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陳氏太極拳與形意拳技擊原理區別

自16世紀陳王廷編創了陳氏太極拳以來,其拳法特點獨道之處是眾所周知,陳氏太極拳與形意拳兩者在拳法中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它們相互一致和融匯貫通之處非常多,正因為陳氏太極拳當初編創之時,吸取了形意拳中的精華之處。後來又反過來重新修訂形意拳,可見兩種拳法的精華點都融入到各自的拳法中。這樣二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的區別是: 陳氏太極拳的理論核心是「用意練意,行氣練氣」,整個運動中始終貫穿著「陰陽」、「虛實」,是以心行氣,氣到勁到,久練之後氣斂入骨,達到行氣的最深功夫,核心是一個「氣」字。  形意拳則講究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郭雲深語)。三層道理: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易賄;三種練法:明勁、暗勁、化勁。在外行人看來,形意拳是生打硬進,剛烈勇猛的拳種,其實不然,「形意拳為柔術之上乘,內家之正宗,蓋能剛柔相濟,進退互用,」形意拳高手以氣行剛,而至剛無比,核心也是一個「氣」字。它們之間的區別則在於陳氏太極拳是「由柔成剛」,「常求柔軟於外,久之自得堅剛之內」。   形意拳則反之,由剛至柔,由堅剛於外的明勁,修練成飄忽柔幻的化勁。用老拳師們通俗的說法,這兩個拳種同是內家拳,練法上,太極是由內向外練;形意拳是由外向內練。但是,它們上乘的功夫卻是相同的:「柔行氣,剛落點」,「剛柔相濟方為真」。在對抗性技擊的策略方面,陳氏太極拳和形意拳都主張「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的後發制人的技擊方法。   形意拳講究「以巧破千斤」,在對抗中,盯住對方,抬哪個肩就知道動哪個腳,趁對方舉足未穩,抬起一腳起空時,搶入對方中門發揮技擊拳法。對方搶入我之中門,我**撤退當中,也發揮同樣擊法破壞對方攻勢。此打法稱「進亦進,退亦進」。   而陳氏太極拳講究「四兩撥千斤」,主張引進落空,「弧形走化,直線進擊」,乘勢借力,能化能發,相機而動。兩拳迎敵技法不同,得勢後的擊法,勁力卻同出一轍,都使用「彈抖勁」、「彈簧勁」猶如蓄滿勁力的經放射箭矢一樣。勁夫高強的老拳師更善於根據對手來勢特點,施之以「擰裹勁」、「螺旋勁」、「崩炸勁」、「抖擻勁」或「長勁」「寸勁」不等。有人講,形意柔而化太極,太極剛而成形意,是很有道理的。 在套路和動作演練方面,形意拳和陳氏太極拳,尤其與陳氏太極拳二路(炮錘),在身法、步法、手法上的相同之處是頗多的。如退步壓肘、閃通臂、掩手肱錘、連珠炮、連環炮等等。這些動作與形意拳勁力特點極其相似,只不過在轉換招式中了綿綿不斷的纏絲勁。 陳氏太極拳的閃通臂式,鮮明地體現了形意拳的特點。此勢是從斜行拗步開始的,雙臂合攏在胸前向外掤出,轉身向右大扌履,進左腿右手擊出,同時轉腰擰胯向右轉換身形,右手在腰胯腿膝甩鞭子般的纏絲勁帶動下,蓄滿了勁隨全身轉動從上而下纏;此時,右腿迅速撤回,右腳落地震腳,左手與右手形成向合力向前擊出。此時的定式正好是形意拳劈拳三體式。  陳氏太極拳的連珠炮式與劈拳法亦十分相似。此勢由高探馬開始,腰胯轉動帶動雙手雙逆纏至胸前,右掌心向外,左掌心向下掤出,發勁的同時,右足向前進半步,左足亦隨之跟進半步,足跟鏟地有聲。此式在手法上合於形意劈拳的起躦落翻,步法上與劈拳的寸步寸勁毫無二致。只不過陳氏太極拳把劈拳的直出直入變為橫胯順胯,這也是便於纏絲勁發揮的擊技特點。 從以上陳氏太極拳與形意拳技擊原理的對比,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個拳法招式從它的創建到成熟,都不可能是一層不變的。它需要吸取其他武術派別中精華,融入到自家的招式中,使之不斷的完善。也說明了武術拳法,各門派之間需要相互交流探討、取長補短才能達到拳法的極致。
推薦閱讀:

淺析心意拳與形意之別
武術中基本功常說腰胯分離,到底哪個是腰哪裡是跨,可以給個明確的圖片或者識別的方法么?
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這句話具體的含義有人能詳細說說嗎?
形意拳心意拳六合的合如何理解?
形意拳入門-母拳鷹捉 瀏覽文章 武風內家拳綜合站

TAG:太極拳 | 原理 | 太極 | 形意拳 | 意拳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