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虛法師:《洞見和真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27)大乘菩提樹 真偽明鏡台
大乘菩提樹 真偽明鏡台
下面我們進入凈業第三福,看經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福,這是大乘菩薩道的一個基本行持。凡是想要修學大乘佛法的人,第一條,首重發心,你必須要發心,發什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的全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無上道心,也就是成佛度眾生的心。
這個菩提心的重要性,按照《華嚴經》的講法,已經嚴重到了非此即彼的程度。《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很嚴重!如果你不發菩提心,或者你發了之後沒當回事,忘掉了,然後你還是和以前一樣的,渾渾噩噩過日子,然後以一種妄想分別、自我貪著的心,來修諸善法,那麼這個時侯,即使你十善業道修得再好,凈業前兩福:人天福和小乘福你修得再好,那也還是魔業!因為你缺了菩提心,你不能圓成佛道,不能廣利眾生,不能給眾生帶來究竟解脫的真實大利,明白嗎?沒有菩提心,沒有解脫智,你前兩福修得再好,它們一個是人天福報,無常的,搞不好下輩子福大煩惱大,福多造罪多,誰曉得呢?對不對?另外一個是小乘福,它比人天福要好一些,但是它稍微有點兒自私,心量有點兒小,小乘的出離心是夠了,但是它沒有菩提心,沒有大願力,所以看上去未免顯得有點兒美中不足,不夠圓滿。因此佛陀才會在大乘佛法里,特彆強調這個發菩提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們求生凈土也是一樣的,最好最好,我們也能像佛菩薩那樣的,發起無我利他、徹底覺悟的菩提心,這樣去做人做事,這樣去念佛,就能和佛菩薩感應道交,得到最大的加持,然後往生也最順利,往生後的品位境界也最高,更容易得大成就,更能究竟徹底的利益眾生,所以佛陀在千經萬論里處處廣贊菩提心,道理就在這裡。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我們這部《觀經》,本經的這個凈業三福,它實際上是一個圓來的。那像凈業第一福是世間福,它強調的是世間善法的行持;凈業第二福則是出世間福,它開始強調出離心;這個第三福呢,大乘福,它又繞回來了,有了前面的這個凈業二福做基礎,由淺入深,它又繞回來了,這一繞回來三福就很圓滿了。這一福,第三福強調的是一種大慈大悲的入世精神,「勸進行者」,普度眾生,這個入世的心態和前兩種福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它既不同於普通人在世間打混的那種心態,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第三福的核心已經換成了無我利他的菩提心;同時,修行者還能始終保持著一種出離心,但又不脫離現實,所謂「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法」,這裡面起主導作用的最高原則,動力機制,不是別的,正是修行者發起的這個自覺自愿的大菩提心。
這個菩提心的究竟義理,最高境界,放在本經,說白了,其實就是我們所要求生的那個無量光壽的唯心凈土,真如法界,又叫做「自性彌陀」。我們發心要證入這個境界,要成就這個境界,就叫做「發菩提心」。所以本經的「發菩提心」,實際上指的是求生凈土,求證「自性彌陀」的這樣一種發心,換言之,我們求生凈土的這個願力信心裡,已經包含了無上廣大的大乘菩提心的種子。
所謂發心為因,成佛為果,你相信這個,而且你相信念佛求生,必得往生,這個就叫做「深信因果」。而不是說,你僅僅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不是「深信因果」,這個還不叫「深信」,你信的只是凡夫位的世間因果。那麼,你相信有六道輪迴,相信有涅槃解脫,你相信依照佛陀的教導,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就一定可以超出三界,了脫生死,證得阿羅漢道或辟支佛果,這種「信」已經涉及到了很深的出世間的因果層面,很了不起,但是還不夠究竟,還不圓滿,所以也還算不上是「深信因果」。
我們這部《觀經》里講的因果,是指大乘了義的圓頓因果,這裡的深信,是指相信佛智佛力,相信凈土,相信阿彌陀佛,相信念佛必得往生,相信凈土法門是如來果地的境界,果地的修法,乃至相信一句聖號,相信這個萬德洪名里,已經完全包含了阿彌陀佛陀果地的所有功德!而我們現在,居然可以拿這個果地的聖號來作為我們修行的「因」,世界上還有什麼是比這更殊勝的呢?這個果覺的妙果和因地的妙因交融在一起,佛力顯現,就能讓我們在十念乃至一念當中,頓然橫超,往生凈土,就像曇鸞大師說的,「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所以那些相信這個因果的人,那真的是太有福、太有福了!這個人往生解脫已經是鐵板釘釘、不可改變的事。而且,此人往生後,在佛力的加持下,居然很快就可以證入不退轉地的大菩薩境界,成為阿鞞跋致,乃至成為一生補處,這樣的妙因妙果,說實話,我們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所以這是無上的圓頓因果。
這個念佛法門,我們這個易行易證的念佛法門之所以讓人難信、讓人難解,它難信就難信在這裡,它難解也難解在這裡。但是現在難信我們卻能信,在座的諸位你們個個都信啊,對不對?這就是大善根!而難解呢,我們馬馬虎虎也能解,這就是大福德!這樣的大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都能具足,那麼我們怎麼可能不往生?我們當然能夠往生,這是毫無疑問的!你只要信佛念佛,這就是毫無疑問的!我們信佛念佛,乘佛願力,定得往生,這個是再天經地義不過的一件事,所以,要信到這個程度,才是本經所講的深信因果。
那麼,由此深信,進一步,光信還不夠,我們還必須要盡量地去理解、去了解,在這個圓頓因果背後深埋的玄妙奧理,我們要求解,所以我們還必須要「讀誦大乘」,讀誦大乘經典,這就涉及到聞思和解悟的功夫了。讀誦大乘經典是為了開智慧,獲得正知正見,然後以此「勸進行者」,上報四重恩,佛恩、國恩、眾生恩、父母恩,我們機緣一到,統統都要報,具體就體現在「勸進行者」這個入世的行為上。
所以如果有人說,你只要念一句佛號,或誦一部經就可以了,其它的經典你看都不要看!那麼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這個說法只適合那些不識字、不愛思考的人,不識字的人其實連一部經典都不用誦,他只要抱死一句佛號就可以了!只要抱死一句佛號就好!但是,對絕大多數識文斷墨的居士、修行者來說,這個說法恐怕就不那麼合適了,而且佛陀也沒有這樣說過,就算在凈土三經里,佛陀也沒有叫我們只讀三經啊,對不對?所以我們還是要以佛說的為準。
這個問題我以前其實和你們反覆說過的,當我們進入實修,當我們在心地上用功的時候,最好最好,要盡量專精!你是參禪的,你就專心參禪,抱死一句話頭;你是念佛的,你就老實念佛,抱死一句佛號!千萬不要貪多貪快,一會兒這一會兒那的,口袋裡揣了幾十種上百種咒語,個個都要念上一念。我問你,你想幹嘛?你是對你自己沒信心呢,還是對你所修的法門沒信心?還是說,你的欲求太多,貪著太多,所以你才要像攢錢那樣的攢了一大堆咒語?這是在修行嗎?像這些,其實都是知見不正,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正信引起的。
所以我們才要「讀誦大乘」,我們在心法上、在實際修持上要盡量的專精,但是在聞思上我們卻要盡量的廣博,我們提倡的是「博聞專修」,而不是「寡聞寡修」,這個道理我們在講《維摩詰經》的時候也講過的。一切大乘了義經典,包括小乘經典,我們只要有條件,那是能看就要多看,要盡量看,還要盡量的慎思明辨,要和專修實證結合起來,力求做到理事無礙、融匯貫通。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可以樹立起我們對無上佛道的透徹知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我們對凈土、對念佛法門的正確信解,所以讀誦大乘、廣博聞思這個環節,在修行中一般來講那是必須的,這個環節最好不要缺了,這點非常重要!
不過在具體讀誦的時候,有一個次第可能就需要注意一下了,尤其是對念佛的人來說,我們最好能夠先讀、多讀凈土五經。我之前不是向你們推薦了十五部必讀的大乘經典嗎?這十五部大乘經典里,大家最好能先把這個凈土五經給讀熟了,要先確立對凈土法門的一個正信和正見,要把信根牢牢地扎住,直到自己不再受到其它法門、其它見解的影響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再進一步,把讀誦的這個範圍擴大開來,去接觸其它的大乘了義經典,比如說《楞嚴經》、《圓覺經》、《維摩詰經》、《金剛經》、《華嚴經》等等,我們都可以去讀。能把這十五部經典都通讀下來的人,並且還能吃透,還能融匯貫通,那這個人已經可以說是絕頂的智慧了,很了不起,你生生世世都會受益無窮,得大受用,你信不信?所以,大乘經典不妨多讀,對那些行有餘力的修行者來說,其它的大乘經典那更是要多讀多誦,多多益善。因為這些經典,所有的大乘經典都是從佛陀的大覺悲心裡自然流露出來的,所謂的文字般若,智慧的結晶。通過熏習這些文字般若中蘊含的大智慧,我們才可以真正的明理,明理之後,我們才可以真正地去幫助其他人,去「勸進行者」,否則我們道理都搞不清楚,自己還稀里糊塗的,我們怎麼可能去說服別人、去勸進別人啊,對不對?那這個「上報四重恩」我們就報不成,就變成戲論了。
「勸進行者」是為了上報四重恩,我們聽聞了凈土法門,知道了念佛的好處,那我們就要把這個法門正確而善巧地廣而告之,讓更多的人都知道,都信解,都解脫,這樣自信教人信,「大悲傳普化」,這就是在真正的上報四重恩。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當做傳聲筒,我們也僅僅是個傳聲筒而已,明白嗎?這個身體就是拿來干這個的,修行者的這個身體如果不能拿來弘法利生的話,那和一般造糞的機器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不過依我個人的經驗,這個「勸進行者」的工作,並不是那麼好做的,首先在勸進的方式上你就要注意,然後在內容上你也要注意,你要看人來,你的方式和內容都要盡量讓人生歡喜心、生恭敬心才行,而且那麼深奧的道理、佛理你還要盡量給人講明白、講圓融了,否則搞不好效果適得其反還罷了,誤導了眾生,讓眾生誤入歧途,那才是最糟糕的!這方面我看到的深刻教訓有很多,具體是什麼我們就不說了,反正這些教訓最終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做法師的人,在法上,法師最好能具備一種慎重、開明而圓融的心態,你在法上盡量生動活潑的同時,還要盡量的嚴謹、謹慎,不能漏洞百出,否則那樣草率說法的話,也許還不如藏拙呢,還不如不說。
此外,勸進行者的時候還有一個心態需要注意,那就是你必須深入到大眾中去,不能清高,我這一點是針對出家師父講的。因為出家人比較出世,比較清凈嘛,所以在入世弘法這一塊上,有時候會把握不好分寸,他要不就是太入世了,所作所為混同世俗,變俗了;要不就是太清高了,像我認識的一些師父就是這樣的,脾氣古怪,他們有好東西也不願意跟別人講,或者挑人來講,他要看你順眼才會跟你講,我就認識這樣的師父啊,其實像我有時候也是這樣的人。還有的師父是清高過甚,他們乾脆就住在山裡不願出來了,好像生怕這個人世間的污濁空氣會把他們的明鏡靈台給染污了,像這種,就不是一個菩薩道行者該有的心態了。其實明鏡惹不惹塵埃,不是靠躲的,而是要投身其中,面對一切,然後才能看得出真偽的。所以,如果你真是一塊明鏡,那就不會「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了,除非你的功夫有問題,除非你的那塊明鏡是假的。因此,入世弘法的師父,「勸進行者」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點,做法師的固然不能流俗,但做法師的更不能崖岸自高,脫離現實,否則你皈依的時候、受戒的時候說要上報四重恩,你報在哪裡啦?而且,我聽說,真正的好鋼,那是要在大冶烘爐里反覆錘鍊、反覆錘鍊,不怕失敗,然後好不容易才能得出一塊的,所謂的「百鍊成鋼」,這個成語講的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有很多法師,他們在「勸進行者」這方面,其實都是很有意識、做得很好的,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慧律法師、妙華法師、大安法師、清凈法師等等,他們的言教和行持給了我很多啟發,從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好東西,所以我心裡很感謝他們!
嗯,好像有點扯遠了是吧,那麼,關於凈業三福的修行我們簡簡單單就先講到這裡,這還只是簡單的講。下面我們就一起進入凈業三福的總結段落,請大家看經文。
(待續)
----------------------
龍象講堂網路聯繫方式:
大虛法師微信號:lhdxfs197219
推薦閱讀:
※如意法師:菩薩的度生特質
※聖嚴法師:四眾佛子共勉語
※已往生者需要祭祀嗎?|《印光法師文鈔》
※凈空法師:七種法供養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慧律法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