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進化論到 創化論

 從進化論到 創化論  任何科學理論都要在新的經驗事實面前接受挑戰和檢驗,從而被不斷修正和超越。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1859年)中提出生物進化論:生存的競爭迫使生物發生構造功能上隨機的細微變化。在自然選擇面前,那些具有適應優勢的變異被保留下來,這些細微變化經過長時間積累就會導致新物種的出現。這一理論被後人概括為達爾文主義:物種通過自然選擇而發生變異。  它被認為與《舊約全書?創世記》的記載針鋒相對。但仔細對照,不難發現二者之間驚人的同構關係: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各種動物。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  神說:「我們要照自己的形象和樣式造人,」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  所不同的是,達爾文用「自然」取代了「上帝,」用「生存競爭」和「環境選擇」取代了上帝的意志。在人工馴化野生動物過程中,人又取代了上帝,發揮著自然選擇的作用。難怪達爾文曾把自己的學說稱為「魔王的聖經」。  其實,現代宇宙學中大爆炸理論與猶太—基督教關於宇宙起源的教義也是不謀而合的。以至像愛因斯坦、愛丁頓等科學家一直努力逃避與神學會面。  1860年,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提出「人猿同祖論」,11年後,達爾文通過研究人類起源,確認這一假說。  達爾文的理論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的人們天生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天之驕子,而達爾文似乎給這種觀念提供了科學依據。  進化論被廣泛地嘲諷為「猴子理論」,始終沒有被所有人接受。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用馬爾薩斯主義來解釋生存鬥爭:「一切生物的生存鬥爭現象是生物照幾何級數繁殖所造成的必然結果。」這一論點被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發展為「鼓吹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為野蠻原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提供了理論贊助。  1883年,英國高爾敦在達爾文進化論啟發和影響下提出的優生學,被法西斯主義和種族主義者作為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滅絕的依據。  作為對達爾文進化論的危機的反應,197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教育廳規定:中學要同時講授進化論和創世紀這兩種沒有被證明的理論。這條議案已在13個州的議會提出,並成為法律。1987年3月,最高法官歐文·珀洛斯聲稱,不能把進化論當作「教條」,而應視為解釋人類起源的一種設想的「暫行論述。」  民意調查表明,90%的美國人信仰上帝,有半數的人定期參加宗教活動。政客們時常召喚上帝之名(大選時尤其如此)。還出現了科學與神學界兩棲人物。以至有人感慨:現代科學雖然給人們帶來了極高的物質享受,卻解脫不了一些人的精神空虛。  科學滿足物慾,宗教關懷人文;科學研究謎面,神學提供謎底(儘管不總是令人滿意);科學漸進相對真理,宗教直面終極真理;科學是孫悟空,宗教是如來佛。  為彌補達爾文進化論的缺陷,一些修正理論不斷被提出。  十八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奈提出物種是永遠不會變的,上帝「當初創造了多少物種就有多少物種,」被稱為特創論。拉馬克提出獲得性遺傳理論,反對林奈的物種不變論。19世紀初,法國古生物學家居維葉用災變說或激變論來解釋生物種類大量絕滅的原因。英國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均變論來否定災變說。達爾文則認為生物絕滅往往是生物之間鬥爭造成的結果。20世紀70年代,美國宇宙化學家尤里和地質學家許靖華提出一顆慧星墜落地球,導致恐龍迅速滅絕,使災變論重新抬頭。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來,英國的J·赫胥黎和杜布贊斯基等生物學家把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摩爾根基因—染色體理論加以綜合,創立了現代達爾文主義:進化是群體在遺傳成分上的變化,進化機制可歸納為基因突變、環境選擇和地理隔離。從宏觀水平進入細胞水平,運用遺傳學成就彌補達爾文進化論的不足。  1968年,日本木村資生提出中性說:在分子水平上發生的基因突變是中性的,對生物生存既無益也無害,自然選擇對它不起作用。進化是由突變和隨機漂變所產生的。這一學說被認為是「非達爾文主義進化」、「達爾文主義的終結」。  1972年,哈佛大學的傑伊?古爾德等人提出間斷平衡理論:生物種類分化不是逐漸產生,而是跳躍式地出現,即通過突然的巨變產生的。這一理論被稱為「大進化」,以區別於達爾文的「小進化」。  1975年,中國學者陳世驤提出「既變又不變的物種概念」,認為進化是變與不變的鬥爭,物種是在既變又不變的矛盾中演變進化的。  1979年,德國化學家艾根提出超循環論:在生命起源和發展中的化學和生物學進化兩個階段之間,有一次巨大的創世行動—分子自組織過程。這個自組織過程只有採取超循環的組織形式:作為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既競爭又協同,既隔離又整合,從而選擇和進化。  綜合各家研究成果,達爾文進化論至少在以下幾方面受到有力的挑戰:  1. 化石記錄 達爾文的理論推斷,物種演變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無數個過渡形式。事實上,不同種間的過渡生物化石是非常少見的。相反,動物界中37個門是在寒武紀時期(距今5.5億年)突然出現的—生物大爆發。動植物形態出現並保持一段相對穩定性後,又以突然的方式在某個階段(如距今2.5億年的二疊三疊紀之交)大量消亡。  2. 人類起源 考古學發現的人類化石數量很少,且越是遠古,越是稀少。根據少量化石做出大膽推論是不可靠的。既然環境的惡化、生存的壓力是進化的動力,為什麼現代的野生動物處於惡劣的環境卻很少表現出加速進化的勢態,相反倒是大量滅絕?  3. 人種問題 達爾文認為,人類是從猿猴的一支進化而來。為什麼地球上存在著分布地域、生理結構都有差異的黃、白、黑、棕四大人種?非洲人為何不變異成白皮膚而減少紫外線的吸收以適應赤道地區嚴熱的自然環境?  4. 分子生物學極限 達爾文曾寫道:「如果有人能夠證明所有存在的器官不是由無數的、漸進的、微小的變化而來,我的理論就徹底崩潰了。」在現代生物化學進展面前,達爾文的「黑匣子」被漸漸打開,其「崩潰」標準已經達到了科學所能設定的極限。不管序列對比和數學造型如何,分子進化論從來沒有闡明過複雜結構如何產生的問題([美]邁克爾?J?貝希《達爾文的黑匣子》)。
推薦閱讀:

二十餘年來鳥類起源研究(五):最早的鳥&混亂的樹
二十世紀的進化論(三)
男士西服翻領的進化史
【大千世界】重返恐龍的黃金時代 述說恐龍的進化歷程
在達爾文逝世的第 135 年,看進化論的「進化」

TAG:進化論 | 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