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大經科注》0164_第十九聞名發心愿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六四集) 2012/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6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七十八頁倒數第五行:
「又《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無量壽經起信論》曰: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這是《起信論》的一段文,這還是說明發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是《觀經》裡面所說的「至誠心」,至誠是真誠到極處,至誠;「深心」,古大德為我們解釋的,好善好德,這個心就是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菩提、迴向眾生、迴向實際。《大乘起信論》裡面也說了菩提心,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也是深心,第三個是大悲心。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至誠心就是直心,這是菩提心的體,就是我們的自性,真如自性,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真心只有一個,所有一切眾生的心是一個真心。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所說的,《妄盡還源觀》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篇論文,修學《華嚴經》的一篇論文,非常重要,用現在的話說可以說那是博士論文。第一段就告訴我們,宇宙萬有、生命以及我從哪裡來的,都是從這個心所生,從這個心所現。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能生能現,宇宙萬物跟我自己這個身是所生所現。這個菩提心就重要了。
這個世間的哲學、科學,終極的目標就是想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但是一直到今天,科學跟哲學是非常努力在做,真正能生能現的沒找到,真心沒找到。為什麼找不到?真心沒有形相,它沒有物質現象,我們眼耳鼻舌身找不到它;它不是精神現象,所以我們的意識、思想也想不到它;它不是自然現象,連深層的意識,現在科學名詞講潛意識,最深的潛意識就是阿賴耶的業習種子,也找不到它。為什麼原因?因為它沒有現象,科學跟哲學探討的一定要有現象,才被它發現,沒有現象的它永遠沒辦法,這怎麼辦?怎麼能把它找到?佛在經教裡頭告訴我們,這樁事情「唯證方知」。這個證是什麼?你成佛了你就知道。
成佛,這句話裡面的內涵很複雜、很多,你看有十信成佛的,有初住成佛的,有十住成佛的,有初地成佛的,有等覺成佛的,成佛可多了,層次不一樣。哪一個層次才能夠看到宇宙的源起、生命的起源?大乘經上常說,八地以上,這地位真高,這不低。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八地是五十一個階級最高的五個階級之一,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就圓滿了。最高層的五個階級他們看到了,功夫是甚深禪定,所以他們不是用科學儀器,不必用數學這些東西,這是親證的境界,八地以上菩薩他親眼看到的。七地以下,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像我們現在在大乘經教裡學的這麼多,知道有這回事情,也知道得很清楚,但是我們沒看到。要怎樣才能看到?佛告訴我們,放下。放下執著還沒看到,放下分別也沒有看到;放下執著是阿羅漢,放下分別是一般的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看不到。還要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根本無明,把這個放下,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出現了你才能看到。於是我們就知道科學、哲學為什麼見不到,他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沒放下,沒放下就見不到,必須放下你才能見到,所以叫唯證方知。
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要知道,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要辨別法,哪個法是真的,哪個法是假的,哪個法是普通的,哪個法是高級的,你就從這個地方去看,一點都不會錯。他們還有分別心、還有執著心,這就不高,這是六道裡頭的,出不了六道;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高,他能出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雖然高,他還是有限。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就真高了,他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就是佛法界,他成佛去了。他住什麼地方?住實報莊嚴土。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自他不二。所以你成佛了,跟佛住在一起;你要不成佛,你不可能跟他住在一起。實報土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都是住實報土,他們等級層次不一樣,但是這些對他們來說不重要,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幾乎都是平等的,只障礙他回歸自性,除這一樁事情之外,他們的確可以說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完全是華嚴境界。這個我們現在也搞清楚、搞明白了。
實報土是無始無明習氣形成的,這個習氣分為四十一個等級,愈上去愈輕,最後把它斷掉了,他就是妙覺如來。妙覺如來不住實報土,他住常寂光。常寂光裡面就是說所有現象都沒有。科學跟哲學可以能夠探測到實報土,沒有辦法找到常寂光,這就是科學跟哲學它有極限,它沒有辦法突破,哲學裡面講的本體論就講的是宇宙萬法的根源,這個它找不到。必須放下思惟想像,那就是禪定,叫自性本定,你才能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八地以上的菩薩很多,不是一個人見到的,大家都見到了。我們自己好好的修,修到這個境界我們也見到了,我們見到的跟諸佛如來見到的完全相同。所以佛法不是迷信,佛法不是說這是諸佛菩薩的專利,凡夫做不到,佛法不是這個說法。菩薩、佛都是凡夫修成的,我們只要努力去修,修成之後就見到了。最方便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真的無過於念佛往生淨土。為什麼?往生到淨土這個事情你就見到了,你沒有修到八地,可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你藉著如來的福慧就見到了,這個不可思議。這個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還沒修到,佛就先讓你看到,讓你見到真相,慢慢的你自己再證得,不用佛加持,你自己也能見到,那就成就了。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無疑,這就是發菩提心,諸善中王。
這二十多年來我們講菩提心不用經論的說法,經論的說法不好懂,我們用《無量壽經》經題的說法,菩提心的體是真誠,至誠心,真誠;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深心不好懂,我們用經題上,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就是深心,這個好懂多了。菩提心的自受用是清淨平等覺,菩提心的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這個說法大家容易懂。能發這個心,這個心才發,已成佛道。為什麼?你跟佛是同一個心,只是你是才開始,佛已經圓滿了。心發要有行動,只發心沒有行動,這個發心是空的,叫空願。怎麼叫行動?我真的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的是這個心,那你就真發了。真誠是根源,沒有絲毫虛偽,我們一般講決定沒有虛情假意,待人接物真真誠誠、實實在在。對自己,最重要是對自己。自己的真誠從哪裡表現?從清淨。惠能大師開悟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由此可知,清淨是我們的真心,清淨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被染污了,發菩提心首先要把清淨心找回來。我們中國人講良心,良是善良,我們的本心是善良的。現在善良兩個字沒有了,被染污了,我們有自私自利,我們有名聞利養,我們有貪瞋痴慢,我們有五欲七情,這完了,清淨心一點都沒有了。清淨沒有了,平等就沒有了,正覺當然沒有了。因為清淨是基礎,平等是建立在清淨的基礎上,沒有清淨就沒有平等,正覺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所以清淨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這個我們要知道。
我們念佛,為什麼念佛?用念佛這個方法把清淨心找回來。所以念佛是一個手段,目的是要把清淨心恢復。我們起心動念要落在煩惱習氣上那就錯了,煩惱習氣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名聞利養、就是五欲六塵,就是這些東西,貪瞋痴慢。那怎麼辦,這念頭起來怎麼辦?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些念頭起來了,用我們的話說,這是正常的。為什麼?你迷不是今天才迷的,無量劫你就迷了,生生世世你迷在這個裡頭,你迷得太久、迷得太深,念頭才起來就是這個東西,這是自然的現象。那怎麼辦?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覺悟要快。快的什麼?不隨境界轉,第一個念頭迷了,我第二個念頭就覺悟了。什麼是覺悟?阿彌陀佛就覺悟了。第一個念頭,不管是什麼念頭,是染、是淨,是善、是惡,都別管它,總而言之,那是妄念,第二個念頭我就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這些妄念統統驅除出境,讓我們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正念,阿彌陀佛是清淨句。《往生論》上講得多好!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我們的心恢復到清淨;再提升,還是用這一句佛號,幫助我們從清淨提升到平等;最後還是用這句佛號用到底,從平等提升到正覺,正覺就成佛了。
要知道,清淨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平等是菩薩,正覺是成佛,就用這一句佛號,真簡單、真容易!這句佛號在什麼時候用最得力?念頭起來的時候你就要覺悟,念頭才起,阿彌陀佛。不要讓妄念相續,妄念到這個地方就停止了,讓阿彌陀佛佛號相續,這叫真念佛人,這叫真會念,把自己的妄想、習氣、業障統統給念掉。所以這個法門要知道,這個法門不斷煩惱、不消業障。八萬四千法門你去修學都要斷煩惱、都要消業障,這個事情好難好難!淨土法門的方法妙就妙在不斷煩惱、不消業障,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業障、煩惱統統代過來,代替了,業障自然消了,煩惱自然斷了,不斷它自己斷了,業障不消自己消了,妙就妙在此地。
學習當然開頭難,諺語所謂凡事起頭難,尤其是這樁事情。這是我們染污太久、習氣太深,無量劫養成這種習氣,現在叫你一下斷你怎麼斷得了?斷不了!我們真正發心求阿彌陀佛加持,這個事情可以做到,但是要一段時間,沒那麼快,欲速則不達,自己要有信心,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三年不行,四年,不要害怕,時間久了這個習慣就養成了。要有毅力、要有決心把它換過來,把念頭換過來,這就是換心,從前李老師常說的換心,我們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現前我們心裡頭是垃圾桶,什麼東西都有,特別是些壞東西、垃圾,全都在裡頭,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統統清出去。所以發菩提心,諸善中王,王是說最高的、最上的。菩提心比什麼都可貴。
《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居士的著作,這個人也是了不起的人,一生修學佛法,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佛門裡面的大德居士。他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所以他也算是高幹子弟。家裡面很富有,自己可以不必做事情。人非常聰明,應該是在二十歲就考取進士,是國家最高的學位,不做官。一般考取進士的,做官大概可以做知府這個地位,不做官,學佛,在佛法裡頭有非常殊勝的成就,佛門大德。這個《起信論》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是知菩提心者」,也是解釋四十八願第十九願發菩提心,「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菩提心是一切諸佛修行證果的根本。換句話說,他修的是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菩提心,決定與菩提心相應。起心動念一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言語也是與這個相應,造作,身體的造作跟這個也相應,這就是佛。佛的身口意三業就是菩提心的起用,起作用;起心動念真不真誠,說話真不真誠,幹事真不真誠、清不清淨、平不平等、覺不覺悟,是不是慈悲,於一切眾生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統統相應。菩提心不是口裡頭發的,口裡頭發了,沒有做到,這個沒有用處。發了,他做到了,確確實實與自己身口意三業相應,你看這個心才發,不就成佛了!真的不是假的。菩提心一發,這個人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初住叫發心住。菩提心發心了,他就住在菩提心上。我們一般人菩提心發了,沒住,沒有住在菩提心上,他發心了他就住在這上面,就表現在身口意上。這個重要,這個一發就是圓教初住,別教就是初地。
已成佛道,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就脫離了六道輪迴,就脫離了十法界。這裡頭關鍵的一個字,要住,一定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在菩提心上等於沒發。已成佛道,佛的五種智慧他也具足,不必要學,為什麼?真心裡頭本有的。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從它的作用來說分為五種,第一個佛智,佛智是總說。第二不思議智,這個智慧不可思議,你無法想像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起作用。不可稱智,稱是稱讚,稱讚不出來,它太大了,它太深了,所以你無法稱它。大乘廣智,這第四個,廣智,無所不知。最後一個,無等,沒有跟它平等的,無倫,沒有跟它相同的,最上殊勝的智慧相應故。相應這兩個字,從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統統相應,菩提心一發,肯定相應。
我們今天修學淨宗,這是無比殊勝的方便法門。一切諸佛度眾生第一方便道就是深信,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點都不懷疑,深信真願,我真想到極樂世界去,我真想見阿彌陀佛,親近阿彌陀佛。你要真想,這個世間東西就要放下。這個放下不是叫你遠離,遠離,心裡還牽掛著,一點用都沒有。放下是心放下,東西再多,心裡頭乾乾淨淨,沒有放在心上,這叫放下。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這就是真正發菩提心。為什麼?菩提心一發你就成佛了,你的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你成佛了。不但成佛,你成的佛是阿彌陀佛,這還得了!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我心,我心就是阿彌陀佛名號,好!要是安住在阿彌陀佛形相上,那就是觀想念佛,那個難。實在講相太微細了,不要說身有八萬四千相,相有八萬四千好,這簡直我們做不到,就說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都觀不出來,你說我們的心多粗,你都沒有辦法想得那麼清楚。所以還是一句名號,阿彌陀佛四個字,這個容易,這個放在心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會錯。觀佛的名號,憶念名號,口稱名號,真正念佛人,三業都相應。你看心裡想阿彌陀佛這名號,口裡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身體禮拜阿彌陀佛,這個念佛就如法,佛果地上這五種智自然相應。什麼時候相應?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其他的雜念全沒有了,智慧現前了。如果還有雜念,智慧不能現前,你的功夫不到家。你要問什麼時候這五種智慧會現前?當你心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的時候它就現前,有一個妄念都是障礙,障礙自性般若不能現前。
我們再看下面文,「又經中三輩往生,皆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重要。「可見發菩提心,實為首要」。日本本願念佛這一派,這個宗派他們兩次找過我,早年在台灣,大概也有十幾年前,我在香港講經,他們來找過我,他們就四十八願只取一願,第十八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沒有發菩提心怎麼行!他的本願就是十八願,就是一願,這個不行。所以我告訴他們,四十八願是一體的,不能分的,任何一願都圓圓滿滿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這才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你不能把它分割。四十八願當然有它最重要的一願,古來祖師大德都承認,最重要的一願就是第十八十念必生,這太不可思議了,但是十九願也重要,十九願發菩提心。「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都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可見發菩提心實為首要,這怎麼能疏忽!
「今此第十九願為聞名發心」,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發菩提心,「證諸第廿六願聞名得福,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故此願理應釋為因聞佛名號,蒙佛加被,發菩提心」,應該這樣解釋。聞名利益太多太多了,問題是你要能夠體會得到。「彌顯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願王宏誓」,願王就是阿彌陀佛,稱他為大願王,願王宏誓「願力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不能分開的。這一願確實非常重要。下面經文:
【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
所以此地引的,『修諸功德』,「晝夜不斷,表發大心後之大行」。你看願後頭有行,願後頭沒有行,這個願是空的、是假的。「因聞名而發心,修諸大行是為第十九願之全文」。其中『六波羅蜜』,亦稱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槃之岸也」。這六樁事情我們是不是天天在做?沒有間斷的在做?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我們煩惱裡面最嚴重的,慳貪。我們自己擁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那是貪,自己擁有的捨不得給別人,這叫慳吝,布施就是破這個煩惱,這個煩惱要是斷了,你的布施度就圓滿了。六度怎麼圓滿,不是在事上,是在心上,慳貪的心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布施念念不捨,從早晨醒過來起床,不再貪睡,貪睡是貪心,這都是屬於布施波羅蜜,都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不是對外頭,首先對自己;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都想別人,不想自己,把貪戀自己的身體放下,貪戀自己的享受放下,要從這裡做起。菩薩念念想到別人,利他,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基本的就在此地,菩薩沒有一個念頭是為自己。凡夫開始學,有自利、有利他,自利的比例多,利他的比例少,慢慢進步,到利他的念頭多、自利少,到最後完全沒有自利,布施波羅蜜圓滿了,圓滿之後是菩薩心。
這六個科目都叫度,度生死海,就是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個生死海,幫助你脫離,更進一步,幫助你脫離十法界。十法界也不是好地方,要到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是佛所證得的,偏真涅槃是阿羅漢證得的,那個不行,不能住,一定要學大乘、要學菩薩。小乘時間很長,他要是真的入偏真涅槃,這經上告訴我們,他在那裡要住兩萬大劫,他才能回心向大,迴小向大;辟支佛要住一萬大劫,你看這不是麻煩事嗎?這麼長的時間不能進步,停在那裡。大乘的確勇猛精進,他不停止。
這六波羅蜜都是在我們每天生活裡頭去做,不是一個科目一個科目去修,那錯了。第一個「布施」,要曉得廣義的布施,換句話說,把自私自利的這個心布施掉,培養自己大心大量。《還源觀》上教給我們,那就是你自己本心的心量,含容空有。含是包含,包含虛空,心比虛空大,包含虛空,容是容納,能夠包容,有是萬有,宇宙裡頭的一切你都能夠包容。中國大乘常說的兩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學!用什麼方法學?就是用布施。布施圓滿了,確實私心沒有了,回到真心,真心跟自性一樣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自己本有的心量。所以你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麼個小的心量,你說多可憐。學佛頭一個就是把心量拓開,能包容。第二個「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佛教給我們的根本法是十善、三皈、五戒、十戒,十戒就是《沙彌律儀》,根本戒!自動自發養成習慣。戒律是什麼?戒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把這個根本法完全做出來,就是我們的生活規範。這個規範不是規範自己,給別人做規範,叫自行化他。自己真正都做到了,這就不是凡人,是聖人,小聖,具足大聖的基礎。
這個六度是有順序的,為什麼?後後勝於前前。沒有布施決定不能持戒,沒有持戒決定不能忍辱,沒有忍辱決定不能精進。這好比六層樓一樣,第一層是布施,第二層是持戒,前面的基礎沒有打好,後面全落空了。布施,徹底放下,你才得清淨心,清淨心才能持淨戒,淨戒裡面得平等心,後面是覺而不迷。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你放不下,你把這都當真的,不知道宇宙之間所有現象是假的。佛的比喻說得好,夢幻泡影,是一場夢,夢裡好像是有,醒過來什麼都沒有,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要起心動念去控制它、去佔有它?錯了!諸佛菩薩從來沒有支配的念頭、佔有的念頭、控制的念頭,沒有,根本沒有這個念頭,佛菩薩是隨緣妙用。妙用是什麼?妙用就是心地清淨平等覺,就是妙用,能隨一切緣,心裡頭沒有改變,沒動心,清淨平等覺,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妙!高!所以他永遠不染污,永遠不動搖。沒有高下是平等,沒有染污是清淨,六波羅蜜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全用上了。用不上不行,用不上是假的,用不上這就是佛學,不是學佛,學佛是全用上了。
佛學是知道佛怎麼怎麼說的,與我不相干,我行我素,我的思想行為跟它決定不相應,這叫佛學。學佛之可貴處就是全部都落實了,沒有一樣不落實。布施裡面有三類,有財布施,財物,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憐憫心,看到眾生有苦難會全心全力去幫助他。持戒是守規矩,這個戒有佛制定的,那是出世間的標準;有世間禮儀、法令規章,這是世間法,統統要遵守。遵守佛的教誨,能超越世間,遵守世間的戒律,世間人生歡喜心,是度眾生最好的緣分,我們講法緣。他的規矩、法令規章你要不遵守,人家可能不容許你在這個地區講經教學,這個緣就斷掉了。所以遵守世法契機,遵守佛法契理,理機雙契這是大乘。
第三個「忍辱」。辱是特別為中國人說的,中國古人,現在無所謂了。中國古人對於恥辱看得非常重,古書裡面我們看到,「士可殺不可辱」。士是什麼?用現在的話說,知識分子、讀書人。讀書人殺頭他不怕,你置他於死命他不在乎,你要是侮辱他,那個可嚴重了,他受不了。當年翻經這些法師看中國讀書人把辱看得這麼重,所以這個忍下面就加個辱,忍辱。這意思是說辱可以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所以這個忍是樣樣都要忍,特別是處事待人接物要謙卑,這個要忍。你的知識、智慧比人高,你的德行、才藝比人高,你在人之下,你服不服氣?很多人不能忍受,他不如我,他為什麼在我上面?這個道理世間人不了解,他能在你上面是他有福報,你雖然有智慧、有能力,你沒有福報。這個因果是前世修的,你前世修慧不修福,所以你的智慧德行高過別人;那個人前世修福不修慧,結果他福報很大。看中國歷史,歷代的帝王福報大。劉備還不錯,劉備的兒子就很差勁,阿斗,諸葛亮屈居在他之下,那要不能忍,諸葛亮就可以告老還鄉不幹了。他真有這個意思,劉備死的時候把兒子付託給他,而且話講得很清楚,他真的不行你就取而代之。這個話說出來之後,諸葛亮就死心塌地去輔助阿斗。為什麼?不能做出不仁不義的事情來。阿斗雖然不行,他的地位是帝王,諸葛亮是臣子,這個要忍,不忍怎麼行?你在中國歷史上看到許許多多一些名人,哪一個不修忍辱!《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成就,第一個因素是什麼?能忍。也就告訴你,你不能忍你會徹底失敗,一無所成,你能忍就有大成就。忍辱的力愈大成就也愈大,不能不知道。
這個六條,條條境界都是深廣無際,而且它是重複的,今天科學家的術語,它糾纏在一起,有慧眼的人會看得清清楚楚。什麼都要忍,我們日常生活要忍,不要去跟人比賽,別人有我也要有,我要追上他,趕不上他好像沒面子,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人生在世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一點要懂,真正的幸福是身心健康、清淨自在。無論是生活、是工作、是進修,沒有一樣不是自己喜歡的,這就是最幸福的。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幹自己喜歡幹的事,這不容易,不受外頭境界干擾,不受外面的影響,這個人是真正幸福。
在中國歷史每一個朝代你去看,傳記裡頭有一篇叫《隱逸傳》。我在年輕的時候對於這一部分看不懂,這些人有德行、有學問,為什麼不出來替國家社會做一點好事,他去隱居,過他那種清淨悠閒的生活,不出來幹事,對於名聞利養沒興趣。這些人歷史上還要給他立傳,憑什麼?想不通。以後年歲漸大了,閱歷比較深了,才恍然大悟。這些人真有能力、真有學問,他們一生過安分守己,一生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他提升他靈性的境界,不問世間事,過的是高度精神生活,帶給社會安定和諧,他有功。在一般人沒有這種修養,有能力,他到社會上拚命去爭,他不服氣,社會會動亂。他們有能力、有知識、有方法、有手段,不用,這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佛法裡頭說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天下太平。每個人都爭,每個人都求,社會就動亂了。他們不是沒有能力的人,不是沒有智慧的人,不是沒有方法的人,他什麼都有,樣樣具足。所以歷史上要給他們作傳。他們的心行是社會一般真正有學問人的典範,不會出來做事,你要邀他出來做事,你去求他,像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才好不容易把他求出來,不願意!現在的社會不一樣,有才華、有能力全部出來都爭,社會就亂了,誰都不服誰,個個要做頭,個個當老大,天下焉能不亂!
《隱逸傳》裡頭這些人他們什麼都不做,他們所表的這個功德非常之大,就是不爭不求。不是沒有能力,有能力爭而不爭,有智慧去求不求,這才了不起,他是社會上一個定心丸。一生喜歡過田園生活,自己耕一點地,有一點點收成,夠自己一家生活,古人講五畝之地,種一點糧食、種一點蔬菜,一家就可以飽暖,他就很快樂。這些人多半讀書,而且有著作流傳後世,他們的著作大概都收在《四庫全書》裡頭。這個人沒做過官,自己的生活也相當貧苦,不富有,生活勉強可以過去,很多。這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方東美先生所謂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做大官、發大財,不是的。
這些隱居的人,包括出家的、學佛的、修道的,還有一些大儒,他們一生不出來做官,教學,在從前教私塾。私塾多半是私人家庭的子弟學校,他教得好,接受這個家族的禮遇,他負責教底下這一代。非常清高的事業,為家庭培養人才,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自己不做官,學生做官。這個都是屬於忍辱,不能忍做不到。有機會也不出去,六祖惠能大師,武則天召見他,武則天是皇帝,唐朝中宗皇帝召見他,他都不應召,說身體不好,不能遠行。一般人覺得這很榮譽,他不接受。像這些事情,哪些應該要接受,哪些可以不接受,這是智慧去抉擇,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正法有大利益的,非去不可,於社會、於人民有大利益的也要去,如果與這些不相干,搞個人的名聞利養,可以不必去。不去你已經得到了,無需要這種形式。
能忍才能精進,精進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不能學多、不能學雜、不能學亂。佛在經上講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但是佛法,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論,平等的,為什麼?每一個法門都通大般涅槃,都可以達到,這就平等。引申這個意思,還能包括這個世間所有的學術,今天講的科學與哲學,他們講的知識,這些知識要是專攻,也能夠達到阿賴耶,八地菩薩的知識他能達到,要專攻,不專攻不行。量子力學專攻一門功課,就是小而無內,他就專門搞這個。搞到最後,這就把物質分,愈分愈細,愈細還要分,分到最後,物質分到最後,最後沒有了,那不就是佛法講的鄰虛塵嗎?鄰虛塵再分就沒有了,物質現象沒有了,科學家發現了。沒有了,變成一個什麼?波動現象,物質沒有了。波動是能量的波動,這個能量是什麼?是意念,念頭。所以就發現原來念頭是物質的基礎,物質是從意念變現出來的,意念這個波動糾纏在一起產生了物質現象,這麼來的,物質是假的。
念頭從哪裡來的?無中生有,突然冒出來,立刻就沒有了。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現象佛說了,念頭也不是真的,它是個生滅法,真的不生不滅,那是真的,波動是生滅法。但是這個發現糾正現在一個觀念,那就是心理跟物理現在是分開的,心理學、物理學,科學這個發現,心理、物理分開是錯誤的,它不能分開,它是一不是二,把它分開,造成很多錯誤的概念,最近科學家提出來,不能分開,提出來「以心控物」,這是一個新的觀念。說明什麼?我們的念頭可以改變物理的現象。頭一個,我們身體是物理,這是物質。如果以心控物是真的,人可以不老,人可以不生病。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有例子。什麼例子?佛講的實報莊嚴土就是以心控物。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人有物質現象,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他不老、他不衰、他不變。什麼原因?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他完全是真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妄心,妄心就是波動現象,到實報莊嚴土,波動現象沒有了,真心是平等的,就是清淨平等是真心,這個心現前,所以人不老、不病、不死。到無始無明最後那個習氣,那一點習氣斷盡了,他就進入常寂光。進入常寂光,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連實報莊嚴土都不是真的。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只有常寂光是真的,常寂光沒有任何現象,所以它是真的。有相全是虛妄,沒有相能現一切相,這是什麼?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
所以要精進,一門就是精進,精就是精一,進就是前進。精的反面就是散亂,散亂的心不會有成就,你學的東西很多,廣學多聞,一樣都不精。科學家精進,他就研究那一點。德國的普朗克一生就研究物質,物質到底是什麼,他把它搞清楚了。世出世法要成就都是精。早年我在台灣,我住在韓館長家裡,住了十七年。韓館長家大概隔兩家,第三家是天主教堂,神父方豪,方豪神父。年齡跟我差不多,大概大我二、三歲的樣子。這個人初中畢業,一生專攻宋史,宋朝這一代的,宋史,在台灣是宋史專家。初中畢業,專搞這門東西。他沒有學位,但是學校請他做教授,不但請他做教授,政治大學請他去做文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一門!宋朝的典章制度他完全清楚,說得頭頭是道,如數家珍,你不能不佩服他。他要是搞二十五史,那就不行了,他的精力、時間全分散了,只搞這裡頭的一樣。中國老祖宗、釋迦牟尼佛都教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很有道理。佛說,你這一門通了,門門都通。這一部宋史通了,一部通了,治國平天下的那些道理他都懂,換句話說,他可以做帝王師。
天主教的神父,因為跟我做鄰居,我們常常往來,他看到我有收藏《大藏經》,很有興趣,借去看,看了之後回來告訴我,他說你們佛教所講的,好像是曾經到過天堂,親眼看過。我說是,沒錯,他們經典講天堂沒有佛講得那麼清楚,我說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是怎麼去的?禪定當中去的,禪定當中空間維次沒有了,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現在科學證明全是假的。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先後,過去你能看到,未來也能看到。
所以這些預言裡頭所說的,我曾經向李老師請教過,預言可不可以相信?老師告訴我,預言在中國古代是分成兩大類,第一大類是一般離不開數學,中國古時候都離不開《易經》,從《易經》卦象裡面推演出來的,這是有根據的。但是那個推演是精密的數學,一點都不能差錯,錯一點點,跟事實就不相應,真叫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非常精密,完全看推算的這個人。像袁了凡遇到的孔先生,那是相當高明,對於一個人個人命運、你家的命運、國家的命運都能推算出來,但是準確性確實有質疑。第二類型就是禪定當中見到,那是真的。老師舉了一個黃檗禪師的預言詩,那是他從禪定當中見到的,那就很可以相信。但是這裡頭有沒有變化?有變化。為什麼?特別是六道裡頭的事情,六道裡面的事情剎那剎那都在變化。他那一天所看到的是那一天當天的境界,他也能看到好像一千年、一百年將來的事情,他也看到。看到是他那一天所看到的,再過一百年是不是那個樣子,那就很難講,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世間的事情每一天都有加減乘除,我們個人命運也如是,你行善就加分,行大善就乘,有惡念就減分,大惡就除,天天加減乘除。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大致上說得差不多,可以相信;如果加減乘除幅度很大,那起的變化就大了。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對這些預言的看法就不會迷惑,就能看得很清楚。
總的一句話,那就是六道苦。佛說的苦集滅道,世間是真苦,這個世間包括十法界。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雖然是淨土,無明沒有破,法身沒有證得,還是離不開苦。最苦的,六道輪迴,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到了還會墮落,爬到最高的頂樓,最後還會摔下來,這個太苦了。佛菩薩勸我們,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下定決心早一天離開輪迴,這就對了。離開輪迴最有效果的方法,最有把握的方法,我們肯定能成就的,無過於念佛法門,換句話,就是無過於這部經。所以這部經在娑婆世界、在六道裡頭,可以稱為度眾生的第一經,信願持名是度一切眾生的第一方法。我們能掌握到這一點,問題就不難解決。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下定決心,決定不變更、不動搖,這一句佛號念下去,沒有一個不往生,這叫一了百了。不能再搞別的方法,搞別的方法時間太長,要受很多的辛苦,就這一個方法,妙絕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恭錄自凈空法師講《凈土大經科注》02-037-0164)(歡迎轉載!請勿妄加評論,因果自負!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人生:一半紅塵,一半凈土;一半前世,一半來生;走過一半,剩下一半;暮然一驚,人生已過一半!
※布施應如何發心? 中國佛教凈土網----索達吉堪布講述
※大安法師:學凈土宗須下鈍功夫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一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