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四省游之五十六:吉林集安高句麗遺迹好太王碑

8月18日上午,我們在集安東郊遊覽過高句麗遺迹——將軍墳之後,工作人員說,離此2公里還有一處高句麗遺迹太王陵和好太王碑。依指路牌所指方向,我們很快就到了景區停車場。停車場上停著四輛旅遊大巴,看來到此旅遊的遊客還不少。下了車,跟著一批遊客向景點走去,聽他們講的是朝鮮語。當走到一處鐵柵欄

邊,外面站著幾個當地婦女在兜售土產品,講的也是朝鮮語,猜想這批遊客是韓國人。到了景點上與服務員閑談時得知,這裡韓國來的遊客特別多。我說,韓國人看了這些高句麗遺迹,心情肯定有些複雜呵!服務員笑而不語。

好太王碑周圍的地形與「將軍墳」相仿,遠處高山環繞,近處丘陵起伏。好太王碑就立在一處平緩的山坡上,石碑被罩在一座四角攢頂的方亭之內。方亭為紅褐

色琉璃瓦覆頂,四面圍以大玻璃,亭內高敞明亮,亭外築以矮牆,牆外綠樹草坪,環境十分優美。走進方亭,一通深碣色的高碑立於亭中央,見碑上刻有文字,但看不清刻的什麼字。於是提起相機照相,工作人員急忙搖著手說,只可觀看,不可照

相。導遊說,等一會到展覽室去可以照相。離開碑亭跟著導遊來到展覽室,牆上掛著好太王碑和太王陵在上世紀初照的照片,還有好太王碑拓片及釋文。細看釋文內容,開頭一段刻的是高句麗開國的傳說: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業也,出自北夫余

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聖德,□□□□□命駕,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乃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我連葭浮龜,應聲即為連葭浮龜,然後造渡,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接下來刻的是好太王功績:還至十七世孫,國崗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號為永樂太王,恩澤洽於,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掃除不□,庶寧其業,國富民殷,五穀豐熟,昊天不弔,卅有九,宴駕棄國,以甲寅年九月廿九乙酉,遷就山陵,於是立碑,銘記功績,以示後世焉。……。站在好太王碑釋文前我凝神馳想,好太王死於公元412年,葬於公元414年(甲寅年)九月廿九日,好太王碑即在此時豎立,可見此碑刻距今已有1600年了。1600年來,古碑歷盡風霜雨雪,嚴寒酷暑,仍巍然屹立,向後世訴說著高句麗的一段歷史,確是我國文物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看過展覽館,導遊帶我們去遊覽太王陵。碑亭西南約200米左右的山丘上有座方型石砌階壇。導遊說,那就是好太王的陵墓。路邊有塊石碑,上面刻著太王陵簡

介:太王陵為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之陵墓。好太王(374—412),名安,亦稱談德,全謚:國崗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陵墓為方形階壇石室墓,邊長約60米,高15米,現知階壇為8級,砌石21層,底邊有碩大護墳石。墓室在第8級階壇上,墓道向西,墓室內置屋形石槨,內有兩具石棺床。墓域廣鋪河卵石,東側有大型祭台,墓上原有建築,曾發現大量瓦片、蓮紋瓦當和刻有「願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磚塊。抬頭再看太王陵,卻沒有原先看到的「將軍墳」保存完好。外圍砌築的條形石大部分已坍塌,遍地都是裸露的礫石。為方便遊客登陵,

管理部門用條石築了一條石階。踏著石階登上高處,陵墓西側有一道用石塊砌築的豁口,豁口頂端是個小門。導遊說,這就是屋形石槨。走近看,石槨內平行放著兩塊長方形厚石板,是放置棺廓的石棺床。退回到墓道外看,墓室位置在陵墓中間偏

高的地方,這與中原地區棺廓埋入地下,上面堆土為陵的做法完全不同。站在陵上俯瞰四周,地勢平緩的山丘上農舍棋布,遠處藍天白雲,高山逶迤,森林茂密,郁

郁蔥蔥,恰如一處世外桃園。

離開景區時,在售票處買到一本耿鐵華、李東營主編的《高句麗研究史》,粗讀過一遍,對好太王碑及其發現經過有了一些了解。好太王是高句麗第18代王故國

壤王之子,名安,亦稱談德,「生而雄偉,有倜儻之志。」公元391年(東晉武帝太元16年),好太王即高句麗王位。在其父輩治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穩定國內形勢,採取一系列政策,繁榮經濟,增強國力,擴充軍力,準備開拓疆土。這時,中原及北方政局的變化,為高句麗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西晉滅亡後,中原北方出現許多少數民族割據政權,歷史上稱「十六國」時期。從公元4世紀初到5世紀中葉,各政權分裂割據,更迭頻繁,戰爭連年不斷,社會動蕩不安。東北遼西地區,先後有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後燕和北燕政權。燕國的一些統治者比較注意招撫流民,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公元4世紀中葉,慕容鮮卑與高句麗爭奪遼東進行過幾次交鋒。公元342年(東晉成帝咸康8年),慕容銑率軍攻打高句麗,毀丸都城而還。高句麗故國原王依據國北關隘固守,贏得恢復國力的時機。到故國壤王和好太王時期,慕容鮮卑向西、向南發展,無暇東顧,高句麗得到空前的發展機遇。好太王繼位後第5年(公元395年),親率大軍討伐碑麗,攻破碑麗三個部落,六七百營寨,掠奪牛馬車群不可勝數。接著討百濟,救新羅,驅倭寇,征夫余,高句麗大軍已經達到遼河、長白山和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好太王統治的22年間,高句麗已發展成東北亞的軍事強國。回顧前代諸王的業績,好太王自認為無出其右者,志得意滿,遂產生了建立紀功碑,傳之萬世的想法。好太王碑刻辭的最後部分有:「國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存時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遠近舊民守墓洒掃。吾慮舊民轉當羸劣。若吾萬年之後,安守墓者,但取吾躬巡所略來韓穢,令備洒掃。』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韓穢二百廿家。慮其不知法則,復取舊民一百十家,合新舊守墓戶,國煙卅,看煙三百,都合三百卅家。」可見,好太王作為高句麗一代英主,不但在治理國家,開拓疆土方面很有作為,在處理自己身後事宜方面,也獨樹一幟。他想到自己百年之後的守墓人,既要有新來的韓穢人,也要有原來的舊民。為了不使守墓人煙戶錯落,故要立碑銘刻,傳之後世。好太王不僅決定自己死後要立碑,還要給各位先王立碑。目的除了銘記守墓煙戶,不使其錯落外。另一層意思是要銘記自己開疆拓土的功績,以便世代相傳。

《高句麗研究史》詳細介紹了好太王碑的用材與外形尺寸:好太王碑由一整塊角礫凝灰岩稍加修琢而成,略作方柱形,高6.39米,各面寬窄不同,底部第一面寬1.43米,第二面寬1.34米,第三面寬1.97米,第四面寬1.43米。最寬處在第三面距底4米處,寬達2米。最窄處在第二面和第四面頂部文字處,寬為1米。碑石第二面和第四面表面平整,第一面中部略向內凹,第三面中部圓緩外凸。第一面頂部稍向外張,第二面和第四面頂部則稍內收,第三面上部與下部寬窄相差不多,中部略外張。整個外觀較勻稱、工整,帶有自然天成的韻味。巨碑造型古樸、莊嚴、大氣。碑文根據每面碑石的情況,頂部空出0.70米,底部空出0.25米。在碑面上畫出豎格,書寫文字,然後連同文字、界格一併鐫刻。第一面文字11行,每行41字,第6行下部空刻2字,共計文字449個。第二面文字10行,每行41字,第9、10兩行上部原石缺損,分別空刻7字、16字的距離,共計文字387個。第三面文字14行,每行41字,共計574字。第四面文字9行,第1行起首空刻4字,其餘各行41字,共計365字。全碑文字44行,原刻文字1775個。碑文為漢字,方方正正,端莊厚重。多數人認為是隸書,亦有稱為隸楷之間者。就其文字講,既有隸書,也有楷書,甚至還保留了部分篆書的特點。這正是兩晉之間,文字由隸向楷轉變的時期。專家認為,此字體應是高句麗的官方文字書體。好太王碑的基座是一塊不規則的花崗岩石板,大體為五邊形,長3.55米,寬2.70米。由於碑身重達37噸,基座已被壓裂成三塊,中間一塊承受碑石重壓,較兩側基石下沉5厘米。

《高句麗研究史》還介紹了好太王碑的沉寂與被發現的經過。高句麗滅亡後,故都集安為渤海西京鴨綠府治下的桓州,遼金時期曾屬東京道、東京路管轄。因年代久遠,兵燹連年,人們漸漸淡忘了高句麗故都。中原史家亦無暇顧及久已逝去的王朝,從未見諸史書記載的好太王碑,更是無人知曉。有趣的是,朝鮮的一些書籍中,競將集安的國內城當成大金國王城,古墓、巨碑錯當成大金國皇帝陵和大金國皇帝碑。1536年,朝鮮警邊使沈彥光站在鴨綠江邊眺望對岸的國內城,曾寫下了「完顏故國荒城在,皇帝遺墳巨碣存。」的詩句。至1872年,仍然有朝鮮人認為,「皇帝城在伐登鎮彼岸鴨綠江邊,城廓今尚宛然,金國初都雲。」至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政府開放邊禁,大批內地人和朝鮮族人進入遼東地區墾荒耕種。據《桓仁縣誌》記載,光緒三年章樾任懷仁(後改桓仁)知縣。章樾從奉天赴懷仁縣任,隨從一位「癖於金石」的文人關月山,充任書啟(相當於秘書)。關月山公餘訪諸野,在通溝之荒煙蔓草中,發現了高句麗好太王碑。關月山來到巨碑旁進行觀察,並「手拓數字,分贈同好。」遂使好太王碑在金石界傳播開來。儘管其調查尚不甚科學,拓得的只是數字,但是關月山對好太王碑發現和傳播,實在是功不可沒。接著,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金石藏家李大龍、潘祖蔭、羅振玉、王國維、葉昌熾、榮禧、楊守敬、顧燮光、劉承乾等對好太王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奉天府軍糧署同知、愛國詩人王志修創作了一首長詩《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鴨綠江水流湯湯,有碑矗矗江之陽。

大書深刻石四面,千秋風雨莓苔蒼。

手剔莓苔索點畫,追摹秦漢超隋唐。

首從創業述祖德,始基丕立鄒牟王。

自雲其母河伯女,有如元鳥天生商。

古之豪傑必自立,夫余不藉前人光。

造渡先自沸流谷,建國忽本東西岡。

句麗其名高其氏,疆土日廣孫曾昌。

十七世傳出英武,泱決大國稱雄邦。

維時中原屬東晉,紛紛割據旋更張。

後燕自立慕容寶,連合欲使兵威揚。

俾以二國作君主,遼方舊郡連帶方。

……

此碑巋然立江岸,神物自立非人防。

適開文戰進多士,欲除甲冑還冠裳。

撫碑作歌重遺烈,文字可凈干戈場。

英雄蓄志在不朽,及時努力傳縹湘。

古香披拂有真趣,何須一室焚清香。

集安高句麗遺迹——好太王碑

8月18日上午,我們在集安東郊遊覽過高句麗遺迹——將軍墳之後,工作人員說,離此2公里還有一處高句麗遺迹太王陵和好太王碑。依指路牌所指方向,我們很快就到了景區停車場。停車場上停著四輛旅遊大巴,看來到此旅遊的遊客還不少。下了車,跟著一批遊客向景點走去,聽他們講的是朝鮮語。當走到一處鐵柵欄

邊,外面站著幾個當地婦女在兜售土產品,講的也是朝鮮語,猜想這批遊客是韓國人。到了景點上與服務員閑談時得知,這裡韓國來的遊客特別多。我說,韓國人看了這些高句麗遺迹,心情肯定有些複雜呵!服務員笑而不語。

好太王碑周圍的地形與「將軍墳」相仿,遠處高山環繞,近處丘陵起伏。好太王碑就立在一處平緩的山坡上,石碑被罩在一座四角攢頂的方亭之內。方亭為紅褐

色琉璃瓦覆頂,四面圍以大玻璃,亭內高敞明亮,亭外築以矮牆,牆外綠樹草坪,環境十分優美。走進方亭,一通深碣色的高碑立於亭中央,見碑上刻有文字,但看不清刻的什麼字。於是提起相機照相,工作人員急忙搖著手說,只可觀看,不可照

相。導遊說,等一會到展覽室去可以照相。離開碑亭跟著導遊來到展覽室,牆上掛著好太王碑和太王陵在上世紀初照的照片,還有好太王碑拓片及釋文。細看釋文內容,開頭一段刻的是高句麗開國的傳說: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業也,出自北夫余

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聖德,□□□□□命駕,巡幸南下,路由夫余,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乃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我連葭浮龜,應聲即為連葭浮龜,然後造渡,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接下來刻的是好太王功績:還至十七世孫,國崗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號為永樂太王,恩澤洽於,皇天威武,振被四海,掃除不□,庶寧其業,國富民殷,五穀豐熟,昊天不弔,卅有九,宴駕棄國,以甲寅年九月廿九乙酉,遷就山陵,於是立碑,銘記功績,以示後世焉。……。站在好太王碑釋文前我凝神馳想,好太王死於公元412年,葬於公元414年(甲寅年)九月廿九日,好太王碑即在此時豎立,可見此碑刻距今已有1600年了。1600年來,古碑歷盡風霜雨雪,嚴寒酷暑,仍巍然屹立,向後世訴說著高句麗的一段歷史,確是我國文物考古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看過展覽館,導遊帶我們去遊覽太王陵。碑亭西南約200米左右的山丘上有座方型石砌階壇。導遊說,那就是好太王的陵墓。路邊有塊石碑,上面刻著太王陵簡

介:太王陵為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之陵墓。好太王(374—412),名安,亦稱談德,全謚:國崗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陵墓為方形階壇石室墓,邊長約60米,高15米,現知階壇為8級,砌石21層,底邊有碩大護墳石。墓室在第8級階壇上,墓道向西,墓室內置屋形石槨,內有兩具石棺床。墓域廣鋪河卵石,東側有大型祭台,墓上原有建築,曾發現大量瓦片、蓮紋瓦當和刻有「願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磚塊。抬頭再看太王陵,卻沒有原先看到的「將軍墳」保存完好。外圍砌築的條形石大部分已坍塌,遍地都是裸露的礫石。為方便遊客登陵,

管理部門用條石築了一條石階。踏著石階登上高處,陵墓西側有一道用石塊砌築的豁口,豁口頂端是個小門。導遊說,這就是屋形石槨。走近看,石槨內平行放著兩塊長方形厚石板,是放置棺廓的石棺床。退回到墓道外看,墓室位置在陵墓中間偏

高的地方,這與中原地區棺廓埋入地下,上面堆土為陵的做法完全不同。站在陵上俯瞰四周,地勢平緩的山丘上農舍棋布,遠處藍天白雲,高山逶迤,森林茂密,郁

郁蔥蔥,恰如一處世外桃園。

離開景區時,在售票處買到一本耿鐵華、李東營主編的《高句麗研究史》,粗讀過一遍,對好太王碑及其發現經過有了一些了解。好太王是高句麗第18代王故國

壤王之子,名安,亦稱談德,「生而雄偉,有倜儻之志。」公元391年(東晉武帝太元16年),好太王即高句麗王位。在其父輩治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穩定國內形勢,採取一系列政策,繁榮經濟,增強國力,擴充軍力,準備開拓疆土。這時,中原及北方政局的變化,為高句麗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西晉滅亡後,中原北方出現許多少數民族割據政權,歷史上稱「十六國」時期。從公元4世紀初到5世紀中葉,各政權分裂割據,更迭頻繁,戰爭連年不斷,社會動蕩不安。東北遼西地區,先後有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後燕和北燕政權。燕國的一些統治者比較注意招撫流民,穩定社會,發展經濟。公元4世紀中葉,慕容鮮卑與高句麗爭奪遼東進行過幾次交鋒。公元342年(東晉成帝咸康8年),慕容銑率軍攻打高句麗,毀丸都城而還。高句麗故國原王依據國北關隘固守,贏得恢復國力的時機。到故國壤王和好太王時期,慕容鮮卑向西、向南發展,無暇東顧,高句麗得到空前的發展機遇。好太王繼位後第5年(公元395年),親率大軍討伐碑麗,攻破碑麗三個部落,六七百營寨,掠奪牛馬車群不可勝數。接著討百濟,救新羅,驅倭寇,征夫余,高句麗大軍已經達到遼河、長白山和朝鮮半島南部地區。好太王統治的22年間,高句麗已發展成東北亞的軍事強國。回顧前代諸王的業績,好太王自認為無出其右者,志得意滿,遂產生了建立紀功碑,傳之萬世的想法。好太王碑刻辭的最後部分有:「國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存時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遠近舊民守墓洒掃。吾慮舊民轉當羸劣。若吾萬年之後,安守墓者,但取吾躬巡所略來韓穢,令備洒掃。』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韓穢二百廿家。慮其不知法則,復取舊民一百十家,合新舊守墓戶,國煙卅,看煙三百,都合三百卅家。」可見,好太王作為高句麗一代英主,不但在治理國家,開拓疆土方面很有作為,在處理自己身後事宜方面,也獨樹一幟。他想到自己百年之後的守墓人,既要有新來的韓穢人,也要有原來的舊民。為了不使守墓人煙戶錯落,故要立碑銘刻,傳之後世。好太王不僅決定自己死後要立碑,還要給各位先王立碑。目的除了銘記守墓煙戶,不使其錯落外。另一層意思是要銘記自己開疆拓土的功績,以便世代相傳。

《高句麗研究史》詳細介紹了好太王碑的用材與外形尺寸:好太王碑由一整塊角礫凝灰岩稍加修琢而成,略作方柱形,高6.39米,各面寬窄不同,底部第一面寬1.43米,第二面寬1.34米,第三面寬1.97米,第四面寬1.43米。最寬處在第三面距底4米處,寬達2米。最窄處在第二面和第四面頂部文字處,寬為1米。碑石第二面和第四面表面平整,第一面中部略向內凹,第三面中部圓緩外凸。第一面頂部稍向外張,第二面和第四面頂部則稍內收,第三面上部與下部寬窄相差不多,中部略外張。整個外觀較勻稱、工整,帶有自然天成的韻味。巨碑造型古樸、莊嚴、大氣。碑文根據每面碑石的情況,頂部空出0.70米,底部空出0.25米。在碑面上畫出豎格,書寫文字,然後連同文字、界格一併鐫刻。第一面文字11行,每行41字,第6行下部空刻2字,共計文字449個。第二面文字10行,每行41字,第9、10兩行上部原石缺損,分別空刻7字、16字的距離,共計文字387個。第三面文字14行,每行41字,共計574字。第四面文字9行,第1行起首空刻4字,其餘各行41字,共計365字。全碑文字44行,原刻文字1775個。碑文為漢字,方方正正,端莊厚重。多數人認為是隸書,亦有稱為隸楷之間者。就其文字講,既有隸書,也有楷書,甚至還保留了部分篆書的特點。這正是兩晉之間,文字由隸向楷轉變的時期。專家認為,此字體應是高句麗的官方文字書體。好太王碑的基座是一塊不規則的花崗岩石板,大體為五邊形,長3.55米,寬2.70米。由於碑身重達37噸,基座已被壓裂成三塊,中間一塊承受碑石重壓,較兩側基石下沉5厘米。

《高句麗研究史》還介紹了好太王碑的沉寂與被發現的經過。高句麗滅亡後,故都集安為渤海西京鴨綠府治下的桓州,遼金時期曾屬東京道、東京路管轄。因年代久遠,兵燹連年,人們漸漸淡忘了高句麗故都。中原史家亦無暇顧及久已逝去的王朝,從未見諸史書記載的好太王碑,更是無人知曉。有趣的是,朝鮮的一些書籍中,競將集安的國內城當成大金國王城,古墓、巨碑錯當成大金國皇帝陵和大金國皇帝碑。1536年,朝鮮警邊使沈彥光站在鴨綠江邊眺望對岸的國內城,曾寫下了「完顏故國荒城在,皇帝遺墳巨碣存。」的詩句。至1872年,仍然有朝鮮人認為,「皇帝城在伐登鎮彼岸鴨綠江邊,城廓今尚宛然,金國初都雲。」至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政府開放邊禁,大批內地人和朝鮮族人進入遼東地區墾荒耕種。據《桓仁縣誌》記載,光緒三年章樾任懷仁(後改桓仁)知縣。章樾從奉天赴懷仁縣任,隨從一位「癖於金石」的文人關月山,充任書啟(相當於秘書)。關月山公餘訪諸野,在通溝之荒煙蔓草中,發現了高句麗好太王碑。關月山來到巨碑旁進行觀察,並「手拓數字,分贈同好。」遂使好太王碑在金石界傳播開來。儘管其調查尚不甚科學,拓得的只是數字,但是關月山對好太王碑發現和傳播,實在是功不可沒。接著,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金石藏家李大龍、潘祖蔭、羅振玉、王國維、葉昌熾、榮禧、楊守敬、顧燮光、劉承乾等對好太王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其中奉天府軍糧署同知、愛國詩人王志修創作了一首長詩《高句麗永樂太王古碑歌》,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鴨綠江水流湯湯,有碑矗矗江之陽。

大書深刻石四面,千秋風雨莓苔蒼。

手剔莓苔索點畫,追摹秦漢超隋唐。

首從創業述祖德,始基丕立鄒牟王。

自雲其母河伯女,有如元鳥天生商。

古之豪傑必自立,夫余不藉前人光。

造渡先自沸流谷,建國忽本東西岡。

句麗其名高其氏,疆土日廣孫曾昌。

十七世傳出英武,泱決大國稱雄邦。

維時中原屬東晉,紛紛割據旋更張。

後燕自立慕容寶,連合欲使兵威揚。

俾以二國作君主,遼方舊郡連帶方。

……

此碑巋然立江岸,神物自立非人防。

適開文戰進多士,欲除甲冑還冠裳。

撫碑作歌重遺烈,文字可凈干戈場。

英雄蓄志在不朽,及時努力傳縹湘。

古香披拂有真趣,何須一室焚清香。


推薦閱讀:

TAG:遺迹 | 吉林 | 集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