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學習佛教必看書目
現代人學習佛教必看書目
傳統文化式微本是不爭的事實,國民教育上的不作為更讓佛教文化出現在一些不知所謂的現代傳媒里的形象如此不堪,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復甦的呼聲似乎越來越高,但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斷層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學習進程,很多對傳統佛教感興趣,想要了解的人,對著浩如煙海的典籍望洋興嘆,不知何處下口,在這個網路群體里,感受到這些迫切需求,推動我去思考該如何讓他們有一個容易進入的門檻,作為一個現代人,包括三年佛學院、五年僧團學習在內將近二十年來的學佛歷程,同時又作為一個朝九晚五工薪謀生為人之父的在家居士,謹將我所認為比較適合現代人學習的書目和學習方法推薦給大家,佛教界內,現代書籍汗牛充棟,我個人收集的實體書兩千多冊,電子書籍則不可計數,以我的愚鈍,是不可能一一翻閱,肯定還有更好更適合的書籍未能推薦,只能歸之於因緣不具,不盡之責,在此謝過。 學習佛法,以信解行證為次第,導疑生信是放在首位,佛法畢竟是一個探索生命意義的教導,是實際解決生命來去問題的宗教,如何讓學人把握這個主導思想,是最重要的目的。因此,第一階段,就圍繞這個目的做一個篩選。 學習佛教,不能不了解佛教的開創者,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他是什麼人,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和時代里,什麼原因使他開創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宗教,作為一個對佛教有興趣的人,這是不能不去了解的,因此,學佛者第一本書,應該是《釋迦牟尼佛傳》這本書的傳記有多個版本,個人比較推薦星雲法師所著的版本。佛陀創立了他的學派之後,圍繞著他為中心開展的教育,必然不是一個人的事,因此了解這個教團的一些優秀的弟子對我們有相當大的激勵作用,星雲法師另一本《十大弟子傳》是第二本應該讀的書。 佛教在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輾轉流傳各地,時代變革,風俗迥異,常人接觸到的佛教形態,必然是一種沾染著歲月和流俗雜染外衣的瑰寶,讓人不辨真偽,不識真相,因此,有必要把一些世俗化,曲解了的佛教印象,做一個去偽存真的剝離,台灣聖嚴法師所著的《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聖嚴法師介紹佛法》能很好的讓人撥雲見日,認識到一個真實的佛教。 時代是不斷在進步的,歷史已經踏過工業革命,電氣時代進入到信息時代,科學的進步,讓人不得不疑問,兩千年前的思想,對如今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呢?作為科學工作者的尤智表先生所著的《佛教科學觀》《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也許能給你一些答案。 在我們日常接觸的媒體,電影電視中,似乎佛教的形態總是愚昧,落後以及遠離人世間的格格不入,而身處美國高等學府的張澄基博士為我們講述《什麼是佛法》,還有頗受當代大學生推崇的南懷瑾先生所著的《如何修正佛法》等書也許可以表明,高等學府從未將佛教等同於愚昧而遠離它。以十五部武俠文學影響全球華人的「大俠」金庸(查良鏞)先生,曾經作為國內高等學府浙江大學教授的他,一直潛心於佛學之中,並深深信服,他與池田大作的對話是兩個智者思想碰撞的火花,也是佛法對於現實社會的啟迪,這裡何曾有愚昧,落後和遠離人世間? 每個人的一生,必定會對我們各自的生命產生過各種疑惑,面對這無法解答的疑惑,大多數人被現實的種種瑣碎壓制和遺忘,可是每個人,畢竟總有一天要面對這個生命的終點,我想,只要有可能的話,任何人都還是希望獲得一個答案,雖然說要得到這個答案很難。美國的精神科醫生,布萊恩·魏斯先生,他偶然的工作經歷,讓他寫下了《前世今生》、《生命輪迴》、《返璞歸真》等書,雖然不能作為答案來看待,但願這另闢蹊徑的過程,能證明些什麼。 而佛教,就是為了弄明白這個目的而開創的,我想,了解過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的人,應該可以得出這個結論。那麼,我們再看看,歷史上,同樣對生命產生這樣的疑惑的一些人,他們的一生又有什麼樣的經歷和精彩呢?明末高僧《憨山大師的一生》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弘一大師》,另一個傳奇並且充滿神奇的人《密勒日巴尊者傳》。 傳奇的人生,帶來的心靈震撼,令人迴腸盪氣,也許我們做不到他們的卓絕苦志,但對他們的敬仰卻能帶給我們方向。從此,心的歸依,行為的敬禮將由他們伴隨終生。南懷瑾先生的《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和益西彭措堪布或者演培法師的《勸發菩提心講記》可以讓我們把握這個方向。古人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效仿聖賢,學習聖賢,是向上的動力,進一步的學習聖賢之道,必然由知識啟蒙開始,然而佛教是一個有著龐大體系的文化教育,編集的相關書籍有上萬卷之多,加之文義深奧,今古難通,並且宗門各異,流派繁多,尚未入門,已經滿目琳琅了,如何入手,應該有所選擇,如何學習,則必須有正確的方法。 作為現代人,並非每個人都能通古博今,古文的晦澀可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幸好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些聰穎達智之師,把這些拗口難讀的古文經典,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並且條理分明,系統的闡述了一個全貌給大眾,其中,印順法師的《佛在人間》能夠將佛教的現實意義呈現給大家,《學佛三要》《以佛法研究佛法》則是正確的掌握和學習佛教的方法。 理解了佛法的意義,並且明了了學習方法之後,身體力行是學佛的開端,佛陀兩千多年前臨終的那刻,他的弟子悲傷的問他,您在的時候,我們可以依靠您,以您為師,如今你即將進入不生不滅的安寧中,後世的信眾將依靠什麼,以誰為師呢?佛陀回答說,佛陀在世的時候,以佛陀為師,佛陀離開世間,則應該以戒律為師,以佛留下的教法為師。因此,在我們開始實踐佛法的第一步,應該是學習佛陀對我們的教誡,他所留下的戒律和教法。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可以初步的指導我們學習,明朝末年的見月律師自述傳記《一夢漫言》可以讓我們感受一個嚴守戒律者的偉大人格。 任何一門學問體系,都必然有大量的專用名詞,事實上,看佛經最難的地方就在這,佛經翻譯過來的時候,所用的文法,都是當時的通行的白話文,僅在文法上,並不難看懂,但是因為大量特有的名詞,導致字義詞義古今差異太大,因此,現代的人,如果望文生意的話,那就莫名其妙了。 為了能夠深入學習佛法,掌握一些核心的,重要的名詞概念是有必要的,雖然前面所介紹的一些書籍,也已經說過一些,但要論全面概述性,並且儘力用現代人的方式去闡釋的,還是要看一些時賢所著的概論性書籍,因為這樣能在短時間內能系統全面的了解佛教的全貌,而這樣概論性的書籍,已經有很多了,在這裡推薦的有睿理法師所著的《佛學概論》和印順法師的《佛法概論》,前者比較廣泛,後者則比較深刻。 一切理論的目的都是為了實踐,佛教的一切學說,概括為戒定慧三種範疇,雖然在概括上有三種,但這是一個因果關係,是一個次序的遞進的關係,並且彼此又各自含攝。前面所列舉的書目里,除《怎樣修證佛法》一書,有引人入勝的關於修行的描述,《戒律學綱要》是關於戒學的實踐外,關於定學的指導書籍尚未提及,現在就推薦幾本關於定學入門的書籍, 卡芙蓮。麥當奴女士的《怎樣學習靜坐》,文字淺白,盡量避免了專用名詞,能讓現代人很快的理解和掌握靜坐的技巧,而黃啟霖居士的《坐禪之道》則進一步詳盡的闡釋了禪法的階段和修習過程的狀況,這兩書的作者,都是自身在禪法上具有很高的造詣之後,在轉化為平實的文字教導。聖嚴法師《禪的體驗》,南懷瑾居士《習禪錄影》能讓我們對別具特色的中華禪一窺斑豹。這裡需要多說幾句的是,中華禪宗的禪,與經典定學止觀是有鮮明的差異,雖然本體一同。建議淺嘗輒止,待佛法深研之後,再行深入。 概論性書籍,能讓我們對佛教有個大體全面的印象,如此一來佛教的目的,佛法的意義,已經大概能夠明了,這個時候,有必要深入探討修行的道路,各種法門的次第階梯,才能按圖索驥,從容於道。至此,學人已經步入門庭,所學的內容也可以逐漸加深,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宗客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略論》(可在網上搜尋比較淺白的講解)。可以選擇其一閱讀。學人也應該開始選讀一些經典如《佛遺教三經》《十善業道經》《優婆塞戒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凈土三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地藏菩薩本願經》《維摩詰所說經》,作為必備工具書的《佛學大辭典》也可以派上用常了。此外寶靜法師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陳建民居士的《佛教禪定》,是非常值得現在學習。
菩提道次第略論有感觸的人之後可以進一步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西藏翻譯過來的典籍,有跟傳統漢語迥異的文法習慣,若對此有障礙的人,只學《成佛之道》就可以了,這部分的學習已經得窺佛法全豹,如同打開地圖,起點在哪,終點如何,已經一目了然。 修道如同行道,從起點到終點的路徑固然是清楚了方向,但是沿途中哪裡有彎路,哪裡有障礙,何處險難,何處康莊等細節則並不能詳知,因此華嚴經中有善財童子53參的故事,一步一個腳印,歷歷分明,華嚴經給我們的啟示,除了詳盡的歷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善知識的教導,佛法極重善知識,也就是師承的指導,只是善知識難得,才不得不用文字來作為標準指引行者行道。在這裡,我首先要向古往今來的一切於佛法大海中得嘗法味,傳承教法的善知識致以最崇敬的禮敬,並希望學習佛法的同學們,也當以求得善知識的指導為最大的福報。而在尚未得到真善知識指導之前,則必須要堅定以戒為師,以法為師的教誡而不移。 學者已經有了良好的見解和紮實地基礎,到這個時候,應該選擇自己的道路了,若以自利為先的同學們(信增上行者、行門入),這個時候,則應該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專精深入修學,以期在有生之年,能夠獲得一個較好的果位,《佛教各宗大意》能夠幫助你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宗派,或者可以從《楞嚴經》地二十五圓通里,找一個喜歡的法門。然後去尋找一個品德修行都很好的老師,依靠他的指導,專至一心修學。即使找不到老師也沒關係,好好溫習《戒律學綱要》和《優婆塞戒經》的內容(本篇偏重在家居士,出家眾則需要五年不離師學戒,不在本文範圍),並努力護持戒律,然後按照自己選擇的法門的指導去實踐,必然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擇師容易,擇徒難,不怕無師,而怕自身不成器,你如果根器到了,因緣不可思議,自然會得遇明師的提攜。 如果有發無上菩提心,以四弘誓願為本,矢志修習菩薩道的大心眾生(隨法行、慧增上、解門入),必然遵循無量法門誓願學的原則,要進一步深入法海,則無窮的法味鋪陳在前,無量方便必隨我心,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學習佛法進入另一個階段。 自從佛陀降生人間,四門四相,逾城出家,三年訪道,八年苦行,菩提樹下成道,鹿野苑三轉四諦法門,終至雙林樹下入滅,經由聖典集結、部派分裂、大乘初中期,密乘後期,歷千載輾轉而遍及四方,如大樹從一粒種子,由細芽枝幹而蔭覆廣大。佛法在世間的展現,也必然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學習佛法,也必然是遵循這個過程去掌握。 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雖說在中國的祖師智者們,因時因地,契理契機的擴展發揮,別具一格,建立了台、賢、凈、律、性、相、密、禪諸宗,然而畢竟是深植於印度本有的經論學派基礎上而來的,因此,學習推薦重點,首先以純粹的印度三個時期的流派為主。 深淺次第,細分五乘,粗分則大小二乘,究竟而言則唯一佛乘,這個道理古今一如,昔年六祖慧能大師說,人根有利鈍,佛性無南北,對機施教,必須要具備全面的視角,掌握所有佛法的深淺次第,並且能夠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程度和秉性來給予因材施教,才算是圓滿的教育,只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的聰慧利智,過目成誦,因此,提綱摯領,找出具有代表性,綱領性的內容來掌握就尤為重要了。 先從小乘部分來說: 既然發心廣大,學習也當努力,原始聖典的四部《阿含》,最接近佛陀時代的形態,是必讀經典;但是畢竟結集者是少部分弟子,還有更多的弟子們,也曾聽聞佛法,也有口口相傳,因此,發展至部派林立,群說並起,其中以一切有部將教義發展到最深最廣,這時有世親菩薩,集合有部之大成,兼收各宗的合理觀點,撰成了一部《阿毗達摩俱舍論》,這本論典一出,不光得到當時佛教界各派的尊崇,當時各其它外道學派也一併折服,獲得「聰明論」的稱號。因此,這部論是必須要學的。 佛法南傳錫蘭一代,為銅牒部一支,自詡為上座正統,所傳巴利文阿含,部分為五,漢文有元亨寺的譯本,由於是近代翻譯,文字比較接近現代,可做參考,南傳論典,有覺音尊者《清凈道論》其地位與北傳《俱舍論》相彷彿,若心力有餘,學習俱舍的時侯,可以兼而習之做個參考。 俱舍論學習,除玄奘法師所譯的原論外,古有普光記,圓暉疏,今有演培法師之講記,智敏上師之論疏講釋,以及藏僧索達吉堪布自藏文譯講之俱舍論釋 與俱舍論齊名的還有一部成實論,中國佛教有依此論而成宗,名「成實宗」,只是被重視程度不及俱舍論。 小乘教法能熟讀俱舍,游心四阿含,便能玩味無差了。另外學好俱舍論,再進學法相唯識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乘部分,分為兩步,其一為法相唯識學派 這個學派,是佛教之中最符合現代科學精神的流派,具有嚴密的邏輯思辨風格,內而身心,外而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剖析,細緻入微,因此,名相繁多,典籍浩瀚,此學派為無著和世親菩薩所創立弘揚。 世親菩薩,在舍小乘學大乘之後,著述繁多,號稱為千部論主,隨無著菩薩大弘法相學說,其中《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十地經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都是這個學派重要的組成部分。《解深密經》《楞伽經》等經是本宗所依,玄奘法師,留學歸來,翻譯了《成唯識論》等這個系列的書籍之後,由其弟子窺基法師發揚光大,中國自此有法相學派流傳。 由於這個宗派有嚴密的邏輯思辨特點,因此本派有自己的邏輯體系,即佛教因明學,組成因明學的典籍有《入正理論》《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釋量論》,其中入正理論是對正理門論的入門書,釋量論是解釋集量論的,近人沈劍英的《佛教邏輯》可以作為入門學習的資料。 《成唯識論》《解深密經》《唯識二十頌》有演培法師的講記,《攝大乘論》有印順法師的講記,《百法明門論》有廣超法師的講記,《瑜伽師地論》有寶鏡長老和南懷瑾先生的講述。可以作為現代人學習的對象。 其二為中觀學派 緣起中道,作為一貫的佛教核心思想,在龍樹菩薩的著作里,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龍樹菩薩,其影響僅次於佛陀,而在中華佛教中,被八宗尊為共祖,可見其地位之尊崇,其創立的中觀體系,是根源於大乘般若經典。其主要的著作有《中論》《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十二門論》,其中中論和大智度論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深遠,如今的西藏佛教各宗,主要也以中觀見為正宗。 中觀學派,在印度流轉中,分為月稱論師為代表的應成派和以清辨論師為代表的自續派,臧傳佛教良好的繼承了這兩派的思想,並偏向於應成派為主,而在中華地區,則有吉藏大師依據中論,十二門和龍樹弟子提婆著的百論這三部論典為主形成的三論宗。法華宗智者大師的理論體系里,受中論和大智度論影響也是極深。 龍樹中觀學派看似沒有法相唯識學那麼繁瑣複雜,經典論述也沒有那麼多,但其思想深邃無垠,高妙而不染一塵,對萬有一切現象,皆能洞穿本質,破邪顯正,如同佛經里說的那樣:般若如大火炬,能破一切冥暗,般若為諸佛之母,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般若為一切功德之首,能圓成一切度生事業。 本派必讀書目為《中觀論》《大智度論》,個人比較推崇印順法師的《中觀論頌講記》《中觀今論》,另宗喀巴大師的《入中論釋》清辨論師的《般若燈論》吉藏大師的《中觀論頌疏》則作為進一步深入參考。 般若系的經典篇幅巨大,其中大品般若經有五百卷之多,其它諸如,摩訶般若,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文殊所說般若,金剛般若,小品般若,心經等都是般若系經典,就算不能全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還是有必要讀的,大智度論即是解釋摩訶般若的論典,上面有列舉,金剛般若,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之大,無出其右,而心經,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以這樣說,中國佛教,是般若係為主體的佛教。
以上是印度為主的小乘部派和大乘空有二宗的學習書籍。接下來介紹中華佛教的主要宗派書籍。 能夠紮實於小乘佛教的根基,並圓融於空有二宗的學識,已經是佛法的通家,一切佛教宗派固然有各自的特色和發揮,但萬變不離其宗,對於通達之士而言,只要了解其各自的特點之處即能融貫匯通,因此,對於中華佛教形成的各宗派理論,已經不需要詳細解釋了,只需列出重要典籍即可。 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幾大宗派,分別是法華宗,華嚴宗,禪宗。這裡為什麼不提其它五宗呢?律宗和凈土宗,個人傾向印順法師的觀點,這兩者分別是任何一個佛教宗派的根基和歸趣,最不應該作為宗派來談,而唯識和三論,本身是以上談過兩個流派的中國傳承,至於密宗,作為特殊的一個宗派,有別於普及於大眾的教學性質,只能另外專述。 這三個中國佛教的宗派,各具特色,將印度佛教,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禪宗。 法華宗,依據法華經而建立的宗派,主要典籍有三大部五小部,其宗流傳最廣的典籍是《童蒙止觀》,本宗教學分為教法和止觀,教法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為主,止觀方面除上說外,還有《釋禪波羅蜜》和《摩訶止觀》,入門書籍有《教觀綱宗》《四教儀》《法界次第初門》。 華嚴宗,則是依華嚴經所立宗派,主要典籍有清涼澄觀國師的《華嚴大疏》,入門典籍有灌頂續法的《賢首五教儀》,本宗實際創始人為賢首法藏大師,故又稱為賢首宗。 華嚴經歷史上有三個譯本,一為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卷華嚴,法藏大師依此部建立華嚴宗,二為實叉難陀所譯之八十卷華嚴。清涼國師依此本再將華嚴宗發揚光大,三為般若三藏譯出的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世稱為四十華嚴,這部實際上只是華嚴經的入法界品。 教內有雲,不讀華嚴,不知佛教之富貴,可見華嚴經的內容之豐富,竊以為,無論是否學習華嚴宗,華嚴經是不能不讀的。 古人云,西方有聖人,東方亦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佛法雖然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出現而開創於人文,但是佛法不會因為釋迦牟尼佛不出現而不存在,因為佛法的本質是超越時空,超越人文,法的體驗,是離了這些窠臼的,佛經亦不說非要從佛聞法才能證入佛法,無佛出世的時候,尚有獨覺聖者,這個觀點能很好的說明佛法的平等樸質,也正因為如此,佛法不是那麼高不可攀,神聖而不可沾染。 因此,文化縱然有別,但不妨礙真理人人皆能洞察,佛教流傳於中華後因文化懸殊,民俗根性差異,以至於睿智賢哲的東方聖者,也就對機教化,稱性發揮,建立了適應東土文化的學派教法,法華、華嚴宗於教理上圓融性相,調和空有,於真如、法界建立深廣,包羅無盡的義理,不能不說是推陳出新,卻又不離如來至真的本懷。 然而不管闡理如何精微,玄談如何高妙,不落到實處,終是名相概念似是而非,當彼時代思潮,義理思辨登峰造極之後積壓良久,終至六祖慧能出現於世而決堤入海,令禪宗大興於世,從學者眾,往來江湖如過江之鯉,法演五家,宗分七支,千載悠悠,不絕於縷。 禪宗自達摩開始,到六祖大興為時良久。雖然號稱佛心宗,以無門為法門,但達摩禪師以楞伽經四卷付法二祖慧可到五祖弘忍以金剛經印心,六祖慧能亦因聽金剛經大悟,可知,禪宗亦非不重經教,只是破眾生文字之執,故曰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學佛同仁,不可不明察這個道理。 達摩祖師有《四行觀》,三祖僧璨有《信心銘》五祖弘忍有《最上乘論》。
六祖之《壇經》一出,與佛日爭輝,禪宗大興之後,歷代祖師語錄公案良多於世,《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指月錄》都是不可不看的,另有《宗鏡錄》一書,是永明延壽祖師,針砭離教無宗的時弊而集成一部帶有禪家著眼的教法類集,也是推薦看的。
推薦閱讀:
※作業幫等App涉黃是怎麼一回事?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二五集)
※遠程網路教育如何進行期末考試?
※為什麼女生喜歡渣男?這六個特點值得老實人學習
※學習架子鼓之如何調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