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內勁的形成與在推手中的作用

在和許多太極拳愛好者交流時,有不少朋友甚至有多年習拳經歷的年長拳友們都不時提出這樣的問題:練拳時特別是練陳氏太極拳時感覺渾身有勁使不出來,即使發出來的勁也是乾巴巴的,沒有「內勁」。

太極拳隸屬於內家拳,欲發內勁則必先練內功,而練內功的主要方法是練氣。拳經云:「內功之傳,脈絡甚真,不知脈絡,勉強行之,則無益而有損,前任後督,氣行滾滾,井、池雙穴,發勁循循,千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龜尾升氣,丹田練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脈絡為人體內真氣運行的軌道,練氣不懂脈絡的走向,盲目行之,有害無益。或許所學專業是醫學的緣故,在給學生上課時也不時利用所學從西醫和中醫學方面指導學生行功走架、調節氣息。

人身的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絡脈及其連屬部分構成的。經脈包括正經、奇經和經別。正經即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與體內臟腑有直接絡屬關係。奇經即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陽蹺、陰維、陽維,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正經的作用。經別有十二條是十二正經別出的經脈,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聯繫的作用,以補十二正經之不足。絡脈包括別脈、浮脈、孫脈。別脈是經脈一較大的分支,共有十五條,稱十五別脈。其中十二經脈各有一支別絡,任、督兩脈各有一支,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支。浮絡即浮行於表淺部位的絡脈。孫脈為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連屬部分即在內臟為五臟六腑,在外部為筋肉皮膚,後者包括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在循行部位上分布於筋肉系統的總稱,有連綴百骸,維絡周身,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皮膚部位的反映區,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而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的散布之所在。

其中最根本的則是任脈與督脈,國際太極拳大師陳小旺先生在親臨授課時也注重強調了任、督兩脈在練功時的重要性。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前行於腹胸正中線,經過咽喉,到達下唇內,環繞口唇,上齒齦交穴於督脈後分而上行至兩目下方」。功能即總領一身之氣,為「陰脈之海」。並由支脈自胞中向後貫嵴,與督脈相通。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背部正中線,上行頭項正中,經頭頂下行於額、鼻,止於上唇系帶處的齦交穴,與任脈相會。並有支脈絡腎貫心,還有支脈與足太陽經交會於目內齜,上行頭頂,左右交叉入絡腦」。腹部正中之臍下五厘米為氣海,各個時期的武術家,養生家們稱其為「丹田」,《黃庭經》的黃庭二字即指此處,認為此處為「積精累氣」之所在。前人講「抓注丹田練內功,亨哈二氣妙無窮」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庭先輩當時造拳時也參照《黃庭經》,抓住了這個練功的關鍵部位,提出了「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相結合」作為太極拳的內功功法。從而使太極拳成為一套內功,外功兼練的拳種。丹田歸經於任脈,是人體經絡場的重要場源,氣聚於氣海後就會沿經絡運行,丹田氣足,人的精、氣、神、易外顯。武術家們常提到諸如,「氣沉丹田、意守丹田」等等,從中醫學理論角度講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了解了人體經絡、氣血的的走行及分布後,也只是練內勁的一個先決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習練陳氏太極拳時要牢牢掌握其要領。諸如:「立身中正、沉肩墜肘、含胸塌腰、松胯圓襠、順逆纏絲、胸腰摺疊、松活彈抖、虛實開合、剛柔相濟、節節貫串」等等。貫穿於日常練功之中,洗心滌慮,周身放鬆,引真氣下行,意注丹田。

「勁」與「力」在漢語解釋中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老前輩曾提到:「如果單純從力的角度來講,力是由站樁而得,由試力而知,由發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實作而知變化,由試聲而固元氣,力量才能篤實」。概括來說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全身高度協調的運動。包括精神、意念、呼吸、而在瞬間爆發出來的能量,是人體精、氣、神相凝聚的一種完整的力。陳鑫老前輩認為「太極拳內勁的實質和運行是以意行氣,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內運於肌膚,貫注於四稍,復歸於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逐漸產生的一種綿軟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內如鋼條的一種內勁」。其實人體的內勁是很複雜的,它是多種力源交織在一起所形成的。力是勁的基礎,其來源於人體的中部,即丹田和腰肌。最初的力則由丹田發出,丹田發出的力在體內和肢體運行整合的過程中需經過肢體若干條經絡和多個關節。因此,太極的內勁與勁道取決於經絡的暢通和關節的松。另外,掌握必要的醫學知識及太極拳相關理論並在大腦的支配下肢體高度協調地完成每個動作十分重要。且不可流於拳架之表面形式,在日常練功和推手時把規矩的外形與正確的走勁統一起來,將對於內勁的形成與發放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柔中有剛為彈勁,剛中有柔則為韌勁。所謂「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辯證地說明了彈勁和韌勁的特性及相對立的統一性。內勁具有「神以知來,智里藏往」的特點。隱於內而不顯於外,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動不令人知,內勁足,彈性的韌性就足,這是太極拳套路和推手相結合所產生的一和獨特的勁。

推手時如果單憑觸覺靈敏,而缺乏一種渾厚輕靈的「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及「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的內勁,即使已做到一身備五弓,掌握了呼吸與蓄髮的運用,仍然不可能將對方「引之即來,不得不來,放之而去,不得不去」的效用。陳鑫前輩有語云:「但引而不擊,有順勢牽之使進,以抖它人之勁,抖勁足則其勁自散,全身無力,使對手欲進不得勢,欲退則不敢,此引進之妙境也」。這種抖勁就來源於充沛的「內勁」,也說明了太極拳纏繞運轉時需要內勁,是和推手實踐有密切關係。

太極拳有陰柔輕靈的一面,謂之和風細雨。亦有陽剛沉著的一面,謂之雷霆萬鈞。在推手進退中兩者兼備互用,凡偏剛無柔的需防跌失,偏柔無剛的則難臨強敵。一舉動,輕柔重剛齊發,處處控制對方重心,使對手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而輕靈逼近,使對方不知我手從何處來,達到「出手不見手,手到不能走」的境界。此時的內勁即包含有柔化剛發的螺旋纏繞的勁別。纏絲勁如果沒有充足的內勁做保障,出手就沒有威力,化也化不好,發也發不好,難以破壞對方的平衡。想化動對方的來勁,又容易被壓扁而身法被破壞,受制於人,談何取勝!陳鑫前輩語:「氣不由中心丹田而發,則氣無所本而失於狂妄,必至失敗。此內勁之不可不研練也,果能研練至此,則神乎其技矣」。

推手時以纏絲勁的沾連粘隨為靈魂,又要以剛柔兼備的「內勁」為統帥。內勁又可說是靈活善變的,但必須方法正確,太極兩儀的剛柔虛實必須兼備。加上不間斷的練習,才能功夫上身,漸臻精妙。否則,空談什麼「引進落空合即出、牽動四兩撥千斤」而功夫上不了身、剛柔不兼備、謂之「拳無功一場空」是經不起推手比賽考驗的。由於筆者水平有限,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斧正。


推薦閱讀:

如何判斷自己是什麼命?兼論六十花甲納音的作用
八字地支作用
庫起好作用富貴人
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的作用及其在風水實踐中的斷事方法(南丹山人)★★★★★ ★★★★★
常春藤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TAG:太極拳 | 作用 | 太極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