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最廉價的驕傲就是民族自豪感 叔本華說,人生兩苦,物質匱乏,精神空虛,我們如何獲得快樂? 薦讀 | 不要對抗人生的不確定因素

叔本華:最廉價的驕傲就是民族自豪感  選自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木雲譯  人類天性中的愚蠢,還生出了另外三根新芽:野心、虛榮和驕傲。  虛榮和驕傲的差別在於:驕傲是堅信自己在某一方面擁有至高無上的價值;而虛榮是渴望別人相信自己具有某方面的價值,通常還伴隨著一種隱秘的希望——希望通過喚起別人的確信,最終能使自己同樣確信。  驕傲源於內,是對自我的一種直接的欣賞。虛榮則是渴望能從外界間接獲得這種自我欣賞。  虛榮自負的人通常喜歡夸夸其談,而驕傲自大者則多半沉默寡言。但是虛榮的人既然一心爭取別人的認可,那麼就應當意識到,就算自己的確有很好的談資,但也許保持適當的沉默,比聒噪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  不是任何人都能成為驕傲的人,普通人只能做做樣子,他們很快就會放棄扮演驕傲,回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唯有堅定不移地確信自身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和特殊的重要性,才會讓一個人產生君臨天下般驕傲的感覺。當然他的這份確信很有可能只是誤會,或是性格使然,但只要他對自己的價值深信不疑,就無損他的驕傲。植根於信念的驕傲,就像其他形式的知識,已然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品質,而非我們的主觀意識。  虛榮是驕傲最大的敵人,也是最大的障礙。驕傲的前提條件就是對自己的價值確信不疑,而虛榮則是為了博取他人的讚揚,從中獲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處心積慮討好別人,四處逢迎。  驕傲常常引來詆毀和抨擊。但我猜想,詆毀抨擊別人的,多是那些自身沒什麼可驕傲的人。  考慮到大多數人的厚顏無恥,但凡具有任何長處或優點,人們就應該把自己這項優點牢記於心——如果我們善意地忽略自己的優勢,與其他人過從密切,那麼那些人肯定會把我們當做同一級別的自己人來對待。  我要特別提醒那些最卓越的人,卓越是一種純粹的個人天性,不像勳章和頭銜,時刻都要引人注意。要知道過分隨和反而容易讓人輕視,就像羅馬人過去常說的,「愚人倒來教導智者」;或是像阿拉伯諺語說的,「若你紆尊降貴跟一個低賤的人開玩笑,他很快就會蹬鼻子上臉」;當然還有偉大的賀拉斯也在教導我們,「該你得的榮譽,就千萬不要客氣。」  當謙虛成為一種「美德」,愚人反倒獲利最多——謙虛若是美德,那豈不是人人都得把自己說成是個傻瓜才行?謙虛實際上拉平了人們之間的差距,彷彿這個世界上就只有傻瓜似的。  最廉價的驕傲是民族驕傲,也就是所謂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個人號稱為他的國家或民族自豪,那隻能說明他本身並沒有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否則也不會抓著那些千百萬人共有的東西引以為榮了。  有個性、有見識的人,會更加清晰地發現自己民族的缺點,因為這些缺陷就暴露在他眼前。但一個可憐的傻瓜自身沒什麼可令他驕傲的,就只能把自己所屬的國家、民族當作最後依靠,為其感到驕傲。他為自己的自卑找到庇護,隨時準備拚死為其錯誤和愚行進行辯護,不分青紅皂白,連其缺點也誓死捍衛。舉個例子,倘若用一種理所應當的輕蔑口吻說到英吉利民族的愚蠢和偏執,你就會發現五十個英國人里也很難找出一個人贊同你,即便有那麼一個,也只能說他大概剛好是個理智的人。  德國人沒有民族自豪的情結。就像大家一致認可的,充分說明這是一個誠實的民族!但也有一些可笑的人——主要是那些「德意志兄弟」和政客們,裝模作樣地宣稱為德國感到驕傲,曲意奉承、蠱惑人心,其實只是為了誤導國民,多麼的虛偽!他們甚至說德國人發明了黑色火藥,我也對此持懷疑態度。  利希滕貝格問:「為什麼沒幾個人會冒充德國人?一般人似乎更喜歡冒充法國人或英國人,這是為什麼?」我想也許這就是因為個性遠比民族性更重要,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首先考慮個人的獨特個性。既然無法在不涉及若干民眾的前提下去提及國民性,那麼就根本無法做到在高聲讚揚的同時,還能保持誠實。在每一個國家,人類那些卑劣、剛愎自用、做作等都集中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民族性」或「國民性」。我們厭煩這個民族,讚揚那個民族,再轉而追捧另一個民族,每個民族都在嘲笑別的民族,這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一句話: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滿足則痛苦,慾望滿足則無聊,而人生就在這痛苦和無聊中徘徊。  ~~~~~~~~~~~~~~~  叔本華說,人生兩苦,物質匱乏,精神空虛,我們如何獲得快樂?  《人生的智慧》,是力促叔本華成為哲學家的大作,他從一個很世俗的角度,剖析人的幸福快樂源泉到底來自哪裡,叔本華說,人生兩苦,物質匱乏,精神空虛,上流社會精神空虛,市井小民物質貧乏,所以人人都很苦惱。叔本華認為,人性中的某些弱點好像是一隻猴子,在貧窮、內心沒有安全感的時候,猴子會被禁錮在某個地方,展現善良、淳樸、快樂的一面。當變得富裕、內心有安全感的時候,那隻可惡的猴子就會出來作惡,變得貪婪、奢靡、驕橫。 人之所以擺脫不了痛苦:一是慾望無法滿足,二是慾望得到了滿足。  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它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正是由於內在的空虛,人們才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最低級短暫的樂趣是感官。你花費巨大的時間和金錢去紙醉金迷,去縱慾,不過是消耗多餘的激情和精力,短暫的歡娛後,馬上陷入無聊和空虛。所以,叔本華認為,人最高的樂趣來自精神,即豐富的精神思想。 你花費巨大的時間和金錢去紙醉金迷,去縱慾,不過是消耗多餘的激情和精力,短暫的歡娛後,馬上陷入無聊和空虛,而精神之樂無窮。所以,越放縱,越與真正的快樂無緣,痛苦是什麼,字典里說:疼痛苦楚。哲學:慾望得不到滿足。叔本華的思想影響了一個大哲學家,就是尼采。他說,人的一切痛苦之中都孕育著快樂。追求幸福的路上它與快樂相伴。沒有一級一級痛苦的台階,真正的快樂或如天上之物難以獲得!蚌病成珠,美麗無比的珍珠,恰是牡蠣體內病痛的產物。真正的快樂一定有個連體嬰:痛苦。叔本華宣稱: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理由有三: 一、人對快樂不敏感,對痛苦敏感。二、人會回想過去,會展望未來,這種聯想極大的放大了痛苦。三、最重要的,人的意志往往不能實現。作為主要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肯定痛苦的積極作用。讀《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文筆優美易懂,比喻生動,邏輯清晰,所以我讀起來,一點也不悲觀。  林語堂說:「這個世界,快樂須從反面看出來,無憂愁,不受欺凌,無病無痛便是快樂。」看來叔本華也影響到了林語堂的思想。叔本華的理論,他認為,人生要追求的避免痛苦,而不是要追求快樂。因為獲得快樂的途徑是意志受阻,當阻擋被消除時,我們會快樂。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享受快樂,我們就必須付出相應的痛苦的代價。一切生命的本質,就是苦惱...在歲月的流淌面前,每個人都是過客和弱者。在生活的磨礪下,每個人都有痛苦與傷疤。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艱辛或迷茫,但這痛,是生命賜給我們的禮物,只有咬著牙挺過來,才會更加珍惜點滴的快樂與幸福。  讀《人生的智慧》這本書,叔本華更像一個鄰家的平凡的寡言的善良的老頭兒,偶爾會去勸慰你,你對自己的一切不滿和痛苦都沒有關係,這是大家的通病,不要追求太多,內心滿足就好。而尼采更像一個倔強的充滿活力的老頭兒,常常會逼著你去征服一座又一座險山,告訴你只有嘗盡人生苦難才能得到非比尋常的快樂。有慾望才會有慾望被滿足的快樂,可是有慾望時是痛苦的。但是,「驅使人前行的唯一原因乃是痛苦,痛苦高於快樂。快樂不是肯定的精神狀態。」(康德語)。為什麼是痛苦驅動人前行呢?是因為「在強毅而能負載的精神裡面,存在著尊嚴。在傲立著的尊嚴之中,存在著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著對最重的負擔的內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著慾望的爆發力(尼采語)。」所以,人有兩個時間段最痛苦,第一,直面自己並改正思維放式、缺點或不良習慣的時候。第二,正在進步的時候。  所以,每個人思維上的進步除了多閱讀之外,還要能接受『自我否定』所造成的痛苦感。當你發現自己思維越來越嚴密時,很多原本的想法會產生動搖,無法自證,這便是進步的開始,千萬不要把「每個人想法不同」作為「偏見與無知」的借口。對人類而言,每一個更纖細的思考都是社會的進步。我們不能停止思考,傲慢與偏見,平等與自由,覺醒和反抗。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體會愈來愈深刻。我們痛苦,我們反思,才能跳出固式思維,找到真我。  提到真我,我就想到了叔本華晚年論述的三個大問題:1、我們擁有什麼?2、我們在別人眼裡是什麼樣的?3、我是誰?真正有價值的不是財富,不是物質享受,也不是社會地位和好名聲,他們都不能給人帶來快樂,只有「真我」才是真正重要的。我們最大的目標應該是身體健康、心智健康,這樣思考才不會枯竭,才會獨立,才能擁有品行端正的人生。所以叔本華認為,人生幾乎一多半的麻煩及困擾來自於「別人會怎麼看怎麼說」的焦慮上,陷入於一種「快樂寄希望於來自他人的讚美」的危險境地,而不能體會我們幸福的根源應該建立在個體的本質上,所以,首要的是自身身體的健康,其次重要的是一種獨立生活和免於憂慮的能力。人生快樂幾個底線,有自我原則,且不管是否妥當。有精神世界,且不管高尚卑下。有獨立思考,且不管對錯與否。作為個體和自己的人生而言,保持自我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我們都在互相影響,但一定要互相尊重。被慾望驅使,被利益誘導,被環境影響,被厄運逼迫。總而言之,做自己,保持作為一個人的獨立,保持個人人生的掌控權,以及享受它。  人生在世,生命的目的無非是追求生活的快樂和幸福。而快樂和幸福的標準是根據自己的要求而設定的。一切都無可非議。但這一切應該是建立在精神的獨立和自由之上。能讓自己心安的就是最好的。生命最可怕的是被挷架,精神的被挷架,情感的被挷架,思想的被綁架。找不到真我。這是生命真正的悲哀。也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人生再得意的時刻,也要保持獨慎和博愛,人生再困難的時候,也要保持自尊和幽默!以叔本華的「帶刺豪豬」理論與人相處,保持思想和精神的獨立 ,然而卻需建立為他人服務的心,才能走出自我的執著,解脫煩惱,獲得快樂。  ………………………………………………………………  薦讀 | 不要對抗人生的不確定因素  2017-03-01 叔本華 木蟲  文/叔本華  不經歷逆境,不能完全了解自己  當我們生活得安適自在時,應該不忘我們陷於憂鬱、沉悶、無所適從的困境,以教導我們如何正確地行動;當我們享受美好歡樂的時光時,這種憂鬱、沉悶、無所適從的困境,應能教導我們要謙虛謹慎。  因為我們一般是根據我們最好的與最美好的時機,評價我們自己的;而在軟弱、沉悶、糊塗的時候,我們則視之為並非我們的本質。牢記那些困境與時有的窘困,將教導我們要謙遜、恭順與容忍。  對世界的期待,大都來自青春的幻想  粗心的年輕人可能認為世界就意味著去享樂,彷彿世界上真實的幸福俯拾皆是;然而,恰恰是這些人得不到幸福,因為他們的才智不足以使其戰勝生活道路上的種種困難。  當他閱讀那些富有詩意浪漫主義的作品時,那種觀念便牢牢地在心中紮下了根,實際上他被外部世界的現象欺騙了——這個世界具有徹頭徹尾的虛偽。  他的生活或多或少總要尋求那現實的幸福;並且,他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一連串確定的快樂。在追尋這些幸福的過程中,他遇到了危險。  認清了命運的惡作劇,但再無重來的機會  人們搜尋著並不存在的獵物,遭受種種真實的不幸——苦痛、窮困、疾病、失敗、匱乏、憂煩、恥辱以及人生中其他一切艱難困苦。他終於識破了矇騙他命運的惡作劇——然而,太晚了。  看不到事情的因果,說明走得還不夠遠  正如一位登高的行者,只有越過腳下蜿蜒曲折的道路,放眼望去,才可得到一個通盤的概觀。同樣,只有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某個階段,才能認清我們全部行為之間真實聯繫,並明確地知曉我們做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只有那時,才能明白精確的因果鏈條和我們一切努力的價值所在。  不能忽視情緒的影響  只要沉陷在日常的生活瑣事中,我們就只能按照自己的天性行動,總是受情感的左右或能力的限定。我們自始至終都受著自然規律的制約,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我們所認為的正當的事業。只有在後來,回首整個人生旅程及其總體結果時,我們才能最終明白其中全部奧秘。  誠實面對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在別人身上看到一面反映自己的鏡子,從這面鏡子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罪過、缺點或種種不好的地方。即便如此,我們大多數的人對鏡子做出狗的動作,亦即認為鏡子里的並不是自己,是另外一隻狗,而對著鏡子大吼大叫。  看得見,卻永遠得不到  那些寄希望於未來,為之奮鬥並僅僅生活於未來的人,對那種即將來臨的事物總是翹首期盼、急不可耐,彷彿這是某種一經到手便可獲得幸福的東西,儘管那些人聰明絕頂、氣度非凡。嚴格來說,他們不過是一頭驢子,被人騎在身下,看著近在眼前的稻草,一種希望最終得到草料的衝力支撐著他們,從而急急忙忙地緊追不捨。那種事物總是恰好就在他們的前面,而他們則一直在試圖得到它。  把心安頓在當下  我們既不應該因牽掛未來而思緒不寧、焦慮企盼,也不應該沉湎於對往事的追悔惋惜,而應該牢牢記住:唯有現在才是實在的、確定的;未來總是無一例外地使我們的希望落空;過去也常與我們曾經預料的相去甚遠。總之,無論是未來還是過去都不及我們的想像。  同樣的物體,由於間距,在肉眼看來要小一些,但思想則可以把它想像得很大。只有現在是真實可行的;它是唯一富有現實性的時刻,正是在這絕無僅有的時刻,我們的生存才是真實的。因此,我們應當永遠為此而充滿歡樂,給它以應有的歡迎,並盡情享受這每一刻的快樂,由於充分意識到它的價值而擺脫了痛苦和煩惱。倘若我們因對過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而對未來的前景焦躁不安,我們將無法做到這一點。  各有各的風景,誰也不必羨慕誰  人類的快樂和幸福狀況,往往可以和樹林相比:從遠處看去,覺得美麗。可是,如果走進裡面,美感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為什麼我們時常羨慕別人,這就是原因。  不要對抗人生的不確定因素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在一切方面都有這樣多的痛苦,重擔、災難、危險,以致只有小心翼翼地掌握航向,避開暗礁險灘,才能完成一個平安與快樂的人生航程。一般來說,對於我們所了解的有關惡的恐懼,迫使我們陷入與之相反的惡。比如說,孤寂的痛苦使我們陷入孤寂;我們用一種令人生畏的舉動,換來輕率的自信,等等。為避免一種惡,而匆忙走向它的反面;對一些極不確定的事件,缺乏深思,做決定太魯莽。  ~~~~~~~~~~~~~~~
推薦閱讀:

大同江啤酒讓朝鮮人忘記貧窮
中國自49年以來打過敗仗嗎(吃過虧嗎)?假如現在中國打了一仗輸了,民眾能接受這個結果嗎?
有哪一刻讓你覺得生在中國長在中國無比自豪?

TAG:民族 | 人生 | 精神 | 快樂 | 物質 | 空虛 | 驕傲 | 獲得 | 因素 | 民族自豪感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