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圓滿前行》第2課筆錄

《大圓滿前行》第2課筆錄 2015-01-07 23:24閱讀:

X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現圓滿三身游舞力,離障本來怙主龍欽巴,祈請無垢光尊常護我。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今天我們再一次一起來學習華智仁波切所造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這部論主要宣講的是前行修法。前行修法對於以後真正要修持密宗、大圓滿,是必須要打牢的基礎。它不單單是大圓滿的一個前行,它其實也是整個佛法修持的前行。當然這裡所講的有些前行,主要是觀待大圓滿的正行而言。這裡面的很多修法,在不同的階段都可以作為正行來修持。比如,如果內心當中沒有生起出離心,那四種共同加行一定是我們要反覆重點修持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一種正行。皈依也是一樣的。作為修行者、佛弟子來講,內心當中如果沒有對上師三寶強烈的皈依心,就沒辦法成為真正調化的法器。菩提心也是一樣的。菩提心雖然是五種不共內加行的一種修法,但菩提心的修行,從今生乃至於生生世世,在內心當中都要非常穩固的生起,並不是說學完、念完加行就放棄了。作為大乘修行人來講,菩提心是所有修行的核心重點。如果按照顯宗的修法來講,世俗菩提心和願菩提心是需要反覆觀修,反覆通過積累資糧來生起的一種殊勝的作意和心態。在行菩提心當中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也是菩薩一生當中乃至於生生世世都要修持的。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首先發了願菩提心,之後在三個無數劫中來行持六度。佛陀是花了三個無數劫來行持行菩提心的六度修法,最後才把六度修圓滿了。六度修圓滿的時候,佛陀的資糧也就圓滿了;資糧圓滿之後,佛陀就現證了佛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整個行菩提心的內容就成了所有成佛最主要的核心修法。從這個角度來講,當然也是一種正行了。金剛薩埵修法也是一種正行,其中有一部分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行。積累資糧也是,在修行當中沒有哪一天是不需要積資的。還有上師瑜伽也是可以單獨作為正行來修持。這裡面的前行,針對無上大圓滿的正行來講它是屬於前行的修法,但是在不同的階段都可以安立為正行。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把每一個修法都作為重點,要作為非常重要的修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行來看待,而不是說既然是前行就不是很重要。這是一般凡夫和初學者容易產生的一種不好的分別念。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前行的重要性,看到了前行兩個字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不重要的,是很基礎的,是學完之後可以放棄的一種修行。不是這樣的。後面在修大修的儀軌的時候,把皈依念三遍,皈依似乎就修完了,發心念三遍,發心就修完了,之後馬上就進入到儀軌的觀修當中。這時我們也會認為,皈依、發心只要念三遍就可以了,之後就不用再管了,其實不是這個意思。因為到了後面,尤其是修密法的時候,有很多儀軌的高度其實已經非常高了,已經到了密乘的修行。顯宗當中必須要圓滿的修法在前面已經通過大量的時間、精力觀修,內心應該產生的出離心早就已經生起來了,應該產生的皈依和發菩提心也早就生起來了,這時在修儀軌的時候只需要念三遍來憶念一下,回憶一下,提醒一下:現在我應該皈依了。而並不是說根本沒有修過皈依的人,念三遍就足夠了,絕對不是。皈依就是一種寧捨生命也不舍三寶的決心,是一種非常清凈的信心。這種很清凈的信心、很強烈的誓願和決心不是念三遍就可以了,它必須在前期以非常刻意、非常著重的方式去修行。修完之後,後面在修儀軌時,念三遍之後就開始修後面的儀軌,它是一種提醒的方式。菩提心也是一樣的。不可能是念三遍之後菩提心就有了,其實在前期的時候已經把菩提心修得非常純熟了,現在修儀軌時念三遍提醒自己把菩提心引發出來,然後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再開始修行。所以在修學過程中,有些時候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念皈依三遍、菩提心三遍就可以了呢?這是因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可能走得太快了,或者有時上師們在引導的時候,因為不同的上師有不同的風格、引導,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講,沒有經過一個次第的完整的訓練體系。很多修行者一上來就開始得灌頂,之後上師交給你一個法本,然後你每天念這個儀軌,開始修本尊法。如果一上來就走得這麼高的話,當然前面應該修的皈依、應該修的菩提心並沒有修,而是法本拿到之後就要觀這些本尊,把自己觀成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等,主要是以念誦心咒為主。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很容易產生皈依念三遍就可以了,菩提心念三遍就可以了,但念三遍之後內心當中並沒有真正安住在應該有的皈依、菩提心的狀態。雖然這些觀修和念的咒也不是沒有利益,但是如果前面的這些法在心中沒有真實生起來的話,那麼想要修的這些法在很快的時間得到明顯的感應和成就,還是有些困難的。所以我們要正確了知前行的意思。有些道友也在問,應該怎麼理解加行的意思?加行有時指前行,有時指的是正行。以前的有些漢地大德解釋為加工用行。加工用行就是指真實地去實行,行就是行持,真實去做、去行持,這叫加行。比如要想生起出離心的話,必須要在出離心的修法上面去實行,去加工用行,去精進行持,對四種厭世心——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業因果、輪迴痛苦必須要反覆觀修,這就是加行。當做完這些加行,出離心就慢慢地可以在相續當中明現出來、穩固的生起來。菩提心也是一種加行。如果通過觀修自他平等、四無量心等一系列的觀修方法,我們內心當中就可以生起菩提心,這叫加行。空性慧也是這樣的。如果經常按照抉擇萬法空性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在座上觀修,下座再輔以積累資糧,加工用行之後就可以生起菩提心。所以加行就是實踐的意思,要去做,要去行持。只不過有時加行被放在前行的引導中,有時又被放在正行當中。所以加行決定是前行嗎?不確定,要看修行的階段。比如這裡講到的四種厭世心、五種內加行等,它是作為大圓滿前面的準備和基礎工作,這種加行就叫前行。還有一種加行是真正的正行,它也叫加行,比如大恩上師今年講完的《現觀莊嚴論》中的漸次加行、頂加行等,都叫加行,但它們又全都是正行,全都是修菩提道、發了菩提心、修空性的人在不同階段的修法,比如資糧道的時候怎麼修,加行道的時候怎麼修,見道的時候都成了初地菩薩,還在修加行,即使成了二地到十地菩薩還在修加行,這時加行就是正確的修法,是一種正式的修法,這就叫加行。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加工用行,引申的意義就是要實行,要去做、去行持,這叫加行。還有從分類的角度來講,加行有時解釋為前行,有時解釋為正行,看它出現在什麼場合。如果出現在基礎的場合,加行就稱為前行;如果出現在修持空性的場合,就稱之為正行。所以加行是一個總稱,既可以成為前行,也可以成為正行。要了知大圓滿前行的意思。有時要強調這一點,因為有些初學者剛剛修學佛法,對很多佛法修學的基本觀點、基本觀念還不是很清楚。大恩上師在很多地方講過前行的重要性,這方面的思路、觀念我們也學習過,有必要在開始的時候給道友們介紹。如果剛開始的時候,對這個問題有一個很正確、清晰的認知的話,往下走的時候就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而且在修四加行的時候就會非常殷重,非常重視這種修行方法。觀修的時候就不會認為反正只是前行,我做一做就可以了,我的重點是在後面。當然很多地方講,法越往上走、越往後,加持力就越大,這的確也是一種特色,有這個特點,我們也沒必要否認它。但是前面的基礎做得很好的話,後面的這些境界、功德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生起來。如果前面的這些沒有做好的話,後面我們即使費很多力氣也沒有辦法得到一種真實的收穫,這是很多修行者曾經遇到、現在正在遇到、以後還會遇到的問題。在修行人當中,一撥一撥的到了佛道、菩薩道當中開始修持,有些人的善根、福德比較深厚,大恩上師講完之後他們就很重視,有些人的福德善根可能差一點,不是很重視。但不管怎樣,如果重視的人,後面的修行就會非常成功,如果剛開始不重視這些前行、加行,後面的修行很容易失敗。佛法在這麼多年,在南瞻部洲第四導師釋迦牟尼佛出世教化的2500多年歷史當中,這麼多的修行者一批一批的進入到佛法的修持當中來,很多人成功,也有很多人失敗。作為佛法的傳遞者的上師們,對這個問題很清楚。因為他們度化眾生,並不只是這一世顯現在我們身邊調化我們,而是每一世都參與了——他從佛陀出世、有佛法開始,就不斷地轉世,不斷地投生,每一次轉世他都會遇到一批一批的弟子在修學,他從那個時候看到現在,對這個問題看得特別清楚。而且不單單是從他每一次參與的角度來講,他的智慧也能夠很清楚地照見這個問題。所以哪些很重要,必須要注意的,大恩上師在講解這些正法的時候就會反覆強調,反覆強調的意思一定是為了引起我們的重視。如果我們對前行法重視了,後面的修行才會成功。如果前面不重視,只是把眼光始終放在大法上面,放在空性、密法上,甚至對一般密法都看不上眼,只有最高的大圓滿密法才願意去接觸、去觀修。當然,作為眾生來講,喜歡大、喜歡高是一種很自然的想法,但是在修行當中一味地追求高大,不把前面的基礎打好,有的時候修行很長時間都沒辦法得到真實的意義。這方面都是要知道的。(四)頂禮如來芽尊者:前面是對於傳承上師,對於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補特迦羅耳傳的三大傳承上師進行頂禮,對於遍知無垢光尊者也作了頂禮,還有對於持明無畏洲智悲光尊者——龍欽心髓的開創者也作了頂禮。今天要頂禮的是一位延續龍欽心髓傳承的很重要的上師如來芽尊者。如來芽尊者也是華智仁波切的根本上師。他在弘揚龍欽寧提、龍欽心髓所起的作用的確是非常大的。前面我們講過,智悲光尊者有兩位大弟子,一位是第一世多竹欽仁波切,他的證悟非常圓滿,當時他在世的時候名聲特別大,事業也很大。第二位就是如來芽尊者,一方面顯現為智悲光尊者的弟子,一方面也是第一世多竹欽仁波切的弟子。當時他的名氣不是很大,但是他的傳承、他的法脈影響力太大了,因為他下面的華智仁波切,還有幾個大弟子,憑著他們的發心和證悟功德的緣故,把龍欽心髓的法要不單單在藏區弘揚,很多傳記中都講到,他們把這個法要傳到了大海的邊緣。當然大海里的眾生就不是法器了,主要指在有陸地的地方都有龍欽心髓。主要是這位上師的不共發願,他的法脈非常興盛。他的名氣不如多竹欽仁波切那麼大,但是他的法脈卻是非常非常興盛,在很多傳記中都這樣講過。此處我們要介紹如來芽尊者。一方面他是一個大證悟者,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另一方面對我們來講他恩德很大。如果沒有他們這些大德發了很大的心來弘揚這些妙法,我們便沒有機會學習像大圓滿前行這麼殊勝的、直接能夠調伏我們煩惱的、讓我們的心能夠直接入道的殊勝正法。所以我們也需要有一種感恩戴德的心來作頂禮。華智仁波切在作頂禮,其實我們在念頌詞的時候,我們也同時在作頂禮。觀音自在顯現上師相,說法結緣令入解脫道,隨機調化事業無邊者,大恩根本上師前敬禮。此處「觀音自在」是指觀自在菩薩,或者說觀世音菩薩自在顯現也可以,顯現為一位上師善知識的形象。「說法結緣令入解脫道」,他利益有情的方式,第一個是以說法的方式讓眾生趣入解脫道中,第二個是通過結緣的方式讓眾生趣入解脫道當中。他的事業是什麼呢?「隨機調化事業無邊者」,他的事業是無邊無際的,「隨機調化」,跟隨不同眾生的根機來做調化,他的事業是沒有邊際的。「大恩根本上師前敬禮」,華智仁波切說,對我有很大恩德的根本上師面前我恭恭敬敬地頂禮,這就是頂禮句。經常頂禮的話,可以讓自己成為法器,消除自己的傲慢,清凈罪業,圓滿很多的資糧,因此一定要頂禮。「觀音自在顯現上師相」,此處華智仁波切說我的上師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是諸佛大悲總集的體現,顯現上是位十地菩薩,其實早就成佛了,為了利益有情倒駕慈航,顯現為菩薩的樣子。有些地方講觀世音菩薩是一切諸佛大悲心的總集。所以,如果我們內心要生起大悲心,要對治嗔恨,觀修觀世音菩薩的法門,祈禱觀世音菩薩給我們加持,效果就會很明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大悲心化現的緣故,世間中的有情遇到痛苦的時候,如果呼喚觀世音菩薩的話,加持力就會非常迅猛。這就是真實安住在最究竟了義的境界並且已證悟佛果的觀世音菩薩的本性,所以他叫做觀音自在。「觀音自在」——觀世音菩薩也叫觀自在菩薩,觀音自在解釋為觀自在菩薩也可以。或者說,觀音菩薩自在顯現為上師的形象也可以,因為觀世音菩薩是自在的,他想要顯現什麼都是可以的。自在的意思也是說沒有障礙的意思,可以很自如很自在地如此顯現。「顯現上師相」的意思就是,在度化眾生的時候都要以善知識、上師的形象來做調伏。觀世音菩薩在六道當中都有幻化——在天界、阿修羅界、地獄界、餓鬼界、旁生界,都會有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此處對我們來講,主要是在人間的幻化,人間的幻化對我們來講很重要。顯現人間的化身相是很重要的,否則的話,如果觀世音菩薩不顯現在人群當中,不顯現為人的形象,我們要學習佛法就會很困難。因為真正的觀世音菩薩,是光明身、殊勝報身的清凈身相,業障很重的有情是很難看到的。就像大圓滿前行中後面講大悲心的時候,無著菩薩在雞足山觀修彌勒菩薩12年。最後當無著菩薩現見彌勒菩薩的時候,他有一點報怨:我修了你12年,今天你才顯現在我面前。彌勒菩薩說:並不是今天才顯現,當你一開始呼喚我的時候,我就已經在你面前加持了,只不過你的罪障太重了,沒見到而已。從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有情的罪業很重的話,對於清凈的佛菩薩的身相是沒法見到的。如果我們見不到這些聖尊的形象,又怎樣從他們那裡聽聞佛法呢?又怎樣依止而慢慢獲得解脫呢?所以他們要跟隨我們的習氣顯現為肉身形象。他必須要來人間投生,顯現在我們身邊、我們周圍。作為一個人形象的上師、善知識,他也有投生、生長、求學,有修行,有顯現成證悟,然後結緣度化眾生。這些顯現為凡夫善知識的形象,對我們來講恩德特別大,因為清凈的身相我們是根本見不到的,只有通過顯現為人形象的上師,我們才可以依止他,可以在他面前聽法,可以詢問解答疑難,詢問修行的方式,通過祈禱他的加持,我們可以相應法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凡夫人沒有福緣見到清凈的佛菩薩形象,只有通過顯現為人形的上師,我們才可以依止。此處也是有一定的必要,顯現為上師的形象,而且是善知識的形象。上師們在講這些上師、善知識的時候,從我們的角度而言,大概分了三類:一類是佛形象的善知識,他就是顯現為佛,他的化身也是顯示佛功德。比如釋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佛,顯現在眾生面前也是以遍知的形象顯現的。他的相好、智慧無可挑剔,都是完美的、十全十美的化身。他也是上師,這是2500年前,主要是印度的一些修行者根基成熟了,直接感召了一位十全十美的上師,就是佛陀。這種上師是以佛的形象、佛功德示現的。還有一種是以聖者、菩薩的形象示現的。他沒有顯現像佛那麼圓滿的相好,但是他的智慧、神通也是直接顯現為菩薩的功德,雖然本身也是佛,但他是以菩薩的形象而示現的。這是因為眾生的根基稍微差一點,他就顯現為菩薩,但菩薩也是很自在的,他顯現的功德、神通、智慧都是比較圓滿完美的,所以有一部分上師顯現為菩薩形象。還有一部分上師顯現為凡夫善知識的形象,他不像菩薩顯現得那麼長壽,也不像菩薩顯現那麼多殊勝的功德,只是顯現為凡夫肉身的樣子,在我們身邊投生,和我們一樣行住坐卧,也要吃飯、睡覺。但是他的內證是安住於佛功德,只不過是為了調伏業障深重的眾生而顯現為凡夫的形象而已,這種善知識叫凡夫形象的善知識。不管是佛形象的善知識,還是菩薩形象的善知識,還是凡夫形象的善知識,如果他們是佛的化現的話,他們的本體無二無別的,都是佛,安住於佛功德,只不過外在的形象顯現為佛的形象、菩薩的形象和凡夫人的形象而已。此處是說,如來芽尊者當時顯現為藏區的一位上師。從這個角度來講,他的形象是凡夫善知識的形象,但是他的內在是安住於觀世音菩薩的境界,安住於觀自在菩薩的本體,二者之間是沒有矛盾的。「說法結緣令入解脫道」,前面一句講到了上師並不是一個凡夫俗子,他是安住於觀世音菩薩本體、具有殊勝功德自性的一位殊勝的上師善知識。既然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他在人間一定有利他的事業。作為凡夫人來講,要成就二利:一方面自己的利益要成熟,另一方面利他也要相應去做。當然,凡夫眾生在世間當中,通過自己的業沒辦法出離三界,只會通過業而感召流轉。而佛的自利早就圓滿了,他們之所以顯現為一個形象在我們身邊、在人間,完全都是為了利他,還有哪個佛自利沒有圓滿,還需要修行的呢?雖然有時說這是某某菩薩的化現,但其實很多菩薩都是佛直接顯現的,都是佛的本體,他們的自利早就已經圓滿了。觀世音菩薩的自利沒有圓滿是不可能的,文殊師利菩薩的自利沒有圓滿也是不可能的,需要積累資糧是不可能的事。他們顯現化身唯一只是為了利他,百分之百是為了利益我們示現化身。示現投生、生病、求學、苦行等,都是為了我們示現的。他沒有一點必要,為了自己而顯現一個化身出來,純粹是為了我們,而且我們有什麼需要,他就這樣去顯現。當然這個過程我們是不得而知的,因為我們自己的根基我們都不知道,他就可以通過他的智慧觀察到這一類眾生需要這樣一種示現,那一類眾生需要那一類示現。所以他在不同的眾生面前就有不同的示現,他是跟隨眾生的需求而做一些示現的。度化眾生的方便是完全不相同的,各式各樣的。這方面我們也需要了知。否則對菩薩們顯現的上師到底是什麼情況,我們比較迷糊,比較容易產生不必要的邪見。我們要了知菩薩化現的真實情況。怎麼利他呢?「說法結緣令入解脫道」,唯一就是讓眾生趣向解脫道。當然,這主要是針對一些根基相對已經成熟的有情來講,他就可以直接入解脫道了,就給他講法。能夠聽法的人,相對來講,根基還是比較成熟的,他以前是有一定因緣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和上師結法緣。所以說,我們和佛有緣,和上師有緣,和其他有情有緣,既然都有緣,為什麼現在還沒被度化?所謂的有緣也分很多層次。緣份有深有淺,有的可能以前結的善緣只是見一面上師而已,之後這一輩子當中好像徹底失去聯繫了,這種情況也很多的。很多年前,有些有情見過法王如意寶一面,見過大恩上師一面,見完之後就再也看不到、聽不到了,好像從人間消失了一樣,但並沒有消失,他在過自己的生活。他的善根只是能夠有一面之緣。這也是有緣,否則沒有緣怎麼能夠看到上師呢?但是緣太淺,只是有一面之緣。有些有緣,是指可以成為上師弟子的緣份是有的,但是這種弟子只是我皈依過你,在名義上你是我的師父,我是你的弟子,但是不修行。這種因緣比前面的因緣要深一些,但還是不夠,因為他並沒有想要真實的在上師面前求法,法緣還沒有。福報更大一點的人,他就說這是我上師、師父,我要在他面前聽法,因為我要修行,我要解脫,這種緣就比較深。聽法之後,聽得懂聽不懂也要分。有些人聽得懂上師講的解脫道到底是什麼,有些人就聽不懂,這方面的因緣也有深有淺。還有聽懂之後,願不願意修行,有些人聽懂了但不願意修,有些人聽懂了之後願意修,還願意邊修行邊祈禱上師加持。這些因緣真正來講就有很多差別。我們和佛結的緣是這樣,和上師結的緣也是這樣的。不能籠統地說只要有緣就可以得度,這是不一定的。有緣可以見到,見到當然要比沒見到的人緣份要深很多。能夠有緣聽上師講法的人,基本上都可以進入解脫道,因為法是能夠解脫的方法。上師所講的法就是趣入解脫道的方法,或者趣入解脫道之後怎麼修行的方法。所以有些上師是通過說法的方式,讓有情進入解脫道;有些是通過結緣的方式進入解脫道,這種方式就比較遠一點,他的善根因緣可能就差一些,因為他在上師面前聽法的福報還沒有,他的緣份還少。上師佛菩薩和眾生結緣的方式非常多,如果沒有因緣就沒法得度。結緣的方式很多,有的是通過布施財富,有的通過放生,有的通過顯現其他化身來結緣——有時會顯現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善知識,經常在電視媒體上露面,在很多地方露面,讓大家看到他的樣子。有的就不一定顯現成修行者的樣子,而是顯現為政治家,因為政治家的曝光率很高;有時顯現為一個很麻煩的人,大家會經常評論他,也可以和眾生結緣;有時顯現為一些明星,眾生都喜聞樂見,他也可以和眾生結緣。結緣的方式非常多。反正這些人和佛菩薩沒有結緣的話,這些方式都可以用。以前也講過,這些人中到底誰是佛的化身,誰不是佛的化身,在被大家評論的人中,哪些是真正業力有麻煩的人,哪些是佛故意顯現為一個有麻煩的人讓大家關注,讓大家關注並不是說我很寂寞,需要大家的關注。你關注他就和他結緣了,結緣之後這個緣可能還有點遠,但是只要結了緣,有了因緣,慢慢就可以調化他了。以前也講過,菩薩的菩提心是什麼呢?在廣論中引用一個經典講,鯨魚或鱷魚有一個特點:只要把人咬住了就不會輕易放,菩薩的菩提心也是這樣,只要和他結了緣,菩薩就永遠不會再放棄他了,因為已經結上一定因緣了,只不過是時間的長短而已,他是永遠不會放的,他的悲心會永遠跟著他。所以我們也不要小看結緣。有時我們認為一些人沒有福德、沒有善根,他不願意跟隨上師去灌頂,不願跟隨上師修法,其實真正來講結個緣是非常好的,因為從這時就開始有了因緣。還有些時候,上師組織大規模的放生,也是在結緣。如果我們沒有去做放生的話,因為是上師或佛菩薩組織的放生活動,參與者都被上師的大願、智慧攝受了。我們覺得只是在放生,其實,組織放生有很多層的意思在裡面,有的時候我們根本發現不了。在放生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在和上師、和佛結緣,哪怕是打漁的人、賣魚的人,哪怕是在中間短斤少兩的人,反正整個放生一個鏈條一樣的緣起鏈,緣起鏈的最終末端就是我們把它們買了放生了。從放生的末端往前走,所有和它們有因緣的都可以結上緣。有時候我們太過於在意放生的存活率有多高,放生完之後,是不是放死了?這是不了解放生的意義。其實放生不單單是要把一個即將被宰殺的眾生放在一個安全的水裡讓它活下去,這只是世間人很膚淺的對放生的認識。他們認為,它本來在這個地方活得好好的,把它撈起來放在另外一個地方,這是窮折騰,不撈起來反而活得更長些,撈起來放掉反而馬上就死掉了。其實這是對放生的意義不理解。其實整個放生的過程都已經被上師的悲心、智慧攝受了,都和上師結上緣了。在大規模的放生中,很多很多的有情因此與上師結緣。當然,放生的時候還要念佛號、皈依、善心、發菩提心,這些力量都是不可思議、不可估量的。在放生的時候當然要關注存活率,因為一方面我們要和它結緣,一方面也是讓它安樂。如果讓我們選擇的話,讓它活得很好,放在一片水域當中,沒有任何天敵,食物很豐盛,我們要選擇這個呢?還是選擇放生後念完佛號,它們馬上就死掉了呢?選擇後者。我們念完佛號後它就死掉了,但是它畢竟已經結了緣,修行者發菩提心、善心給它念的佛號,對它來講意義重大。而換一個生活更好的地方,只是舒適地多活一段時間,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利益。所以真要選擇的話,還是選擇後者。雖然看起來一般的世間人不理解,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他根本沒有學習過這些教言。這方面我們要知道。此處講的結緣有很多非常深層次的意思。他和佛法結了緣、和上師結了緣,都是以後逐漸趣入解脫道的因。有的是直接令入解脫道,比如講法讓他修行;有的是間接讓他進入解脫道,以結緣的方式讓他進入解脫道。「隨機調化」,上師在調化弟子的時候,隨機而調化。機就是根機的意思,每個人的根機、意樂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喜歡聞思,他對聽法特別有興趣,聽完之後思維很有興趣;有些人喜歡打坐,不僅非常有興趣,而且也能夠相應;有些人喜歡放生,對其他的聞思修都沒有興趣,但一說放生,就跑得非常快,也願意出錢,也願意買東西,也願意出力氣,什麼都願意,只要說放生,他就很高興;有些人喜歡燒香,我們組織一個朝山團,到哪個地方去燒香,也是很積極。這些眾生的根機、意樂不可思議的多,這時在調化眾生時上師就顯現出不同力量,他必須要隨機調化,對不同的有情、不同的根機,給予不同的調化方式,就像良醫一樣。一位良醫永遠不會只開一味葯,頭痛開一味葯,拉肚子也開一味葯,什麼都是開一味葯,有些能夠治,有些就治不了。但是一個良醫他就會知道,把脈之後,你是這種病,你該吃這種葯。人和人也不一樣,這個葯你是吃三副,那個葯你吃八副,都是有不同的,只有這樣隨機調化,才對病人有最大的利益。所以上師們調化弟子的時候,佛陀調化弟子的時候,都是隨機調化。當然這需要很高的素質,他本身的修為要非常高,否則他自己都看不到病人的實際情況,怎樣才能夠隨機調化、隨機給葯呢?真正的上師,他自己內心的修行必須要非常圓滿純熟,才可以隨機調化。「隨機調化事業無邊」,是說他的事業非常大。後面大恩上師在介紹如來芽尊者的時候說,他老人家當時的事業並不是那麼廣大,有的時候說事業無邊,有的時候說事業不是很廣大,是不是有矛盾呢?沒有矛盾。說事業相對來講不是那麼廣大,主要是說在人間他的弟子並不是很多。就像無垢光尊者的上師,他的證悟那麼高,但他修行的地方只有幾十頂帳篷。如果一頂帳篷住一個人,那也就有七十多個弟子跟隨他修行,如果一個帳篷里住兩個人,那就只有一百多人。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他的事業不是很大。但是有些上師事業很大,弟子多達十幾、二十萬人,尤其在古代,這個情況非常少。有些時候說事業不大,主要是說經常跟隨他修行的弟子不多,從這個角度來講好像事業不大,但是這些上師大德們,他們調化眾生的時候是不是單單指身邊幾十個人呢?不是這樣的,他真正的事業,有時從非人的角度來講也會調化很多。在米拉日巴尊者傳記里也講了,他老人家在顯現事業之前,剛開始的時候調化的是非人,後面才慢慢有人的弟子。所以「事業無邊」,有的是我們能看到的,有的是看不到的。因為他是聖者,他會不會因為轉生到某個地方,當時的交通工具也不發達,他通過兩隻腳走,最多有時候騎個馬,他能走多遠呢?他是走不了多遠的,最多在兩三個縣之間轉來轉去。所以我們從顯現上來看,好像他走不遠,事業不大,但是他畢竟是聖者,聖者的事業有的時候看得到,有的時候看不到。聖者觀世音的神通是無礙的,他在一個地方弘法的時候,其他無數的化身也在其他地方弘法,他的調伏事業無邊無際。這和傳記當中所說的事業不大,其實是從兩個不同的側面來講,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大恩根本上師前敬禮」,華智仁波切說這是他的大恩根本上師。一方面是他依止如來芽尊者聽了很多正法,一方面他最初證悟心性是如來芽尊者讓他證悟的。後來還有一次證悟就是在多欽哲仁波切面前,智悲光尊者的另外一個化身。大恩上師也翻譯了一個多欽哲的傳記(《欽則益西多吉密傳》)。他另外一次更深的證悟是通過多欽哲仁波切,第一次證悟顯現上就是在如來芽尊者面前。「根本上師」,理解是不一樣的,有時根本上師的意思就是在修行當中我們最有信心的最主要的上師,我們可以把他作為根本上師。還有很多上師,但這是我根本的,聽教言、得加持、祈禱的對象,從這個角度來安立的根本上師。還有一種真實意義上的根本上師。誰讓你證悟心性,誰就是根本上師。根本上師是不是只能有一位呢?那不一定。比如華智仁波切,讓他證悟心性的,顯現上第一位就是如來芽尊者,這是他的根本上師,第二位是多欽哲仁波切,也是讓他證悟心性的上師。他的證悟顯現上有兩次或好幾次,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有多位根本上師。有些時候對這個上師信心也大,對那個上師信心也大,這樣也可以有多位根本上師。「大恩根本上師前敬禮」,對華智仁波切來講,這裡講的是如來芽尊者,但對我們來講的話,法王如意寶、大恩上師的功德也是完全一致的。我們也可以對自己的上師這樣作頂禮。這裡面隨機調化也好,說法結緣令入解脫道也好,聖者菩薩顯現的上師相也好,都是符合的,我們理解的時候也可以這樣理解。當然,從論典原文的直接意思來講,當然就是指華智仁波切頂禮他的根本上師如來芽尊者。﹙五﹚全論概要:圓滿教法遍知傳承論,竅訣精要即生成佛法,正道前行內外共不共,教言分支捷徑往生法。這一個頌詞講到了大圓滿前行的組成部分,講了全論的構成結構綱要。「圓滿教法」是指整個佛法,「遍知傳承論」是大圓滿前行不共的特點。「竅訣精要即生成佛法」,這裡面都是竅訣的精要,或者講的都是竅訣和精要,或者說是竅訣當中的竅訣。「即身成佛法」,這裡面講的是遍知傳承論,因為無垢光尊者講的三休息、四心滴、七寶藏、三解脫都屬於竅訣精要,智悲光尊者開創了龍欽心髓,也是竅訣精要。所以它是竅訣當中的竅訣,從這方面也可以講。它是即身成佛的殊勝法要。「正道前行內外共不共」,正道是指這裡面講的都是成佛的正道,修行的正道,全都屬於正道的範圍。正道構成的部分有「前行內外共不共」。「前行內」就是內前行,「前行外」就是外前行,外前行中有四個修法,即四厭世心,這叫做四種共同外加行,主要是引導我們看破世間,讓我們生起出離心,生起想要解脫的心。內前行就是平常我們講的五加行,即修持皈依、發心、金剛薩埵、曼茶、上師瑜伽,共有五種內加行。「共不共」就是說外前行叫共同前行,內前行就叫不共前行。共就是所有佛弟子都要修的,這是共同的,不管是修顯宗、修密宗,還是修小乘也好,總之是四加行修完之後所引發的出離心、想要解脫的心,這是任何佛弟子都要修持,這就叫共同加行。不共的加行是指,皈依和發心是和小乘不共的,金剛薩埵和曼扎是和顯宗不共的,所以叫不共加行。「教言分支捷徑往生法」,是說真正的大圓滿教言的分支,分支的捷徑就是往生法,即破瓦,平常講就是強制往生。今生修成就了,當然沒什麼講的了。如果今生沒有證悟,那怎麼辦呢?那就通過修破瓦的方式,以強力的方式往生到極樂世界,到那裡之後,以菩薩的身份來成佛證道。所以,這裡面有共同前行、不共前行,還有正行。正行就屬於教言分支,這就是大圓滿前行中的正行,即往生法。捷徑就是能夠解脫的捷徑——往生破瓦法。圓滿教法是指大圓滿前行中所有佛陀的教法都圓滿了,小乘、顯宗、密宗的教法都有。比如,相應於小乘的暇滿難得、壽命無常、業因果等等,這些和小乘共同,圓滿了小乘的教法。顯宗的教法也有,像皈依、發菩提心。密宗的教法金剛薩埵、供曼扎,尤其是上師瑜伽的修法,還有破瓦法,都是屬於不共的。小乘教法、顯宗教法和密宗教法的精華全都圓滿了,這叫做圓滿教法。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字全都在裡面,而是指主要的含義和小乘、顯宗、密宗修行的核心內容都有,這叫圓滿教法,沒有什麼欠缺的地方,都是圓滿的。圓滿教法是總的佛陀的八萬四千法要。分別來說,在總的佛法當中有一個不共的,叫做「遍知傳承」。誰是遍知呢?無垢光尊者是遍知。後來,智悲光尊者也被稱為遍知。在寧瑪派佛教史和傳承當中,有「遍知父子」的說法,就是指無垢光尊者和智悲光尊者。當然,父子通常是指血脈上的父子,而這裡指的是法脈上的父子,父和子中間不是連續不斷的,無垢光尊者是元朝時候的大德,智悲光尊者是清朝的,中間隔了好幾百年,然而法脈卻是延續的,一脈相承,所以叫遍知父子。而且智悲光尊者主要是以無垢光尊者的教法為主,概括了精華而創立的,這叫做「遍知父子」。類似還有,比如說龍樹父子:龍樹菩薩和月稱菩薩。此處講的都是屬於遍知父子的傳承論典,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四心滴》,他的論典傳承下來,還有智悲光尊者的龍欽心髓,他們都是一脈相承的。這叫「遍知傳承論」。總的教法和分別教法都有了,「竅訣精要即生成佛法」,前面講,所有教法的精華都歸攝這裡面,一生可以成佛。如果我們按照次第,具有信心和福德,次第修下去,完全可以在即生當中證悟佛果。「正道前行內外共不共,教言分支捷徑往生法」,講了全論的概要。(六)立誓句:前面頂禮了,頂禮之後要立誓。立誓句是指華智仁波切在造論典之前立誓:我要把這個論造完。因為很多時候,做事情之前,開頭開好了,但後面就完成不了。有些大德在造論典時,頂禮完都要立誓,叫立宗句或立誓句。立誓句會講一些教法的要點,有的要發一些誓願,還有造這個論典的必要性——為了調伏自心、利益有情。立誓是指我在造論典時立個誓,自己決心要造圓滿,在立誓的同時也請上師三寶加持我,讓我發心圓滿,這就是立誓句。顯而易懂義深極稀有,無等上師無謬之口傳,依照自心定解此宣說,願師本尊加持我相續。「顯而易懂」是指華智仁波切在造《大圓滿前行》的時候,用了非常顯而易懂的詞句。「義深」是指詞句很淺顯,但它的意義非常的深。「極稀有」——詞句很淺,意義很深,這是很稀有的一種殊勝的造論方法。「無等上師」,「無等」就是無與倫比的,他的上師是無與倫比的上師。「無謬之口傳」是指沒有錯誤的,都是上師親口宣講的教言。「依照自心定解此宣說」,一方面有上師的無謬口傳,另一方面是依靠自己的心對法義完全產生了定解,完全理解了上師所講的法要,把上師所講的通過自己的文筆做歸納、編輯。如果自己不懂的話,比如編輯法本的時候,自己對法義都不懂,有時他會拿不準,到底文字落下去應該落到哪個方面?有時文字一變,它的意義就變了。為什麼此處要自心定解呢?就是對上師講的意義完全搞清楚了:就是這個意思。有了定解之後,再落成文字。像大恩上師或者華智仁波切的上師,講法講了以後,要寫成論典落成文字的話,他們講的意思到底落在什麼地方,必須要很清楚。這就是「依靠自心定解此宣說」。「願師本尊加持我相續」,一方面是上師的無謬口傳,一方面自己對此產生了很殊勝的理解和定解,我要把上師的教言寫下來——也就是現在我們手上的《大圓滿前行》——願上師、本尊加持我的相續,讓我在造論過程當中沒違緣,順利地造出來。不但順利造出來,而且還要加持我造的這個論典以後能夠廣大利他。這些論師們、大德們造論從來都不是為了當下,只是把論寫完。因為大德會圓寂的,但他如果能夠把文字留下來,雖然人已經去世,但是他的法本一代又一代連續不斷地延續下去,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就像我們現在手上有了《大圓滿前行》,我們可以反覆看,反覆去品味裡面的含義,對照自己的內心,去做一些修行的調整,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願上師、本尊加持我的相續和正法完全一致,而且加持我的相續寫出來的東西,對眾生幫助很大,加持力很大。所以《大圓滿前行》的力量是特別大的。雖然有些大德說,前行當中華智仁波切講一些藏地牧區放牛有關的事情,和現在城市裡人的情況不太相同。有一部分的確是這樣,但他的故事、公案表現出來的意義,不管是城市的人、漢人,還是外國人,裡面的意義都是調伏煩惱的,讓我們對因果產生定解,這是必要的。華智仁波切的前行造完之後,不管是寧瑪派的哪一個傳承,都要學《大圓滿前行》,因為它的加持很大,調服自己心的力量很大。不單單寧瑪派的佛學院、寺院都要學,而且其他教派也要學。當然,不是說所有其他教派都在講、都在學,但公認是好的法本,是都在修學的內容,很多格魯派的格西也在看、講、修學,一些薩迦派的也在修學。它的力量加持力很大,再加上華智仁波切本身心特別清凈,證悟很高,所以法本非常受歡迎。大恩上師也說,他老人家翻譯的法本當中,《大圓滿前行》最受歡迎。一方面文字不是那麼難懂,一方面裡面有很多調心的竅決,再加上華智仁波切殊勝的發心和功德,和大恩上師不可思議的悲心,都在裡面。所以,我們得到法本後好好修學,可以對自己的心非常好地調伏。立誓句的內容已經講完了。為了利他,自己的內心產生定解,也是為了後代弟子能夠知道這樣的調伏:怎麼樣升起出離心、菩提心,怎麼樣圓滿資糧,所以造了很好的論典。我們可以依靠這個法本為準繩,來作為真正調伏眾生的方法。日修閉關要訣頌詞講完了,後面大恩上師講了一個日修閉觀的要訣。我們大概介紹一下,這裡面的內容一般來講是很容易懂的,我們重點介紹如何日修閉關的方法。對很嚴格的閉關者來講,日修閉關是有必要的。大恩上師翻譯的阿瓊堪布的《前行備忘錄》,裡面講到:如果一個人要閉關的話,這就是一個指南。當然,如果我們沒有那麼嚴格的閉關,也可以作為日常修法,比如早上修法怎麼做、怎麼迴向,當然中間可以忙一些工作,都可以。但是也有指導我們修行的一套方法,按照這個方法去做的話,避免了自己想個方法,應該這樣、那樣,自己想的東西、分別念抉擇出來的,有時是不可靠的。如果我們要真正找一個修行指南的話,應該以聖者所造的為標準,這是非常重要的。後面大恩上師讓我們觀修暇滿難得、壽命無常,修的時候就要觀修、打坐,到底怎麼樣做呢?從早上睜眼睛醒過來,到晚上上床閉眼睛睡覺的過程當中,對修行人來講,有很多重要的東西在裡面。《日修閉關要訣》內容不多,是比較容易操作的修行方式,如果很複雜、很難懂,大家可能做不到。但這裡面沒什麼不懂的,也沒什麼做不到的,只要自己願意去做,都可以做到。而且它相當於一種標準程序,有一種紀律性的觀修方法,這對初學的修行人來講,很有必要。雖然從究竟來講,有某種紀律、某種戒律,有些地方說到高層次的時候,這些不一定那麼重要,但是對初學者來講,如果有一整套紀律,按照這種紀律修下去,逐漸逐漸可以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軌道當中,把自己的分別念調伏。這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紀律。有些修行者一天最多修六座,有些修四座的,早上兩座,下午到晚上兩座。有些修三座、兩座,有些實在不行就修一座,修一座該怎麼做,我們應該了解。這裡分晨起修行、日間修行,晚上睡覺修行的方式,都講得很圓滿。晨起修行首先是晨起修行,從睡覺當中醒過來,醒過來之後,早上睜眼睛的時候就開始觀想,觀想一切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搖動金剛鈴和手鼓。我們也看到過視頻、照片,大概知道,左手搖鈴,右手是一個手鼓。鈴和鼓的聲音其實是一種覺醒的聲音,讓我們從無明的睡眠當中覺醒。有時搖鈴代表祈請本尊降臨,搖鈴也代表空性和智慧的法音,手鼓也是為了讓我們覺醒,在無明的煩惱當中覺醒。我們觀想佛菩薩在我們上面的虛空當中開始搖鈴,讓自己清醒過來,從無明的睡夢當中醒過來。顯現上我們也是剛剛睡醒,一睜眼睛就和正法相應,從早上起來的時候,它有這個必要性。醒來之後,前面觀想完,就開始念「喇嘛欽」,「欽」就是知的意思,有些翻譯成「上師知」。但是大恩上師講了,「上師知」不能完全表現「喇嘛欽」的意思,一方面「喇嘛欽」是上師知道的意思,一方面還有祈禱上師給我加持的意思。我們就念「喇嘛欽」,安住在信心當中,祈願上師垂念我、加持我、引導我。這是很重要的,僅憑自己的修行,通過自己的能力去奮鬥,會有很多違緣障礙,沒有幫助的話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要祈禱加持。這也是剛開始就不忘上師的意思。我們所有正確的修行方式都不能夠和上師遠離,有的時候是上師的形象,有的時候是念祈禱上師的祈禱文,有的時候是觀想上師的心和自己的心無二無別。我們出去的時候,也把上師觀在自己的心間,或者觀在肩上、觀在自己的頭頂上等等。反正總的意思就是不要遠離上師,因為上師是我們的引導者。而且從更了義的角度,有些大德講,上師就是我們佛性如來藏的化現、外現,我們的內在是佛性,佛性顯現在外面就是上師,經常性意念上師、祈禱上師,其實也是不離自己佛性的意思。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內在意念自己的佛性,外在祈禱外現的上師給我們加持,裡應外合就很容易相應,很容易獲得證悟,有這個必要。然後念二十一遍百字明,這個很重要的。每天早上起來念誦二十一遍百字明,這一定要養成習慣。後面在講金剛薩埵的時候也會提到,這屬於加持墮罪,因為罪業有一種特性,每天都會增長,不單單我曾經殺過一條魚,殺完就算了,而是罪業每天都會增長。有些上師們講,罪業的增長類似於北方下雪的時候滾雪球一樣,雪球越滾越大。後面我們講業因果的時候,也會講這個問題。業因果除了未作不遇、已作不失之外,還有一個業性輾轉增長廣大,惡業是這樣,善法也是這樣。一個很小的種子,受報的時候就會很大,像我們種莊稼,很小的一顆種子種下去,收穫的時候就會很多很多。早上念誦二十一遍百字明,相當於加持墮罪不再增長,當然,不一定能夠把罪業完全消盡掉。在開口講話之前(念「喇嘛欽」不算),念二十一遍百字明,就會讓罪業停止增長,每天都念,每天都沒有增長。不增長就好辦了,如果它的力量做大了,再修理它、對治它,就很困難了。但是,你把它控制在一定的範圍當中,首先把它控制下來,不要讓它增長。再開始懺悔,就容易懺悔清凈。每天在懺悔,每天在增長,這個時候很難做。所以我們要念二十一遍百字明,這叫加持墮罪的方法。念二十一遍百字明的時候,已經坐起來了。這時就在床上安住,觀察昨晚的夢,有時做夢想得起來,有時根本想不起來——到底做沒做夢?做了什麼夢?好像做夢但是想不起來,這就沒辦法了。如果想得起來,就想一想:做得是善夢還是惡夢。惡夢就是自私自利、傷害有情等等,善夢就是發菩提心、拜佛等等。如果惡夢就要譴責,善夢就要隨喜迴向功德。起床之後,在佛堂當中、在佛像面前頂三個禮。當然,有的時候我們在外面,佛堂不可能帶著走,觀想佛像在我們前面就可以了,反正佛陀周遍一切虛空,你觀想在哪裡,他就在那顯現。我們觀想上師、佛在前面的虛空當中,向他頂三個禮,頂禮之後再洗臉、刷牙等等。把這些事情都做完之後,開始在佛前供養:供水、供香,這方面全部做好,這就是晨起修行。做完之後就開始正式修行了,日間修行的方式有前行、正行、後行三個部分。日間正式修行一、前行:首先,我們要把一些瑣事全部做完,不要等到你打座之後,突然想起門還沒關,馬上就站起來去關門。要把所有的瑣事做完,直到真的沒什麼事情了,這個時候你的手機不要開,或是將開著的手機放到其他房間,不要讓它的鈴聲打擾到你。不管是早上修行、白天修行還是晚上修行,都是一樣的。反正這段時間什麼都不做,只是修行。所有的瑣事全部處理完,修行時將所有的事情放下來,不要在修行的時候,心中還挂念著什麼事情,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又挂念著事情,沒辦法達到高質量的修行。所以準備工作必須要做好,把一些事情做完,門關好,然後開始入座,這是很重要的。1、身要:入座的時候,先選擇坐墊,坐墊要比較舒適。當然,太軟了可能是舒適,但是那種舒適只是坐得軟而已,這地方講的舒適,主要是指打坐的時候比較舒適。一般來講,坐墊不能過軟了,過軟它會往下面陷,或往後倒,你要費勁去調整坐姿,比較困難。所以,太軟不行。太硬也不行,對於一些老修行者,在外面修行的時候,坐在石板、石頭上面,他坐得很習慣。而對我們初學的修行者來講,不要太硬了,太硬的坐墊也不行,稍微的軟硬適度,現在很多墊子都應該是可以的。它也不是特別硬也不是特別軟,反正坐起來很舒服。如果習慣平坐,就不用在屁股後面墊東西,如果不習慣,稍微墊一點點,不要太高了,後面屁股的地方墊高一些,前面低一點。自己的身體放鬆,不要綳得太緊,心也要放鬆,這樣稍微調整一下,休息一下。然後作毗盧七法。第一,雙足是金剛跏趺座、雙盤,雙盤盤不了的話就單盤,單盤也盤不了的話,散盤也可以。反正它就是盤腿而坐,但是,是不是完全要盤腿而坐呢?一般來講是這樣要求的,如果有些實在沒有辦法的話,有些大德說,你坐在椅子上把腳放平也可以,反正不要坐歪,端端正正坐好就行了。第二,兩手結定印,上師講記上也有畫的樣子,左手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兩個拇指接觸,放在臍下,這就是雙手結定印。第三,脊背要端直,不要東倒西歪的,不要靠在牆,也不要往前俯得很厲害,這都是不行的。在打坐的時候,如果時間長了、累了,休息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但是一邊靠著牆,一邊打座是不行的,你不能後面靠著東西打坐,這是不行的。如果身體不好的話,稍微靠一下可以;如果身體好的話,就不能靠。這有些是規定,有些稍微變通的地方也有。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身體端直的話,身體當中的脈就很端直,脈直的話心就直,如果心端直的話就很容易證悟,覺性就容易現前,這都是世俗的緣起。雖然有些大德講,你要修定,如果心能安住,你躺在躺椅上也可以,沒有說不行的。但是這裡面,有些姿勢都是某種緣起,如果你這樣做更容易相應。行住坐卧都可以在禪當中,你歪來歪去,心也可以調伏。但是在同等的條件之下,你做這些姿勢就更容易證悟。並不是說其他的姿勢不行,沒有這個意思,而是同等的條件之下,你這樣做更容易相應一點,這方面我們要了知,這是脊背的要求。第四,頸部稍向前屈,不能往後仰。稍微往前屈一點,下巴往裡面收一點點,不能往後仰,也不能左右歪斜,這是很重要的。第五,肩膀往後展,要放鬆,不要綳得很緊。肩膀稍微往後展一點,不要往前收,這是它的要求。第六,眼睛雙目的要求。雙目的要求就是垂視鼻尖,這是標準的毗盧七法。而在一些修法當中,其他地方是作毗盧七法,但是眼睛是平視的,睜開眼睛平視,有的時候稍微往上看一點。但是這裡面沒有講,其他的修法當中,它也要求眼睛睜開,往前看,平視的,注視前方一尺虛空,或者有的時候往上看的,這個也有。這裡面就是看著鼻尖,不能睜得太大,也不用使勁,順其自然就可以了。這些都不要用力,你看的時候,不要用力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鼻尖上面,我一定要看準鼻尖,不要讓鼻尖跑了,沒有這樣要求,只是你稍微地注意一下就行了。主要是讓你的眼睛不要東看西看,因為我們眼睛一看,馬上就想:咦,這個是什麼?瞟過去的時候,這邊是什麼?它就會做很多很多的分別念,你看鼻尖的話,它就是一個很單純的東西,它就是鼻尖,沒有什麼可分別的,而且鼻尖每天自己都在看,也不會說東邊來個人,我要看看他長什麼樣子?他是多大年齡啊?右邊來個人,他是怎樣的。這樣東張西望的話,他的心就定不下來,只是看鼻尖的話,他的心就容易收。第七,舌抵上顎。自己舌頭往上翹,抵在自己的上顎上面。毗盧七法是很重要的。以前大恩上師在講《大圓滿禪定休息》的時候,無垢光尊者就講了一個公案:很早以前,山裡面有一群仙人在修道,有的是躺著的,有的是卧著的,有的是倒立的,有的是金雞獨立,他們做很多姿勢,動作都不規範。當時,有一隻猴子懂毗盧七法,它為什麼懂毗盧七法?因為猴子在動物中比較聰明,很早以前,山裡面有很多獨覺,在修行的過程中,都是用毗盧七法,它經常看,經常模仿,於是就懂了毗盧七法。這隻猴子看到這些仙人們在修行時姿勢不對,它就走過去,矯正他們的姿勢,腿伸長的就讓他們把腿收起來,讓他們作毗盧七法,給他們做示範。仙人們看了以後,覺得姿勢很稀有,他們也是有一定的善根,就全部跟著照做,照做之後很快就證道了。他們姿勢調整以後,該得禪定就得禪定,該得神通就得神通,該證悟就得獨覺,因為那時候也有獨覺。從這個公案就說明了,有的時候你很精進,可能心力夠了,但是你的姿勢沒對,它的緣起差一點點,就沒辦法直接證悟,只要把姿勢調了那就好了。有些時候是你的姿勢很重要,有些時候是你的發心很重要,有的時候是你的飲食很重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他所有的這些條件都具足,但最後的時候就是飲食太差,沒辦法現前那些功德,最後稍微調整了一下飲食,吃得好一點點,馬上就顯現了證悟。世間的緣起對修行來講,還是有影響的。我們不能說,只要你心好就可以,什麼都不要管,當然,我們過度去耽著這些東西的話,有的大德就會講,反正一切都是你顯現的,這些日期也不要看,吉日不吉日,天天都是好吉日;你這些都不用管了,風水也不用管了等等。我們太過於執著的時候,大德就會呵斥我們,這些不重要。但是從不同的教義講,前面我們講的這幾種情況,的確有的時候會對我們有影響。無垢光尊者在《禪定休息》當中也專門講了,如果你要修行,怎麼挑好的地方修行,哪些地方能修,哪些地方不能修。飲食方面是怎麼樣的,春天吃什麼東西好,夏天吃什麼東西好,這些都要講,還有坐姿。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當中,還專門有個心性休息的手印,這樣的做法也有。很多地方修行的時候都要說你怎麼做,要麼毗盧七法,要麼心性休息坐勢,這方面都要講的。對初學者來講絕對會有影響,如果你修行已經差不多純熟了,你選什麼地方都是好地方,哪一天都是吉日。但是,顯現上法王如意寶他老人家、大恩上師也是說:今天是什麼日子?這個日子很好,很吉祥,我們要修什麼法?他們老人家也是要觀待緣起的,世間的緣起是客觀存在的一個規律,我們在這裡面多多少少會受影響。但是也不能過於把所有修行放在風水上面,放在姿勢上面。當然這個方面是重要的,沒有重要到那個程度,把其他的東西都丟掉了,只是關注風水,風水再好,如果你的心不修行也沒用。這是蓮花生大士修行、虹身的山洞,你把山洞霸佔了,整天住在裡面。山洞是很好的,修行的地方是很好的,但是你自己不修行、不努力的話,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功德,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重要是重要,主要和次要也要分,這些都要分,不能走兩個極端。2、語要:語要主要是排垢氣。排垢氣很簡單,還是保持前面的坐勢,右手握金剛拳。首先,我們把手伸直,大拇指壓在無名指的指根,然後把其它的四根手指蜷回來,壓住拇指,叫做金剛拳。右手的金剛拳壓在自己右大腿的動脈上面,左手以三股金剛印,上師講記上也有畫的。三股金剛印是指自己的中指、無名指和大拇指接觸,剩下的兩個手指伸直。三股金剛印壓住自己的鼻孔。剛開始的時候,左手按住左鼻孔,按住不要呼吸,從自己的右鼻孔當中排三次垢氣。觀想排垢氣,這個時候,無始以來自己和眾生嗔心所造的罪業,通過白色氣體的方式往外排出。排的時候到底是短還是長呢?這沒什麼規定了,比較慢一點、舒緩一點也可以,快一點也沒什麼不行的,沒有什麼具體的要求。或者慢慢地呼出去,觀想把所有自他眾生嗔心造的罪業,通過白色氣體排出體外。從鼻孔中排出來,做三次。然後再調換,左手握金剛拳壓在左大腿根的動脈上,右手三股金剛印按住右鼻孔,從左鼻孔當中排出貪心所造的罪業,紅色氣體的方式往外排,排三次。觀想我們第一次嗔心清凈了,第二次貪心清凈了。第三次雙手都握金剛拳,壓在兩個大腿的動脈上面,從兩個鼻孔當中同時排三次垢氣,觀想無始以來痴心所造的罪業,通過黑色氣體的方式往外排出,這叫做九次垢氣,有的地方叫做九節佛風。排九次垢氣,主要是在修法之前,讓我們的相續清凈,這也是一種觀想。這樣觀想懺悔、排垢氣的方式,讓我們的心相續清凈了。排完之後,觀想自己的心相續很清凈,再去修法就容易相應。後面可以念一些母音咒、輔音咒、緣起咒,或者不會念,上師說念「嗡啊吽」也可以,通過觀想佛的身金剛、語金剛、意金剛給我們做加持。這就叫做語要。3、心要:調正自己的發心。1)發心有無記心、噁心和善心三種。首先,噁心是徹底必須要拋棄的,不能產生的;第二個無記心,要把它轉變成善心;第三個善心,我們要依止。善心又分兩種:一是世間的善心,一是出世間的善心。世間的善心,比如救畏心和善願心。救畏心,像害怕墮惡趣、害怕怨敵,「救畏」就是祈禱上師三寶救度我們的怖畏,這叫救畏心。通過這樣的發心和修行,是為了我的病能夠治好等等,就叫救畏的發心。救畏的發心雖然是善心,但是不究竟的。「善願」是對於一些善因善果有些希願、希求,比如自己想要發財,或者健康漂亮等等,或為了後世能生善趣,它都叫做善願。願後世生善趣,願現在得到賢善的身體、賢善的財產,都叫善願。這些就是一種善,但是不究竟。這樣的發心去修,只能得到輪迴當中的救畏和暫時的賢善本體而已。現在我們是要修解脫道,而且是大乘的修行,所以這也必須要拋棄的。出世間善心分小乘和大乘。小乘是聲聞、緣覺,只是為自己解脫,這相應於小乘的心。大乘的發心不單單自己解脫,也願一切眾生都能解脫,我現在打坐修行,也是為了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解脫。為了一切眾生能夠獲得解脫,現在我來修行,我來做為了一切眾生能夠解脫的一種準備,積累很多的資糧。在大乘菩提心的本體當中,它一定是有解脫的心,相當於小乘想讓自己解脫的心,在大乘菩提心裡已經包含了。因為小乘的出離心,為自己解脫的心,相當於是共同的中士道發心,大乘的行者內心當中也是首先要希求解脫。如果你自己不希求解脫,都不知道解脫是怎麼回事,你怎麼可能希望一切眾生解脫呢?我要幫助一切眾生都解脫,你都不知道解脫有多好,不知道不解脫有多大的過患,你不知道這個,卻說:我要願眾生解脫,那願眾生解脫的是什麼?你如果自己沒有切身的體會,對於解脫是什麼樣的狀態,有多大的必要,根本就無從談起。這是我們首先修出離心的原因。首先,我們要體會出離心的必要性,一定要求解脫道,否則,在輪迴當中沒有一個安樂的地方,它是周而復始的輪迴,一定要徹底的從輪迴模式當中解脫出來,就生起了出離心和想要解脫的心。再想,我一個人解脫固然是好,但還有這麼多有情眾生,他們和我一樣都在輪迴當中漂流,而他們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還有解脫道可得,還在耽著輪迴。這個時候想,不行。我不能夠自己求解脫,要幫助眾生一起求解脫,所以他這個願眾生一起求解脫道的真誠發心,一定是在我自己很願意解脫,我自己知道解脫是怎麼回事的時候,我才願眾生解脫。這時候的菩提心就很真誠、真實了,而不是空洞洞的:我要成佛!成佛是什麼?佛果是什麼?不知道,反正可能是很好的一個東西,我一定要成佛,一定要讓眾生解脫。解脫是怎麼回事?也不太清楚,反正是一個很好的狀態吧。這就比較空洞。為什麼說你要在修菩提心之前一定要修好出離心?因為我自己知道解脫是怎麼回事,特別想要解脫,我才願眾生也這樣解脫,這個時候就是很充實、很紮實的菩提心。解脫就是這樣的,我要讓眾生達到這個狀態,我要為了眾生達到這個狀態,我去努力、奮發、奮鬥,這個時候就很好,不但是解脫而且還要成佛。成佛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要學佛果是怎麼回事,它是斷除一切障礙,圓滿一切的證悟。它的智慧是怎麼回事。這個方面,其他地方專門講佛果,這個時候我們知道了佛果是這麼回事,我成佛之後是這樣的狀態,我也願眾生達到這樣的狀態。這時,救度眾生的心意很真實了,成佛的心也很真實了,這個時候我們菩提心當中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全都落在實處,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先要生起自我解脫的心,但是這個不究竟,我們要轉念。小乘在產生解脫心的時候,他把自我解脫的這條路走到底,中間不會變。剛開始發願是為了自己解脫,他也是為了這個目標一直修行,最後自己解脫了,他就把出離心走到底了。大乘的時候,首先要生起出離心,他要轉變,不能把一條路走到底,一條道走到底就成了小乘修行人。他走了一部分時候說,我要轉變方向了。怎麼轉變方向呢?不能一個人解脫,解脫固然很好,但我一個人解脫沒有什麼意義,而且是一種很殘忍的心,這麼多眾生在輪迴中掙扎,這麼多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親友,給我這麼大的幫助,都是我的大恩人。現在我居然一個人想解脫,不管他們,這不行。我要把他們都帶上,他的心就從這開始轉了,沒有把這條路走到底,走到一部分的時候就開始轉行了,為了利他方面去轉行,這個時候就相應於大乘菩提道。從菩提心開始分開大乘、小乘。前面講了,剛開始出發的時候,小乘和大乘從出離心的階段看都是一樣的。走到一定時間的時候,小乘就一直走下去,大乘從這旁邊就走了,開始發大乘心去了。所以前面是共同道,後面是不共道,原因就是這樣的。我們一定要產生菩提心,調整自己有好的發心。調好之後要祈禱,這裡有簡略的祈禱上師的上師瑜伽。觀想在自己前方虛空一尺高的地方,自己的上師坐在千瓣蓮花獅子寶座上面,如果對上師的信心很大,就直接觀上師的樣子,現在上師是什麼樣子就觀他的樣子,如果自己的信心沒那麼大,就把上師觀為本尊、聖尊的形象。觀為聖尊的形象,有些道友學佛的時候搞不清楚,兩者到底是什麼關係?其實就是說他的本體是自己的上師,只不過上師變成了觀世音菩薩的樣子,他的形象是觀世音菩薩,他的本性是上師,上師變成這樣子。上師變成了釋迦牟尼佛,上師變成了蓮花生大士的形象,外面顯現的是蓮花生大士的形象,內在就是自己的上師。然後在上師面前祈禱:「十方諸佛菩薩的智慧總集根本上師如意寶您,請一定要垂念我加持我!讓佛法融入我的心,遣除所有的迷亂分別,讓我修行圓滿成功,最終獲得無上證悟。」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一心一意地真誠祈禱上師加持我,讓我一切的分別念遣除掉,一切的修行成功,證悟佛果、度化眾生,這是總祈禱。尤其是,如果我們正在修暇滿難得,我們就說:願我像上師您一樣,人身難得的境界在相續當中生起,上師的相續中已經完全生起了暇滿難得的功德和境界,我們就發願:我要像上師您一樣,相續也同樣生起這樣一種境界。如果修無常,就祈禱無常的境界在我們相續當中生起,以此類推。一方面我們要這樣祈願、發願,一方面要念上師的祈禱文,念七遍或二十一遍,都可以的。念祈禱文的時候,心要很真誠,很強烈,真正地想要得到您的幫助、得到您的加持,非常非常希求得您的加持。因為剛剛修行的時候,我的力量很弱,按這種速度修下去,不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劫,我才能夠真正相應,這不行,不能憑自己的能力去做。因為本身佛菩薩有發願的,他有幫助我們的發願,為什麼不用呢?一定要好像自己很有性格一樣,我一定要自己去奮鬥,我一定不要藉助其他人,沒有這個必要。反正輪迴都這麼苦了,佛菩薩也已經發願要幫助你,承諾要幫助你,只不過你去祈禱一下,你呼喚他,真誠地從內心呼喊過,要得到您的幫助,請您幫助我,加持我。如果我自己很強烈,他本來也有這個意思,因緣和合就可以得到加持了。得到加持之後,修行就很快,而不是自己一個人去奮鬥,慢慢地走,這個不行。今生當中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尤其是現在很多道友們學佛的時間本來就晚,再不通過這樣強烈的信心祈禱求加持,有時要相應不是那麼容易的,中間還容易退失。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祈禱上師三寶加持,這是很重要的。祈禱完之後,上師變成光明,進入到自己的相續當中,自己的心和上師的智慧變成無二無別,這個時候安住。二、正行:下面是正行,正行就是前行修完之後,該修什麼就修什麼。如果要修上師瑜伽,前行修完之後,就一邊磕頭,一邊念上師瑜伽的祈禱文,或者你要打坐修上師瑜伽正行也可以。如果正行是修暇滿難得,在修完前面加行之後,就開始修持人身難得,人身難得作為今天打坐的主要修法。如果修的是無常,就把無常作為主要打坐的修法,這就是正行。當然,時間上師也講了,有的時候修一百天的,有的時候修一百四十六天,有的時候一天修一個,三天修一個或者五天修一個。都有不同的觀點,看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而定。修行完之後,如果我們半小時或一個小時打坐,時間到了,開始起座。在打坐的過程當中,在修持正行的時候,就是把暇滿難得的意思反覆去觀察,到底暇滿難得是從哪個角度講到了難得?難得和我現在的修行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像這樣去修,修到最後:暇滿這麼難得,這麼珍貴,千萬不要浪費時間,我要用最暇滿、最難得、最珍貴的人身,一定要修佛法,要達到這個標準。我們所有的暇滿難得的觀修,都要朝這個目標去走,要達到這個標準。我們可以把半小時打座分成若干段,不要一座打到底,修五分鐘一輪,修一輪之後休息一下,稍微休息個十幾、二十秒,或者半分鐘,再開始觀,觀一會後再休息下,中間可以有很多很多次,觀想很多輪,但是你不要一直觀,有時候觀時間長了,就會散亂了。剛開始五分鐘幾分鐘還可以,時間長了就昏沉了,該睡覺就睡覺,該胡思亂想就胡思亂想,這就沒有什麼質量了。我們就可以分成很多小段,在五分鐘當中好好觀,把它有質有量的觀好,觀好之後就放鬆一下,放鬆下我就不觀了。不觀之後重新再來,第二輪五分鐘,我就在五分鐘當中把它做好。因為它時間短,可以操控,時間長就操控不了了。即便是一座當中,也可以分成若干段,時間可以很短,短一點可以很多次反覆來。之後有意識地休息,觀完之後休息一下,休息之後我再開始觀,保證每個五分鐘,都是保質保量的,最後修下來半小時或者一個小時,整個修行都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準、比較高的質量,而不是我一上去就一定要是兩個小時,一會兒看著表,走了五分鐘了,一會兒又開始看錶,這個其實沒有必要。你主動地停止:我修一段就停下,休息一下,休息下我再開始。這就是它的觀修和放鬆,這樣做不容易累,而且質量容易保證,像我們平時講數呼吸,你不要數太多了,最多數二十一遍一輪,有時數七遍,因為時間短,容易專註,長了就散亂了,這就是一般的人在修定、修法之前的共同情況。我們修暇滿難得也是一樣的,在一座半個小時當中,我們可以把它分成若干段,分成若干段之後,每一次可以短一點,休息一下再開始,這就比較好一點。三、後行:後面迴向,我們就觀想「諸佛菩薩如何迴向,我亦如是普皆迴向。」然後就念一遍普賢迴向品,如果不行的話,念「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這叫作無上迴向。晚睡修行白天修法修完了,或工作完了,晚上要睡覺之前,把供佛的供品收掉,供護法該供就供了。一般來講供護法,有些講閉關的地方說,在黃昏太陽下山的時候,就開始供護法了。如果是要燒焦煙作煙施,也是在黃昏的時候,護法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的,一般在那個時間當中。如果沒辦法的話,我們可以在晚上睡覺前,該供護法就供完,供佛的供品收了,之後就在佛面前頂三個禮。早晨起來佛前頂三個禮,睡覺之前頂三個禮,這是所有修行人應該養成的一個好的習慣。養成習慣之後,在睡覺之前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要頂禮。然後開始總結一下今天的修行,如果比較散亂,就呵斥自己。如果修行比較精進,就隨喜。隨喜也分兩種,一個叫自隨喜,一個叫他隨喜。自隨喜就是隨喜自己的功德,相當於對自己功德的一種肯定。其實我們還是要不斷地自我肯定,這個做得好,這個做得對,因為我們肯定了,才願意繼續做。如果否定了,我們就不願意做。自我肯定自隨喜也很重要,他隨喜隨喜他人也很重要。這地方主要是自隨喜。做完之後睡覺的時候,有些是坐著睡,夜不倒單。「單」就是講床單的意思,「夜不倒單」就是不倒在床單上睡,坐著睡。坐著睡,有些大德說,對於修行很好的人來講,它的意義很大,但對初學者來說,還是不提倡的。初學者還應該保持一個高質量的睡眠,你可以睡得少一點,但你的質量必須要高。有些人坐著睡,就一直沒辦法完全放鬆,第二天起來的時候,他的精神狀況不好,睡得不好。有的時候養成習慣之後,只要一打座,坐在那個位置,擺好姿勢自然就睡著了。對初學者來講,一般不太提倡。禪宗有些說,夜不倒單不是睡覺,而是入在禪定當中,那另當別論。他不是在睡,是在入禪定,那時是高質量的,他一晚上都在禪定當中,不會耽誤白天正常的工作、生活。獅子卧也可以,當然,如果你習慣夜不倒單,而且質量可以保證得很好,這個沒什麼不可以的。觀想上師融入我們的相續,或者融入心中觀想的四瓣蓮花當中,在無量光芒當中入睡,或者觀想上師發光,整個器情世界融入自己,自己融入上師,上師化於法界當中,入睡也可以。有些人是在念「喇嘛欽」的過程當中入睡的。有些人是在修自他相換。以前我們學《修心七要》的時候,也是這樣講的。自他相換呼吸,吸進來的時候,就觀想一切眾生的罪業我來代受,呼氣的時候,觀想自己的善根布施有情,他就在施受法當中入睡的。反正還有很多觀想的方式,意思都是說睡覺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也不要什麼都不想,安住在正念當中睡覺。如果白天也是這樣精進,晚上睡覺也是這樣精進,那晚上做夢也容易吉祥,容易做一些修善法的夢。如果做夢經常性地能夠修善法,中陰的時候也容易憶念善法,這是一整套體系的。我們講了一些修行的方式,雖然後面不是那麼困難,但我們還是覺得比較重要的地方,挑了一些講了,上師也講了。我們要好好去做,反正都是傳承上師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我們修行很有必要的,我們不要小視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個地方。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如海諸有情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2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徹卻」——立斷的大圓滿見(二)
    即身成佛法本教大圓滿
    《大圓滿前行》第19課筆錄
    【轉】凈空法師開示:穿上佛衣,那是大圓滿! (2012-02-18 05:40:52)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六十六課

    TAG: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