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誰是統治階層,對香港政改、港股大機會的深度分析

編者按:這是小編迄今讀過的,對香港剖析最為深刻和到位的經典好文!高屋建瓴,用筆恢宏,數據詳實,觀點獨到,條理清晰。作者站在世界歷史風雲際會的高度,把香港這個遠東金融中心的生態變遷、台上台下的勢力角力與消長,普通民眾的狀況與企盼,連帶對資本市場的衝擊與機會,都有機完美地串接了起來,組成了一幅一文閱盡香港的動態全景圖。左龍大叔是中國互聯網行業資深人士,也是一家國內著名的互聯網醫療公司的總經理,他完全從互聯網從業角度挖掘的華夏醫療(8143)、酷派集團(2369)、元征科技(2488)幾乎都是大牛股,而他這篇對香港政改、港股大機會的分析,則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了他非同一般的宏觀及歷史大視野。

格隆強烈推薦,並強烈建議多讀幾遍。


鄧小平說過,美國最富有的20個人可以影響美國政府政策,而中國最富有的100個人也不可能影響中國政府的政策。

這句話不僅反映了中美的政治體制差別,同樣也適用於今日之香港。在特首梁振英上台前,香港最富有的20個家族是可以左右政府政策的(甚至可以用「決定」這個詞),原因很簡單,因為回歸後的香港政府某種程度就是這些最富有工商資產階層的代理人嘛。

回歸後誰在真正管治香港?

回答這個問題,請大家和左龍右鯉一起穿越回1979年。這一年3月28日,鄧小平主動邀請時任港督麥理浩訪京,首次向英國政府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收回香港的決心,鄧爺爺說了兩點:

1、「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個問題本身不能討論」「沒有迴旋餘地」,

2、中國會「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請投資的人放心」

對於第一點,鄧爺爺是絕對有底氣的。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月29日至2月5日鄧爺爺訪美,2月17日至3月16日發動9個軍29個師之規模的對越反擊戰,並取得了勝利,打敗了號稱世界第三陸軍強國的越南。建交、訪美、中越戰爭這三點聯繫在一起,就是中國正式的公開的靠近美國的陣營,共同打擊蘇聯霸權。中美關係處於蜜月期,香港問題只能通過中英之間來解決,美國不會插手;同時,中國通過反擊越小霸秀了一把肌肉,讓英國人知道老虎的菊花是摸不得的。

對於第二點,大家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投資的人」是說英資外資。其實這句話是說給當時的統戰對象華資階層聽的,表明了鄧總設計師在香港回歸設計方案中,除了鐵定收回香港主權外,還要用華資取代英資來繼續香港的投資,以實現平穩過渡。

說到投資,最重要的當然是房地產投資了,而且房地產做按揭通常要15年。1997-15=1982年,這是小學生都能算出來的數學題,當時的香港華資地產商們怎麼會不知道呢,所以最積極擁抱變化,主動加入統一戰線的當然就是華資地產商了!凡是當時看懂形勢的,在回歸前後都得到了超高的回報,包括我們熟知的長實、恆地、新世界、新鴻基、合和、希慎等,其中吃到最大塊蛋糕的當然是李超人了。下面這個案例中,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李超人的「眼光」與「魄力」。

70年代末期,香港人口大爆炸,很多是文革期間「自遊行」(自己游水偷渡)過香港的,1980年實施即捕即返政策後才開始減少。港英政府沒辦法,只能開發新界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居住需求,其中最大一個地塊就是今天所謂香港的悲情城市——天水圍。天水圍當時是一塊接近5200萬平方呎的新界農地,按港英政府的規劃,全部建成後,可容納50萬人在此安居樂業,而當時香港的人口尚不足500萬,可見這是個大茶飯(大項目),而且必定跨越1997年。在中英就香港回歸的具體方式不明朗的情況下,一般人是不敢冒然投資的,除非你是內幕知情人士。李老闆是否知情我不知道,根據長實1978的年報,披露了當年以每平方呎1.5元的價格,買入天水圍約2500萬平方呎的土地,花費近4000萬,而1978年長實的凈利潤才1.3億元,可見這對長實而言是一筆非常重大的投資,沒有足夠的眼光或者內幕消息是不敢下這麼重手的。為什麼說有內幕呢?因為很快這個內幕人士就浮出水面了,當年最紅的的央企、黨企華潤在1979年介入了天水圍項目(老鄧見完麥理浩之後),更成為持股51%的牽頭股東。以華潤當時的江湖地位,大家覺得華潤和李超人開會討論天水圍發展大計的時候會說些什麼呢?請大家自行腦補一下中央和香港華資的關係。

李超人只是眾多華資中的代表。從70年代末開始,香港華資在中央的支持下,以各種形式低價收購英資資產,如長實收購和黃、港燈,包玉剛收購九倉、會德豐等,到97回歸的時候,以香港地產商為核心代表的華資基本完成了對英資的替代,成為了香港真正的統治階層。

回歸後,中央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這12個字是每一次國家領導人講到香港問題時候都會說的,其中「港人治港」的「港人」代表實際上就是在回歸前20年里,中央一路扶持起來的華資地產商,他們作為中央在香港回歸前的代理人、中間人,在回歸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真正的管治階層,獲得了組織政府的權力,其中首任特首董伯伯的父親就是著名船王董浩雲,這不就是最好的明證嗎?

中央通過愛國愛港的地產工商階層實行高度自治的模式,在中央的呵護下運轉得還是不錯的,但是隨著2012年7月1日梁振英的上台,這個模式已經成為歷史,以致於2014年9月習大大接見以董建華為團長的香港工商界專業界訪京團時,已不再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了,這還是回歸後的第一次。中央與香港實際上的統治階層「地產黨」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才是香港問題的核心,其他自由行、水客、赴港產子等議題都只是表象罷了。

事情怎麼就走到了這一步呢?我們來看看華資地產商們是怎麼管治香港的。

地產商管治下的香港各階層生存狀態

客觀的說,華資地產商們作為在港英殖民時代長大的中國人,在回歸時都是愛國、愛港的,許多也是滿腔熱情想建設好新香港,但是由於沒有足夠的執政經驗,本身又是地產商人,球員兼裁判,加上缺乏好的監管機制,在制定各種具體政策的時候,不免會向自己的主營業務——房地產行業傾斜,最後形成了以金融、地產為主業,其他產業空心化的現狀。其中,超高房價是回歸後10多年來香港最大的標籤之一,高房價讓老百姓在支付「超級地租」,相當於國家把收稅的權力部分讓渡給了地產商,地產商成為了食利階層,老百姓生活窘困,階層固化,年輕人看不到希望。

那麼回歸後,香港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苦逼呢?

香港是橄欖型社會嗎?

所謂「橄欖型」社會結構,顧名思義如同橄欖——「兩頭小,中間大」的似球狀體,它所表明的是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窮的「兩極」很小,而中間階層相當龐大。又被某些學者稱為「紡錘型社會」,取其形似。

世界上多數現代化發達國家都是這種結構,當然也正是這種結構鑄就了許多國家今日的發達和輝煌。因為,龐大的中產階級(middleclass)具有對社會貧富分化較強調節功能和對社會利益衝突較強的緩衝功能。一個社會的理想類型是衣食有餘、人人富足、共同富裕。而在許多大陸人心目中,香港是一個現代發達地區,左龍大叔從小看過到的港產電影、電視都給我描繪了一幅美麗富足東方之珠的童話世界。

但,童話故事總是騙人的。

我們以1997年香港回歸到2012年梁振英特首上台這15年的統計數據(這15年正是華資地產階層管治香港的15年)來還原一個真實的香港。

左龍大叔是廣東人,在我從小接受的港產電影教育中,香港中產階級是這樣的:住洋樓、養番狗(寵物狗)、揸住架卟卟車四圍走(開汽車),家裡還要有個菲佣洗地煲湯。下面我就從住房、購車、傭人、收入四個方面來看看華資地產商們管治下的香港現狀。

一)住房條件:60平米的豪宅!

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安居是第一位的。香港有三種類型的房子,一種是公屋,類似內地的廉租房;一種是居屋,類似內地的安居房、經濟適用房;另外一種是私人房屋,也就是我們內地的商品房。前兩種由政府財政撥款興建,面向低收入人群進行租售。

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給出的申請資格條件,香港對低收入人群的界定是這樣的(2012年的標準)

表一:香港申請公屋家庭收入及資產凈值限額表

8000多港幣的月薪在香港是什麼樣的生活狀況,相信大多數香港人都很清楚,基本相當於北上廣深2000多月薪的屌絲級生活水準吧。那麼全香港有多少窮人住在由政府提供的房子里呢?

左龍大叔查了下香港房屋委員會網站的數據,2011年香港共有家庭236萬戶,戶均人口3人,全港總人口710萬人,其中有110萬戶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佔全港家庭的47%,自己買了商品房的是85萬戶,這85萬業主中還有34萬戶(40%)沒還清按揭貸款,處於幫房地產商打工的房奴狀態,他們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業主。全港有能力享有自己物業產權的業主只佔總家庭數的21%。

表二:2011年香港按類別劃分家庭住戶一覽表

47%的家庭住在政府提供的房子里,這個數字看起來還是相當不錯的,比內地高出不少,很好的解決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問題,這樣看起來應該是給管治階層加分的。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確實很骨感,香港房委會的另外一組數據告訴我們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表三:2011年香港房委會按室內面積列出的公屋單位面積百分比

香港公屋的平均面積只有31平米,人均10平米!人均面積還沒有你們家的一個廁所大吧?香港有接近一半的人就住在這樣的房子里,現在你還會感激管治階層嗎?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命苦不要怪政府,趕緊努力賺錢自己買商品房吧,但下面這個房委會的數據又毀了我的三觀

表四:2011年香港房委會按室內面積列出居屋及私營房屋單位面積百分比

是的,商品房的平均面積也只有49平米,人均居住面積是15平米(香港房委會數據),比住公屋的屌絲們好了不少,人均面積增長了50%呢。這,就是香港人的居住條件,只有不到9%的家庭能住上60平米以上的「豪宅」。

香港人住這麼小的房子,是因為香港人太多地太少嗎?非也!

香港並不是沒有地,去過香港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有很多綠地,特別是新界,全港已開發土地只佔香港面積的17%,大量的地皮被囤積起來,把700萬香港市民趕在港島、九龍幾個密集居住點,人均只分配到14平米。空地被囤積,超高的房價,超小的人均居住面積,這就是地產商管治下香港老百姓的居住現狀。表面的原因是每年土地供應不足,但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土地供應再也不用受到限制。於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對,就是現任特首)就向董建華(時任特首)提出建議,推行一項雄心勃勃建屋計劃的「八萬五建屋計劃」。

在董建華1997年10月提出的首份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正式宣布推出這一計劃。計劃中表示要實現三大目標: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不少於85000套(九七前是每年二萬個套間);10年內讓全港70%的家庭可以擁有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3年。限制賣土地給私人發展商,大量的土地用來修建公屋。過去,香港每年興建的政府公屋和私人樓寓和比例是1:4,現在要倒過來,變成4:1。新建的公屋的質量要向私人住宅的質量,屋內空間的大少看齊。過去的陳舊的,狹小的,布局極不合理的,象典型的難民營似的公屋要徹底改造,逐步地一個個推倒重修,讓香港的低下收入的居民也能有體面和有尊嚴地生活在一個舒適的環境里。

這是一份非常棒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計劃,左龍大叔舉雙腳擁護。如果得到實施,今天全香港700萬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將得到極大的改善,房價將下降到舒服的位置,人均面積也不會比大陸差太多。正所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但是結果眾所周知,這個計劃被擱置了。原因很簡單:

1、政府建的房子比私人建的房子還要好,還要漂亮,而且便宜,那開發商的房子賣給誰?」

2、已經買了房的85萬業主的物業資產可能會縮水,但這85萬業主如果是自住,影響也不大,除非你是炒房客,而炒房賺錢正是當時富人階層的風尚。但無論如何,85萬業主V.S 178萬中下階層(特別是100多萬貧困人口)的安居問題,熟重熟輕?就能充分體現管治階層到底代表著誰的利益。

迫於市場和開發商壓力,2003年,特區政府宣布無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計劃單位,理由是其違背了私人住宅物業市場應由市場為主導的原則。哎,左龍大叔對此只能一聲嘆息

二)收入情況

如果只是房子小,那也就算了,香港怎麼說也是個購物天堂。房子小,咱們就多點到外面商場呆著,逛街嘆免費空調,到了睡覺時間才回家唄,香港人動輒1、2萬的工資收入也是不錯的嘛。那香港人實際的收入到底是怎樣的呢?

左龍大叔又跑到香港統計處的網站上去八卦了一下。根據香港統計處數字。截止2011年底香港共有工作人口365萬,按個人算,每月收入的中位數是11000港元(梁振英上台後,這個數字到2014年已經提升到了14800港元);按家庭算,每月收入的中位數是20500港元(詳見表五、表六)。

表五:香港2011年按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劃分工作人口百分比

表六:香港2011年按家庭住戶每月收入劃分的家庭住戶百分比

上表中紅色的兩行數字代表了香港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中位數就是有一半的人在這個收入之下,那麼月收入20500元的家庭,在大陸許多地方也算是中產了,至少也是小康生活了,但在香港的生存狀況是怎樣呢?

表七:香港2009-2010年家庭住戶每月平均開支調查

大家再回頭看看錶一:3人家庭申請公屋的收入上限是17060元。因此,月收入20500元的三人家庭,在香港是不符合公屋申請資格的,他們只能是租住私人房屋的夾心階層(既申請不了公屋,又買不起房的階層)。而表七顯示,私人房屋住戶的吃、住、行月均開支是20300元,剛好就是這個家庭的月收入,還剩200元!

真是買不了房買不了車,旅遊到不了莫斯科啊。

在高物價+高樓價的香港,有一半香港是註定這輩子都買不了房的,他們每月的收入只夠糊口,他們的未來沒有希望。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香港人反對大陸自由行的原因,這就是民意基礎。這一半住在人均10多平米的小房子,每月收入僅夠糊口,並且看不到未來的香港人,把高物價歸咎於大陸客的搶購。但造成高物價的原因絕非如此,左龍認為有且只有一個核心原因,就是地產商的「超級地租」。超級地租不僅表現在賣房子時候的高房價,也反應在商業地產裡面的高租金,高租金才是導致高物價的真正原因。冤有頭,債有主,所以,要怪應該去怪地產商吧。

但,他們不能也不敢去責怪地產商。因為,大部分的香港人都在這些地產商的一系列關聯公司里打工上班,也就是他們老闆(是不是又想起了李老闆呢?)。

三)香港的中產階級有多少?

那麼另外一半香港人呢?他們應該就是中產階級了吧?我們以有車、有房、有傭人做為標準來看看香港有多少中產。

擁有私家車是身份的象徵,左龍有不少香港的親戚朋友,他們基本都有自己的私家車。每次去香港都看到車水馬龍的,名車豪車隨處可見。但,真實的情況是怎樣呢?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大叔又上了香港統計處八卦了。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數字,截止2011年底全香港共有私家車43萬輛。我們簡單粗暴點,把這43萬輛私家車都列入私人家庭擁有,且每個家庭僅有一輛車,那也不過是43萬個家庭,佔香港全部家庭總數的16%。也就是說,在香港只有最高收入16%的家庭才擁有私家車。

外籍家庭傭工情況與私家車的情況大致相仿。今天,如果你走在香港的街道上,你會隨時見到來自印尼、菲律賓女傭照顧老人、小孩兒;如果是休息日或公共假期,你會看到一道獨特的景觀,在街邊公園或廣場,甚至銀行大廈或寫字樓下邊的空曠地帶,坐滿了這些海外女傭。給人們感覺是她們人數眾多,彷彿每個香港居民家庭都有她們的人,大有「佔領香港」的勢頭。不過,香港統計處給出的數字卻截然相反。截止2011年底,來自印尼、菲律賓的外籍家庭傭工共有27萬。假設這27萬外籍家庭傭工受雇於27萬個家庭,也不過佔香港全部家庭的10%稍強。

左龍大叔做了個小結,見下表:

怎麼樣?看完上表,香港人現狀一目了然了吧?

三)香港問題怎麼破?

這就是香港回歸15年,華資地產商管治下的成績單!

1、接近一半的香港人僅夠糊口,居住在比監獄大不了多少的房子里,完全看不到詩和遠方;

2、貧困人口131萬,佔比20%。貧困標準是一人家庭,月入3600。兩人,7700。三人,12000。

3、有20%的人屬於夾心階層,既享受不到政府的優惠房屋政策,也買不起房,也是相當苦逼,往上進入中產階層的機會渺茫,階層固化,

4、只有約30%的香港人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其中有車有房有傭人的只有4.7%

看著這樣一份成績單,香港老百姓不滿意是肯定的。但在主流媒體也被華資地產工商階層把控的情況下,老百姓不去責怪地產商,卻把貧困的原因算到大陸頭上,這完全是沒有道理的本末倒置。回歸以來,中央對香港是關懷備至、仁至義盡,不用香港交一分錢稅,還經常送錢,絕對已經證明了「你媽是你媽」!

換個角度看,香港這個分公司的管理層管治了15年,業務不行、員工生活水平下降,競爭力下降,不明真相的員工還怪罪總公司……如果你是總公司你會怎麼做?換一個能代表更廣泛員工利益又能認同公司文化的新總經理是個最佳選擇。具體到香港問題上,香港還有一支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這是香港的希望,在此基礎上,只需要選出一個能更廣泛代表各階層利益特別是草根階層利益的新特首,由這位新特首帶領公務員隊伍執政,香港還是很有希望的。

選新的特首不是說要打壓原來的華資地產商,這樣不利於繁榮穩定,而是把地產階層從管治的神台上請下來,作為香港社會的普通一員。習大大在去年9月接見香港工商界專業界訪京團的成員時已經為此定了調:「6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在這一過程中,香港與祖國風雨同舟、命運相依,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習大大強調,「辦好香港的事情,關鍵是要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維護基本法權威。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中央政府將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堅定不移支持香港。依法推進民主發展,堅定不移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我們對祖國和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

這個訪京團成員包括,李嘉誠、李兆基、鄭家純、郭基輝等,當這幾位大佬同時出現時,大叔開始還誤以為這是某個地產峰會,因為他們分別是長江實業集團(00001.HK)主席、恆基地產(00012.HK)主席、新世界發展(00017.HK)主席和新鴻基地產(00013.HK)聯席替代董事。

寫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明白了,華資地產商們在回歸前後對香港的繁榮穩定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他們成為了回歸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的」港人「主體。但由於各種原因,回歸15年的管治結果是,香港大多數老百姓們並沒有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貧困人口增加,階層固化,大學生畢業就失業,年輕人看不到詩和遠方(這就是有不少大學生參與佔中的核心原因);

這種現狀必須改變。改變的核心在新特首的選擇,而6月份即將投票的政改方案,就是涉及到選特首的流程、辦法。當前這份政改方案是目前最好的方案,沒有之一,他可以確保選出來的新特首具有最廣泛的民意代表性,又能獲得中央的支持。

在這裡,左龍大叔借格隆匯貴寶地呼籲一下:來!請投政改方案一個贊成票。

四)關於新的港股大時代

回歸前,大趨勢是華資代替英資,那是一個時代給予的賺錢機會。任何人看清楚了這一點,當時去買了華資企業的股票,後面的回報是有目共睹的:他們都從小不點公司變成了大個頭公司。回歸後15年,華資地產商成為了香港股票市場的主力,利潤暴漲,從大公司變成了藍籌。另外一邊廂,由於產業空心化,除了金融、地產、零售外,其他行業香港本地公司都逐漸淪為了仙股、殼股,甚至是千股,這也是為什麼香港市場有這麼多老千股的原因。了解到這一點,左龍大叔幾乎不買香港本地的小公司(金融、地產除外)。

但從2012年梁振英特首上台,其實就已經預示了新的港股大時代的來臨。因為中資(包括國企和民企)取代港資成為香港核心力量的時代已經來臨。如果說香港回歸前香港真正的管治階層是英資,回歸後18年的真正管治階層是華資,那麼,伴隨中國的戰略轉型與資本輸出,2015年以後的真正管治階層必是中資。相比30多年前華資替代英資,左龍相信這次中港資更替會溫和許多,畢竟華資和英資是外部矛盾,而中資和港資是人民內部問題,最後的結局會是中資港資並存,以中資為主,港資為輔。

因此,在這個歷史性的新港股大時代,我們應該積極響應格隆匯號召,旗幟鮮明的做多「港A股」,堅定不移的拿下定價權和控制權。相信不久的將來,港股各大主要指數都將以中資港A股為主,只有部分非常優秀的港資股會留下。如果你沒有超高的選股能力,那麼左龍大叔還是建議你簡單粗暴一點:直接重倉港A股吧!

轉自港股那點事


推薦閱讀:

《聖教序》單字分析
部分名人八字死因分析
袁星云:怎樣從八字分析一個人的財運,你的財運如何?
八字算命全批實例分析 命主反饋!
雙手斷掌的男人命苦嗎 斷掌男人的命運分析

TAG:香港 | 港股 | 階層 | 統治 | 深度 | 機會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