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十三集)-凈空老法師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十三集) 2010/5/8 澳洲凈宗學院 檔名:02-039-003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十五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又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這些都是《觀佛三昧經》上所說的話,世尊告訴他的父王,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當中,這個生死就是指六道輪迴,念佛之心亦復如是,眾生生死輪迴,所謂是輪迴心造輪迴業,輪迴心的核心就是我執。法相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末那識堅固執著阿賴耶的一分,阿賴耶這個妄心很大,執著一分,一分的相分以為是自身,產生身見,這個念頭生起之後,堅固的執著不肯捨棄。在佛法裡面講,哪一天捨棄他就真的回頭,就能回歸自性,就能夠圓成佛道。可是回不了頭來,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為什麼?事實真相他沒搞清楚,所以他轉不過來。只有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放下,這一放下就契入自性,小乘證須陀洹果,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他就證得初信位。初信位雖然是很低,但是他一定是循序漸進,他不會退轉,為什麼?初信位就證得位不退。換句話說,他只有向上晉陞,晉陞快慢不一樣,那有關於勤惰,如果勇猛精進他提升得快,比較懶散一點他進步慢,他決定不會退轉。這眾生在生死當中,是這麼一回事情。
堅固的我執,與我執同時起來貪瞋痴,堅固的執著叫我見,跟著我見一起生起的我愛,這個我愛就是貪,我慢就是瞋恚,瞋恚的一分,末後是我痴,你看我愛、我慢、我痴,這個貪瞋痴三毒煩惱跟我見同時生起,所以末那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我們不能不承認,只要沒有轉識成智,這四大煩惱都在。到什麼時候還在?到十法界的佛法界還在,這個問題嚴重,怎麼轉也轉不過來。如來有方便,這是講到我們這邊的方便力用,這個方便法是什麼?就是一聲六字洪名。功夫真得力,二六時中名號不斷,他能夠把我見、我愛、我慢、我痴,用一句名號取而代之。在密宗裡面,它用一句六字大明咒取而代之,章嘉大師的修行就是一句六字大明咒,二六時中他不間斷。接見客人,我們跟他學佛法都是如此,他接見我的時候,通常我們都是兩個小時,他金剛持,我們看他口動沒有聲音,他持咒,持什麼咒?唵嘛呢叭咪吽,口念咒,手結印,心觀想。他也把這一句咒傳給我,叫我常常念。我向他老人家請教這個咒語是什麼意思?他講給我聽,唵是身體,嘛呢是蓮花,我們在經上也看到有翻譯,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這是西藏語保持,吽,最後一個吽是意。我們把它連起來講,身、蓮花、保持、意,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照中國的文法來講,保持身心(意是心)像蓮花一樣,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污泥比喻六道,染是染污,蓮花開在水上面,蓮花的莖在水當中,水代表四聖法界,凈土就是方便有餘土,蓮花開在最上面,染凈都離開了,那是實報莊嚴土。你看污泥,根在污泥裡面,這個污泥代表六道,染;蓮花的莖在水裡面,它不在污泥,在水裡面,水代表清凈;花開在水上面,一真法界,表這個意思。我才曉得這句咒語意思這麼好!心不離口,口不離心,念念想著自己的身心像蓮花一樣,不但六道不染,四聖法界也不染,你看這意思多好,他心觀想。
我們凈宗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也是六個字,這六個字什麼意思?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歸命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是自己的真如自性,阿彌陀佛是自己的真如自性,皈依無量覺、歸命無量覺,你看這個意思,所以你得懂這個意思,無量覺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阿賴耶不覺,阿賴耶是十法界的造物主,十法界是從它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虛妄的,所變的哪有真實?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根是虛妄的。真實的,真實是自性,無量覺是真的,永恆不變。我們要回頭,要回頭依無量覺,回頭本來就是無量覺。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叫我們把輪迴心捨棄掉,把念佛的心生起來,用念佛的心代替六道輪迴的生死心,這就對了。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這個道理基本上明白,「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那個心轉過來就是。所以一切法決定在心態,我們不要相信別人,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佛法講信,的確跟一般宗教講的不一樣,一般宗教第一個要信真神、要信真主,這第一個無條件的。佛法裡面第一個無條件的是信自己,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講得好,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信他,他是什麼?他是佛。我們修凈土信阿彌陀佛、信釋迦牟尼佛,首先信自己,不相信自己,信佛也沒用,佛幫不上忙。大乘教裡面世尊給我們說得很多,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我們的老祖宗告訴我們,也是這個意思,一定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所有一切不善是習性,不善是輪迴心,本善是佛心,你本來是佛,今天變成這個樣子,就是迷失了自性,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不知道自己有本善,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這些話全是佛在大乘經裡面常講的,我們要真的搞清楚,真的明白。
下面你看佛告訴我們,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這是說凈宗的學人。系是什麼?掛在心上,我們講牽掛。你心上別牽掛別的,牽掛別的都是六道輪迴,你就錯了;你應該牽掛阿彌陀佛,你就對了。這個繫念的心不能中斷,二六時中心上真有佛,真正有阿彌陀佛。每天的功課,身禮拜阿彌陀佛,一天至少拜三百拜,這也是非常好的運動。口念阿彌陀佛有定課、有散課,定課是早晚課,早晚課至少要念三千聲佛號,不多。如果你有時間,工作不多、不忙,最好能念一萬聲佛號,定課。念佛號之前,最好念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念一部《阿彌陀經》都好,有充分時間的念《無量壽經》。信心堅定,沒有絲毫懷疑,願力懇切願生凈土,念經的時間就可以縮短,念《彌陀經》就好,《無量壽經》太長。如果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還不夠清楚,了解還不夠多,疑惑沒有能夠徹底斷除,就念《無量壽經》好,《無量壽經》講得詳細,慢慢念久了就明白,道理在此地。真的一點懷疑都沒有,念《彌陀經》就好,就不必念《無量壽經》,為什麼?執持名號是主修,這個要懂得。除了早晚兩堂定課之外,其他的時間叫散課,想起來就念。到哪一天你二六時中,就二十四小時這佛號自自然然不間斷,恭喜你,你功夫成片。你的見思煩惱沒斷,你這種功夫確實能夠把見思煩惱控制住,雖然不斷,它不起作用,這種功夫就能夠自在往生,你想什麼時候走,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你覺得這個世界眾生太可憐,災難太多,想留在這裡幫他們一把,行,不礙事。世界災難再多,災難就在你面前,你也能平安無事,這是什麼?共業不同,他有遭難的共業,你沒有這個共業。所以佛菩薩會照顧你,護法神會照顧你,你是來幫大家忙的。你幫助眾生這個緣盡了,你這份工作做圓滿,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定生佛前,你看這個字用得多肯定,讓你一絲毫疑慮都沒有。一得往生,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徹底斷惡修善,徹底轉迷為悟。什麼時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亦如是,真正不可思議!成大慈悲,說明他不是小乘,小乘沒有大慈悲。由此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須陀洹、阿羅漢生到極樂世界也成大慈悲,他的心量立刻就拓開,自性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然就流露出來,這是本師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致。
黃老給我們說,「以上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這個用意很深,我們在此地要深深去體會,你看釋迦牟尼佛度他的父親,不說別的法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但非凡眾之所能修」。大乘法門真的無比殊勝,為什麼世尊不讓他父親修別的法門?沒勸他參禪,沒有勸他持咒,沒有勸他研究教理,只勸他念佛,我們得多想想。「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就是成佛,雖然在同居土裡面沒成佛,方便土裡頭也沒成佛,肯定一生成佛,他無量壽,壽命長,肯定成就。而且果然是善根福德因緣深厚,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改變法門,也不想修別的,就這一句名號念到底,他成佛快!什麼原因?他得念佛三昧。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諸位有沒有記得住這句話?三昧是禪定,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無比殊勝。得定了,定能開慧,三昧之王他開的智慧肯定是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智慧一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就全通達了嗎?諸佛如來的道力、神通、萬德萬能,不就同時具足了嗎?這是真正成佛的捷徑。這個法門到哪裡去找?雖然在中國很普遍,但是念佛的人很多,有幾個念佛人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發心去干,真發心就是萬緣放下才叫真發心,你的心真清凈,真得受用,得受用之後再利他,再幫助別人。你還有沒放下的,你對於道理、事實真相,你還不夠透徹,所以你還沒能放下。真透徹、真明白,知道千經萬論不出一句佛號,只要把這一句佛號念通,通到什麼地方?通到自性,一切經教、世出世法沒有一樣你不通達。
「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前面說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這個地方講便能轉惡為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印光大師教人,把「死」字貼在額頭上,這個意思講的,時時刻刻想到我就要死了。我常常教人,把今天這一天看作我在這個世間最後的一天,也是這個意思。我在這個世間只有這一天,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如果我還有明天,還有後天,還有明年,還有後年,你牽掛的事情可多了。這些牽掛的事情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為什麼?那是生死當中的牽掛。如果知道我今天是最後一天,我們想想,我今天應該幹什麼事情?除了持名念佛之外,我什麼都不幹。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全心全意求生凈土。我有同情心、我有憐憫心,看到這個世間許多苦難的眾生,這裡面還有自己家親眷屬,我真的想幫助他,現在不行,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就得到阿彌陀佛所加持的阿惟越致菩薩,我能不能立刻再來?能,立刻就能回來。回來你就有像佛一樣的智慧、神通、道力、善巧方便,你就可以幫得上忙;你要不回來的話,你幫不上忙。明白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你這個佛號就不離口了,你心裡再也不會有拉拉雜雜東西,念念所想的就是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這才真正體會到念佛的方便妙用。
我們再看下一段,「據上經中釋尊勸父王念佛,謂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繫念不止,佛意所指之念佛,乃四種念佛中之持名念佛」。這是凈宗經教裡面講的四種念佛,四種念佛不一樣,哪一種最方便、哪一種最穩當、哪一種最快速?這念佛同學一定會問,我們採取哪一種?小本《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都是講的持名念佛。底下講念佛有四種,第一個「持名念佛」,第二個「觀像念佛」,第三個「觀想念佛」,第四個「實相念佛」。這排列的順序,許多經教裡面是把實相擺在第一,持名擺在最後,此地黃老居士把持名擺在第一,為什麼?本經所宗。下面為我們解釋四種念佛,第一「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所宗,這個宗就是修行主要的方向、目標、總綱領,你這個法門主修的是什麼?我們主修的就是一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一心稱念。稱是念出聲音,口念;念呢?念是意念,心裡真有。稱是口上有,念是心上有,心口一如,表裡不二,這人叫真念佛。下面引善導大師的話,「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這個徑路是近路,最近的一條路,凡夫成佛最近的一條路,時間最短、最快速那就是但念阿彌陀佛。這個但念是專念的意思,不能夾雜任何東西在裡面,這叫但念;你夾雜別的東西在裡面,就錯了。
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這個小冊子裡面告訴我們,念佛要怎麼念法?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菩薩所說的,跟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完全相同,大勢至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助教,觀音、勢至是助教,西方世界菩薩眾的首領,我們現在講班長。他教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兩句八個字,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說,放下萬緣就是都攝六根。什麼都放下,眼不看,耳不聽,鼻也不嗅,口也不嘗,也就是說六根放下外面的六塵,不接觸,都攝六根,六根都回頭不向外攀緣,然後你才能做到凈念相繼。凈念是清凈的念,如果你有懷疑,你的心不清凈,如果你的心有夾雜也不清凈。這個凈字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續是不間斷,跟覺明妙行菩薩一個意思。我們很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容易做到,什麼原因?我們的心沒收回來,做學問、做功夫先決的條件是收心。孟子也講過,跟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意思相同,《孟子》說了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學問的方法沒有別的,只要把你放在外面的心收回來就行。眼見色、耳聞聲,都是對外頭緣,現在不向外緣,耳我不聽音,眼也不見色,把它收回來,收回來你心就清凈,這收心。收心要懂得,不是不看、不是不聽,你可以看、你可以聽,決定不能放在心上。真正功夫古人有個比喻說得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想想這什麼味道。我看,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不見?裡面不落印象,這個功夫還了得!上上乘功夫,你看了、聽了,你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這就是你心收回來。看了就分別、就執著,聽了就分別、就執著,你的心全跑到外面去,你都是緣外頭六塵,緣外面六塵是什麼?那是生死心,那是輪迴心。不向外攀緣,你向內就照根性,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方法。觀音菩薩怎麼修成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菩薩用耳根,耳根不向外攀緣,向內,內是什麼?內是自性,自性是清凈的。用耳根比用眼根好,為什麼?眼根你只能看到三方,後面你看不到,上下也看不到,講六方的話它只能看三方。耳根厲害,耳根能聽到六方,前後左右上下都能聽得到,所以觀世音菩薩用耳根。對聲塵修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真修。那很難,真不容易!凈宗教給我們的方法,統統歸阿彌陀佛,六根在六塵境界里全都換成阿彌陀佛,這個方便,太方便了。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功夫成片,深一點就一心不亂。
所以善導大師的話講得好,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老人家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真的是近路,真正快速,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都比不上,華嚴、法華、禪宗、密宗比不上。我們在《凈土聖賢錄》、在《往生傳》里看到的,確確實實許許多多人跟我們做實驗,給我們做示範三年成功。念佛念到第三年,預知時至,佛來接引,沒有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得那麼瀟洒、那麼自在,徑路修行。六道凡夫實在說迷得太深、迷得太久,說三年往生,三年就要死,這法門可不能修,修這就早死。把他嚇到,嚇得不敢修,這什麼原因?對教理、對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你在這個世間活一百歲你還是要死,你能不死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不死,這個諸位要知道,他到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以後去的。死了的人還會講話嗎?哪有這種道理?你看他臨走的時候,告訴你,告訴身邊的人,「我看到阿彌陀佛,他來接我,我現在要跟他去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去了,身體不要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死,活著去的,哪有死了能往生?實際上死了也能往生。阿彌陀佛這個法門不但度人,它也度畜生、也度餓鬼、也度地獄,普度眾生。如果只能度人,畜生、餓鬼、地獄都度不到,就不能叫方便。九法界眾生只要你有緣遇到,都能得度,而且這麼容易。
下面這從比喻說,「余門修行名豎出三界」,余門指八萬四千法門,指無量法門,就是凈宗之外,或者更進一步,持名念佛以外。什麼叫豎出三界?「如蟲生竹中,豎出則難」,竹子有節,一節一節,它要從豎出的話,每一個節它都得咬破它才能往上爬,一直爬到頂端出去,這個難,「稱難行道」。「但念佛如蟲橫出竹中,易於透脫,是橫出三界,稱易行道」。這個蟲它不是一節一節的往上咬,它從旁邊,旁邊只要把竹子咬破它就出來,它不必找那個麻煩。這是從比喻說哪個難、哪個容易,這個比喻很明顯。「喻為徑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特別指持名,近路當中的近路,它太方便,直捷,不走彎路的,所以它成功快速。《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你說它多快。我們在《凈土聖賢錄》看到,宋朝瑩珂法師,他從接觸到凈土,看《往生傳》他感動,他真發心一句佛號念到底,三天三夜不眠不休,連茶、飯也忘掉,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他還有十年壽命,勸他好好的念佛,到他壽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跟阿彌陀佛商量,他說「我十年壽命不要,我現在跟你去,為什麼?我的劣根性太嚴重,煩惱習氣很深,我再過十年不知道造多少罪業,恐怕去不了,所以我十年壽命不要,我現在跟你去。」阿彌陀佛就答應他,「好吧!三天之後我來接你。」這是表法,為什麼阿彌陀佛沒當時把他帶走,要緩三天?叫他告訴寺廟的大眾,這是一個破戒的比丘,不守清規,在這個寺廟裡是惡名昭彰,沒有人不知道他造惡。
他之發心想念佛求往生,是怕將來墮地獄,因為他所作所為,把戒本打開一看,全是墮阿鼻地獄的,把他嚇倒了。他問同學「我有什麼方法能不墮地獄?」同學送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你看看這些人念佛往生不墮地獄,他這麼發心。可以說他是畏地獄苦,發菩提心,求生凈土。發心求生凈土這個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那就是大菩提心。他什麼都不懂,什麼叫菩提心他也不知道,就是一心想求生凈土。諸位想想,求生凈土的心要不真誠、不清凈、不平等,你能去嗎?去不了!那個心一定是真心,決定不是妄心,真心就是菩提心,真誠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好。這種例子在《往生傳》裡面,我們看得很多,現前在同修當中也真有,只要我們稍稍留意,我們都能發現,他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幾年我在香港時間比較長一點,香港離深圳很近,深圳有個黃忠昌居士,三十齣頭,聽到這個法門,他發心給大家做見證。他來試一試,閉關三年,在關房裡面每天念一部《無量壽經》,其他的都念佛號日夜不間斷,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就念。兩年十個月,預知時至,阿彌陀佛接引他走了,還有兩個月滿三年。真走了,沒生病,人很年輕,瑞相稀有,火化留下的舍利現在還供奉在深圳,一個小道場他們給他修了一個塔,塔上的字是我給它寫的。聽我講經,聽了幾年,發心做這個試驗,成功了,告訴大家這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往生不難。問題你肯不肯干?你肯不肯放下?關鍵真的是在此地,肯不肯放下,能不能放下。放下是什麼都不管了,好很好,不好也很好。把這個世間之事統統都放下,活在這個世間,能活一天真干一天,天天都想著這是我最後一天。
再看下面第二段,「觀像念佛,以陳供聖像,注目觀視」。這是十六觀裡面的觀像念佛,有這一觀,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佛像,阿彌陀佛的佛像,你供養,你每天看它,讓這佛像深深印在你的腦海里,佛法講阿賴耶識里,你天天看,時時刻刻想著。「但像在可修,離像則難,凈因易斷,相續甚艱。故云:像去還無,因成間斷」。所以這個沒有持名方便,因為你有個靜室,你有個佛堂,你在佛堂里可以修,離開佛堂佛像不在你眼前。但是今天有個什麼好方法?今天照相非常方便,你把你佛堂的佛像照片時時刻刻放在身上,時時刻刻拿出來看。在從前沒有科技設備,你離開佛堂你的功夫就間斷,所以它是斷斷續續的,像去還無,因成間斷。「故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隨時隨地可修也」,這是說觀像不如念佛。
第三,「觀想念佛。即《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凡夫之心散亂浮動,鮮有靜定之時,難入微妙之觀。」這就講真話,凡夫確實心浮氣躁靜不下來,雖然觀,所觀的境界不能出現。「故云:境細心粗,妙觀難成」,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十六觀里最後第十六是持名,所以持名也在十六觀裡面。佛法跟我們中國古老傳統有許多概念都相同,我們中國人把最好的東西放在後面,古印度也是這種風氣,連佛家講的法門,最殊勝的法門一定是最後的一條。《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觀音菩薩擺在最後、大勢至菩薩擺在最後,最後是最殊勝的。它這沒有按照順序排列,觀音、勢至兩個人不是一個人,所以很多人粗心大意疏忽了,沒看出來。它排列的方法是六根、六識、六塵、七大,二十五圓通。觀音菩薩是用耳根,所以按順序排觀音菩薩應該排在第二位,第一個眼根,第二個是耳根。彌勒菩薩是七大裡面的識大,地水火風空見識,識大應該排在最後,結果排列的位置沒有按照順序,觀音菩薩排在第二十五。大勢至菩薩是根大,七大裡面地水火風空見識,見就是根大,應該他在彌勒的識大之前,彌勒菩薩是最後,結果變成觀音菩薩最後,而大勢至菩薩又跟彌勒菩薩兩個對換位次,彌勒菩薩排在二十三,大勢至菩薩排在二十四。所以你讀這段經文要曉得,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就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法門,大勢至是念佛圓通的法門。為什麼把觀音擺在最後,沒有把大勢至擺在最後?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是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之機,非常廣大,當然也包括我們這世界在其中。而觀音菩薩這個法門耳根圓通章,只適合我們這個世界最契機的。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靈,看有時候看不明白,他聽得明白,最契現前之機的擺在最後,這最重要的。不是一個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都是在凈土。所以修觀,心要細密,心要清凈。真正清凈、平等,修觀才會有成就;沒有清凈、平等心,修觀就非常之難。「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不問上智下愚,無論苦樂忙閑,人人能念,個個可行」。就是持名這法門,你看這法門多殊勝,真方便。上智,前面講過,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下愚是農村裡面阿公阿婆,不認識字,沒聽過經,什麼也不懂,人家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有善根,他就相信,他真干,結果也往生,也成功。無論苦樂忙閑,人人能念,個個可行,四種念佛持名殊勝。
末後這種,「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遠離,我們一看這統是相對,生滅是相對的,有無是相對的,能所是相對的,全是相對的。相對的離開,那是什麼?入不二法門。對,實相念佛,確實不是入不二法門他沒有辦法修,所以實相念佛是誰修?念佛的功夫,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破一分,超越十法界,他生到實報莊嚴土,還念不念佛?還念佛,那個時候叫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是理一心不亂,講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那我們就曉得,實報莊嚴土裡面的法身大士,他們念阿彌陀佛那都是實相念佛。所以現在我們做不到,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做到了,為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念佛是實相念佛,妙不可言
怎麼叫實相?底下有幾句解釋,「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這得要不起心、不動念,自性現前的境界,起心動念這個境界不能現前。「但以眾生未出輪迴,生滅之心,念念相續」,這是六道眾生沒有法子修的。「如《圓覺經》云: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未出輪迴,六道眾生沒出輪迴,你要想辨別圓覺,圓覺是圓滿的大覺,如來究竟果德。我們今天六道輪迴的眾生,我們研究圓覺,我們分別圓覺,我們想理解圓覺,能不能做到?不能。為什麼?圓覺性跟輪迴心混在一起,流轉就是輪迴,實在講輪迴心跟圓覺性是一不是二,迷了叫輪迴心,悟了叫圓覺性,破迷開悟才行。迷關沒有破,怎麼去研究,研究不到,為什麼?研究的心是第六意識,分別心。第六意識的功能真的不可思議,大乘經裡面佛告訴我們,它對外能緣虛空法界,對內能緣阿賴耶,就是緣不到自性。圓覺性是自性,緣不到,縱然你在佛經上看到圓覺性,圓覺性還是跟輪迴心一樣的意思,它已經變成輪迴,這就是說沒有真實功夫。我們每天在研究經教,研究經教能不能出輪迴?沒這個道理。你用輪迴心研究佛教,佛教也是輪迴教,記住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是什麼樣的心就生什麼樣的法,你用輪迴心看《大藏經》,《大藏經》是輪迴法,是六道裡面的善法,修得再好,你將來都是生六道二十八層天,出不了六道輪迴,這要知道。怎麼出六道輪迴?放下分別執著就超越輪迴,就超越六道。還用分別執著心出不了六道,這點不能不知道,佛在經上的話句句都是真話。
我們再看下面,又:「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這幾句經文是《圓覺經》上經文,輪轉生死垢心,這是講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心不清凈,為什麼?我執沒破。隨著我執生起的,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這個東西不能離開你,你也捨不得放下,結果呢?結果你就長劫流轉。輪迴任何一道你不能長住,都是短暫的,隨著你的業力牽引,你在六道裡頭打轉,真的是苦不堪言。你的妄念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著一個,你細心去觀察一下,哪一個妄念不是自私自利?哪一個妄念不是貪瞋痴慢?這是什麼?這叫造輪迴業,身沒有去造,口沒有去造,念頭在造,這叫意業。即使你是學佛,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旋復是什麼意思?起心動念。你學大乘經,你學《華嚴》、《法華》一乘經教,你還是起心動念。下面黃老舉一個比喻,這比喻也是佛經上的,「譬如太末蟲處處能棲,而不能棲於火焰」。佛經上講的太末蟲是什麼東西?我們現在叫細菌,真的,細菌是無處不在,但是它怕火。所以消毒用什麼方法?用高溫,高溫之下細菌它就不能存在,它就消滅掉。這「喻眾生心」,輪迴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這句話的意思很深,不能不知道,這說你的攀緣心,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種心能力很大。今天科學、哲學都是用的這個心,發明現在這些先進科學機器的都是這個心,它就是緣不到般若,般若是什麼?智慧。為什麼?智慧是從禪定裡面生出來的,只有心定下來,放下分別執著,般若才能現前。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你所研究的是什麼?知識。知識跟智慧不一樣,為什麼?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必須跟自性相應,智慧才能現前。
我們知道,我們的智慧,自性里本有的智慧無量無邊,今天一點都透不出來,什麼原因?佛說我們有三重障礙把它障住。第一重無明煩惱,第二重塵沙煩惱,第三重見思煩惱,這三重障礙障礙住自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全都透不出來。諸佛如來的教學其目的沒有別的,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眾生真的覺悟,把這三種障礙放下你就成佛。你的智慧、德相、神通、道力跟他無二無別,他能說無量無邊十二部經,你也能說,你不比他差一毫分。問題是他的障礙除掉,我們的障礙存在,只要自己肯放下,放下就是。凡夫成佛不但在理論上講一念之間,事實真相還是一念之間。世尊早年在菩提樹下跟我們做的試驗,他入定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在中國唐朝的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室,聽到忍和尚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放下,放下起心動念他回歸自性,見性成佛。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二十四歲,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三十歲,這是告訴我們放下就是!你為什麼不肯放下?為什麼還斤斤計較?理上、事上是一不是二。可是一般人說真難,我也說難,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章嘉大師也講難,不能不承認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迷的時間太長,久遠劫到今天迷的時間太長,迷得太深、迷得太嚴重,雖然今天曉得,還是回不過頭來。所以如來有方便法門,這個方便法門就是要我們把念頭轉成阿彌陀佛,這個容易。轉變成阿彌陀佛,我們縱然在這一生當中不能開悟,如果是念到理一心不亂就開悟,跟釋迦如來、跟六祖大師同樣境界,那是上上根人。我們不是上上根人也做不到,那就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在一生當中決定成功,如果是真乾的話。許多古大德給我們做的榜樣不超過三年,我們相信我們三年肯定能做到,黃忠昌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哪有這種道理?捷徑。要知道我們在這個世間,去念個博士學位要念二十幾年,凡夫成佛三年,這不是假的是真的。
身上得個一點小毛病,你真念佛的話,一個星期准好了,為什麼?心態轉好了。疾病是什麼?疾病是煩惱引起來的,貪瞋痴慢疑五毒是病根,怨恨惱怒煩五種病的緣,裡面有病因,再加上這五種緣,你的正常細胞就變成病毒的細胞,你就得病,你就有痛苦。你那個念頭轉過來,怨恨惱怒煩放下,吃再大的虧也不怨恨人,也不發脾氣,保持著心平氣和,裡面貪瞋痴慢放下,你的病不必治就好了。你看醫生,醫生給你治療很容易,很快就好,所以病的好七分是心態,三分是醫藥;醫藥三分不要,心態好也能好,是這麼個道理。這裡頭沒有神秘,這是給你講生理、給你講心理,心理影響生理。所以心理健康生理一定健康,心理不健康要想身體健康是非常困難。怎麼運動都沒用,運動、滋補都達不到效果,佛法給我們講道理。智慧跟知識是兩碼事,一定要辨別清楚,我們用第六意識去學,學到的是知識,我們放下分別執著,也就是執著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我們不用第六、第七,智慧就能現前,智慧現前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後遺症。學佛是什麼?學佛學開智慧,學開智慧一定要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為什麼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那麼樣重視戒律,因為你沒有戒律你就什麼都完了,你在佛法搞一輩子,也就搞一些佛學知識,你開不了智慧,道理在此地。
「是以實相之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這話講得很清楚,你沒有辦法觀,觀是離心意識叫做觀,佛家講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你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有妄心,這個妄心是統統指的妄想分別執著,這都是念念生滅的,無始無明煩惱也是念念生滅的。「故《觀佛三昧經》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念佛也」。我們在前面念過,這裡又重複,佛說法不怕重複,什麼原因?我們是凡夫很健忘,前面聽過了忘掉,所以世尊時時提起,希望我們不要忘掉。第二個意思,佛講經教學聽眾不是固定的,老同修在前面聽過,今天新來的前面沒聽過,這是平等的慈悲心,方方面面都照顧到。「由上可見,念佛法門於諸法中稱為徑路;而四種念佛中,持名念佛更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這近路,沒有比這個更近的。佛把這個法門告訴我們;換句話說,佛將凡夫一生成佛的法門傳授給我們。我們是凡夫,能不能在這一生成就就得看你的善根福德,緣具足,告訴你了。善根是什麼?真信,真明白。福德是什麼?真干,聽完之後就真干,你有福,你這一生成佛了。世出世間的福報還有比成佛更大的嗎?成佛到了究竟、到了頂點,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能遇到,能不感恩嗎?用什麼報恩?認真修行,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報了佛恩。如果這一生當中沒有往生,我們就變成一個忘恩負義的人,那就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文字檔下載地址【http://www.amtb.tw/02/02-039-0033.xml】;凈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http://ft.hwadzan.tw/)輸入本文檔案名「02-039-0033」,回車,即進入本文的網頁;凈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http://ft.amtb.tw/)輸入本文檔案名「02-039-0033」,回車,即進入本文的網頁。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八九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九六集)
※《香巴拉深處》|樂園的古法訴說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之二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五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