蕙) 主要曲目:酒後的心聲/傷心到何時 作為以唱台語歌謠成名的女歌手,1992年底本專輯的推出無疑是江蕙演唱生涯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它所取得的商業成績甚至連當時不少走紅國語歌手的唱片都望塵莫及。
29、《情字這條路》(潘越雲)
30、《小雨來得正是時候》(鄭怡) 主要曲目:小雨來得正是時候/結束 鄭怡是以「月琴」一歌而崛起於民歌時代的台灣歌壇的,但真正使她那婉轉且帶著民謠味的純樸嗓音傳遍大街小巷的,還是本專輯中的一曲「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專輯製作人李宗盛當時在音樂製作方面還處於初步嘗試與探索階段,但卻相當成功地捕捉到了鄭怡聲線中「玲瓏剔透、清亮率直」的動人一面,從而使得整張專輯聽起來十分自然與親切。當然由小蟲所創作的標題歌曲也實在是這張佳作中的畫龍點睛之筆。
31、《舊愛新歡》(潘越雲) 主要曲目:謝謝你曾經愛我/最愛 小鎮醫生的愛情/舊愛新歡
32、《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趙傳) 主要曲目: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請不要在別人的肩上哭泣 我一直以為你知道
33、《快樂天堂》(滾石群星) 主要曲目:快樂天堂/擁抱地球/大地旋律 這是一張為配合台灣圓山動物園搬遷而推出的專輯,在歌曲主題及音樂風格上表達出前所未有的對動物、環境及身旁親友的關懷,是一張極具公益心的唱片。眾歌手在歌中流露出的種種童稚、純真情態給許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通過專輯所傳遞的詳和寧靜關愛的信息即使在九十年代末的今天亦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34、《生老病死》(薛岳) 主要曲目:如果還有明天/一個人兩個人/跟自己說 在台灣歌壇,薛岳是少有的幾個從初出道起便執著於搖滾的樂人之一,也是唯一的一個以親身的體驗去詮釋生、老、病、死等生命狀態的歌者。《生老病死》是薛岳的第五張個人專輯,當時他的音樂風格已從早年的激情搖滾發展到爵士、藍調等更多元化的境界,在歌詞方面則顯得視野更為開闊、感情流露更為真誠坦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製作本專輯時,薛岳的肝癌病情已日益惡化,可以說他是將生命中最後也是最燦爛的光和熱融入到了音樂中去,讓人聽來至今仍是感動不已。
35、《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齊豫)
36、《下午的一齣戲》(陳明章)
37、《堅固愛情》(羅宏武)
38、《擁擠的樂園》(陳升)
39、《一千個春天》(李建復、蔡琴)
40、《柴拉可汗》(李建復)
41、《蛻變》(張洪量) 主要曲目:美麗的花蝴蝶/罪人/分手的那一夜 1989年2月,張洪量以一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嗎」走紅包括香港在內的華語歌壇(當時的香港仍是粵語歌一統天下),同年他又推出了專輯《心愛妹妹的眼睛》,從而確立了他那溫文爾雅的情歌手形象。但正如他第三張專輯標題所揭示的,張洪量的音樂風格發生了蛻變,除了一曲「收買人心」的「美麗的花蝴蝶」之外,專輯中他開始不再溫柔,不再被虛偽的浪漫所束縛,向歌迷展示了他以後一直延續下去的極富真實個性與實驗性的音樂風格。而在形象方面他也一改以往的書生狀而蓄起了長髮長須,張洪量的這番蛻變,令歌迷一時無法接受,並漸漸疏遠了他,而他自己則通過不斷的遊歷與反思、嘗試,在歌壇確立了絕不同於任何人的獨具魅力的音樂風格。可以說此後的他仍是那隻美麗的花蝴蝶,不過卻不是一般人都有眼光或機會去欣賞了。
42、《愛人同志》(羅大佑) 主要曲目:暗戀/戀曲1990/你的樣子/愛人同志 在羅大佑推出《家》之後沉寂的三年里,台灣歌壇卻是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熱鬧地步,個性化歌手與傳唱面極廣的流行經典層出不窮,一時讓人有耳不暇聽之感。就在此時,羅大佑也在苦心創作著企圖以全新面貌出現的音樂作品,那首唱到婦孺皆知的「戀曲1990」便寫作於這一階段,此歌亦促成了《愛人同志》專輯50萬張的羅氏個人唱片銷售紀錄。不過真正讓樂評界感到震動的,卻是與他早期作品相伯仲的「愛人同志」、「黃色的面孔」、「暗戀」等那樣極富反省意味的現實批判類歌曲,人們從專輯中不難體味到「姜還是老的辣」這句俗語的深刻含意,並再次為羅大佑的犀利歌詞及編配製作功底所折服。
43、《驀然回首》(蘇芮) 主要曲目:是不是這樣/心痛的感覺/迷失/明天還是要繼續 由於蘇芮上一張專輯《搭錯車》的成功,也為其以後專輯的製作增添了不少壓力,本專輯便是以製作人曹俊鴻、編曲陳志遠為主的一群台灣歌壇優秀音樂人在嘔心瀝血了7個多月之後才交出的一張答卷。專輯以「驀然回首」為主題,試圖藉助蘇芮那極具爆發力及寬廣的音域去嘗試較為一般流行歌曲意境更深遠、更為大氣的作品,並欲刻划出處於多變歲月中的人們心中的那份既渴求新知又頗為懷舊的矛盾而無奈的心態。本專輯一經推出便得到了期待中的人們的一致讚揚,而較之以後所推出的蘇芮的其它作品,本專輯都被認為是達到了一個較難逾越的高峰。
44、《變色的長城》(費玉清)
45、《淡淡幽情》(鄧麗君) 主要曲目:獨上西樓/但願人長久/人約黃昏後 在推出這張專輯之前,鄧麗君那甜而不膩的小調式歌曲業已風靡了全球的華人地區,如何尋求一種新的製作創意以求突破,是她的製作企劃班底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其中由謝宏中提出的構想最終被付諸實施。製作人從中國的古詩詞中挑出了12首較易入歌的佳作,並邀請了包括劉家昌、梁弘志、譚健常、黃沾、翁清溪等業界高手為之譜出極富傳統韻味的旋律,再加上每首歌所附的白話文解說、創作背景介紹及配合詞意所攝的照片,可謂做足了功夫,並使之成為鄧麗君所有專輯中製作企劃最為人稱道的經典專輯。
46、《天梯》(薛岳)
47、《梳子與刮鬍刀》(李麗芬)
48、《讓我一次愛個夠》(庾澄慶) 主要曲目:讓我一次愛個夠/整晚的音樂 喜歡人們叫他「哈林」的庾澄慶一直在音樂創作上保持著相當的活力,有「音樂頑童」之稱,他的音樂風格不羈,富有激情,且相當西化,因而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著名作曲人陳樂融稱哈林的這張專輯是歐西樂風對當時台灣歌壇「體制內革命」的成功,是哈林確定其鮮明樂風的代表之作。專輯中雖然收錄了眾多不同類型的歌曲,但在哈林風格獨特的演繹下顯得十分流暢自然,即使現在聽來也不會因時光的流逝而讓人有落伍之感。
49、《楊三郎紀念專輯》(陳芬蘭)
50、《家》(羅大佑) 主要曲目:家/穿過你的黑髮的我的手 超級市民/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又是羅大佑!「這張唱片是比較矛盾的一張,一個想要離開家,又想成家立業的男人,最後又找不到自己的根,然後把自己歸零重頭做起,然後離開自己的地方再找到一個新的起點。算是結束也算是開始的一張唱片。」羅大佑如此闡述他的創作理念。《家》是羅大佑的第三張個人專輯,也是他在推出了前二張專輯備受爭議後延續以前風格寫作的全新作品。為了配合「家」的主題,他在專輯中為《家》創作了兩個版本,同時收錄了《青蚵嫂》、《吾鄉印象》等富有鄉土親情的歌曲。本專輯在羅大佑的整個創作生涯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並結束了其「黑色革命」的音樂前 期。
51、《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林憶蓮) 主要曲目: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情人的眼淚 走在大街的女子/你是我的男人 本專輯是林憶蓮推出的首張國語專輯,而當時赴台發展的香港藝人雖然人數極少,但卻都相當成功,該專輯在製作上充分運用了林憶蓮歌唱上的優點,盡情詮釋出當代都市男女疏離空虛的情感,並給予了聽眾一種前所未有的溫柔慰藉。
52、《胭脂北投》(潘越雲)
53、《馬不停蹄的憂傷》(黃舒駿) 主要曲目:馬不停蹄的憂傷/未央歌/聽不懂的話 這是一張充滿了創意的專輯,是黃舒駿出道前所有作品與音樂歷程的累積。本專輯在製作與演唱方面雖然不免有些「稚氣」,但黃舒駿那絕佳的音樂創作才華卻已是初露端倪。
54、《歲月的歌》(周治平) 主要曲目:蘇三起解/寂寞的眼/愛我/歲月的歌
55、《楊芳儀、徐曉菁重唱專輯》(楊芳儀、徐曉菁)
56、《雁渡寒潭》(黃舒駿) 主要曲目:戀愛症候群/雁渡寒潭/她以為她很美麗 這是黃舒駿1989年於入伍前推出的第二張專輯,較之上一張《馬不停蹄的憂傷》來得深刻,同時也開始了在音樂創作上的各種嘗試,以印證「絕對不做重複自己的東西」的承諾。
57、《桂花巷》(潘越雲)
58、《葉佳修作詞作曲主唱專輯》(葉佳修) 主要曲目:赤足走在田埂上/鄉間的小路 踏著夕陽歸去/思念總在分手後
59、《偈》(王海玲)
60、《兒童樂園》(郭子)
61、《頂尖拍檔》(頂尖拍檔) 主要曲目:快樂SONG/別再跟著我/朦朧的眼睛 由庾澄慶、李正帆、陳宇環、黃顯忠和小羊這五位台灣歌壇年青一代音樂創作人中的佼佼者所組成的頂尖拍檔樂團,通過本專輯既得以在音樂上有更為自由的嘗試,同時也傳遞了當年(1992年)台灣社會的集體娛樂主義的潛意識,被認為是一張「強力推銷快樂主義」的專輯。五位團員使出渾身解數參與主唱、編曲、詞曲創作等,有著當時歌壇難得一見的專輯製作概念。
62、《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吳俊霖)
63、《搖滾舞台》(薛岳)
64、 黃韻玲 《平凡》
65、《葬心》(黃鶯鶯、小蟲) 主要曲目:「葬心」及《阮玲玉》主題音樂
66、《一場遊戲一場夢》(王傑) 主要曲目:一場遊戲一場夢/安妮/惦記這一些
67、《心情》(鄭怡)
68、《唐朝》(唐朝樂隊)
69、《讓每個人都心碎》(黃大煒) 主要曲目:讓每個人都心碎/試著讓我愛你 生於香港、長於夏威夷的黃大煒,他的音樂作品也散發著濃厚的西洋風味。整張專輯由黃一手包辦作曲與編配,主打歌「讓每個人都心碎」是一首被稱為「氣度非凡」的流行精品,詞、曲、編結合度很高,加上他獨特的寬厚中略帶沙啞的唱腔,以及間奏中精湛的吉他Solo,展現出頗具激情魅力。本專輯還包括了黃大煒原創的四首英文歌,十分老練地道,愈顯其創作功底的深厚。
70、《浮世情懷》(鳳飛飛) 主要曲目:追夢人/走的多遠想你多久/浮世情懷/心肝寶貝
71、《包美聖之歌》(包美聖)
72、《讓我歡喜讓我憂》(周華健) 主要曲目:讓我歡喜讓我憂/你現在還好嗎/怕黑 本專輯無疑是台灣歌壇商業作品中的佼佼者之一,其認真的製作,流暢的旋律,成功的形象包裝亦將歌手周華健帶至其歌唱生涯的巔峰。李宗盛將周華健獨具一格的唱腔稱為「工筆型」:「他十分注意咬字、轉音、呼吸,專心一致地唱,讓人覺得誠意十足。」同時在那些平易的詞曲中,也能讓渴望歡笑的現代都市人感受到一份怡然自得的輕鬆氣氛。
73、《狼的專輯》(齊秦) 主要曲目:狼/原來的我/太陽雨/不必勉強 這是齊秦退伍後的第一張專輯,令其一舉成名。
74、《灼熱的生命》(薛岳)
75、《新寶島康樂隊》(陳升、黃連煜)
76、《夢駝鈴》(費玉清)
77、《四季》(娃娃) 主要曲目:如今才是唯一/曾經滄海/春之祭
78、《祭文》(張洪量)
79、《原鄉》(羅大佑)
80、《王芷蕾的天空》(王芷蕾)
81、《心事誰人知》(沈文程)
82、《只有分離》(黃鶯鶯)
83、《想要彈同調》(鳳飛飛)
84、《鄭怡/王新蓮/馬宜中專輯》(鄭怡、王新蓮、馬宜中)
85、《365里路》(文章) 主要曲目:365里路/故鄉的雲 文章不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歌手,曾去過不少地方,因此給人一種「天涯浪子」的感覺,封套設計、宣傳文案及主打歌的創作中都特意強調了這一點。標題曲「365里路」因其優美易記的旋律曾被廣為傳唱,但文章憑其獨特的嗓音及對詞意的切身體會,在所有演唱過此歌的歌手中仍顯出其無可替代的個性魅力。此外,小軒與譚健常的夫妻式詞曲創作搭配也由此張專輯開始倍受矚目。
86、《我要的不多》(馬兆駿) 主要曲目:我要的不多/會有那麼一天 馬兆駿17歲時就迎來了他事業的第一個高峰,不僅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而且還被「滾石唱片」看中,成為當時歌壇最年輕的一位音樂製作人。盛名之下的馬兆駿因為心理準備不足而在之後走了下坡路,一直到這張專輯的推出。
87、《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潘越雲) 主要曲目: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你會愛我很久嗎 本專輯是潘越雲在歌壇9年中推出的第15張專輯,為她贏得了第二屆台灣金曲獎「最佳演唱專輯」的殊榮。
88、 吳俊霖 《少年口也,安啦》
89、《施孝榮專輯》(施孝榮)
90、《光芒》(張清芳) 主要曲目:出嫁/想你到心慌/MEN"S TALK隨著時光的流逝,以《激情過後》一舉成名的學生歌手張清芳,愈加呈現出其穩重與內斂的成熟一面,而讓人們對其形象轉換一致認可的便是這張《光芒》專輯。張清芳在專輯中再次以她那清麗而婉轉的獨特高音,精確傳遞出曲里詞間每一份憂柔、低回的情感,讓人無法不為之心動。
91、《不只是朋友》(黃小琥)
92、《天使之戀》(黃鶯鶯) 主要曲目:沙漠之足/時空寄情/天使之戀
93、《愛的代價》(張艾嘉) 主要曲目:愛的代價/這樣愛你對不對/因為寂寞
94、《唐曉詩專輯》(唐曉詩)
95、《愛,要怎麼說》(伍思凱) 主要曲目:離開我/愛,要怎麼說/愛的傷害
96、《心的方向》(周華健) 主要曲目:心的方向/眼眶之中 曾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演唱了40餘首廣告歌曲的周華健,以他那親切樸實的嗓音及廣告歌手的形象,在未正式步入歌壇之前,便以為廣大聽眾所熟悉,同時也引起了唱片公司的關注。
97、《激情過後》(張清芳)
98、《老么的故事》(鄭智化) 主要曲目:老么的故事/開心女孩 詞意中所表達的他對社會各層面不同身份的人物命運的關注,亦顯示出了他與眾不同的創作風格。再加上製作人陳揚優秀的編配,及鄭智化在文案上所下的功夫,本專輯一度曾被樂評界稱為是「聽得到生命、故事、畫面的聲音」。
99、《洪榮農專輯之三》(洪榮農)
100、《我喜歡私奔和我自己》(陳升) 主要曲目:把悲傷留給自己/我喜歡私奔和我自己
台灣歌壇百張最佳專輯之分類排行(各列前五名)
詞的排行:
1、《之乎者也》(羅大佑) 2、《未來的主人翁》(羅大佑) 3、《愛人同志》(羅大佑) 4、《一無所有》(崔健) 5、《下午的一齣戲》(陳明章)
曲的排行:
1、《你是我所有的回憶》(李泰祥) 2、《月琴》(馬兆駿) 3、《橄欖樹》(李泰祥) 4、《之乎者也》(羅大佑) 5、《葬心》(小蟲)
演唱的排行:
1、《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齊豫) 2、《一千個春天》(李建復、蔡琴) 3、《認錯》(優客李林) 4、《酒後的心聲》(江蕙) 5、《橄欖樹》(齊豫)
流水清音--江淑娜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手邊放著江家妹妹的,從到,聽了十多年的江淑娜,今天才真正擁有了她的CD。8歲就開始了走唱生涯的她說過一句讓我很感動的話「音樂是我用來裝心的盒子」,從來沒有過大紅大紫,甚至很多時下的年青人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但她就是這樣執著於陪伴了她二十多年的音樂,希望她能一直唱下去。愛她,就愛她的每首歌!只要她的聲音還在,偶的掌聲就還在。
「庭院深深,深幾許!」從到。江淑娜一直都是八點檔最有號召力的聲音。每當她的聲音響起,成千上萬的觀眾會放下手中的事情坐到熒屏前。不知道是這些片子成全了江淑娜的聲名,還是江淑娜的聲音讓這些片子更吸引人。她為多少部連續劇配唱過主題歌,偶已經說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里的和。那個機靈調皮的春喜一直就成了我對江妹妹的定位。曾經看到有人把她演的春喜和趙薇演的小燕子作比較。偶還是比較喜歡那個跟著四爺從江南到熱河闖險關,闖情關的小春喜。
89年至94年間,江妹妹出版了4張翻唱的口水歌專輯,都叫做,這四張專輯中收錄了80~90年代初華語歌曲的經典之作。雖然是翻唱,江妹妹也用了不少的心血在裡面。其中她個人認為最滿意的是和,也是偶很欣賞的兩首歌。就我個人看來,最成功的還是那首。
現在正在反覆聽得是那首「沙漠海」,「我的心是沙漠海 多情最無奈 你的傷痕一直到現在 有誰看不出來 我的心是沙漠海 要不到你的愛 在你眼中看不到未來 看到你要離開」很適合現在的心情吧。張宇作曲,十一郎填詞,這樣的組合還有什麼可挑剔的呢?加之江妹妹的真情演唱真可謂經典中的經典。
看到現在的江妹妹沉浸在小女人的幸福中,那個醋罈子男友對她呵護有加,作為見證了她音樂成長曆程的FANS,偶真的很為她高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她披上婚紗的消息。
黃鶯鶯 讓愛自由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前面的話
也許你還沒有接觸到這樣的一種愛一種前所未有的驚心動魄的感動與震撼你聽音樂、你生命、你生活、你呼吸... ...你也會... ...愛只是相愛的方式太多 擁有的總是太少美麗的事物太多 真實的總是太少無論自私、佔有、宿命、埋怨 乃至於牽牽絆絆於是你開始迷惑你自由嗎?你能愛嗎?
在這世紀之末你終於可以選擇自己真心所愛堅持擁有更多的空間與自由開始學會這一種嶄新的相愛方式在這張專輯中你終於找到了答案... ...
讓 生就翅膀的 能 飛... ...讓 生就雙腿的 能 跑... ...讓 愛 自 由... ...
依然有愛 黃鶯鶯
長久以來她的聲音擁有神奇的魔力 呼吸如風輕吟成雲在你我心中她是一個最真實熟悉的女子 甦醒在清晨全裸的早晨她輕聲說著:"日安我的愛"喚醒這個沈睡中的夢魘城市之後她收拾了許多故事裡說不盡的滄桑與留不住的詠嘆用智慧和真心唱出真情的歷練對愛情的反省她走出夢幻 卻依然美好 她去掉幻想卻依然有夢她拋開束縛 丟掉牽掛 卻依然有愛在愛之中 有一種永遠不變的溫柔... ...美麗的堅持 美麗的歌... ...永遠的 TRACY
讓愛自由
唱片進行
哭砂 詞:林秋離 曲:雄美玲
寧願鎖上 詞:馮子瑛 曲:陳志遠
風的心 詞:陳樂融 曲:吳大衛
不問不說 詞:馮子瑛 曲:吳大衛
你為何不要 詞曲:鄭華娟
讓愛自由 詞:陳樂融 曲:J. J. Goldman
三年三月到九天九夜 詞:高愛倫 曲:吳大衛
再見還是不見 詞:丁曉雯 曲:黃韻玲
聽你說你的愛 詞:高愛倫 曲:黃大煒
藏好一個春天 詞:劉虞瑞 曲:吳大衛
發行:吳楚楚監製:彭國華統籌:陳大力製作構成:Tracy策劃:李世忠製作人:吳大衛
編曲:陳志遠,Ricky Ho (A5),黃大煒 (A4、B4、B5),黃韻玲 (B3)錄音室:白金 (台北),Fantasia (新加坡)錄音師:王慶榮 (台北),Richard Goh (Fantasia)混音:葉垂青,林正忠,吳大衛 (白金),Richard Goh (Fantasia)和音編寫:孫建平,陳麗莉和音:孫建平,陳麗莉,羅添洲,黃麗星文案構成:Kandy Chen,馮子瑛視覺創意:Tracy攝影:陳福堂化粧:鄭健國髮型:高明平面設計:ADU STUDIO AD / 杜達雄 設計 / 王鶴治專案執行:飛碟國內事業一部
出版發行:飛碟企業有限公司 1990年7月出版發行唱片編號:UC-90143,UFO-90143
我的碟評
黃鶯鶯是華語歌壇不多的常青樹式的靈魂人物之一。聽黃鶯鶯的歌曲,不需要屏息靜氣,必恭必敬,因為Tracy的音樂,往往以清柔的溫婉來說服你,無意之間,慰藉著容易受傷的脆弱。
這一張唱片,是黃鶯鶯在轉投飛碟、出版大賣特賣的『雪在燒』以及『日安,我的愛』之後的1990年出版的一張專輯,裡面有著大家最耳孰能祥的『哭砂』。我們往往不屑於仔細聽一些熱銷的歌曲,似乎認為只要大家都喜歡,傳唱得太廣,必然很濫,必然是俗氣的,必然是不能聽的。不能否認,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想法頗有些道理,但也還是有著好音樂同時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的,竊以為『哭砂』便是這樣一首好歌。
雖然歌曲內容的訴求並無新意,是國語歌壇慣見那種所謂「夜夜盼郎歸」的怨婦式的情歌,但這首歌在調式上面卻絲毫也不沈重,編曲亦是陳志遠一貫拿手的平穩中的大氣,透過黃鶯鶯清柔的低吟,將一個女人對不羈的戀人的一種訴說娓娓道來,讓人感覺十分窩心。
另一首想提到的歌曲就是專輯的title song『讓愛自由』。我一直認為Tracy是國語歌壇三十年來的見證,關於她的演出,該知道的我們都知道了。Tracy可以是美麗的,Tracy可以是溫柔的,Tracy甚至可以是高貴不群的,但Tracy絕不是大氣磅礡的,但這首歌證明我錯了。這是這一張專輯中唯一的一首改編作品,來自J. J. Goldman的作曲,陳樂融填詞。只看到標題的時候,想到一定是愛情歌曲,其實不然,這是一首描寫「大愛」的歌曲,送給全人類,歌詞內容表達一種比戰爭,比國家更廣闊的愛,一種像天空一樣自由,像大海一般深情的愛,藉由Tracy用到自己聲音中以前不太常用的方法來表達,有穿透力而溫柔的召喚,緩緩沁出的一種貼心的感覺。特別是編曲部分,副歌在重複幾次之後,音樂停止,由童聲開始齊唱,接著由合唱團合唱的切入,配合Tracy高音部分的吟唱,以及背景大量弦樂的採用,讓音樂富有親和力與張力,感人至深。
專輯中其他好歌有如『寧願鎖上』、『風的心』、『三年三月到九天九夜』以及『藏好一個春天』等等,都十分入耳,值得一聽再聽。
明天會更好群芳錄——經典天后回顧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八十年代中期,影歌雙棲藝人張艾嘉呼應當年美國"WE ARE THE WORLD"援非的義舉,找來歌壇上最重要的天王天后、偶像歌手與創作人,聯合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唱出《明天會更好》,其中當年「飛碟四大天后」:黃鶯鶯、蔡琴、王芷蕾與蘇芮,滾石大姐潘越雲、齊豫,以及甄妮、陳淑樺、鄭怡等人皆在此活動中獻聲,這次唱片界的巨型嘉年華,也成了回顧八十年代天后輝煌史的最佳起點。
發起《明天會更好》活動的張艾嘉算的上當今華人娛樂圈最配的上「全才型」封號的女藝人,"99年一部自編自導的賣座片《心動》,喚起了年輕一輩長久不重視的國片市場,"87年同樣編導演三合一的《最愛》,除了入圍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等多項提名外,張艾嘉也因此片二度拿下金馬影后,或許二十歲以下的人不太清楚,但其實張艾嘉的唱片生涯比起她的電影成就卻也不遑多讓,她在滾石時期發行的四張專輯,片片都是音樂與文字概念完美的珠玉之作,順便記錄了台灣八十年代的社會變遷,慎選製作人與音樂類型的搭配也掩飾了張艾嘉略顯平凡的歌聲。
在《張艾嘉的童年》(羅大佑製作)里是呼應鄉土情懷的成人童趣、《忙與盲》(李宗盛製作)描述著上班族單身女性的愛與愁、《你愛我嗎?》(王新蓮製作)蘊藏著現代感強烈的陰性絮語,《愛的代價》專輯延續之前三張作品強烈的個人敘事風格,張艾嘉以即興的口白,渲染出數段感人的故事,巧妙搭配李宗盛與陳升的創作,標題曲《愛的代價》近來則有梁詠琪重唱致敬,在人們陶醉在張艾嘉更添母性的成熟歌聲中時,她也決定離開歌壇專註於導演與公益工作,去年在林曉培〈心動〉 前奏中聽到了張艾嘉許久不見的的輕輕吟唱,似乎又哼起了那過往的感動。
與同期飛碟搖滾天后蘇芮齊名的黃鶯鶯,早期於美軍俱樂部駐唱,有個跟她中文名字一樣響亮的英文稱呼Tracy,而她音樂生命也同時在中英文兩個領域各放光芒數十年。以翻唱英文老歌《INSIDE OF MY GUITER》打開知名度,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分別發行多張叫好叫座的中英文唱片,"82年於寶麗金旗下出版的《只有分離》在當年台灣第一個唱片排行榜《綜藝一百》上拿下季冠軍,終於讓樂壇認同了黃鶯鶯是國語歌手的身份,寫下《只有分離》的曹俊鴻也成為日後國語樂界的王牌製作人。接下來的《天使之戀》更將日本新音樂大師喜多朗的樂曲填上詞翻唱,引發歌壇一股狂潮。
1986年黃鶯鶯加盟飛碟,首張國語碟《來自心海的消息》,黃鶯鶯打破樂評的偏見開始演唱如《現在流行什麼》之類的中快節奏歌曲,在飛碟唱片的五年間,黃鶯鶯無論是唯美抒情曲《留不住的故事》、《夢不到你》與《哭砂》,還是巧妙交織中西器樂的《雪在燒》以及大派氣勢的《讓愛自由》,都不斷重組流行元素,奠定了黃鶯鶯天后級的地位。"91年黃鶯鶯高價簽約滾石,可惜除了電影《阮玲玉》主題曲《葬心》外,成績都只能算差強人意,"95年她重回老東家EMI,並發行《春光》專輯,除了有當紅創作者郭子、張宇的作品背書,黃鶯鶯還請來日本音樂人為編曲加分,推陳出新的誠意再次贏回市場銷售肯定,陸續發表的《花言巧語》、《我們呀我們》、《為愛瘋狂》也不斷在另類搖滾、現代爵士與電子舞曲的範疇中找尋新的可能,入行近三十年,TRACY的音樂野心仍舊旺盛。
比較起蘇芮進入九十年代的一路不順,蔡琴的演藝生命則算得上是起落不斷柳暗花明,蔡琴是民歌時代跨到流行音樂環境最成功的代表人物,歌聲低沉迷人,是繼白光後最受推崇的低音歌后,民歌時期的代表作包括《恰似你的溫柔》、《出塞曲》、《怎麼能》,"84年加盟飛碟唱片拿下象徵校園氣質的眼鏡後,出版的首張作品《此情可待》(收錄《最後一夜》、《讀你》)將蔡琴古典滄桑的歌喉發揮到極致,這張囊括當時流行樂精英(如:吳楚楚、陳志遠、李宗盛、慎芝)的經典作品,至今仍是蔡琴流行音樂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同時蔡琴也成功的開拓她的演藝觸角,不但主持廣播節目《日正當中》榮獲金鐘獎肯定,在電影《青梅竹馬》與《地下情》的演出也讓人眼睛一亮。
"92年蔡琴轉入波麗佳音發行《你不要那樣看著我的眼睛》找來日本TRIFORCE打造新風格,一新耳目的現代爵士情調未獲一般年輕消費者重視,"94年再次轉換到《點將》唱片,正好遇到她與夫婿楊德昌的婚變事件,幾張專輯如《新感情舊回憶》、《蔡琴的午夜場》、《心太急》也帶著比之前作品更深濃的世故感傷,"96年蔡琴灌錄台語老歌《飄浪之女》,精湛表現再次得到市場的注意,近來蔡琴以無唱片約的身份遊走於舞台界,在與鮑比達合作的新作《遇見》中仍舊可以欣賞到她磁性醇美的歌聲。
跟蔡琴一樣以低音走唱歌壇的潘越雲,"80年以首張合輯《三人展》的《我的思念》一曲崛起歌壇,"82年的第二張個人專輯《天天天藍》發片,同名歌曲苦苦思念的詞作伴隨著小提琴哀怨的延伸,潘越雲創造了獨步歌壇的哭腔,在當年盜版猖獗的惡劣環境中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十萬張銷量。八十年代的潘越雲堪稱是滾石唱片的市場常勝軍,無論是羅大佑的作品如《無言的歌》、《野百合也有春天》與《痴痴的等》,還是電視電影主題曲《幾度夕陽紅》、《浮生千山路》與《鎖上記憶》,或是以國語歌后身份跨界的台語歌《心情》都有令人驚艷的聲音表現,其中最特別的當屬"85年潘越雲與齊豫攜手唱出作家三毛的作品《回聲》,名曲《夢田》便收於此張大作中。
1986年潘越雲與李宗盛首開先例,遠赴洛杉磯全程錄製《舊愛新歡》專輯,叫好又叫座的表現是潘越雲繼《天天天藍》後演唱事業的另一高峰。之後與李宗盛再次合作打造出《情字這條路》的新台語歌,一舉提升台語歌的創作水準,"89年由小蟲製作的《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則在銷售長紅的數字外,更贏得第二屆金曲獎《最佳演唱專輯》的大獎。"92年潘越雲自組工作室跳槽到飛碟唱片,陸續推出的五張專輯市場成績一路下滑,之後更因連續與兩家唱片公司的合約官司纏身而消失樂壇長達五年,直到"99年才推出《拍拍屁股去戀愛》專輯。
提到潘越雲總是會讓人聯想到另一位深具特色的歌手:齊豫,齊豫的聲音是唱詩的語言,為乾涸的台灣樂壇不時納入清流,一曲《橄欖樹》打出知名度成為齊豫的獨特標記後,《歡顏》、《走在雨中》、《七點鐘》、《船歌》都是齊豫與李泰祥、李宗盛、三毛、陳志遠、羅大佑等大師聯手激蕩的佳作。進入九十年代齊豫反而是以英文歌曲的翻唱讓年輕樂迷再一次認識她,法國式分離情事的《STORIES》、對生老病死白描的敘事感人佳作《WHOEVER FINDS THIS,I LOVE YOU》、刻劃戰爭與和平的《BORDERLINE》曲曲直指人心,從遙遠的追尋到人性的本我,齊豫的英文歌總是有別人想不到的完美詮釋。
民歌時期的確為日後的流行音樂創造了許多經典歌手,以《月琴》一舉成名的鄭怡也是代表,拔尖帶民謠氣息的聲腔與直接清新、不拖泥帶水的演唱風格,便為鄭怡在民歌全盛時期奠定了地位,1983年《小雨來的正是時候》這張專輯出版時,民歌已經由盛轉衰,正逢樂風交替時期,《小雨來的正是時候》聽起來迎合流行,內涵卻未脫民歌質感,在當時不但叫好叫座,更為流行樂界帶出了往後最重要的專輯製作人李宗盛、詞曲創作者小蟲與女性創作第一把交椅的鄭華娟三人,可登唱片時期出版的《想飛》、《心情》都是鄭怡演唱生涯成功的商業大作,自從鄭怡進入廣播主持工作後,便逐漸淡出了樂壇,《天堂》是鄭怡近期的代表作,內斂唱腔的溫暖佳作,每次聆聽都讓人惋惜她在歌聲最圓熟時離開舞台的決定。
台灣八十年代的眾多女歌手中,金鐘金曲雙料歌后陳淑樺無疑擁有最佳的市場成績,跟所屬唱片公司的成功行銷策略有極強的相關,在EMI唱片時期陳淑樺是小軒與譚健常這對夫婦檔的掌上明珠,無論是迷幻搖滾的《海洋之歌》、中東情調的《浪跡天涯》還是深情的《黑髮變白髮》都有漂亮的聲音表現,可是音樂風格顯得模糊不明確,"87年加入滾石開始接觸到李宗盛,"88年初的《女人心》專輯,陳淑樺不但轉變了唱腔、穿著、音樂,也順利的拉來了一批新的年輕歌迷,輯內《那一夜你喝了酒》、《別說可惜》輪廓分明的編曲與俐落的合聲讓陳淑樺整個人似乎新生般的亮麗。
89年發行的《跟你說,聽你說》(《夢醒時分》)是一張完整製作的唱片,李宗盛主導(黃建昌製作協力)並寫了半數的詞曲,新生代音樂人李正帆包下了所有編曲,《跟你說,聽你說》在股票飆漲的當年狂賣,成為台灣音樂史第一張破百萬銷量的天碟。日後陳淑樺意圖尋找新的音樂企劃,陸續與小蟲、沈光遠、羅大佑、陶吉吉合作,可惜皆未磨擦出更耀眼的火花,相當不理想的身體狀況,又因誤食不良的減肥藥而元氣大傷,近年來的作品數量銳減,直到"99年底滾石替她整理髮行《情牽淑樺》精選,這曾伴隨許多人共渡成長的聲音才又一次被注意。
除了上述的幾位外,唱紅《台北的天空》遠嫁美國的王芷蕾、台灣搖滾傳奇蘇芮、以《海上花》東山再起的甄妮,甚至是楊林、林慧萍、娃娃金智娟都是《明天會更好》中的一時之選,可惜現在都沒有唱片發行的計劃。
這些人與這些歌都保留了許多酸甜並嘗的往日情懷,感動也似乎不曾因時空的轉換而消減。
專輯名稱:合輯[快樂天堂] 演唱藝人:李宗盛、黃韻玲、周華健、鈕大可、鄭華娟、王新蓮、潘越雲、紀宏仁、齊豫、陳淑樺、唐曉詩、錢懷琪 發行公司:滾石唱片 專輯語種:國語合輯 發行時間:1987.01 唱片製作:鄭華娟 唱片編號:RC136/RD1353
01.快樂天堂 - 滾石歌手合唱 02.鯨 - 李宗盛&黃韻玲 03.擁抱地球 - 周華健 04.地球傳說 - 紐大可 05.阿旺的家 - 義工合唱 06.鷺鷥 - 鄭華娟&王新蓮 07.大地旋律 - 潘越雲 08.檸檬雨 - 紀宏仁 09.讓它自由 - 齊豫
王新蓮如是說
這是滾石出的第一張由所有歌手一起來唱的特殊專輯。在私下大家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平常就工作在一塊,玩要在一塊,雖然這樣的唱片在統籌上較辛苦,但是工作的過程,友情的累積,才是真正最值得我留戀的。
每個人都要有一顆「有愛」的心,去愛一切他所愛的。就如同這張專輯一樣,「快樂天堂」里有一大片充滿愛的空間,等著大家「勇敢的」加入。外面頑強的世界並不可怕,只有真誠的心,才是讓大家在一起的真正力量。
我希望大家在聆聽這張專輯時,能感染到我們的快樂並且更能體會到一份珍貴的愛──不僅是對動物和環境,也更是對你身邊那些常可能被你忽視的朋友和親人。
鄭華娟如是說
這張唱片是去年七月我進滾石之前就已開始著手進行的一個案子。而出版日期卻從預定的去年圓山動物園搬遷當日一直拖延至今。原因是大家一致認為唱片的內容依然不夠感動人,對我們生活的這個大環境關切得還不夠深的緣故。於是,一次又一次的開會討論,又一次次將原來決定的風格推翻。期間給我很大的壓力,面對著許多邀來的稿件,心中想著什麼動遇都吃的中國人今天居然要為動物做一張唱片,不禁覺得這是一大進步,而另一方面又深深有著長久以來我們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和溝通是一片空白以致於表達以文字時就缺乏了感染力並且生澀的無奈感。幸好我的老闆段先生是一個對自然有情的人,他在6個多月修詞、改曲的製作過程中和數百個錄音小時之後,只為了等待最佳的唱片內容,這一點也是支持我儘力將唱片做好完成的原動力!
有真誠的心必定有真誠的聲音,「阿旺的家」請來台北市立動物園17位義工為大象林旺而唱,從他們不算專業的嗓音中,我聽見來自內心最美妙的合聲!
鄭 華 娟
張艾嘉《愛的代價》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專輯名稱:愛的代價 演唱藝人:張艾嘉 發行公司:滾石唱片 專輯語種:國語專輯 發行時間:1992-12 唱片製作:陳升、周世暉、李宗盛 唱片編號:RC345/RD1186
專輯曲名 01-一碗粥/獨白 02-愛的代價 03-暗處/獨白 04-這樣愛你對不對 05-街上遇見你/獨白 06-因為寂寞 07-引誘/獨白 08-戲雪 09-我的朋友/獨白 10-默哀39秒 11-愛/獨白 12-心甘·情願
這是一張愛的專集,裡面寫到了青梅竹馬的童年之愛「一碗粥」、男女之間迷茫的愛「這樣愛你對不對」、一位老年人失落的愛「戲雪」、以及同性戀之間不幸的愛「我的朋友」,最為特別的是裡面有一首沒有獨白、沒有歌唱的樂章,是送給她的一個因愛滋病去世的同志朋友的。這段由鋼琴組成的音樂被命名為「默哀39秒」,在音樂結束後張愛嘉說:「說到愛,應該說到每一種愛,都是很難解釋的,都是沒有對與錯的...」
張艾嘉《愛的代價》 屬於每一個心裡有愛的人
一直想寫張艾嘉,卻又一直不知在何處落筆。與其說她是一位歌手,不如說是一位歌者。她的音樂不是唱功的堆砌,也不是格調的標榜。像是睡前屬於自己的片刻時分翻起的短小散文,又或是遠方那個不再聯繫淡淡的系在心底的朋友,張艾嘉的歌就是生活。平和,淡然,如水般緩和的溫潤,傾吐些許心聲,釋放這個芸芸眾生世界裡、潛在心底的那個小我。
《愛的代價》是張艾嘉最負盛名的代表作,這首歌的流行性使得多年之後的人們不至於忘記張艾嘉的歌手身份。而這張專輯也是張姐迄今為止最後一張專輯。81年已在影壇上嶄露頭角的張艾嘉獻聲《童年》,留給我們更多的是羅大佑的痕迹與那個年代的激情。到了1985年的《忙與盲》,張艾嘉與那時初出茅廬的李宗盛,帶出的是一位知性女子的體驗,關乎社會關乎個體,那個素麵朝天愛家的艾嘉在專輯裡是既有些年少的衝動,更多的卻是出水芙蓉清麗洒脫。而八年後,《愛的代價》中,張艾嘉又一次與李宗盛邂逅,而這一次張艾嘉無論是心態還是閱歷都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女子的聰慧在這裡都成為女人的積澱。這回,李宗盛是引子,張艾嘉是主角。這是一個純粹關於「愛」的故事,「愛」的唱片,張艾嘉是訴說者,將世間之情萬般滋味融成一種語言,一一道來。
看時間,整張唱片不足40分鐘。五段念白,五首歌曲,更像是一張概念唱片。念白未必都與歌曲有關,卻形成了一種默契的呼應。
從前有一個小男孩跟一個小女孩說,如果我只有一碗粥
一半我會給我的媽媽,另一半我就會給你
從此小女孩就愛上了小男孩
可是大人們都說:「小孩子嘛,哪裡懂得什麼是愛」
後來小女孩長大了,嫁給了別人
可是每次她想起了那碗粥,她還是覺得
那才是她一生中最真的愛
——《一碗粥》
小中見大,小中有情,這是張艾嘉最令人動容之處,甚至這種對人性細小處的關愛貫穿了張艾嘉所有的音樂影視作品,和她本人合二為一。《一碗粥》牽引出後來的《愛的代價》,歌曲本身的流行效應自不用說,李宗盛自己就搞定了一切。甚至這張唱片里的《這樣愛你到底對不對》,「李式」創作並沒有給張艾嘉太多的發揮空間,如今提起這首歌,人們多半想起的還是李宗盛或陳淑樺的版本。《因為寂寞》更顯細膩,李宗盛幾句歌詞將愛情間的進退得失寫的入目三分,這是李宗盛本人的強項。作為直述都市女性情感困惑的三部曲,這三首金牌流行曲卻不是整張唱片的精華所在。隨著念白的繼續,歌曲的繼續,這張唱片的「愛」,像汪洋的海,似宇宙星辰般的,愈發開闊……
遠方斯斯的口琴聲,不停前行的汽笛聲,陳升的《戲雪》訴說著41年的分離、遺失與找尋。「那一位歸鄉的老人手中握的相片,那個人是誰,老先生緩緩轉身,露出了光彩的眼神,微笑對我說明是他的抱歉……」《戲雪》將兩岸的故事定格在一個細小的支點上,畫面隨著時間軸轉動,「老人家傾神聆聽,風雪中汽笛的聲音,彷彿回到從前,走入漫漫的風雪……」,是老人疼痛的釋然更是聽者心底難以釋懷的起伏。
隨後,《我的朋友》,張艾嘉講述了一個關於同志的故事。一張演唱會門票,一盒琵琶,一個艾滋病的傳言,一段若隱若現的感情。於是一段39秒的默哀空白出現在了專輯中。「說到愛 ,應該說是說到每一種愛,都是很難解釋的,都是沒有對與錯的」。鄭華娟的《心甘情願》划上了一個完美絕倫的收稍,溫暖的基調中一切回歸天真、希望與平靜,「不變的話,不會變的愛,不需要牽掛,不用害怕,這世界到底有多大,握緊我的手,有我陪你看你長大」,此時,愛又回到了那「一碗粥」里,返璞歸真,「愛」的主題被拉至無限開無限深無限廣。
歌如其人,人如其歌,《愛的代價》就是這樣一張唱片,在華語唱片史上獨一無二,如同張艾嘉本人,充滿人性化的溫暖與包容。張艾嘉的聲音像電影里一樣自然,這是她的特點,更是優點。聽這張《愛的代價》不知多少遍,卻還常常忍不住哭的衝動,在不經意的瞬間,並將《戲雪》《心甘情願》的歌詞寫在紙上,輕輕跟著哼唱。
張艾嘉,屬於那個有夢的時代,屬於每一個心裡有愛的人。戲雪張艾嘉詞:陳升曲:王豫民
飛翔在兩萬英尺的高空候鳥要歸鄉並不需要堅強或任何悲傷就讓那日日夜夜想不透荒謬的心事塵封自己心中不被發現最神秘的地方
我請問煙塵往事那一位歸鄉的老人手中握的相片那個人是誰老先生緩緩轉身露出了光彩的眼神微笑對我說明是他的抱歉
一九四八年我離開我最愛的人當火車開動的時候北方正落著蒼茫的雪如果我知道這一別就要四十一年歲月若能從頭我很想說我不走.他說我長得像那年十八歲愛生氣的她要我懂得珍惜擁有的時光問起我為何來到了遙遠的北方想要知道什麼或尋找什麼..時間並不能治療我心中的疼痛南方的春天說什麼也溫暖不了我冰冷的血年老的我如今要回到飄雪的北方找一個理想的日子靜靜躺在她身旁
回去吧異鄉遊子該到了安詳的時候北方亘古的雪沉默的落著老人家傾神聆聽風雪中汽笛的聲音彷佛回到從前走入漫漫的風雪走向漫漫的風雪
黃鶯鶯:《雪在燒》
製作人:曹俊鴻/黃鶯鶯
出版時間:1987
出版公司:飛碟
推薦單曲:《雪在燒》·《你在我靈魂的邊緣》·《天上的雲》·《歸鄉的路》
從《來自台灣的歌》開始真正接觸到流行歌曲的那一代人,大多很難忘記《雪在燒》Video中的場景:雪白的臉、艷紅的唇,黑夜風雪中奔跑的少女、風中搖曳的紙傘、如雪花般飄墜的腥紅花瓣……
當《雪在燒》開始傳唱,我們好像隱約明白了:流行歌曲的目的並不永遠像鄧麗君劉文正那樣纏綿的雲淡風清,也不一定就是羅大佑蘇芮那樣激昂的人文話題,流行歌曲還可以用來抒發激情和生命中的種種跌宕——這種激情純粹來自人心,無法用理智詮釋,只能用音樂來模擬。因為音樂本來就是最接近人心靈的一種產物。
我們還不由自主開始關心那張風中雪中蒼白精緻的面孔。
多年以來,對於內地的音樂評論主流來說,劍走偏鋒的黃鶯鶯是個被輿論冷落的例子。原來叫做黃露儀的黃鶯鶯給人的大致印象,似乎是唯美,因為她的聲音非常輕柔美麗。甚至《雪在燒》我們記住的大多是MV畫面,對專輯真正感興趣的只是少數。這樣一張台灣唯美風格中最精彩的作品之一,錯過或者冷落,都很可惜。但是認真看一下她走過的路,不由詫異:原來,黃鶯鶯居然是台灣最有勇氣嘗試種種新鮮音樂感覺的歌手之一。原來,我們的誤解,是因為我們不夠了解。從很早的《賭徒》、《來自心海的消息》、《紫色的聲音》專輯開始,她的歌曲一向敢於超越駕馭當時主流聲音的柔媚小調以及民謠風格,做國際化編曲、歌曲架構的試驗。
黃鶯鶯最動人的歌很多電影歌曲,如《葬心》(電影《阮玲玉》)、《心泣》(電影《玫瑰的故事》)和這首《雪在燒》。也許黃鶯鶯實在太關注聲音的美感和情緒的細微變化,也很注重音樂的創新實驗效果,對人文內涵的挖掘較相對就顯得弱了一些。而電影的故事情節正好豐富了這方面的內容,悲歡的故事裡面自然而然會有令人慨嘆或者共鳴的內容,也就格外容易出彩。像1987年的《雪在燒》專輯,是一張當時中文樂壇頗罕見的概念專輯。為了配合電影主題,歌曲的基調強烈深沉,力求表達在蒼白、冷漠如雪的人世間,燃燒生命與真情。整張專輯統一在大主題之下,又不拘泥於主題,整體效果好得令人驚奇。
對於1987年的國語主流歌曲來說,《雪在燒》的編曲屬於非常新穎的例子:二胡的凄涼在激越的鼓點聲中轉為緊張的激情,古典意境和現代人內心的掙扎配合得很令人動心。完全放棄打擊樂器的《你在我靈魂的邊緣》有種寂寞的纖細美麗,李恪弟填的詞更寫盡了愛情的無奈和矛盾:「因為是最初的,所以是永遠的;因為是短暫的,所以是美麗的……」《寂寞的雪》、《歸鄉的路》等等也是百聽不厭的佳作。
[轉貼]古月照今塵——關於台灣民謠的回憶文章提交者:夜貓出籠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一、長歌懷採薇
也許首先應該說的,我不是樂評人,不必理性剖析民謠進程以及與社會文化關係什麼的,又生於三顆巨星隕落且大地波動的多事之秋,台灣民謠如火如荼時,可能頭髮稀疏的我正在防震棚里蹬著小腿哭得一塌糊塗不聞春花秋月。只是自小喜歡音樂而已,疑心母親年輕時《紅燈記》和革命歌曲唱得多了,無法不遺傳些細胞。所以能做的,就是與己相關的回憶。 初中時的作業幾乎都是伴著中央電台「今晚八點半」的音樂寫出來的,從那時起,培養了一心兩用的特異功能。那時一舉一動在母親嚴密監視之下,與她展開了好幾年「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死不悔改——幸好呈給老師的作業本不是寫滿歌名。那時候流行音樂傳播途徑有限,於是不放過任何聽和看各種形式的聽眾或觀眾點播的文藝節目,聽大人收集的各種磁帶包括十幾年前的周璇和徐小鳳,後來竟然都學會了如她們那樣咿咿呀呀。 上大學以後,可以明目張胆地聽音樂接受「素質教育」,愈發不斷往返於音像店和地攤,抱回大堆大堆有著認識或不認識的臉的磁帶和CD。從古典到爵士,從重金屬搖滾到簡單的民謠。再後來,就是衣裝沒什麼紕漏地坐到音樂廳里,一本正經地附庸風雅著聽歌劇了。 後來慢慢發現,民謠里,自己更喜歡過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音樂。想起李皖說校園民謠一代:這麼早就開始回憶了。實際上這是個沒有歷史感的年月,也許,在古老的歌聲里,能隱約聽到歲月穿過流沙微弱的聲音。只是在聆聽中,沉入一些本以為再不會記起的往事。有時候某種聲音,與過去的某個場景,某種心緒,結著若隱還現、卻永遠解不開的盤絲扣。 對於台灣早期民謠,只是小時候口耳相傳過一些,那時不關心年代作者歌者思想內涵,只是有口無心地一路唱過去。大約吹熄了23棵玉樹臨風的生日蠟燭以後,再聽蔡琴,聽齊豫,聽劉文正,聽黃舒駿時,忽然有些溫潤的親切。如果成長是一棵依然繁茂的老橡樹,這些老歌,會不會是枝條輕盈飄飛的黃絲帶?帶著深情,渴望你不經意轉身時驚異的、瞬間點亮的目光。 還記得池莉的一篇還算厚重的小說《化蛹為蝶》,講述一個人艱難的蛻變過程。張明敏的《年輕人的心靈》也在唱,「就像蝴蝶必定經過蛹的掙扎/才會有對翅膀堅實如畫/我們也像蝴蝶一樣/在校園裡慢慢充實又長大」。 2000年的秋天,聽過羅大佑演唱會不久,手裡有了一份精美的三碟裝台灣經典民謠紀念版「往日時光」。60幾首清淡的曼妙的老歌,像個美麗的童話。封面無限溫婉地寫著:「一把吉他,幾本歌本,我們用最簡樸的方式,唱過一季的年少。20年來,我們不會忘記這些歌」。詞句很煽情,讓我記得小時候那些寶貝一樣整整齊齊抄滿歌詞的日記本。那時候,大家每天苦心經營著自己的「夢田」,記歌本的歲月,艱辛而恬美。 20年來的純凈,都在這些聲音里。潘安邦在高山青、綠水長的《故鄉》里深情嘆惋「長相憶,永難忘」。其實,又何嘗不是我們心靈的故鄉。從「鄉愁是一枚郵票」到《故鄉的雲》,思鄉,人類共有的命題,吟唱不衰。 喜歡那時的開闊豁達。不如意時,有人會說:如果重新過活……單純的年少豪情。蘇來的《迎著風迎著雨》和卓秀琴、蘇永良的《散步在清晨里》,那種清新健康純凈的論調,就如北京西郊金山寺的泉水,可以生飲而不必擔心它會在你精神中作祟。羅吉鎮要用《水車》灌溉荒蕪田園,讓沙漠變田壟,這種理想化只是屬於過去的產物。 去年還有個導演系的台灣男生小三,祖籍湖南,算是第三代台灣外省人。喜歡深秋天氣穿著暴露所有腳趾頭和大片腳面的拖鞋跑到我們宿舍大侃電影,每每大家眉飛色舞相談甚歡,不覺兩岸溝壑。有一次我的音箱里飄著《外婆的澎湖灣》,他瞪大眼睛用台北國語驚詫道:啊?你們也聽這個?我說:我們聽著這些長大的呢。後來的話題就是這些為我們的懵懂歲月作註腳的歌謠。忽然間,似乎一棵掛滿民謠的綠樹搖曳生姿地生長在大家共同的童年裡。 但是,無論如何,那些聲音,隔了時空,依然如霧中風景,些許遙遠,些許朦朧,些許神秘。
二、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
有人定義「民謠」有兩重涵義,一為「不同樂器伴奏的歌唱」,二為「民間流行歌謠」。傳統意義上的台灣台語民謠源於東南沿海赴台的先民。這些歌謠經過輾轉流傳,孕育出了真正的台灣本土歌謠,比如曾廣為流傳的《思想起》、《高山青》……而「何日君再來」、「秋水伊人」、「香格里拉」這些風花雪月,劉雪庵、賀綠汀、陳蝶衣這些名字,對我們來說已經稍顯年代久遠。 由於台灣的環境特殊,它的音樂有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元素,也受舊上海、日本、美國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影響。1894年,台灣被日本佔領,受日本文化影響,低吟淺唱與日本音樂異曲同工。1945年後,受美國文化影響較深。六十年代,一些年輕的歌迷在厭倦了日式哭調發展來的台語歌和舊上海式的燈紅酒綠後,在西方音樂中找到全新的釋放情感方式。青年們狂熱收聽電台播放的西方流行歌曲,音像店投其所好,品種繁多的英文專輯唱片紛然雜陳。六十年代末,台灣出現了西洋音樂大熱潮。順應潮流,台灣本土也出現了蘇芮、黃鶯鶯等以推出英文專輯為主的歌手。 吸取歐美音樂之所長,與本土音樂特色完美結合的詞曲作者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庄奴與左宏元。他們合作的作品,在傳統台灣歌謠和舊上海曲風上均有所突破,很受當時音樂界的矚目。今年年初,中央電視台一個歌舞生平的欄目里,鬢生華髮的庄奴唱起大陸的《思念》,那樣的情景,只能讓人想起「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這樣的句子。 1976年冬天,歸台的青年畫家李雙澤在一次演唱會上,向觀眾席投擲了一瓶可口可樂,並激憤地喊出「唱自己的歌」。同年,一個叫楊弦的年輕人在中山堂舉行「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發表了以余光中詩作譜寫的《鄉愁四韻》八首歌曲,人們認為他此次活動掀起了現代民歌運動。他在音樂上打破了以往舊上海和傳統台灣歌謠的限制,突出作品簡單平實、琅琅上口的曲風,還借鑒了大量西洋樂器,融會貫通,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台灣國語民謠形式,這些作品通過在各大民歌餐廳演唱,很得歌迷喜愛。 70年代的音樂整個是簡樸的民謠風格。美國流行音樂和早期迪斯科,羅大佑李宗盛黃舒駿周華健和鮑勃.迪倫、保羅.西蒙,這些羅列就是內容了。楊弦、李雙澤等人對七十年代的民歌運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啟蒙作用,但真正使得民歌廣為傳唱的,恐怕還要歸功於1977年~1980年舉辦的四屆金韻獎民歌大賽。大賽成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契機。而民謠的風行,與校園密不可分,「草地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抱著吉他輕聲彈唱」,成為七十年代末台灣校園的縮影。《再別康橋》、《雨中即景》、《蘭花草》……都溫柔敦厚地席捲了校園。此時的民歌融入了更多的學院氣息,成了新一代校園民謠。 而在80年代的大陸,大學校園裡,依然是彈琴歌吟的痴心少年,還有後來的老狼和高小松,郁冬和沈慶——風景依稀似舊年,只是我們的腳步慢了些,就像我們的電影如今才開始表達楊德昌在十幾年前就表達過的東西,比如都市人心靈危機和少年爭鬥。 70年代末,台灣「經濟起飛」,自然會鼓盪起本土民族文化自信感。很多音樂人嘗試把西方的節奏、旋律及和聲與意味深長的漢語詞句融合起來。最難忘的是李壽全、蘇來、靳鐵章、許乃勝、蔡琴、李健復組建的「天水樂集」工作室,在台灣樂壇上首開了音樂工作室的先河。李壽全擔任工作室作品的企劃及執行製作人,蘇來、許乃勝、靳鐵章負責詞曲創作;蔡琴、李健復用各自的聲音充分表現工作室集體創作的作品。此外,陳揚、陳志遠兩位編曲家也應邀為「天水樂集」的作品編曲,更使得世人對工作室的作品另眼看待。但嚴酷的現實讓他們的理想遭受考驗,整個樂壇的氣候並不適宜這樣的組合生存。1982年,「天水樂集」只好摘牌解散。 1982年有羅大佑《之乎者也》的「黑色侵襲」。陳永裕、李宗盛組成的木吉他合唱團出的專輯也代表了台灣校園民歌的最高水平。羅大佑又以《未來的主人翁》捲起了「黑色狂潮」。 「民謠」與「校園」兩組符碼的結合,註定音樂中的烏托邦色彩,超塵脫俗的幻想與憧憬在象牙塔中飛翔,遠離圍牆外喧囂浮躁的萬丈紅塵。也許人們還是要在音樂中找到與自己的生活和心靈更相近的東西。 於是應運而生了「滾石」。段鍾潭與段鍾沂以原滾石雜誌為基礎,開辦了台灣滾石唱片公司。民歌時代極具影響力的張艾嘉轉投滾石旗下,初出茅廬的羅大佑成為製作人,於是有了《童年》里無塵清水般的聲音。有些作品以極富現代韻味的編曲、錄音手法,讓人耳目一新。這些作品無疑獨闢蹊徑,為國語音樂的發展拓寬了視野。 樂評人說:台灣音樂,從齊秦以後就不行了。看來,我們記憶中的民謠時代,只能用來憑弔了。安於懷舊的範式,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命運。 所以在綠樹扶疏的北京書市上,從中國書店的舊書堆里翻出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時,那樣的狂喜,是高唱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都不足以表達的。 還有發現一個歌手與電影和導演的關係時那種一見如故。本來不大喜歡台語歌和歌手的,但是被李宗盛、陳升稱為「台灣囡仔」的林強主唱過電影原聲專輯《少年耶,安拉》兩首歌。還與侯孝賢合唱一首歌,這就很有些意思了。再加上侯孝賢的誇獎,「一張台灣臉,臉上有股氣」。音樂與電影的糾葛,還是有「淡月照中庭,海棠花自落」的怡然自得。
三、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民謠,無論是靡靡之音,還是清湯掛麵,都會安然地活在我的回憶里。台灣民謠,也與愛爾蘭音樂有著某種玄妙的靈犀。大約都是純凈的、清淡的,又有著說不出的韻致和散不去的堅忍魂魄。大約是台灣與愛爾蘭同病相憐,應該抱頭痛哭廝認為兄弟。 黃舒駿說:「我的祖先一定跟愛爾蘭有什麼關係。後來我發現他們的整個文化背景、政治經濟的情況有很多方面跟台灣發生的一些狀況有類似的地方。但是他們的民族性卻更強烈,他們在音樂的表達上通常是非常的執著,不止是從自己民謠的基礎去發展,而且那兒的音樂非常簡單而強烈」。在被好萊塢電影用濫了的愛爾蘭音樂里,我們依然辨得出熱烈快樂的精靈在舞蹈。愛爾蘭的搖滾樂隊U2,和O"conner,這種民族性,狀況類似「頑固和弦」,是一種很個性的清醒,很敏銳的冷靜,很憂傷的輪迴。 在一部英國電影《美麗戰爭》中,塞族穆族在民族紛爭間也無可奈何地質疑著自己的身份。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這樣迷茫而無果的思考,在一片理想主義的廢墟里虛弱地探問著,而音樂,又能負擔得了多少呢。 「美是對時間的反叛」,形容的就是這些聲音。這些素麵朝天的民謠,不會因韶華漸去而長吁短嘆,靜朴的美麗,是時間的洪流無法沖淡的。那些情調,一如《花樣年華》里的60年代氛圍,周璇的「靡靡之音」,剋制的、精神化的古舊,和《風月》里的上海情調。民謠的單純,像革命電影里單純得幾乎可笑的面龐。 民謠里的初戀感覺如何勇說的「如今的鐘鼓樓,和過去不一樣了……」,如今的孩子們隨著歌手滿街的聲音吼叫「你愛上了帥哥,就把我丟一旁」,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民謠里一定會說:「讓我們看雲去」。民謠里的一切都蒙上一層詩意的光輝,一草一木總關情。夢中的橄欖樹,滄海扁舟,碧海藍天,海鷗輕風,空山靈雨,銀色月光,浮雲遊子,春日陽光,田園,晚霞,木棉道,白浪逐沙灘,風中的早晨,捉泥鰍……這些婉約情調,好在如今還消受得了,只恐有一日「老去不知花有態,亂來唯覺酒多情」呢。 這樣多情的詞曲,是需要靈性和心境來譜成的。就如王立平耗6年心血譜成電視劇《紅樓夢》的音樂,以現在的世事喧囂,保持此種心境更是艱難。 去年秋天,「懷舊專列」的人們由上海歸來不久,在北大附近的小音像店買到黃舒駿的《雁渡寒潭》和劉文正的《蘭花草》。聽見裡面屋子裡蘇芮在唱歌,好奇地站在門邊看了一看,發現是羅大佑的上海演唱會錄像,在這個中年男人的電腦里。平實的中年男人不聲不響,坐在那裡享受著遲到的現場。忍不住好奇地上前去問何處得來,男人答:看現場的朋友拍回來的。會心一笑。那時在現場,曾有人將手機當作轉播話筒,請沒有趕到的朋友聽羅大佑。 那些老歌,佔據著我並不很豐富的少年生活。聽劉文正這樣的聲音唱「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卻並不覺得太奶油,大約是因為他是真誠的,不浮躁,不矯飾,娓娓道來。 而「遲到」雖則平凡親切,卻平面化得讓人想起紅極一時的「詩人」汪國真某些傳閱甚廣的詞句,比如「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之類。而且總是被我們用於上學遲到的。 「蝸牛與黃鸝鳥」,這個童謠似的輕快活潑東西,那時候是很新奇的。大學時宿舍樓後面有一所小幼兒園,每天早晨,廣播里都有奶聲奶氣的小朋友號召大家一起來做操,一眼望去,花花綠綠的小孩子跟著阿姨,隨著廣播里的音樂和奶聲奶氣小朋友的兒歌,東倒西歪地抬胳膊抬腿兒,煞是可愛——這個感覺就很像「蝸牛與黃鸝鳥」。 那時候大家掛在嘴邊的還有《鄉間的小路》,葉佳修的。鄉居歲月是校園民歌的一大主題,創作型歌手葉佳修是「鄉村風格」領軍人物。他用輕柔的聲音描畫著浪漫的夕陽牧歸圖,如詩如畫。《赤足走在田埂上》、《思念總在分手後》、《踏著夕陽歸去》,這些恬淡的場景和情感,有點「隱士」風範的。只知道葉佳修為救小孩而早逝。尊敬他的勇氣勝過他的音樂。 還有我們百唱不厭的《童年》、被引進還刪了一段「早戀傾向」歌詞的《童年》。封面的張艾嘉有著娃娃一樣的笑臉。楊德昌的電影《海灘的一天》里,張艾嘉出現的第一個鏡頭,整齊的劉海,低垂眼帘,晶瑩的眼睛和毛茸茸的眉毛和睫毛,一時驚艷。那樣白衣白裙白鞋白襪的學生裝束,真的是風華絕代。還有杜琪峰的《阿郎的故事》,給人希望地溫馨了一陣然後結局慘烈的愛情故事,裡面是羅大佑的《戀曲1990》和《你的樣子》。而三人合導的《新同居時代》里,張艾嘉時而怨婦,時而導演《未婚媽媽》,確是只有女人才有的幽默。 小時候的記憶,還有幽遠凝重的《龍的傳人》,這首歌因為作者侯德健的身份變化境遇有些不同,音樂與政治,也是扯不清的關係。 「嘩啦啦拉下雨了,街上人們都在跑,叭叭叭叭記程車,他們的生意特別好……」,王夢麟《雨中即景》簡直就快樂得沒心沒肺有如兒歌,最適合小學生們唱著在小雨底下飛跑。 改自徐志摩詩的《再別康橋》就看出了台灣人古文功底的深厚。張婉婷的電影《玻璃之城》里兩個叫「康橋」的孩子的戀情和他們父母的戀情,則是典型的「小資」體現。 另一顯示古文功底的是李建復的《歸去來兮》,改自陶潛詩,曲調里有杜鵑泣血的絕響。李建復的《忘川》則有佛家影子,聲稱喝了「忘川」的水人可忘記一切,其功能有點像王家衛電影《東邪西毒》中的「醉生夢死酒」。 施效榮的《拜訪春天》風格醇厚清明,隱隱透出淡淡憂傷難言失落,其質樸真實象徵一個時代。小蟲、李宗盛所做《小雨來的正是時候》,純凈而略帶民謠味,清亮剔透如澄澈山泉。《月琴》里鄭怡的個性聲音,顯見是將對鄉土音樂、民間藝人的關注真正融合了校園歌曲。包美聖的《雨霖鈴》、《看我聽我》,鄧麗君的《淡淡幽情》、《我住長江頭》,都如水墨風景,有著「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含羞半掩眉和「紅葉下山寒寂寂,濕雲如夢雨如塵」的憂傷悵惘。 而李壽全的《8又二分之一》據說是台灣音樂人製作出的最出色的搖滾樂,內容上悲天憫人,形式上無懈可擊。可惜沒有聽過,覺得親切的就是專輯的名字大約來源於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電影《8又二分之一》。 還有蘇芮,喜歡她很早以前的歌聲,在電影《搭錯車》里吶喊「酒干倘賣無」,淺唱低吟「請跟我來」和「沉默的母親」,那種絲帛般潤滑的聲音,那種古典韻味和清亮寬廣,同《牽手》中浮現在黑白素樸畫面里的攜手老人疊加在一起,靈動而沉渾。可惜後來的蘇芮,包括出現在上海羅大佑演唱會上的蘇芮,有些讓人失望了,音樂的魂不在,聲音的感染力還是有限的。 吳念真、羅大佑寫詞,李壽全做曲的《一樣的月光》和羅大佑的《之乎者也》一道被視為校園民歌時代和現代流行歌曲時代的分水嶺。 還有一個喜歡的人物就是「生命中的精靈」李宗盛。眼鏡後面笑眯眯的馴順細眼睛和滿頭怒發相映成趣。他半說半唱著,平實質樸而親切,與他給曠男怨女們寫的歌大為迥異。《寂寞難耐》、《和自己賽跑的人》、《你象個孩子》,似乎都是一些大齡未婚的學兄們喜歡的,也許他們這幾句,「工作是容易的,**是困難的;戀愛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難的;相愛是容易的,相處是困難的;決定是容易的,而等待是困難的……」李宗盛似乎很好地領悟了「實力也是一種偶像」和「非主流也是一個主流」這些概念的精髓。他覺得自己更像是寫歌機器。他知道什麼樣的詞會打動人、什麼樣的旋律會上口,更清楚什麼樣的歌會走紅。但是我們還是寧願喜歡他自己無可奈何地眯著笑眼說「總是平白無故地,難過起來……」
四、外婆的澎湖灣
這首歌在這裡的位置,緣於它在心裡的位置。 「潘安邦的故事,葉佳修的代表作,校園民歌運動的紀念碑,鄉土情懷的音樂寫真,童年生活的純真回憶,影響一代人的不朽之作」。有人這樣評論《外婆的澎湖灣》。 小時候,聽到的《外婆的澎湖灣》似乎是一個叫做潘安邦的人唱的。還記得他唱《太陽與月亮的對話》時的風衣飄飛。 那時候整天賴在外婆家裡,那裡成了上學放學停下來的驛站。外婆家旁邊繁茂的綠楊樹,掩映其間的破舊的公共汽車站牌,彎彎曲曲清可見游魚的小溪,都是我們嬉鬧的所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還可見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芳草凄凄和野花燦燦,那時總不以為意的,如今卻無跡可尋,都變成了人群街市。 清晰記得外婆戴著老花鏡給我們縫小孩子遊戲的布口袋的凝神樣子,還有外婆家有好多綠樹成蔭子滿枝的梨樹杏樹李子,樹底下圍著一圈白的粉紅的芍藥,還有她最喜歡一種叫做「串紅」的開紅花的植物。那種平和靜謐,就是「外婆的澎湖灣」了。 「坐在門前的矮牆上/一遍遍懷想/也是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那是外婆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歌聲里只有回憶的溫馨部分,當然會省略外婆的老去。而侯孝賢的電影《童年往事》沒有。台灣島上,每天念叨著要回梅縣、以為走過村口小橋就是故鄉的祖母最終沒有見到她放心不下的梅縣,靜靜安卧在異鄉。 每次回家,去看外婆時,她都會遠遠地迎出來,或者蹣跚著來看我。無論有無變化,每次在她眼裡,我總是「瘦了」。送她回去時,薄暮長街的孤單身影,總讓我黯然。喜歡她絮絮叨叨的叮囑,聽到外婆這樣的嘮叨是福氣,她還平安地在那裡,記掛著每個後輩。 她在一個有月蝕的中秋夜故去,沒有任何先兆地。那時我在另一個遙遠城市的天文館看星空時忽然無緣無故悲從中來,近乎徹悟的恐懼。第二天心神不寧地打電話回去才知原委。 夜行火車上一路淚水肆虐,依稀覺得窗外清霜遍地都在垂哀。 終究沒有見到她最後一面。正午的烈日下,她的墓前,眼淚不斷流下來不斷被太陽烤乾在臉上。默念要讓她喜歡的艷麗濃烈花朵在此處綻開。 再回去時已有半年,舊苑春來草似煙。去外婆家,會奇怪她怎麼沒有出來——忽然醒悟。大家吃飯,總覺得還應該等一個人——外婆總是最後到桌前的,也是忽然想起,外婆已經不在了。不習慣沒有外婆的日子。但是會有強大的力量逼迫你慢慢習慣。 有兩個清明節的前夜夢見外婆,與她抱頭痛哭。夜半醒來時,枕畔都是濕的,眼角兀自余著淚。這個時候,我寧願相信超自然的力量。 每次回去,母親都要不停假設,如果這種突髮狀況早一點察覺怎麼樣處理就不會怎麼樣……她不厭其煩地講,我不厭其煩地默默聽著,低頭垂淚。從此後,每個中秋節的滿月,都有一點憂傷神色。樹底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在電影學院熏著,慣於喜歡以旁觀清醒態度看電影、抗拒投入抗拒感動的,卻在看《洗澡》時,在黑黢黢的影院里無聲地卻是痛快地大哭了一場。拋開客觀冷靜態度文化分析,只是因為那個父親的逝去,讓我想起外婆,和即將面對很多自己摯愛的人無法逆轉的老去。
五、馬不停蹄的憂傷
最早聽黃舒駿,是那首「單純的孩子」。一個在電台主持音樂節目的筆友寄來的。也是一段有些意思的故事。在那個北方城市的一份電視報上寫過一篇有感於某學兄畢業的小文。此學兄甚喜歡beyond,帶累得我也聽遍了他們所有專輯,甚至「長城」、「農民」什麼的可以跟著男生吼幾嗓子。那篇文章的名字叫作「光輝歲月」,結尾是作者單位、名字之類的格式。然後某一天,系裡的老師告訴我,一個主持音樂節目的人打過電話找我,留下了電話。 兩個人,一個在城市南端,一個在城市北部,就靠電話和書信維繫著來往,聊音樂,聊自己喜歡的書和電影。偶爾聽他的節目,聲音還好,選音樂的眼光也不錯。他有時會去那時候我認為很遠的地方,在舟山群島寄厚厚的信和他拍的美景回來。還有一年元旦,自己做了一個賀卡寄過來,有俏皮的小老鼠嬉戲。精心剪貼的痕迹讓我驚喜、好奇而慚愧。這個時候,多數女孩們都已遠離女紅了,想像不出剪刀、膠水、彩筆、專註表情和一個男生的聯繫。 後來就寄磁帶,錄他自己寫的自己唱的歌,也收集了很多他認為不錯的歌錄在幾盤磁帶上。磁帶一直留著,幾年沒有聽了。記得一個音樂老師說,與其是CD那樣乾淨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音色,他寧願喜歡唱片那種有點笨拙的輕微的「沙沙」聲(倒像DVD碟片與膠片比較的感覺)。我卻還是聽CD得多了。不過那幾張磁帶的曲子,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張楚的《姐姐》、侯牧人的《邊疆》、羅大佑、張廣天、侯德健的很多歌,還有黃舒駿的《單純的孩子》和《馬不停蹄的憂傷》。 有點奇怪黃舒駿的聲音。最初是被歌詞打動。「如果他是個單純的孩子,就讓他單純一輩子。不要教他太多事,不要說他太多不是,不要用你的無知驚擾他的心思……」能平白而不矯情地說這種話的人,該是何等可愛。能一輩子單純,可就是一個美夢了——況且喜歡做這種夢的人也會越來越少。 後來筆友見面,就成了朋友。再後來又恰好落在另一城市的同一所學校,每日食堂宿舍得見,依然互相招呼著,沒有了之前的一點神秘感,各自忙碌著,誰也不會想著送個賀卡之類的瑣事了。偶爾想起來,會有一點感傷,關於距離與美的問題。 接下來的黃舒駿音樂教育,是自學的,當然偶爾有別人提供聽力資料。先後買到他幾張專輯,終於可以放心地聽很多「傳說中」的曲子。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雁渡寒潭》似乎有一點禪意了,類似「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飛過」,也有點「冷月葬花魂」的清靜。據說是黃舒駿又將《菜根譚》重新看了一遍之後的心境描寫。他寫道,「常常我感到生命是如此的孤寂,也就因此我努力用更大的熱情去解脫這樣不安的情緒,以真實的筆觸寫成了音樂,那就是《雁渡寒潭》……許多時候的創作,一開始是滿足自己感情的需要,然後去感染其他孤獨的心靈」。 胡平《哲思手記》里說,「寂寞導致幻想,幻想導致創作」。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看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智……」。早期的崔健,早期的其他搖滾的人們,是不是這種狀態呢。可惜後來都不寂寞了,或者說,不是開始那種很真實很質樸的「寂寞」了。 黃舒駿加入大量念白的「戀愛症候群」和加入電台播音聲的「三跪九叩」,在藝術形式和思想深度上冠絕一時,有世俗喧鬧方更襯托出世清遠。吟唱著的宿命輪迴,心靈的歷練與感觸,付身於書生意氣、文學意味濃重的歌詞,音樂卻是清淡如蔬菜沙拉。《未央歌》不無感傷地表達著青春苦悶、困惑、輪迴,一群少年人,宿命地守著約。《馬不停蹄的憂傷》裡面,絕妙的意象一覽無遺又意味深長,沒有矯情和虛妄,一派自然、淳樸和天真。 也許黃舒駿真的「把每一天都當作紀念日,把自己當成紀念品」了,他對人們說:我在未來的街頭等你。
六、恰似你的溫柔
大約記得張欣在一篇小說里寫:年近中年的女人喜歡聽蔡琴。暗地裡說,喜歡聽蔡琴,說明你開始老了。大約她的音樂都比較「大女人化」,不是嬌滴滴的東西。就是講離愁、相思、失去感情的傷懷,都是大氣的,自尊的。甚至,如果有好事者,都可以用「女性主義」工具找出獨立的女性意識來。於是大家聽蔡琴時喜歡如是互相打趣,樂此不疲——大約如果還有這樣的心氣,說明還不算老。 在每一種環境下聽同一首歌,感覺是不一樣的,歌的感覺被物化了,與那個場景緊緊結合在一起,就像以前背歷史書,答試卷的時候,浮現出來的是課本那一頁的字。「恰似你的溫柔」聽了許多年,印象最深的是在瀋陽。一個女孩帶大家開車兜風,夏天的正午,吃飯前夕,大家將對佳肴的期待與對音樂的享受來了個「移情作用」。車窗外,藍天綠樹的倒影隨蔡琴一板一眼的歌聲輕輕滑過,蔡琴的優雅氣質,彷彿銘刻在那一時空里了。 蔡琴的聲音當真氣質清妙,意味悠遠。對她的聲音有偏好,還因為她無論如何與導演楊德昌脫不了干係,他們的感情緣起於楊德昌的電影《青梅竹馬》。那裡面,蔡琴和侯孝賢是男女主角。楊德昌在《青梅竹馬》里使用了美國搖滾樂、日本歌曲、台語歌曲。可以想見兩人促膝討論音樂的情景,楊德昌大約會從蔡琴那裡得到靈感的。電影拍出來不是很好看,票房很悲慘,卻成就了一雙佳偶。 但是幾年後,他們又分開了。吉他不動聲色地彈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們相遇,又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讓一切走遠。讓它淡淡地來,讓它好好地去吧。 2001年的蔡琴,明亮的粉紅披肩,嘴角一點痣依然俏皮。年過四十的笑臉依然燦爛。忘記了是哪個革命導師說過:四十歲之前的面容,歸上帝負責,四十歲之後的面容,歸自己負責。 蔡琴講離婚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有聰明且好心的朋友幫她走出一個人苦悶的自閉狀態。朋友送給她的一個瓶子,每天早晨,她可以從中抽出一張紙條,上面是朋友們寫的她的優點,每天都給自己信心,也鼓勵自己將這個優點繼續發揚。今年的第一天,要去錄音棚,紙條上竟是:「會唱歌」。這是個美妙的巧合。如果發生在劇情片里,會顯得人為痕迹重,而在生活里,真的很讓人快樂。 她落淚,唱歌,安靜的演播室里,她的聲音出奇地靜美寬和、低沉優雅。一個中年女人參透很多東西的柔和。 在關錦鵬的電影《地下情》里,蔡琴演一個由台灣到香港唱歌的女子。她在台上唱「過盡千帆……」,回頭去抹眼淚。她在錄給台灣戀人的錄音帶里說:「今天在台上唱歌的時候,我回過頭流淚,我知道是想起了你……」蔡琴的聲音很傷感,很動人。這個女子半路上就不明不白死去了,結尾也沒有個了斷。這個傷感的故事背後,是三個浮華都市裡的女子尋覓的過程。也許有些時候,她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尋找什麼。 蔡琴《機遇》專輯裡淡淡的鋼琴,淡淡的獨白,居然就不覺得矯情,籠罩著輕柔的唯美氣息。像她說的每天早晨,門口的那支白色的花。 1991年,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映,片中有老(真)樂團「電星合唱團」和少(假)樂團「牯嶺街少年合唱團」同台演出。陽光燦爛的夏日。楊德昌在電影里一直關注著酒吧里的環境音樂。《麻將》里多次出現的餐廳,也繚繞著各式音樂。西方搖滾居多,似乎有The Beatles。 2001年,蔡琴來北京演了情人節的音樂劇。她在機場和舞台上都是活潑神色。 2001年,一個在美國的朋友告訴我他在影院看楊德昌的《一一》,他願意將它看作一個講述愛情的故事,而且疑心有自傳的色彩。電影里的父親說,每個時間,每個地點,男生和女生走在一起,第一次牽手,都在不斷重演。他說看了這段,有些感動。 我不知道,電影里有沒有蔡琴的痕迹。
七、七點鐘
齊豫的《橄欖樹》還是我很喜歡的專輯,不時找出來聽,並且長期性地伴我度過了去年的半個夏天。 與潘越雲的《回聲》,還有那些英文專輯。甚至《天浴》的那首歌都不錯。駱駝飛鳥魚,都顯得空朦。她的成熟細膩,空靈剔透,好似煙雨迷茫凄迷,卻是國畫里虛實相生的「留白」。倚窗的憂傷少女,立在微風微雨中。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七點鐘》《春天的故事》、《走在雨中》《橄欖樹》、《夢田》……齊豫穿雲裂帛的飄渺的聲音,濃密捲曲的搖曳長發,高貴清寂的淡漠表情,衣袂飄飛的矜持背影,有點遺世獨立的味道,但不乏人性的關懷和屬於女性的溫暖。 三毛說,有一種吉普賽披肩,全台灣只有她、齊豫、潘越雲三人可用。未免自戀和誇張,倒也可間接求證一下齊豫的感覺。 齊豫唱過《鄉間的小路》,但是簡樸的民歌與她華美兼具古典的聲音很難水乳交融。她業餘在民謠酒吧彈唱西洋民謠,直到遇見李泰祥。李泰祥為她製作了個人專輯《橄欖樹》。曲折古雅、清澈憂傷的旋律,清幽淡遠、奇詭華麗的編曲與齊豫悠揚高亢、從容舒展的天籟仙音、獨特的詮釋方式完美結合,於是有了《橄欖樹》、《走在雨中》流浪的凄迷和自在,以及《答案》的簡單優美,顯示出與市場流行截然不同的藝術氣息。專輯中的《歡顏》、《橄欖樹》成為電影《歡顏》的主題曲,專輯隨著電影上映而成為當時樂壇關注的焦點,被譽為民歌時代無以倫比的經典代表作品。 有人說,《橄欖樹》專輯的音樂,從形式、歌詞、到演唱,都是保守的。它與一般所謂「靡靡之音」不同處是其「藝術」的商品特質。齊豫的歌聲幾近完美無暇,但正如羅蘭.巴特所說的,是屬平板的「體面裝飾」文本(pheno-text),而非具生命性的「本源」文本(geno-text)。李泰祥的編曲則是把曲式較為簡單的民歌,以古典樂曲的形式加以擴充,使之具有渾厚之感。三毛《橄欖樹》和呂百合的詞《歡顏》、《走在雨中》還是不離抒情詩的傳統,只是加添了許多民歌原有的個人浪漫風格,強調踽踽而行,自我放逐的歡愉。 《橄欖樹》里的流浪帶著不知未來的好奇和欣喜,不是像安東尼奧尼電影《紅色沙漠》里的女主角蒙尼卡.維蒂,始終感受著人類的危機。她說「沒有權利留在所在地方,這就是為什麼總要離開」,而且她要「帶走觸摸的東西,包括煙灰缸」。於是男主角勸慰她,「那你最好留下,因為你會思念所有東西,街道,城市……」,「你要問你眼睛該看什麼,我要問我該怎麼活」。而且,「地圖上,偌大世界,往哪裡去才好」?如果問崔健,他一定會說: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 齊豫的《七點鐘》,形神兼備講述一個少女的戀情、約會,記敘、抒情兼具,將心理活動外化為動作甚至七個數字組成的電話號碼,初戀男女,該是心有戚戚吧。 而同時期的歌手王海玲柔情婉轉演繹的《忘了我是誰》,就有些像齊豫的感覺。
八、聚散兩依依
前幾年,瓊瑤連續劇奄奄一息的時候,還在寒假陪母親看過《一簾幽夢》。煞有介事長篇大論的說教和動輒打打鬧鬧,已經讓人的神經本能抗拒。 民謠里的《聚散兩依依》,聽起來倒也婉約舒服,勾起許多少年時關於瓊瑤小說的回憶。那時候各種版本的一本一本各種渠道淘來讀,女生之間排隊等候,轉手極快。似乎在自己手裡停留時間最長的是《昨夜之燈》,所以內容還有些印象,其他故事則早已就飯吃下。不知道愛情觀有沒有受她小說的影響,只覺得青春期的女孩本來會因為《紅樓夢》而多愁善感,更因了瓊瑤小說而沉溺於婉約詞中久久不能自拔。不過,還是寧願相信她製造的忠貞不渝的童話故事好了。 高中住校,曾為瓊瑤一部名叫《船》的小說而掉了些眼淚,想起來只是覺得有趣。小說與男女之情無關,似乎在寫關於一個母親,因為想母親,就「煙雨蒙蒙」了。 少年時對瓊瑤式愛情的印象似乎還不及張恨水深刻,就是一本長大後再也沒尋到的《北雁南飛》。躲在同學家裡偷偷看的,現在還隱約記得那時自己站在一個小角落,以免別人注意。如今居然還記得很清楚,男女主角分別叫李小秋的姚春華,一段遮遮掩掩的被禁止的少年戀情。我想大約是自己沒有看到下冊,不知結果,所以一直牽腸掛肚好多年。浮世本來多聚散。這些杜撰出來的愛情故事,也許慢慢就失去色彩了。 似乎大學時候,發現書店裡一下子排出了很多版本的全集,已經有些嗤之以鼻。遇見的一個女孩說她喜歡讀張欣早期的小說,買了全集,卻像一個嗜甜食的人坐在滿桌甜食前,有些膩煩。逢舊書攤,偶爾會有小販熱情地推薦:紫貝殼,瓊瑤的,兩塊錢!於是就笑,似乎惟恐他瞧低了自己的智商。還是花兩塊錢買一本菲茲傑拉德的《夜色溫柔》更有趣些。 不知道如今的小女孩們是不是被繞在席娟什麼的甜蜜陷阱里了,會不會覺得瓊瑤阿姨已經太土了——無所謂,反正她又製造了一個讓全體少年兒童瘋狂的「小燕子」。這些市井化的通俗劇,只是調劑,甚至可以免除這道零食。每日用作正餐,很快就會生厭的。偶爾還有人說起《煙雨蒙蒙》、《幾度夕陽紅》、《月朦朧鳥朦朧》和高凌風、費翔……任何一種文化,也有自己的命運,我們只待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就是了。
一種民謠,幾樣心事。 柏拉圖說,「若要明心見性/自當注視靈魂深處」。 我們喜歡,因為它們貼近內心。文章提交者:躍馬中原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侯德健--被遺忘的人被遺忘的歌侯德健在唱《歸去來兮》、《龍的傳人》時,羅大佑在幹什麼?翻開歷史資料我們知道: 1977、1978年,羅大佑在醫學院上學,寫《閃亮的日子》劉文正作情歌,沉吟於風花雪月。而侯德健已在真切地感悟生命中深深的悲悼。現在我們慣於將羅大佑視為開啟了台灣流行音樂的人,慣於將《跽咭病肥游ㄍ辶饜幸衾值牡諞徽胖亓恐鰨哂誚ㄍ辶饜幸衾值鬧亓考諑藪笥右蝗耍幕鞀場⑸緇崍夾模 掛欏⑴小⒎詞 ⑺伎跡暈際譴勇藪笥涌嫉摹5蔽曳?993年台灣流行音樂界人士共同評選的"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時,深深地感到侯的存在已被人們完完全全地忘掉了。 比如說,人們都知道羅大佑的《未來的主人翁》,而誰能知道侯德健也有一首名字一模一樣的《未來的主人翁》;人們都知道羅大佑改編了王洛賓的《青春舞曲》,又有誰知道在侯德健那裡還有一首改編得更驚人、氣勢上更磅礴的《青春舞曲》? 在用音樂思考的道路上,侯德健是第一個啟程的人。之後我們看到了羅大佑,在他身上有侯德健孤獨的、淡淡的影子。 侯德健虛與委蛇的歷史,他輾轉於兩岸的反覆,都使人對他的真誠深深地生疑,太容易把他看作一個首尾兩端的人、一個政治上的搖擺者、一個風派人物。但誰又了解他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呢?如果我們深入那些歌曲,離開那面太簡單化太容易變形的政治哈哈鏡,我們或許會依稀撫摸到那顆敏感執著又矛盾重重的心。侯德健是狂熱的,夢想的,衝動的,不安的,是這一代虛幻的理想主義的一個典型代表。他熱愛信念卻又沒有信念,堅守理想而理想的內部卻空無一物。 第一次感受到《龍的傳人續篇》,已是這首歌寫成十一年之後,一下子就被震撼了。當年,侯德健把它錄製到大陸第一張作品集時沒有注意到它,後來搜索著聽了那麼多的台灣流行樂代表作,還是沒有注意到它。那天,也就是1993年春季, 偶爾在一個小店的櫃檯里發現塵灰滿面的《新鞋子、舊鞋子》,想買回去憶憶舊,不料聽後卻像被狠狠砸了一磚頭:一首無比壯美的歌,居然被自己埋沒了整整一個青春──《龍的傳人續篇》,應該是聽過它的吧?只是那時的聽歌人是個懵懂無知的少年,聽過後渾然無覺;再次聽已是成年以後,才知道哪裡才有真正的瑰寶。 侯德健創作這首歌的年代是1980-1982,錄製是1984,在台期間錄沒錄過?不知道。歌者一開首便將自己置於一個歲歲年年生生世世永遠不可能終止也永遠不可能正確選擇的命運的關口:嘿唉!昨天的風吹不動今天的樹;嘿唉!今天的樹曬不到明天的陽光。光陰總是拚命向前,誰也不能讓青春轉回頭。你也不能,我也不能,哭也不能,笑也不能……兩支蘆笙交織出憂患的、悲涼的沉思,沉思的人被籠罩在巨大的命運之下──哭也不能,笑也不能,他沉吟著,面對著那似乎不可能有絲毫改變的對每一個人都會是一模一樣的結局,該怎麼樣呢? "雖然春天不能永恆,冬天絕對不是結論"──歌曲隨即將主題曲由《何苦如此》轉向《花開花謝》,侯德健改變了嗓音,從詠嘆變為畫外音,象一個置身世外的靈魂在地球的上空默默注視著人世間生生世世的輪迴:你看那太陽它日日夜夜,再看那花兒們歲歲年年,多少人多少年唱一首歌,我們在唱它到永永遠遠。浮雲悠悠突然收攏,緊接著接上了絢爛之極的急弓和快板,我們聽到了人類輝煌的頌歌── 男女聲部熱烈的輪唱──《青春舞曲》。"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地開。"就唱這兩句,不斷反覆不斷豐厚樂聲人聲越匯越大直至無比壯闊。隨著人聲漸遠一代人漸遠,蘆笙再次浮起,管弦和鋼琴載著一支竹笛對《花開花謝》作幽幽的變奏,很多歲月就這麼過去了。 人聲再次響起已是多少年後?還是那個沉思者,還是那個獨唱的男聲,所不同的是,這一次,整個人類在附和著他:兩隊男女在背景上襯出廣闊的合唱,這一首歌叫《永永遠遠》: 天地之間,五千多年,花謝花兒開,放過五千遍。 太陽下山,太陽上山,日日夜夜,黑白多少年。 多少黑白夜,多少歲歲年,我們老祖先,經營到今天。 不變的天,一樣大地,天和地之間,我們永永遠遠。不同於《龍的傳人》的中國主題,《龍的傳人續篇》雖然仍在關注這片土地,卻遠遠超出了僅限於中國人的主旨。《龍的傳人續篇》是人類命運的追索,是對生命生生綿延的讚歌,是一支遠比《龍的傳人》更宏偉、更深刻也更有價值的歌曲。也許它出現的太早,也許它曲式太複雜,也許它因為更開闊的視野反引不起中國人的共鳴,總之它被自始至終徹徹底底靜靜悄悄地埋沒了。 此後,1988年,在再次製作個人專輯時,侯德健翻玩了羅大佑的兩首歌。對一個我唱我歌的藝術家來說,這是自我衰退的典型徵兆,然而卻讓人從中看到侯羅兩人在藝術上的親近和緣分。就某一個傳統而言,侯羅原本就是一體:侯德健是啟蒙者,羅大佑是繼承人,雖然後者的光芒在很多地方蓋過了老師,其實卻是歷史的無情戲法使然。事實上在中國的流行音樂史上,侯德健始終有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地位:他的人生哲學(不只限於對政治一類社會問題的思索),他在中國音樂運用上的雄辯和徹底(很少照搬西式民謠或搖滾的語彙),他的我行我素和獨來獨往(幾乎不討好哪類聽眾也從來沒有進入過商業),不僅為羅大佑所不及,也遠遠超出了任何一位聽者的想像。 相對於羅大佑一不小心就露出來的急切的文化功利心,可以給侯德健四個字:真誠獨在。《新鞋子,舊鞋子》:1.酒干倘賣無
2.歸去來兮
3.你和我的明天
4.歌詞1983
5.未來的主人翁
6.就讓它像一支歌
7.Will I Need To B Alone
8.我們都曾經年少
9.新鞋子舊鞋子
10.趁你還年輕
11.熊貓咪咪
12.龍的傳人
13.龍的傳人續篇
《三十以後才明白》1.一樣的
2.寂寞難耐
3.我愛
4.出走
5.喂老張
6.戀曲80
7.家
8.三十以後才明白懷念侯德健這個時候再來提他,是不是有點不合時宜?誰還會記得侯德健? 八十年代的台灣歌手,只有羅大佑還餘音未絕。2001年,羅大佑在北京工體演唱,盛況空前,觀眾據說有六萬之眾。我沒有湊那個熱鬧,寧願在家裡看電視。那場演唱會的氣氛,後來被媒體一再渲染。當時我就在想,那些如醉如狂的「佑派」,不知有沒有人,還會想起侯德健? 在我的心目中,台灣有四大音樂人不能不提:李壽全、梁弘志、羅大佑、侯德健。他們都曾是電影《搭錯車》的音樂主力:《一樣的月光》(李壽全)、《請跟我來》(梁弘志)、《是否》(羅大佑)、《酒干倘賣無》《侯德健》。就憑這四首歌,他們在華語歌壇的高度,至今也難有人企及。 侯德健進入我們的視野,是在八十年代。那是一個啟蒙和試驗的年代,舉國對政治和藝術的激情,今人難以想像。那時侯,我們沒有CD,沒有MP3,但對音樂之貪婪,真可以用暴飲來形容。有很多年輕人,都喜歡背一大包磁帶,拎著收錄機,把音量開得巨大,在街頭上招搖過市。正是在那時,當台灣校園歌曲席捲全國,侯德健攜一把吉他,來到大陸。 T恤、牛仔褲、吉他、清瘦的面容、略帶喑啞的歌喉,這是當時常常在電視上,看到他的形象。一度,這形象令我羨慕。 說來奇怪,那時對他的好感,並不是因為那首《龍的傳人》。那種近乎口號式的直白,我一直不以為然。即使從文學的眼光來看,歌詞也並非無可挑剔。 而真正讓我開始注意他,並無法等閑視之的,卻是他寫於新疆的《歌詞1983》。有些令人叫絕的段落,我至今還能背得: 想當年,誰不是 為了理想而理想? 說從前,誰願意 為了抬杠而抬杠? 想起當年,誰又不是 站在不同的立場,望著相同的方向? 說到從前,誰又願意 只是為了不一樣,就拼了命的不一樣? 而有些滄桑的句子,以蒼涼的音樂為背景,用他那極富特質的聲音淺吟低誦,也引得人思緒茫茫: 關於我從何處來,要往哪裡去; 關於可去不可去,能來不能來; 關於有與沒有,以及夠與不夠; 關於愛與不愛,以及該與不該; 關於星星、月亮與太陽, 以及春花秋月何時開; 關於鴉片戰爭以及八國聯軍, 關於1840,以及1997; 以及關於曾經太左而太右, 或者關於太右而太左; 以及關於曾經瞻前而不顧後, 或者關於顧後卻忘了前瞻; 以及或者關於究竟哪一年, 我們才能夠瞻前又顧後; 或者以及關於究竟哪一天, 我們才能夠不左也不右。 這樣的句子,明白,深遠,由人生而及民族和國家,直指大的命題,絕對是大手筆。即使像羅大佑,在這個方面,也未必能夠超越。 而寫於更早的《歸去來兮》,也讓我聞之心動。我驚異於他的感悟力。我想像不出,何以他在二十多歲,便能悟到生命之滄桑。歌剛一開頭,就蕩氣迴腸。一聲「歸去來兮」,由高忽低,襯著悲涼的琴聲,一下子令人鼻酸: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 是多少年來的徘徊, 啊,究竟蒼白了多少年? 是多少年來的等待, 啊,究竟顫抖了多少年…… 歸去來兮,心琴將蕪,心琴將蕪。 是誰忘記了你們任你們荒蕪? 放聲高歌呀拚命地唱, 讓我沙啞的歌喉洗盡你的愁; 撥撥琴弦啊重重地敲, 讓我滿手的厚繭磨盡你的銹…… 還有那首《喂,老張》,《夜行貨車》的插曲,寫一個從大陸到台灣的老兵,也久久難忘。大約是87年的一個下午,在長沙和朋友一起去看的那個電影。依稀還記得一個畫面:曠野中暮色蒼茫,天地人融為一體,一個蒼老的身影在踽踽獨行。這時,一絲沉鬱的歌聲忽起: 喂,老張, 你看來有點心傷, 是心情不好,還是工作太忙? 別說你什麼都不想, 我知道有一件事, 你永遠不能遺忘。 喂,老張, 這一家之主真不好當。 晚上加班,天不亮又起床, 可除了薪水,什麼都上漲, 你究竟為誰辛苦? 你究竟為誰在忙? 歌聲開始時微弱而低沉,似自言自語;越往後唱,越感悲涼: 昨天今天還不都一樣, 今晚天黑,明早又天亮, 猜不透你怎麼想…… 而到了後面,竟變得憂憤起來,合唱聲如排山倒海,一浪一浪,衝擊著人的心靈: 喂,老張…… 想過去年輕神氣的排長, 不正是今天你自己老張? 想從前青梅竹馬的姑娘, 卻不是明天你要娶的新娘。 姑娘新娘還不都一樣? 前前後後都嫁給你老張。 把今天的老張比年輕的排長, 這相片舊了有點發黃。 非常奇怪,不知是否評論界的麻木,或是另有隱情,這首侯德健的力作,從來無人提及。而在我看來,若中國八十年代的電影音樂史,漏掉這一首,則絕對是敗筆。 比之眾口傳唱的《龍的傳人》,我倒是覺得,那首《龍的傳人續篇》,雖默默無聞,卻更有大境界。念天地之悠悠,一陣蒼涼的笛聲,讓我們的目光,至更深更遠處,彷彿於遠古洪荒,看到了先祖的身影: 你看那太陽它日日夜夜, 再看那花兒們歲歲年年。 多少人多少年唱一首歌, 我們在唱它到永永遠遠。 …… 天地之間,五千多年。 花謝花兒開,放過五千遍。 太陽下山,太陽上山。 日日夜夜,黑白過多少年。 多少黑白夜,多少歲歲年, 我們老祖先,經營到今天。 不變的天,一樣大地。 天和地之間,我們永永遠遠。 聽這樣的旋律,獨愴然而涕下。那種悠遠的歷史感,真讓人一唱三嘆。將這樣的情懷放大,更好像看到全人類,一代接一代,路漫漫其修遠,在不倦地求索、跋涉…… 八十年代末,一陣轟轟烈烈之後,侯德健便徹底在大陸銷聲匿跡。差不多有十幾年了,便再沒有聽過他的歌。早先收集的一些帶子,卻因為被朋友借走而一去無蹤。有一陣子,我跑遍了音像店,也找不到一盒侯德健的帶子。 2003年,驀生懷舊之情。那一個晚上,我瘋了一樣,不眠不休,差不多折騰至凌晨4點,才將侯德健幾乎所有的歌,一網打盡。 一邊下載,一邊試聽,滿心是久別重逢的激動。一曲《Will I Need To Be Alone》,透著傷感,一下子讓我沉浸於舊夢。 後來在網上我才知道,1992年,侯德健去了紐西蘭,一去七年,潛心於《周易》;1998年,又返回台灣,以占卜為業,測風水,看面相,後再與歌壇無涉。 漸漸地,侯德健為世人遺忘。 能寫,能彈,能唱,思想才華,無不橫溢。有好長時間我都琢磨不透,像他這樣的天才歌手,何以會突然從歌壇消失,搖身一變,成了算命先生? 不知他在電視上,看著一同出道的羅大佑,還那樣風光火爆,會作何感想? 可能,以他道行之深,作這樣的選擇,有他的理由。 可能,侯德健早已看透:舞榭歌台,容不得老臉。 也許,對他而言,失去了政治的激情,即失去了支撐。當社會急劇轉型,商業味越來越濃,他可能感到了迴音的稀落。 不願妥協,而又力不從心,便無法苦苦撐著,再故作前衛、反叛的姿態。他不想在我們面前,再吃力地嘶喊。更不想老淚縱橫,讓我們與他同台,去憑弔逝去的青春。 或許,他發現了比音樂更深的世界。繁華過後,忽不求聞達,自甘寂寞,一頭扎進中國文化的長河,並直抵源頭。往深里看,這又是一種道行。 於是,在我們毫無知覺時,他選擇了離別,漸行漸遠。他唯一可做的,是研究《周易》;我們唯一可做的,是嘆息和懷念。 過了九十年代,我的音樂聽覺開始苛刻。很多新冒出的歌手,我不知其名。汽車上聽調頻,只要稍覺味道不對,就立馬換頻道。有太多顛三倒四的東西,我充耳不聞,視之如垃圾。偶爾也會聽到一些好歌,又往往一閃而過。如今歌者無數,濫芋者也多如牛毛。真正像侯德健、羅大佑那樣,大氣、深刻、撼人心弦而又經久不忘的,確實是依稀難聞。
歌詞1983
我們都曾經年少什麼都不知道 卻只是愛笑笑爺爺和奶奶為什麼會那麼老我們都曾經愛笑笑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卻笑得月亮都彎下了腰卻笑得大家都莫名其妙我們都曾經年輕什麼事都不相信什麼話也聽不進只是漫不經心小小的年紀卻總是喜歡說曾經 曾經 曾經我們都曾經愛戀也曾相信什麼都不會改變雖然我們也曾經哭泣我們的眼淚卻曾比蜜糖還要甜我們都曾經很窮總是兩手空空 卻更戀愛這一份輕鬆直到有一天我們開始有了一點點才發現樣樣都還差得遠曾經有一天 早已記不得是哪一年我們開始喜歡說從前說起從前彷彿沒好遠想要說清楚 卻又怕沒時間說從前天總是望不穿的天路總是走不盡的遠想要的總得不到卻也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抱怨那時候 我們不知道什麼是危險那時候 我們只知道拚命向前那時候 我們的汗水曾經比海水還要咸想當年 我們曾經一起過河 也曾一起渡橋說從前 我們曾經一起上學 也曾一起坐牢我們都曾經一齊東征西討也曾經就快要一起走到想當年 誰不是為了理想而理想說從前 誰願意為了抬杠而抬杠想起當年 誰又不是站在不同的立場 望著相同的方向說到從前 誰又願意只是為了不一樣 就拼了命的不一樣回想起當年沒問完的問題很不少只是到如今還需要答案的已經不多關於我從何處來 要往那哪裡去關於可去不可去 能來不能來關於有與沒有 以及夠與不夠關於愛與不愛 以及該與不該關於星星、月亮與太陽以及春花秋月何時開關於鴉片戰爭以及八國聯軍關於一八四○ 以及一九九七以及關於曾經太左而太右或者關於太右而太左以及關於曾經瞻前而不顧後或者關於顧後卻忘了前瞻以及或者關於究竟哪一年我們才能夠瞻前又顧後或者以及關於究竟哪一天我們才能夠不左也不右一次 再一次 永遠 總是同樣的故事演了再演一次 又一次 永遠 總是同樣的叮嚀勸了又勸就這樣一遍接一遍總有一天我們會把所有的欄杆拍遍只是不知道 那究竟要等到哪一年哪一月那究竟要等到哪一天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star=31&replyid=19503960&id=1711473&skin=0&page=1
推薦閱讀:
※Boy London 和 HBA 這兩個品牌是如何發展並且火熱的?
※取其精華,11區春季流行趨勢解析
※「非主流」應該順從於「主流」嗎?
※比起那些潮牌,鉤子到底有多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