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的殼,官場小說的核
王躍文的轉型?
《大清相國》據說是王躍文殺入歷史創作的「轉型之作」。小說寫的是順、康之際的名臣陳廷敬,從莘莘學子歷經宦途坎坷,終於成為康熙朝謀國重臣的歷程。版權頁上的圖書定位是「長篇歷史小說」。長篇、歷史、小說,「長篇」沒得說,48萬字。「歷史」就存疑,終於還就是「小說」比較靠譜。
王躍文是「官場小說的一面旗幟」,而今卻換個碼頭討生活,總讓人疑心他整了容換了頭面,葫蘆里賣的還是舊藥。四十八萬字一一過眼,預見果然不謬。何以證之?我在2001年,曾為王躍文的《梅次故事》寫過一篇書評,其中一些斷語,完全可以移作《大清相國》的評論,如:
「朱懷鏡必須在官場中敷衍折衝、媚上和下的無奈處境,被解釋為只有這樣,他才能留在有利的位置上,為老百姓真正做點事。」
「王躍文讓朱懷鏡處處體會到居高臨下的成就感,卻又不斷滋生出違心行事的悲劇感,將這些行為是否合理合法的辨析,轉換成主人公感情的挫折和訴求……實際上是提供了一個圓滑處世通曉官場手段又能為民做主奉公守法的『好官』範本。」
「這樣,《梅次故事》就擁有了官場小說的雙重功能:既揭開了普通民眾渴盼探知的官場內幕,又為憤慨官場黑暗的讀者提供了心靈撫慰。」
只需將「朱懷鏡」換成「陳廷敬」,便與《大清相國》若符合節。這充分說明,這部小說的內核仍然是王躍駕輕就熟的「官場模式」。
然而且慢,官場小說的核,歷史小說的殼,一魚兩吃,世上哪來那麼便宜的事?《大清相國》必然會遭遇「戲說歷史」的質疑。
何必非要學歷史
聽過一位史學家當面質問王躍文:你寫此書,用了多少時間看史料?王躍文老實答:一年多,基本史料都看了,但二手居多。史學家曰:能多看兩三年就好了。
不能說王躍文沒在史料上下功夫,一年多時間,能讀完陳廷敬作品、《清史編年》康熙朝、《清史稿》相關傳記,已經頗不容易。再有兩三年工夫,最多不過將有關檔案看一遍,但是典章、制度、稱謂、名物、場所、景緻……這些組成「氛圍」的東西,沒有基礎的人,十年工夫也未必摸得清。
偏偏歷史小說,人物可以虛構,性格可以重塑,心態也可以懸想,這些硬傷卻萬萬犯不得,因為它們會將讀者從「真實想像」中抽離出去,從而將苦心營造的閱讀氛圍毀於一旦。這便是歷史小說的難寫之處(金庸武俠為他人不可及,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你非要說:我的歷史小說就是寫給沒文化的人看的,反正他們也看不出任何「硬傷」。如此不負責任地抬杠,何不幹脆歸順「玄幻」陣營?
然而,要真讓有志於歷史創作的小說家都去下十年苦功,俟河之清,人壽幾何?我看就沒有這個必要了吧。但是小說家和出版商應該依照西方慣例,請一位研究該時段的學者,為書稿把關,雖然會增大前期投入,卻也能增加作品的美譽度,仔細算算,還是划得來的。
官場小說一脈相傳
「有沒有官場文學」一直是當代批評界爭論不休的命題。我的看法是:王躍文為代表的官場小說,與李伯元、吳趼人為代表的晚清譴責小說一脈相傳,如前所說,既滿足了讀者的窺隱心理,又撫慰了受眾的憤慨之情。只要官僚體制存在,潛規則不廢,這種文學樣式一定存續不絕。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批評譴責小說「辭氣浮露,筆無藏鋒」,這句話移來評論如今的官場小說,也算貼切。《大清相國》里的人物,其實都算單面,無非是利益驅動,陳廷敬、明珠、索額圖,加上一個伺機而動的高士其。在他們鬥法的過程中,史稱英明有清第一的康熙,反而顯得耳軟心活有如唐僧。敘寫歷史人物盡可自出機杼,但這樣的康熙,明顯是為呈現忠奸鬥法慘烈而犧牲掉的角色,其作用大致相當於傳統戲台上的「昏王」。
另外一點,《大清相國》也很像晚清譴責小說,即筆觸雖及於朝廷上下,《官場現形記》卻是寫佐雜小吏遠精彩於方面大員,《大清相國》則是寫具體事務頗見精神,寫經國大計虛頭巴腦,明顯是作者興趣不在於宏觀的歷史思考,而在於「世態人情」的刻畫。
應當指出,王躍文的官場小說,包括《大清相國》,對於前人的譴責小說有超越之處。魯迅在《小說史大略》(《中國小說史略》前身)里比較《官場現形記》等小說與「真正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區別時,指出譴責小說「共同懺悔之心少」。李伯元自詡《官場現形記》是一部「官場教科書」,意即此書可以匡正人心,話里話外,都是把自己先摘出來的。小說作者不去體會書中人物的內心甘苦,只是一味諷時罵世,痛快是痛快,深度卻有限。
《大清相國》能夠設身處地體會陳廷敬的難處:為什麼明明知道山東巡撫枉法徇私,仍然不能參他,只能保他?這就涉及到法家所謂「勢」、「術」、「權」等政治思想了。參,不但是不能救濟山東災荒,反而會把自己賠進去;保,雖然不能逞快於一時,卻可以達到自己想要救民水火的目的。兩相權衡,陳廷敬選擇後者。這樣的舉動從儒教道德評判來說,近於「自污」,確實不是一般的「清官」、「能吏」可以做到的。《紅樓夢》里借寶二爺之口批判的「文死諫」的「直臣」,也是斷不肯自污的。陳廷敬能為百姓承擔生前身後罵名,確可稱為大勇。
而中國傳統政治運作的複雜曖昧之處,就在這些地方,陳廷敬超越不了,幾百年後的中國社會,仍然超越不了。《大清相國》對此沒有評判,似乎是對陳廷敬寄予同情。一部官場小說數十萬言,不僅僅與讀者一起宣洩痛罵,而能留下這麼一個讓人掩卷三思的問題,總算不白費了讀者的眼力與工夫。
推薦閱讀:
※晚清官場「三屠」,其實都是頗有能力的封疆大吏
※官場亂象:揭秘官太太的「男寵團」1
※官場「勾兌文化」的主要表現及危害
※一粒扣子
※晚清官場怪狀:一件小事看透這個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