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游嶗山詩中的仙跡
嶗山,又稱勞山、牢山、鰲山、輔唐山等①,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海上仙山」。走近山海相依的嶗山,奇峰怪石、天然洞窟、懸崖瀑布、島嶼岩礁、道觀古剎和歷代刻石隨處可見。從嶗山太清宮背後的埡口沿著梯子石蜿蜒北上,右前方石壁上有後人鐫刻的李白著名詩篇《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此詩是唐天寶初年李白游嶗山後有感而作,全詩如下: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
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
朱顏謝春輝,白髮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
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傑出的詩人,素有「詩仙」之稱。李白自小有奇才,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是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酷愛山水的李白,一生遊歷過峨嵋山、華山、廬山、黃山、泰山等眾多名山大川,寫了大量讚美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這類詩篇在李白傳世的900多首詩作中佔了很大分量,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和《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堪稱其中的代表作。在李白一生遊歷過的眾多名山中,但是將游山、觀海與尋仙三者結合為一體者,唯獨只有嶗山。
據《漢書·武帝紀》記載:西漢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祠神人於交門宮。」關於「神人」,應劭解釋說:「神人,蓬萊仙人之屬也。」②漢武帝之所以巡幸嶗山腳下的不其,應該與在山海相依的嶗山可能會遇到蓬萊仙人的傳說密切相關。這是迄今能在正史查到的關於嶗山一帶可遇到仙人的最早記載。據民國周宗頤《太清宮志·開山始基》所記:「勞山太清宮,繫於西漢建元元年辛丑,張公諱廉夫所創始也。」西漢時的張廉夫應當是一位精通神仙學的方士。以《太清宮志》和《漢書》相互印證,可知最晚在西漢時,方士已經來到嶗山,這一帶已經流行有關蓬萊仙人的傳說了。自漢代以來,隨著神仙說和道教在嶗山的盛行,嶗山便有了「神仙宅窟」美稱。
古人常把嶗山寫為「勞山」。相傳古帝王欲求長生不老之葯,派人登攀此山尋仙覓葯。由於山路崎嶇,登山極為辛勞艱苦,於是稱之為「勞山」。這原本是古老的民間傳說,後來被元人於欽收入《齊乘》一書中,遂使嶗山之名更具傳奇色彩。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詩中將嶗山寫作「勞山」,可知此傳說在唐代已盛行。
唐天寶元年(742)秋,李白奉詔進京城長安,任待詔翰林,為唐玄宗身邊的近臣。一年後因遭讒見疏,李白遂有歸隱之想。天寶三載(744),官至秘書監的賀知章辭官當道士,熱衷於談仙論道自號「青蓮居士」的李白,也在這一年上書辭官,得唐玄宗應允後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以後,李白有近一年的時間在東魯一帶遊歷,到嶗山尋仙「餐紫霞」,應該就在這一時期。
詩中所寫的「安期公」又寫作「安期生」,是道教傳說中的著名仙人。相傳安期生是琅琊阜鄉人,賣葯東海邊,人稱「千歲翁」。他曾經對秦始皇承諾,若遣人到蓬萊山可得到長生不死仙藥。後來秦始皇遣徐福等方士入海尋找,船還沒有到,就遭遇大風浪被迫返回了。據《史記·孝武本記》記載,一個叫李少君的方士對武帝說:「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李白詩中的「親見安期公」,應是詩人見到了一位自稱安期生的隱士。相傳李白來嶗山時,見到海上的紫氣雲霞,見到飄然如仙的隱士,品嘗到「大如瓜」的嶗山大棗。由於嶗山的氣候、土壤條件比較特殊,棗樹所結得棗確實個頭很大,但也絕對不可能「大如瓜」。看來李白詩興大發,又進入了「白髮三千丈」的浪漫境界了。於是,李白在陶醉遐想之餘,創作出了這首吟嶗山的詩作。
後來李白去王屋山,遇到了志趣相投的孟大融,便贈此詩介紹嶗山。相傳唐玄宗讀到李白這首詠嶗山的詩,遂對嶗山仙境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派遣孫曇等人專程到嶗山采仙藥。今嶗山招風嶺前仍存有後人鐫刻的「敕孫曇採藥山房」幾個大字。據說自此後,嶗山便有了「輔唐山」之名。
注釋:
①顧炎武《勞山考》:「勞山之名,<齊乘>以為登之者勞,又一作牢,邱長春改為鰲,皆鄙淺可笑。按<南史>明僧紹隱於長廣郡之嶗山。<本草>天麻生泰山、嶗山諸山,則字本作嶗……」,載《即墨縣誌》卷十「藝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
②《漢書》(全三冊上冊)第147頁,中華書局2005年版。
推薦閱讀:
※李白與梁園的緣分
※如何以「我欲上青天,獨攬風與月」為開頭寫一首詩?
※文章 | 李白的眼淚【原創】
※如何評價李白的詞、蘇軾的詩以及蘇軾在北宋文壇的地位?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TAG: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