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夕現象看是誰在扭曲你的愛情觀

七夕是情人節嗎?

七夕被當成情人節,無非根據依附在七夕當天的核心故事,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但是,廣大國人並不知道,這個所謂的傳統情人節,其實只有十五年。

如果去看十五年以前的報刊、雜誌,絕不會有所謂七夕情人節的說法。那麼七夕情人節是怎麼來的呢?

西元2002年,由河北省文聯、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石家莊市文聯等單位聯合發起了「七月七愛情節」,這可以說是當代慶祝七夕活動的開端性事件。這幾天里,石家莊舉辦了慶七夕書畫展、廣場慶典、表彰金婚夫婦等活動;還舉辦了一場七夕節文化研討會,參會的文章,編為《七夕文化論文集》出版。

在今天看來,無非借勢造勢的那種所謂文化節現象而已,這種事在如今的中國可謂多如牛毛。一般都由商業為核心,再批戴「文化」甚至是捆綁文化的帽子而成。什麼書院搞曬書節,茶館搞茶文化節等等,造節日現象已經是時下一種糜爛的文化爛粥。但一般造的文化節影響不大,頂多變成他們自己每年當個噱頭慶祝的日子,並不能成為全國節日。那緣何造的七夕情人節又影響如此之大,瞬間成為全國人信以為真的情人節呢?

河北省文聯主席馮思德先生是當時的重要策劃人,他在當年的開幕式上講過一段話,這段話其實把「七夕愛情節」的動機說得清清楚楚:

去年12 月,在中國文聯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江澤民總書記在報告中再三強調了弘揚和振奮民族精神的問題。在討論中,我重提了日本七夕節的話題。石家莊市文聯主席袁學駿同志便找到我,說他想與省文聯聯手張羅一個節,與西方情人節相抗衡。想來想去,最好還是把我國的七月七乞巧節撿起來,重新定義一下,然後大張旗鼓搞一個中國的愛情節。

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全國都在過的七夕,最開始實際上是策划出來的。而這段話的關鍵字,反映我們國人心態的,其實只有兩個:

一、日本七夕節。

二、西方情人節。

其實,這是一場利用了國人的「愛國情懷」而製造成功的情人節。西方有情人節,而中國沒有,這種迫切要比拼一較高下的錯誤愛國情懷,是能夠製造七夕情人節成功的民眾基礎。

在五四運動和文革以後,對中國傳統不加選擇的破壞下,傳統成為一個羞恥、落後的代名詞,傳統節日當然就莫名其妙的遭受了本不該承擔的破壞。早年法定假日之中,鮮有傳統節日放假,當然,除了過年,這個傳統習俗是巨大的,無法輕易破壞。但其實過年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近年由於國外特別是漢字文化圈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挑戰,這才激發了政府對傳統節日的部分認識,也才有了端午、清明等節日的法定認可。

十五年前,七夕在國內其實還是默默無聞,大家雖然清楚是個傳統節日,但沒有要過節的意思。而在東海的島國上,日本是過的如火如荼。日本人從古到今,就有慶祝七夕的傳統,從未間斷。而且在日本場面非常盛大。比如秋田縣湯澤的七夕繪燈籠祭、岩手縣陸前高田的海上七夕祭、仙台七夕祭、青森縣弘前的眠流祭等。神奈川縣平冢市,每年舉辦規模盛大的七夕祭,5日至8日四天中,就有三百多萬參加節日集會。

在七夕節日中,最活躍的是小學生。他們參加上街遊行,還在各種彩紙上寫下願望,貼在竹子做的飾品上。甚至還有「願朝鮮的導彈不要打到日本來」。

日本的七夕慶祝,似乎也有愛情沒啥關係。他們也不是原創,而是從唐宋傳過去的。唐宋時期,七夕不像今天這樣冷淡,而是全民性的節日,不亞於上元節。由於七夕在本土的冷淡,而在日本歡慶,這讓國人感到不滿以及憂慮。就像端午節被韓國申遺那樣。

有西方情人節和日本七夕歡慶的兩個文化壓力,似乎搬出七夕塑造成中國情人節來對抗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很是合理。但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關鍵點在於如何正確的認識七夕文化。七夕真的可以定位成情人節嗎?

有關七夕故事中的主角也許有話說。

大家都知道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但知道他們是怎麼演變的嗎?從天文學上來說,牛郎與織女星隔著銀河,牛郎星距地球16光年,而織女星距離地球26.4光年。也就是說,牛郎和織女根本就不在以地球球面為基準的同一個平面上。而牛郎織女最早也沒有愛情故事。

織女,只是漢濱女神。織女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篇》,和牽牛星是隔著銀河相對的兩顆星,彼此之間沒有關係,也沒有神格化和人格化。後來的劉安在《淮南子》中第一次提到:妾宓妃,妻織女。《春秋元命苞》提到:織女之為言,神女也。第一次神格化,織女變成一個女神,但還是沒有和牛郎有愛情故事。只是到了班固時期,《西都賦》中提到: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說: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這是首次將牽牛織女具象化到人。但就算如此,也還沒有愛情關係。直到《文選·洛神賦》李善註: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隨即在《古詩十九首》中有了正式的文學描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在《牛郎織女》中,故事得以展開。《月令廣義》引《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在這個原始版本故事中,其實算不得上個真正的愛情故事,更像個教育故事。

第一,織女是天帝之女(注意是天帝,而非玉帝。有的版本為天帝之孫女),如此尊貴的身份,她還需要勞動,在天河以東年年織布,這證明天帝家族的家教還是很嚴的,不會嬌慣孩子。

第二,織女年年織布,以至於容貌不暇整,也就是疏於打理,本來是個美人都不美了。而且還沒有同事,獨自一個人。天帝看她獨處不忍心,就讓她嫁給河西的牽牛。證明嚴父的嚴之外,並非無關愛。

第三,織女牽牛結婚後只知享樂,織女荒廢了本職工作。這下天帝怒了,責令她回到河東,只允許一年見一次。

這怎麼看都不像個愛情故事啊,明明就是說教的故事。而最早記錄在七月七日相會的應該是《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鍼(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綱於瓜上,則以為有符應。」正是由於原本就是個教育故事,教育人們不要荒廢了本職工作,而作為傳統男耕女織的中國社會,女孩的日常工作就是織。所以也就是「乞巧」的來源,到了七月七日祈求心靈手巧,能織出好東西來。

而為什麼要以七月七日為他們故事中的見面日呢?這大概是遵循了周禮。《史記正義》中解釋《史記》中的野合:男八月生齒,八歲毀齒,二八十六陽道通,八八六十四陽道絕。女七月生齒,七歲毀齒,二七十四陰道通,七七四十九陰道絕。婚姻過此者皆為野合。意思是女子在十四歲之前和四十九歲之後結婚被周禮視為「野合」,不正當的婚配。而男子在十六歲之前和六十四歲之後結婚視為「野合」。女子之數在七,男子之數在八。七月七日正是女子雙七之數,在這一天乞巧正暗合周禮。而把故事鎖定在七月七日這個人名叫成武丁。《續齊偕記》中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當問:『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去後三十年當還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猶雲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

也就是說,七夕並非愛情相關,而是教育和乞巧有關的節日。

七夕故事如何扭曲的?

隨後,人們可能覺得這樣的故事還不夠教育,於是要讓他們的故事變得更加凄慘些。唐代之前,七夕確實只是單純的乞巧,但僅限於女孩幾個閨蜜相約在家裡自己玩,還沒有發展到走出來成為公眾習俗。到了宋朝,七夕變得異常熱鬧,儼然變成一個全民節日,大家都盛裝出席。除了女孩的乞巧活動,還有最引人注目的賣一種泥娃娃。這種泥娃娃被稱之為「摩睺羅」。摩睺羅成為七夕節日上一個標誌性的物品。顯然,這摩睺羅一聽名字就不是本土的。那麼它又是哪裡的呢?

摩睺羅,實際上是中亞紀念塔穆茲的習俗。這位塔穆茲不是那個踢足球的,而是巴比倫神話里水神恩基(Enki)的兒子。他被冥府女神扣留在陰間,幸而得到愛情女神伊什塔爾的幫助重返人間。這本是一個愛情故事。中亞傳說中,塔穆茲死去的時候是七月,要在這時舉行儀式紀念。後來這個傳說,隨著西域胡人來到中原,和同樣是七月的乞巧節、佛教的一些辭彙融合起來,就成了宋朝滿街大賣的泥娃娃摩睺羅。

宋代摩睺羅塑像

這種摩睺羅一度成為未出閣的女孩想像中的異性對象。有這樣一個故事記載:宋朝有個女孩,買了一個喜歡的摩睺羅,吃飯睡覺都抱著。一天晚上,忽聽外面有人吟詩:「綉被長年勞輾轉,香閨還許暫相偎。」隨即一個美貌少年揭簾進來。女孩「遂與之合」。「合」了一夜,少年留下一個金環。女孩早起發現金環是土的,這才發現是自己的那個摩睺羅身上的。於是知道是這個摩睺羅成精,把它砸碎了,就再也沒有怪事。

這事放在今天來說,無非是女孩長大了開始思春,做了一場春夢而已。但是異域的文化伴隨,讓原本純正的乞巧開始變得面目全非。牛郎織女的故事也開始豐富和扭曲起來。

從烏雀搭橋開始,到牛郎身份的捏造,下界貧苦人家,受哥嫂欺負餵養了一頭神牛,在神牛的幫助下娶得織女,天帝不許,責令河東河西分開。故事開始變得扭曲,也並沒扭曲得那麼厲害。到了當代,徹底扭曲成一個拐賣少女案,還被人津津樂道,在七夕情人節的推手下,被當做美好的愛情故事。

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子的:

天庭中央大學紡織學院雲錦系22歲的女大學生,一次暑假與學姐們一起外出遊玩,來到一個美麗的山村,在空氣質量不太好的城市呆得太久了,見到了清澈見底的小水庫,興奮的女學生們紛紛脫下衣服下去洗澡。卻不曾想到被村裡的老光棍無業游民牛郎牽著一頭老黃牛路過此地,牛郎本來就是流氓,偷窺洗澡這麼好的事當然不放過,然後色性大發看上了她們,老牛趁機給主人獻計策,偷走她們的衣服。正在偷衣服的時候,驚動了在洗澡的學姐們,她們紛紛上岸穿上衣服逃走了。然而倒霉的織女衣服被偷,無法上岸,牛郎趁機威脅織女,並強行將其帶進村裡拐賣。織女哭著想要回家,牛郎不許,到了晚上牛郎要上織女的床,織女堅決不肯,憤怒的牛郎強姦了織女,並把她關在黑屋裡,若有反抗就暴力相向。織女從此失去了人身自由,也不見學姐們前來營救,被迫在山村生活。然而織女並沒有放棄,總想找機會逃走,然而村裡人並沒有要幫助織女逃走的意思,反而幫助流氓牛郎,若要逃走就會拳打腳踢。織女為牛郎生下一男一女之後,牛郎終於放鬆了警惕,織女終於與自己父母天帝和帝後取得聯繫,由於村民阻撓,帝後只好悄悄偷走織女。當牛郎發現後,憤怒的他帶著兒女要去追,結果在大河處被阻礙,黃牛主動提出要幫助牛郎,牛郎殺了當初的媒人黃牛取得牛皮穿上,飛上天要追回織女,到了天河變被阻擋。織女最終逃出魔掌,但因思戀自己兒女,每年去河邊悄悄見一次。

我不知道故事為何要發展成這樣噁心,更不知道這是怎樣的愛情價值觀。流氓、變態、暴力、綁架、限制人身自由、村民集體綁架、黃牛主動幫凶、還殺了媒人取得牛皮,而織女雖然逃出了魔掌,還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這樣的故事你說是愛情故事?真是玷污了「愛情」二字。

回到話題,我們如果把這樣的故事當做愛情典範,不知道會被愛情價值觀會扭曲成什麼樣。七夕從來都不是情人節,造情人節以來只有十四年。更談不上傳統。原本的牛郎織女故事也只是教育故事,並非愛情故事。那麼我們需要這樣的情人節嗎?特別是女孩,你希望你被一男的耍流氓、玩變態、暴力限制自由這些嗎?

誠如是,中國傳統里沒有以情人或是愛情命名的節日,但不代表沒有,元宵和上巳不就是嗎?更不代表這就是自卑,需要造一個節日出來對抗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

也許有人會說,管那麼多作甚,有一個七夕當做情人節也好,但這種扭曲愛情價值觀的故事真的不會影響後世嗎?還有一點法治思維和公德思維嗎?對於很多廣大青年來說,大概除了清明節、中元鬼節沒有過成情人節之外,其他的都成了情人節吧!那麼,你還配提「愛情」二字嗎?


推薦閱讀:

單身狗如何優雅地過情人有關的節日?
本周知乎十大熱門問題丨你收到最奇葩的禮物是什麼?
「七夕」禮物,你準備好沒有?
七夕話鴛鴦之「愛情擔當」
娃娃機運營場地活動策劃分享

TAG:愛情 | 愛情觀 | 現象 | 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