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除一切苦」:趙孟頫這件神品《心經》,七百年後仍在普度眾生 | 畫事
畫事君說
今天這篇文章是兩個月前開始寫的,一直寫到昨天才寫完。
每次寫幾句,就開始想到一些終極的東西,思維激蕩,而又心智脆弱,非常耗神。
因為主題是《心經》。
很多人會讀心經,寫心經,掛心經,在做噩夢時念幾句心經,在事情不順時抄幾遍心經。《倚天屠龍記》里謝遜僅憑著念誦《心經》就挽回了走火入魔的義子張無忌。
《心經》其實並不是俗世意義上的符咒,一念就加官進爵,家宅平安。但是上千年來,經過無數高僧大德們的念誦、抄寫、加持,使得它有一種神奇的正面作用,能夠讓人在恐懼時得到安撫,焦慮時獲得平靜,心神渙散時得到凝聚和專註——即便你不太懂《心經》準確的意思。比如,我有時候在做噩夢醒了之後,會念幾句心經,會比較快地從驚恐的狀態脫離出來。
但實際上,《心經》不是向外求的手段,而是向內探索的法門。它不單純是一個保佑的經文,也不僅僅是一道護身的符咒。
它不是一個工具。
《心經》短短260字,是世界的真相。
歷代有不計其數的人寫過《心經》。在藝術上有較高價值的,古代比如歐陽詢、王羲之、文徵明、近代如弘一、吳昌碩、于右任等等,我自己收藏了方召麐和董橋寫的《心經》,此外,每個會寫書法的人,一定都寫過《心經》。
王羲之
歐陽詢
文徵明
吳昌碩
弘一法師
今天我們要談的這本,是元代最著名的藝術家趙孟頫寫的。
趙孟頫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北京保利2017秋【百代標程】專場拍品
心經有很多人唱過,如今比較出名的應該是王菲的版本,但我不太喜歡,神秘的感覺太重。心經應該是溫暖堅定的,齊豫的聲音就很對,像女菩薩。大家可以點開一邊聽一邊看今天的文章,應該會感到久違的專註和安靜。
兩個月前,北京深秋入冬時節,我看到了這本心經冊頁,歷經七八百年歲月,靜靜放在我面前的桌上。
我見過的貴重書畫也不算少了,但這一冊,我甚至不太敢親手翻開。常人眼中這是一卷極貴的藝術品,在我眼中卻是非常特殊的意義,不僅有書法上的美學意義,更因為它的內容,以及書寫人的故事,使它成為歷朝歷代眾多《心經》寫本中最珍貴的寫本之一。
Lot 3535
趙孟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冊頁 (五開)
水墨紙本
尺寸:28.6×11.9cm×5
題端:松雪翁手書心經。丁巳十月,寒雲。鈐印:袌存、寒雲
題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文略。松雪道人奉為日林和上書。
題跋:松雪翁寫心經一卷,波磔婉妙,確為真跡。墨林藏印精而且多,又有神品小印,可知明代亦極鄭重。近世雖多見趙書,而真者百不一見。此冊舊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深自秘賞。踽廠印人長兄見而好之,知予喜搜古玉印鉨,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與予相易。是鉨潔白通明,雕刻精潤,盤蛇作紐,美好無倫。投磚引玉,用自恧爾。己未端午,南屏佛弟子達曠謹跋。鈐印:袁克文、寒雲之印、達曠、安官
鈐印:趙氏子昂、松雪齋
鑒藏印:子京、子孫永寶、桃里、項元汴印、墨林秘玩、平生真賞、神品、退密、墨林山人、虛朗齋、項叔子、寄敖、子京父印、六藝之圃、項子京家珍藏、墨林生、子京所藏、神遊心賞、子孫世昌、墨林(半印)、墨林子(半印)、凈因庵主(半印)、子京(半印)、長(半印)、慎余堂書畫印、亳州何氏珍藏、蓮樵鑒賞、水部成勛、春和園鑒藏、蘭勝珍賞、蓮樵審定真跡、定光佛再世墮落娑婆世界凡夫、湌經養年、鑒古堂、趙之謙印、為五斗米折腰、阿農無恙、皕宋書藏、寒雲心賞、八經閣、綺麗飛騰、踽盦收藏、譚得、明衛、譚天祺印
出版:
1.《趙松雪行書心經墨寶》單行本。有正書局,1925年出版。
2.《書學》第二期,第1-10頁,中國書學研究會編,文信書局,1944年出版。
3.《王羲之趙孟俯心經合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4.《徐邦達集卷五·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壹》第44頁,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
5.《中國法書全集》,第9卷,第220-227頁,文物出版社,2011年出版。
6.《趙孟俯書畫全集》第10卷,第70-77頁,故宮出版社,2017年出版。
著錄:《書畫鑒影》第十三卷,第3頁。同治十年(1871)李氏自刊本。
說明:
1.此冊經袁克文題端並後跋。經項元汴、何溥、成勛、奕欣、王懿榮、譚踽盦、譚天祺、袁克文、張靜江遞藏。
2.通過《書學》的出版可知,戴季陶曾為此《趙松雪行書心經》作跋語九則。
3.戴季陶所作跋語中,第一則明確指出此冊彼時為張靜江先生所藏。
估 價:諮詢價
來自: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賣會
趙孟頫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趙孟頫寫過不止一本《心經》,除了這一冊,遼博也有一冊。從這些經文的上款人看,趙孟頫應該是和這些高僧交好,他的書法又極高,因而抄錄《心經》以贈。
趙孟頫的書法水平,自然是輪不到我去誇。其實,年少時,你是不會太懂趙孟頫真正的好,外行時,會覺得這字挺好看,略懂一些書法時,反而會覺得趙孟頫沒有什麼特點,直到多年以後,拿起筆,臨一兩個字,才知道他在做一件極難極難的事——
在平淡的外表下,給書法注入堅定而精彩的靈魂。
以前,我總覺得趙孟頫是痛苦糾結的。因為他的身份,南宋皇室之後,卻又在元朝當了高官。南宋皇室於他,並不是非常遙遠的祖輩關係,他的五世祖秀安僖王趙子偁,即宋孝宗父;四世祖為崇憲靖王趙伯圭,因孝宗賜宅第於湖州,所以趙孟頫成為湖州人。他的曾祖趙師垂,祖父趙希戭,父親趙與訔,皆仕於南宋。
趙孟頫
在元朝搜訪南宋遺臣,江南名士時,趙孟頫被再次舉薦。其實之前他就被推薦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但他辭不赴任。第二次舉薦,直接被推薦給了忽必烈,忽必烈見了很歡喜,讓他坐在丞相的位子之前。忽必烈的旨意,趙孟頫不能再推辭,後來他擔任過尚書省、兵部的職務。
以南宋宗室身份,入仕元朝朝廷,元朝又非漢族政權,這可比一般的「貳臣」,更容易遭到罵名。太多的人不能理解他的選擇,甚至到二三十年前,王鐸、鄭孝胥的書法都賣的不貴,就是因為「貳臣」、「漢奸」這樣的罵名。
但設身處地去想,他也無可奈何,總不能賠上一大家子性命去抗旨吧。我一直覺得,他內心一定很矛盾、很痛苦。
但讀史料,發現趙孟頫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藝術家,在政治方面,他是一個客觀、善良、且有想法和計謀的官員。他能看清楚案件的蹊蹺、也能體會百姓的訴求,更能辨別朝政的複雜,還能從複雜的漩渦中,做出正確的,遠離皇帝的做官選擇,從而明哲保身。
趙孟頫生前,不止一次面對過南宋和元朝的矛盾。他有一句詩,直接面對了這個問題: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
這首詩當然是寫給忽必烈看了,比如報皇元之類的詞。但是這句詩背後的邏輯非常觸動我,那可說,且將,這是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通透。
看著趙孟頫寫下的《心經》,我一下子覺得,我曾經深深誤解他。他內心並不痛苦矛盾,而是平和堅定,一如他的字,其淡如茶,其溫如玉,其堅如鐵。
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六日,趙孟頫六十九歲,晨起觀書作字,談笑如常,至黃昏,逝於吳興。九月十日,與管夫人合葬於德清縣千秋鄉東衡山。
趙孟頫連逝去都如此豁達,就像一個人簡簡單單出了遠門。
我猜那是因為,他真正懂得了自己寫下的這篇《心經》。世間多少人念誦心經,但卻未曾真正懂得,如果真的懂了它的意思,即便趙孟頫這樣大的矛盾和痛苦,也能化開。
佛教六百多卷般若經,經典中的經典,就是這濃縮的260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我的心裡,《心經》不是宗教,而是一種類似哲學和先知的大智慧。
佛教和基督教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基督教要上帝來救,而佛教要你自救。
佛教的經典,是要告訴你,世界原本是什麼樣子。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宇宙;水裡有四萬八千條蟲,就是微生物;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是和分形法則有關的生物結構。
但這些都是表象的。世界最根本的真相,佛教在《心經》中告訴了我們。
《心經》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唐朝時由鳩摩羅什帶到長安,在秦嶺腳下的草堂寺里翻譯成漢文,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後來還有一個版本是唐玄奘翻譯的,也就是趙孟頫抄寫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兩個版本的意思基本一樣,只是唐玄奘翻譯的版本更加符合漢語的習慣。
看也好,抄也罷,念也好,誦也罷。一千多年前,鳩摩羅什在秦嶺山下草堂寺里,翻譯出的這篇經文,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把趙孟頫書寫的心經,一句句摘出來,做成手機壁紙尺寸的圖片(每一張都可以存下來當手機壁紙,時時觀看也是一種功德),同時也請到嘉善龍庄講寺的高僧本義法師,對心經一句句進行了翻譯,最後,輔以畫事君個人的理解,對《心經》進行一次盡量精準的闡釋。
做了這麼多工作,我們就是想和你一起,一句句來探究一下,這260字中,蘊含的世界的真相。理解了,懂了,放下了,就成佛了。佛是什麼,就是一個懂了世界真相,然後不再執著,所以很快樂的人。
廟裡坐的釋迦牟尼,他出生在天竺,他有名有姓,有手有腳,只是他在菩提樹下,比我們早一點想明白了世界的真相。
《心經》是觀自在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不懂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輪迴。
所以《心經》是讓我們真實的認識煩惱,解除人生的種種困惑,使身心自在獲得解脫的一段文字。
畫事君說:現在國民流行詞是焦慮,抗焦慮的最好方法,其實是理解《心經》。明心,就是讓你心裡明白,說句俗話,就是讓你想通。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是一個修行成功的人,也就是一個不考慮自己得失利害,不受內外環境影響身心自在的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他按照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個既獨立又一體的方法逐步修行,而生起大智慧,並將大智慧深入運用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畫事君說:菩薩不是神,菩薩只是比你早一點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他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厲害,不受內外環境影響,並不是因為他道德高尚,而是因為他知道,這些事情並不需要在意。佛教並沒有高不可攀的偶像,成為菩薩,或者成佛,都是有方法的。
照見五蘊皆空
菩薩觀察和體驗到,構成人生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五種要素,都是空的,空,就是無常變化,並不真實。
畫事君說:請注意法師解釋的「空」。空不是虛空,不是沒有,而是「無常變化,並不真實」。
佛教並不是否定存在,而是注意到了無處不在的變化。有會變成沒有,沒有也會生出有。曹雪芹筆下的《好了歌》就是這個意思——好便是了(liao),了便是好,蛛絲兒掛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你看到的千秋大業,在佛的眼中,隨時可以滄海桑田。
度一切苦厄
從而面對一切的苦難時都不會有煩惱的感覺了,逃出了三界生死苦海。
畫事君說:度是佛教的一個用語,大概意思是救你離開苦難的世間。但是如何方法,能夠度一切苦厄呢?就是觀自在菩薩發現的「五蘊皆空」。如果你理解了這個事實真相,自然也就不會再痛苦焦慮。
舍利子
修學的人啊。「舍利子」是佛的一個弟子的名字,在此以一代多代表修習佛法的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是物質現象(世間萬事萬物),是依靠各種條件(因緣)組合暫時生成,隨時在變化,所以並不真實。這個不真實叫空性。而正因為有這個空性,物質現象才能經常重新組合、變化呈現不同的形態。空和色沒有差別。
畫事君說:我們面對切實存在的物質,很難理解他們是不真實的。明明這個杯子,這個手機,這張鈔票,這個美女,就在我面前,看得見,摸得著,怎麼會是不真實的呢?
但是你可曾想過,世上本沒有這些物質,世上原先有的,不過是金木水火土,再往前追尋,連金木水火土都沒有,就是一些原子,經過不同的過程,形成了這些物質。
從更長的時間軸上來看,杯子是由水、土、火燒而成,但它會碎,會變成泥土和水。這些泥土、水、經過火,共同形成了這個杯子,把他們組合在一起的關係,佛教叫做因緣。
所以,如果後退一步,用更廣闊的眼光,和更長的時間坐標去看,物質的存在和不存在,其實沒有差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所以物質現象的內在本質是空性,色和空是一體的。
而空性依靠物質現象來體現,空和色是一體的。
畫事君說:260字精華中的關鍵字,就是這八個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偏偏這八個字,得到了最多的誤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說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那麼簡單粗暴,佛教就成了虛無論,消極論。依靠,一體,互相變化,若即若離,這才是「即」的意思。
佛教說,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全部都是圍繞著有和沒有這兩件事。想要執著於擁有,而又害怕失去。
但你若是看明白,這世界上「有」和「沒有」,其實並無本質差別時,是不是所有的執著和害怕,都會瞬間減輕?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人的感受、想像、行為、意識這些精神現象。也是和以上一樣的道理。
畫事君說:當真正理解了空性這個道理,你可以把他推廣到一切事物中去。所有事物的本質,都是「緣起性空」。
舍利子
修學的人啊(佛祖的弟子之一,名字叫舍利子,因此代稱所有修行的人
是諸法空相
這個空性是一切事物、現象的真實面貌。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從時間上講無所謂生成或消失
從自身上講無所謂污染或清靜
從空間上講不會有所增加或減少
是故空中無色
所以在空性中,物質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不是真實存在
無受想行識
沒有真實可靠的感受、想像、行為、意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只是一種暫時的存在。
無色聲香味觸法
相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也是暫時的存在。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依眼和眼的功能所產生的認知,是不真實的,乃至於意念所認知的範圍,都是不真實的
畫事君說:所有的現實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是不是有一種世界觀崩塌的感覺。別急,慢慢來理解。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不要執著於有無明煩惱
也不要執著於有無明的消滅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不要執著於有老死的產生
也不要執著於有老死可以結束
無苦集滅道
不要執著於苦惱的生成,苦惱的滅除,以及滅除苦惱的方法
無智亦無得
不要執著於智慧和有智慧可得
以無所得故
更不要執著有所得到
畫事君說:否定了所有的物質世界的真實之後,《心經》又否定了精神世界的真實。這裡的真實,可以理解為一種永恆存在,而不真實,就是暫時存在。
對世界真相的不了解,就叫做無明。但是,空性中,沒有什麼是「無明」,自然也沒有它的相反意義,「無明盡」。這段話的理解需要頓悟,用語言和思維解釋是緣木求魚。我想到一件事,也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了解的,也許都是假的,這些知識,也只是一種暫時的存在。
菩提薩埵
即將圓滿菩提大道的修行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照這能到達究竟解脫彼岸的大智慧
畫事君說:我特別喜歡菩提薩埵這四個字,薩埵,薩埵有情,有勇,有心力、有相、有識、有眾生。
心無掛礙
心中沒有牽掛和障礙
無掛礙故
當心中沒有牽掛和障礙
無有恐怖
就沒有一個能產生恐怖的我,也沒有讓自己恐怖的事物了
畫事君說:拆解了物質世界,打破了精神世界,之後,心經要你到達的一個境界,就是「心無掛礙」。保利的單行本將這三個字摘出來印在封底,透明的顏色在天青色底子上,一種似有若無的存在,感覺非常恰當。
當你意識到世界是流動的,是變化的,那麼也就不用再去執著於什麼。無掛礙,是多麼難得的一個境界。舒服,自由,乾淨,輕鬆。
趙孟頫應該是理解了這個世界,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南宋已經是過去,元朝是現在,並不知道未來還有誰,都是暫時存在而已,假相,又何必在乎?
所以他行雲流水寫下這「心無掛礙」四個字。
遠離顛倒夢想
離棄了不符合性空的行為和思想,離棄了身和心的執著與對立
究竟涅磐
離棄了三界的生死煩惱苦海的
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於修行大智慧的法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
畫事君說:遠離顛倒夢想,這六個字僅從字面上,就讓人有種大徹大悟的感覺。夢想,是個很好的詞,但是顛倒夢想,會反過來控制和束縛我們。
每天車來車往,觥籌交錯,郵件電話,打了雞血一樣的努力,而有多少人是在為夢想努力,多少人卻是被顛倒夢想所控制?當你能停下來想想自己在做什麼,理解空性這件事,就算身不由己,心靈也可獲得自由。
這種自由就是精神上的重生,就是涅槃。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由此可知空性的大智慧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有大功能的咒
是有大智慧的咒
是最高、最尊、最勝的咒中咒
是無等等咒
是其他咒無法相比的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能消除所有苦難的感受 一點沒有虛假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這個大智慧的咒語 就是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去啊!去啊!去彼岸啊!
用許多許多到彼岸的方法去到解脫的彼岸啊!
去圓滿菩提大道啊!
《心經》到最後,終於把這個咒告訴了大家——到彼岸去。
彼岸並不是死掉,而是想通了之後的清涼之地。念咒,只是重複一種信念。真正理解心經,並且不再糾結,才是到彼岸的法門。
彼岸並不是出家。在你真正明白「短暫存在」這件事之後,反而不再為表象所糾結心智,雖然如常吃飯、工作、生活,但已經是另一種「看山不是山」的境界,老僧說的家常話,反而不把那些看似高深的,外在的,表現性的東西秀給人看。
趙孟頫在人生選擇中,只有儘力,未有糾結折磨,在藝術上,有安定的內化修鍊,卻從不曾向外炫耀。理解佛的境界,其實很簡單。
那一年的七月底,彼岸的曼珠沙華開的茂盛,趙孟頫從湖州家中離開,簡單的就像出了一次遠門。
到彼岸去的法門有無數,但很多人就是逡巡在那門前走不進去,包括我自己。和《心經》的距離,也是忽近忽遠,近了,就想通一些,但又會被俗務扯遠,遠了,就痛苦焦慮一陣。在研究趙孟頫心經的這兩個月,他度了我,讓更加接近了這些法門,這一千年多前寫下的經文,又多度了一個人。
我把這些心得寫下來,希望也可以度更多的人那麼一小段。也希望你轉發擴散出去,幫助更多的人。
「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於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推薦閱讀:
※妍美矯捷、雄強巧妙,賞王羲之《游目帖》
※趙孟頫畫選 秋郊飲馬圖與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楷書字帖》教你學習間架結構,初學範本!
※滋潤厚重、奔放爽暢,賞王羲之《行穰帖》
※趙孟頫三門記通臨(八條屏)(已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