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灸操作如何得氣與導氣

得氣即針刺時所產生的經氣感應,當這種針感產生時,醫者感到下針沉緊,患者自覺針下有酸、麻、脹、重或傳導感。如不得氣,醫者覺針下空虛,患者覺針下刺痛不適《靈樞·九針十二原》載:「刺之要,氣至有效。」說明針刺是否有效取決於得氣,得氣快則療效佳,得氣慢則療效差,不得氣則無效。正如《金針賦》記載:氣速效速,氣遲效遲。進針後如果不得氣,應當採取各種方法以促使得氣,常用方法如下十種。

1調整穴位:如取穴不準確或取穴不對症,常難以得氣。因此,取穴前必須四診合參,辯證取穴,取穴時必須反覆循按,不得偏離其準確位置。

2、調整針刺方向和深淺:如果針刺方向、角度有誤或深淺失度,則針下難以得氣,應當重新予以調整,向穴位四周或天、人、地三部刺探,直至獲得滿意的針感為止。

3、以手攝循:《金針賦》載:氣不至,以手攝循,以爪切掐。《針灸大成》載: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若針刺不得氣,可以針刺穴位周圍或經脈循行部位用手進行按、壓、揉、掐,以促使經氣來複。

4、行針催氣:《神應經》載:「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即採用反覆捻轉、提插、搖針、振顫等各種方式相結合的多種手法施行行針催氣以加強針效。

5、留針侯氣:若不得氣時,可以久留,以待氣至,因留針時經氣能逐漸集聚於針下,再施手法,較易得氣。

6、溫針催氣:即在針旁用艾條懸灸活用酒精燈燒紅針柄以促使得氣,適用於陽氣虛患者。

7、艾條催氣:可艾灸關元、氣海、足三里或針刺部位臨近處的俞穴以促使得氣,亦使用於陽氣虛患者。

8、刮柄催氣: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頻頻刮動針柄,以激發經氣,促使得氣。

9、搓柄催氣:針刺入後若覺針下如空松無物而不得氣,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針柄單向捻轉,每周不要超過360o每搓2-3周或3-5周,使針下沉緊,較易得氣。

10、守氣:針刺得氣後必須腰堅持守住氣才能提高療效。如《靈樞·小針解》載:「針以得氣,蜜意守氣勿失也。」得氣後,醫生應當全神貫注、專心致至的體會針下感覺,觀察病人反應,詢問病人針感,目無外視,手如握虎,施以符合患者病情血葯的針刺手法,徐徐提插捻轉,使得氣的針感能穩固的堅持下去,維持到針治所需要的時間為止。如果得氣後針感很快就消失的針感對治療無益,必須重新行針催氣。《靈樞·小針解》載:「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所以針下得氣不能稍得即止,必須堅持守氣,徐徐提插捻轉,使經氣充足而暢氣,方能提高療效。

導氣法:

《內經》首先提出了針刺導氣法,《靈樞·五亂》載:「徐入徐出,謂之導氣。」及針刺得氣後,將針地下按,再將針緩緩上提。所謂「徐入」,是將針由淺部徐緩捻動納入深部,所謂「徐出」,即再由深部徐緩捻動退至淺部。導氣法具有引導經氣的作用,適用於氣機逆亂之證。《靈樞·五亂》載:『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指出不論虛證實證均可用導氣法,虛證則能引導其正氣恢復,實證則能誘導其邪氣外泄,所以命名為:導氣法。此法與平泄法有類似之處,適用於治療虛實夾雜,寒熱並存,氣機逆亂或氣機不暢之症,臨床應用頗為廣泛。導氣法的針刺強度不輕不重,相當於輕度與重度刺激之間的中等度刺激量,要使患者既不感到針感太重又不覺得太輕,導氣時,患者自述針下有傳導感與舒適感,醫者手下操作盡量要求達到恰到好處,不補不泄,不快不重,徐入徐出,緩緩提插捻轉,每次操作10-15分鐘,可留針,亦可不留針。但是,應當記住在導氣的過程中不能「丟氣」,丟氣就是失去了針感,如果在導氣過程中丟了氣,則無氣可導,也就稱不上導氣法了。

補瀉手法的輕重

針刺治療手法的操作有輕重強弱之分,很多人都認為強刺激是瀉,弱刺激是補,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不管補法還是瀉法,都有輕有重,有強有弱,應當根據病情的緩急及患者體質的虛實強弱而採用相應的針刺手法,必須指出,有的補法的刺激強度反而重於瀉法,如提插補瀉法,補法宜重插輕提,瀉法宜重提輕插,臨床經驗告訴我們,以向下插為主的補法的刺激強度必然重於以向上提為主的瀉法。還有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的操作要求是三進一退,行九陽數,即三九二十七數;透天涼的操作要求是一進三退,行六數陰數,即三六一十八數,補法燒山火的二十七數與瀉法透天涼的一十八數相比較,必然是這種補法的刺激強度重於瀉法了。當然亦有瀉法重於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為瀉法,補法的刺激強度就明顯弱於瀉法。其他如迎隨補瀉法,針尖隨經脈循行方向刺入為補,針尖逆經脈循行方向刺入為瀉,補法於瀉法的刺激強度則基本相同。總之,應按照辯證施治的法則靈活掌握針刺補瀉的刺激輕重。

推薦閱讀:

針灸問對
針灸聚英?卷四上? ?十四經步穴歌
針灸內篇
今日學習董氏奇穴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