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缺席影響女人一生|父親|家庭|親情

  類似四川美院教授王小箭強吻女生、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春明誘姦、性騷擾女學生這樣的事件並不是孤立的,幾乎在所有的高校,這種事情都屢見不鮮,只不過學校出於「家醜不可外揚」的顧慮進行了了掩蓋和隱藏。

  大學,是獵艷的好場所,遍布花季少女,青春勃發,遍地都是成長的迷茫。在這些事件中,高高在上的教授們都極少採取激烈的手段,而是剝絲抽繭、逐漸滲透,「先挑選老家在外地、溫順聽話的女學生,借口報賬、會務等雜事製造更多接觸機會,期間伺機借口嚴厲批評,脾氣順服便展開下一步行動」,選好對象後,再施以小恩小惠,「在眾人面前大肆表揚和讚美。亦或是承諾發表該女生文章到某刊物,利用反覆修改文章的方式增加接觸機會,假意關心女學生的家庭狀況,生活條件,感情狀況等」,通過這樣不斷拉近距離,像溫水煮青蛙,等女學生髮現已經陷入對方的羅網之後,也無力擺脫了。

  很多女生之所以會屈服,除了畏懼權威,擔心自己的學業和前途之外,還有一種因素就是缺少愛的姑娘會對年長的男人的關心產生依賴。那些個性軟弱,容易被人掌控的姑娘,往往都有在家庭中缺少關愛的經歷,尤其是缺少來自於父親的關懷。她們沒有被父輩的溫情滋潤過,她們就會永生渴望一種無條件的,有安全感的懷抱。

  當這些所謂的「師長」在既缺少社會閱歷,又缺少關愛的姑娘們面前施展一個老男人的手段時,她們極少能逃得過。即使到最後,她們已經能夠看清楚這些老男人的目的並不單純,見識到了欺騙與傷害——曾經就有一個這樣的女孩找過我,她什麼都明白,還是不能放手,任由一次次被對方傷害。

  她找的不是戀人,而是父親。她迷戀的不僅僅是這個男人,而是被父親疼愛的感覺。

  迷失在愛情中的姑娘,幾乎都有一個不稱職的父親。這是因為中國的父親總是習慣作為一個男人而存在,而中國的男人,又有太多現實的實惠,所以像做父親這樣需要身體力行、付出時間精力的事情,就自然而然的被排斥了。

  張藝謀的太太陳婷最近幾次在微博上曬出自己和孩子的合影,有人嫌她高調,但我能理解她的心情,當「二張」鬧掰,張藝謀的超生被意外曝光,讓這個男人是非纏身的同時,反而成全了她,讓她得以在公眾面前露面,也讓她的孩子們可以公開說張藝謀是自己的父親。這簡直是翻身農奴把歌唱的感覺,值得大書特書一下,她再也不是一個躲在男人背後,見不得光的女人。作為導演的張導有不可否認的才華與勤奮,但作為父親的張藝謀呢。他是典型的西北漢子,醉心事業,倔強木訥,超生,也是為了一償老父親的心愿,給張家留一個後,然後就分居兩地,偶爾帶著孩子度一度假,就是最大的節日了。他更像在扮演一個父親,而非真的是一個父親。

  李陽,瘋狂英語的創始人,在自己中美混血的女兒們面前打她們的母親而絲毫不覺得羞愧,相反,還覺得這只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應該面對的挫折。女兒們在他的暴力面前震驚、哭泣,他卻無動於衷,永遠覺得是太太激怒了自己。他說女兒只是他探索中美教育方式的工具,他娶了他們的媽媽本身是因為她能幫助自己實現這個目標。他把這些話洋洋得意的說出來,白字黑字的登在雜誌上,留下網路上,全然不在乎他的女兒們看過之後是否會傷心。即使她們現在小,還不懂,但她們不會長大嗎?他卻從不去想。

  很多中國男人叫人失望不僅是因為他們是不稱職的丈夫,就是他們連做父親都敷衍。他們怎麼做丈夫,就怎麼做父親。別管他們多有錢,有多少才華,或者是不是說著流利的英語,見識多多大的場面在本質中,他們就是千百年來中國男人的典型群像。前人怎麼做的,他們就怎麼做,不自知,不反省,太少進步和改變。

  這就是中國的現實與常態:老婆懷孕了,身體不適,送回娘家去,丈母娘幫著照顧;孩子生了,雇月嫂,請婆婆帶,沒有經驗的男人靠邊站;怕晚上孩子哭,影響爸爸睡覺,爸爸睡到另外一個房間去;孩子大了,做遊戲,輔導功課大多都是媽媽,開家長會一水的孩子媽媽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們像珍稀物種一樣少見。男人們以所謂掙錢養家的論調為自己辯護——即使現在雙薪家庭已經非常普遍,但女人永遠較男人對家庭承擔更多責任和付出——趁機把很多情感和精力都遊離在家庭之外。

  記得小時候,爸爸總是會加班,很少按時回來。有一次,家裡做了好吃的,媽媽叫我去單位找爸爸。我爬上高高的樓梯,敲開爸爸辦公室的房門,裡面一大幫男人笑語歡歌,圍著桌子在打一種叫克朗棋的遊戲。在嗆人的煙幕中,我幾乎看不清哪個是我爸爸,有人先認出了我,問:「小丫頭,找你爸爸幹什麼?」我老老實實回答:「我媽讓我喊我爸回去吃飯,今天有豬頭肉。」房間里的人們哄堂大笑,重複著「豬頭肉」,好像這是一個非常好笑的笑話。我感覺到了尷尬,我爸也有點不耐煩,說:「你先回去吧,回去告訴你媽,說我還有事。」

  男人常常借工作來逃避家庭責任,因為家門之外有更多樂趣,而家庭,則需要,則枯燥的多。所以很多時候,在家庭最為關鍵的環節中——孕育後代,陪伴孩子成長,很多父親都不在自己的位置上,相反卻更為輕鬆了。這樣的待遇,讓父親們的家庭責任感很難得到強化和激發。

  人對自己所得不到的,總是會有一種渴望和補償心理。鑒於中國父親常常在家庭中缺席,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孩子們成長在父親虛淡的影子里,缺少榜樣,缺少關愛,成長後也會缺一點自信和安全。他們長大了,會不斷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父親,以及任何代表著安全穩定溫暖的人或者事。尤其是女孩子們,在感情的路上跌跌撞撞,兜兜轉轉,沒有被父親疼愛過的生命,總是企圖重新複製童年,以一種不夠成熟的心態去想像兩性關係。她們不會愛,不懂愛,如飛蛾撲火一般的奔向愛,企圖用微弱的光亮來暖熱寒冷的生命。

  缺席的父親,不僅是家庭之痛,更是情感之殤。在這樣的家庭中,會造成雙重的缺失:女兒長大了,在情感上追求父親一般的包容與安全。父親老了,又渴望在年輕的女孩身上體驗做父親的感覺。中國的父親與女兒,男人與女人,就這樣總是錯位。

 

推薦閱讀:

父親這一輩子
史上唯一被「誅十族」之人,父親被朱元璋冤殺,自己被朱棣誅十族
面對叛逆的孩子,如何做好父親、母親的角色
獻給父親節的感人沙畫(沒有一個做子女看到不轉的)

TAG:家庭 | 父親 | 親情 | 影響 | 父愛 | 一生 | 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