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空海法師開示(八)

空海法師開示(八)2010-07-19 16:42

注意這一句話!如果你本身不快樂,不安祥,你沒辦法帶給眾生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安祥,頂多也只是一種治標,或是你透過那一種行為,一方面滿足自己行善的一種滿足感、成就感這樣而已,如果你自己不知道如何安自己的心,你不可能幫助眾生安其心,一條路如果你沒有真正走過去,走過來,你不可能清楚的告訴眾生如何走過這一條路,慈悲心是不錯,但是要有智慧、要切實際,我們想救度眾生之前,要先回來救度自己,自己成為明眼人,你才能夠告訴眾生怎麼成為明眼人?自己學會游泳,你才會教導眾生怎麼學會游泳而出離苦海?所以慈悲要從善待自己開始。 只要你內心還有苦、還有不安、還有嗔心這些結縛,就是我們內心這些眾生還在苦海裡面,能不能請你大慈大悲,將這個跟你因緣最近的眾生,先度化讓他們能夠出離苦海?如果你能夠度化這些眾生出離苦海,他們會成為你更大的助緣,然後協助你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所以我們來這裡打坐、來這裡禪修,就是要度化這個苦難的眾生,也就是我們有廣大的慈悲心想行菩薩道,但是我們了悟菩薩道必須建立在解脫道上。 我想度化廣泛的眾生,需要先回來度化這個苦難的眾生,你真的懂得度化這個苦難的眾生,你就知道怎麼去度化無邊無量的眾生。慈悲方面,當你把這個點做好了,你就知道怎麼去-大到線,擴大到面,擴大到虛空,只要自己還沒有解脫,還有我慢、還有煩惱,寧靜下來的時候,不敢面對自己、靜不下來,或是一個人在夜暗的時候,你還有恐慌、還有不安,都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五蘊身心的眾生,還在苦海浮浮沉沈,拜託你慈悲救度他們吧!所以,真正的慈悲是從這個點開始,真正的菩薩道是建立在解脫道上。 佛陀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人,佛陀一定是本身先力行,實踐解脫道有成,開智慧、大徹大悟之後,再倒駕慈航、普度眾生。在還沒有解脫之前,所有的慈悲心、所有的善行,都是累積我們善根福德因緣的資糧,不是說不重要,但是解脫道跟菩薩道要並進,而且知道什麼是究竟?你要力行解脫道,才能夠展現出真正的菩薩道。 當你懂得慈悲善待自己的時候,你就知道怎麼樣真正善待別人;當你不會對自己起嗔的時候,你也不會對任何眾生起嗔;你能夠接納自己丑陋的時候,你也才能夠真正接納眾生的醜陋。為什麼一般人容納不了別人?看到別人的臉黑、看到別人的缺點,你就起嗔,看到別人做不如己意的時候,你就起嗔,因為你容納不了別人的污點、容納不了別人的缺失。但是更深層來講,是因為你不能夠包容自己的缺點,你認為你自己是聖人、是聖者,不容許自己有那些污垢,所以你是認為自己是很好的人,我是很清凈的人,然後不屑一顧別人的缺點,所以對別人的缺點,你就會回給他嗔心、責備、怒罵。 但要知道你所不能夠包容別人的,事實上,真正深層的潛意識裡面,是你包容不了自己,你沒辦法接受自己的醜陋,所以你就沒辦法接受別人的醜陋;你沒辦法接受自己的貪嗔痴、我慢,所以你也不能夠容納別人的貪嗔痴、我慢。我們會講很多的理由來責備別人的不對,但是我們很少去看到那個最深層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去凈化自己,沒有去看到我們的臉沒有比別人白。我們自己是不斷地在防衛,不斷地在美化自己,沒有如實面對自己,然後讓這個五蘊身心的眾生,在重重的包裹裡面繼續在苦、不安,然後看到別人一點缺點,我們就容納不了別人、就生氣。 所以,真正要消除嗔心,記得!唯有你能夠回來善待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臉黑,能夠先從對自己慈悲。當你真的能夠對自己慈悲,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醜陋,而能夠包容自己、對自己慈悲的時候,你才會真的將心比心去包容一切眾生。真正慈悲心是來自於我們能夠了解,我們沒有比別人好到哪裡!我們再笑別人的話,只是五十步在笑百步,何來忍心去苛責別人呢?所以,你如果真的回來善待自己,救度這個苦難眾生的時候,你會真的慈悲善待一切眾生,而那時候的慈悲心是自然的流露,不是用修的,不用修啊!它是自然的流露,不用造作,不用想像。 沒有自私自利的阿羅漢啦,阿羅漢是代表解脫者,如果你沒有慈悲心,就不可能解脫;如果你解脫,不可能沒有慈悲心。這不是在繞口令喔!沒有慈悲心的話,你不可能解脫;如果你解脫了,你不可能沒有慈悲心。所以,真的要從慈悲善待自己開始,你就懂得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他就會從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也就是從點、線、面,不斷的一直擴大。你真的能夠善待自己,就會將心比心善待家人,你以前嚴厲苛責家人,但是當你回來如實善觀自己,你就會知道我該去體諒家人、該善待家人。 很多人遇到一些逆境,遇到一些波折、挫折,或是遇到一些逆境的考驗、衝擊,就會想要趕快怎麼去消災?要趕快怎麼樣去祭煞?祭一祭啊!要趕快怎麼樣去做什麼……一些儀式,然後來消消災……這樣。但是我告訴各位,不是說那些儀式不重要,那些是隨順眾生的因緣需要,但我告訴大家一個最有效的消災方式,就是慈悲善待自己,也慈悲善待一切眾生,你很多的災禍會大化小、小化無,這是真正的消災,把我們原來狹窄的心量擴大、擴大,擴大到無量,這是真正的在消災。第五節﹝法念住﹞「阿含解脫道次第」187頁 空海今天以出家眾的身份講經說法,也以佛教的弘法師的身份講經說法,我所講的是超越宗派宗教的立場,因為釋迦牟尼佛也是站在沒有宗派、沒有宗教色彩的立場,來敘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為什麼我們一開始要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除了一種感恩之外,空海覺得在人類歷史上,那些解脫者、大徹大悟的人之中,在他們解脫之後,又能夠把這一條解脫之路很清楚、很詳細講出來的,以釋迦牟尼所講的最清楚、最具體,讓我們有清清楚楚的地圖可以依循,可以逐步的深入,可修、可證、可達。 我曾經比較過人類歷史上的那些智慧者,包括其它的宗教宗派我都有涉獵,我們沒有排斥其它宗教,那些解脫者、智慧者所沿的目標,他們所講的真理實相,事實上是相同的,所指、要邁向朝向的目標也都相同,只是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在詮述要到達究竟涅槃彼岸的方法,有的講得比較概略,有的講得很清楚、很清析,而釋迦牟尼把解脫之路講得很清楚,讓我們可依可修可證可達,所以除了對這些智慧者感恩之外,對釋迦牟尼更有一份的尊重、尊敬與感恩。 「安那般那念」的第十三─第十六階段: 「安那般那念」第十三到第十六階的次第,第十三是「觀無常」,十四是「觀離欲」,十五是「觀滅」,十六是『觀舍遣我出息』及『觀舍遣我入息 』,彼如是學。 這裡雖然是摘錄「清凈道論」,是覺音論師所著作的,但是他所引用的一樣都是來自於南傳大藏經,也是佛陀都有講過的次第步驟,他只是再加以說明清楚一點。 觀無常 第十三的「觀無常」,這個「觀」,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思惟,也不是膚淺的看,不管你學問有多高,不管你人生的涉獵有多深,你的看跟這些修行者,他們經過禪修、經過深定、經過「止觀雙運」,那時候的看是不一樣的,一般眾生的看是用眼睛在看,或是用你的大腦在思惟、在解析,你不是用心靈在直覺,佛教所講的看、所講的觀,都是用智慧眼、用心靈在看、在直覺,眾生的看是帶著染污的心、凹凸的心鏡在看,是透過一面凹凸鏡在看世間,但不知道你是不知不覺、不以為然,那些解脫者、智慧者他們看的是清清楚楚,他看到你是用凹凸鏡在看,你不但不會承認,而且你還否定修行的重要。 佛陀他們經過用生命去找法、用生命去修行,把凹凹凸凸的心鏡他整平之後,用一個又明又平凈的鏡子,沒有染污、沒有凹凸的心鏡來看這世間的時候,是看得清清楚楚啊!所以前面「出入息法」的第一到第十二個階段,都是在作基礎的功夫,你這個地基準備好了、身安定了、心也安定了,來到明心的階段。再來,你用清凈、沒有污染的心,來看萬事的實相的時候,你就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沒有染污、沒有扭曲,能夠來到如實觀。唯有你沒有染污、沒有扭曲,你才能夠如其萬物的本來面目來看待萬事萬物,這就是如來的境界。說起來很容易,但是你真的要做到很不容易,如果你的身心真的有寧靜下來,才會不斷的看到原來過去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斷是錯得多離譜,這時候你才會大大的生起慚愧心,才會更加勇猛精進用功,才會離開那個自以為是、我是我能我慢的顛倒夢想的世界。 但現在講這些,很多人還是不以為然,他會覺得有那麼嚴重嗎?有那麼嚴重嗎?唯有你真的下過很多功夫之後,才會發現唯有真的生起慚愧心、柔軟心、有反觀的能力,靜下來之後,你才會看到是不是真的那麼的嚴重,為什麼說眾生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當有一天你會徹證、真的了悟之後,你會痛哭流涕,一方面這裡面是有喜、有樂、有哀傷,看到自己過去錯得多離譜,而慶幸自己醒過來,上到彼岸,看到眾生在苦海裡面浮浮沉沈,你一樣會生起悲憫之心,所以你的修行過程之中,如果真的去見法、真的去體悟,真的去看到自己的顛倒夢想,你常常是會痛哭流涕的,這個哭是有哀傷、有哀感,但是也有法喜、也有欣慰、也有慈悲心、也有悲憫之心的。 「觀無常」,當你的身心寧靜下來,這時候用你的智慧眼去看、去體會、去體悟,什麼叫做無常法印?什麼叫做無常法流?這時候你會清清楚楚的體會到,原來萬事萬物都一直在流動生滅變化,現象界的一切,你所看得到的、你所觸摸得到的,或是任何你所想要抓的,原來一切都一直在無常流動生滅變化,不管是極小或是極大,不管我們的五蘊身心的任何部份,不管我們的身心內外,現象界的一切,宇宙人生的一切,竟然都是一直在剎那生滅變化,當你能夠徹證無常法印的時候,你就會來到第十四階段的「觀離欲」。 觀離欲 這個「觀離欲」,是來自於你的智慧眼打開,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你遠離了顛倒夢想,《阿含經》都會講到厭、厭離欲,寫的都很簡短,但是眾生從文字上面去理解、去解讀,往往你所得的結論都是負面的,所以很多人就認為《阿含經》是小乘的,你學了那些之後就會厭惡人生,厭、厭惡人生,你就不會想要度眾生,就沒有慈悲心,那是完全錯誤的論斷。,那個厭,不是眾生從文字上面去理解的那一種悲觀消極的厭,那一種離欲也不是消極悲觀的離。 那一種厭離欲,是完全來自於你打開了智慧眼之後,清清楚楚的看到原來我過去是在海中鑿河,在大海裡面一直很努力地在開鑿一條運河,我現在講這樣的比喻是很深,你要慢慢去體會,你一直在那裡挖、要開鑿一條你所想要的運河,你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但是你看不到你是白忙一場,你也看不到你的挖掘越多,對這個海洋的污染跟破壞是越大,你看不到你所抓的,竟然都是一些夢幻泡影,你在構築一個空中閣樓的夢幻世界,你不知道。當有一天你清楚的看到之後,你還會在那裡海中鑿河嗎?還會在那裡構築夢幻泡影的世界嗎?你自然會厭離的。 現在舉個例子,像有的人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年輕人在耍酷,看誰比較酷,比賽什麼時候就敢抽煙、就會抽煙,有的人就在比,如果他沒有抽煙,好像就落後,結果就好奇的去抽煙,要比酷、耍酷的這樣抽煙,一開始是有那一種比較之心、好奇之心,但是慢慢的卻染上了煙癮。而染上煙癮之後,要戒掉又不容易戒掉,後來慢慢的形成常常要透過吸煙來刺激,他覺得要抽煙才有精神、才能夠振奮,但是有時候他也知道煙的害處,但是他還是一樣舍不掉、放不下,如果在他還沒有真正要舍離,或是覺得抽煙是一種男人的象徵,是一種成長的象徵,是一種很帥氣的展現,如果他還認為抽煙是很酷,當他還對煙有那一種喜好的時候,你要強制他戒煙,他是不接受的,而且會有很大的反彈、反抗的。 當他還沒有透視煙癮的害處的時候,他會執著不放,而且會跟你對抗,你常常要勸他戒煙,他認為你是他的眼中釘,他認為你是壞人,你不是他的同黨,所以這時候他不會想要離開,就算勉強的戒,他也是那一種被強制去戒煙,因為太太跟他下通牒令:如果你再不戒煙就要離婚,好啦!勉強去戒煙。結果還是一樣,戒得好像有點成功,回來總算可以交差,但是內心裏面呢?對抽煙的衝動、慾望,有沒有停止?內心裏面還是想要抽的,只要太太看不到的時候,還是想要抽幾根,那一種別人來規範你、別人來要求你離開、放下的,那不是真正的舍離,不是真正的放下,你不會真正的厭離。 但是直到有一天,你能夠冷靜下來解析,真的抽煙對自己到底有多大好處呢?看看前人,然後比較一下,你慢慢的去體會,當你真的了解抽煙的益處到底有多少?害處到底有多少?當你清楚的了解之後,有一天你下決心覺得說,真的不要再用那些煙害,害自己也害別人,這時候當你有正確理解之後,自己下決心不想抽煙的時候,那一種就是真正的舍離。當你一段期間不抽煙,後來有朋友要拿煙給你,或是在你面前抽煙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到以前自己抽煙的時候,不曉得那個煙味多麼臭、多麼難聞,還以為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還在捨不得那些煙味跑掉,還在那裡大吸一口。 當你戒煙之後,覺得空氣好新鮮、好清凈,這時候有煙味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過去為何這麼的無明呢?怎麼把這麼不好聞的味道,還在那裡的樂在其中,所以這時候體會到那一種壞處之後,自己就討厭那個煙味,就會討厭抽煙,這時候那一種厭離是來自於你內心的真的不想要。以前你是伸手牌的,要向人家要煙,當真的不想要的時候,就算朋友現在就算別人要給你,你也都不要了。 所以,這一種厭離不是用戒條規範,不是別人來強迫你,那都只是一些片斷有效而己,真正的厭離是來自於你的智慧眼打開,如實深觀,就包括吸食安非他命或是吸食毒品也是一樣,當你不知其害、沾染上了之後,那個禍害就無窮。如果你了解那些禍害,你自然就厭離。因此,這種厭、這種離,絕對不是消極、絕對不是悲觀,那是來自於你的如實觀、來自於你的智慧。觀滅 第十五節是「觀滅」,一般一樣很容易從文字上面去解讀,因為真理實相實在是不可說,勉強用人類的語言講出來,語言又再透過文字記錄出來,文字又再透過翻譯,到達能夠看得到的文字跟實相之間,已經有很大的落差。很多人不知道有這樣的落差,然後從文字上面去解讀、去研讀、去看,就覺得這個又是滅,人生什麼都沒希望了、什麼都滅掉了,灰心滅志啊!修行修到後來,修得灰心滅志,這樣人生就沒有意義啊!我還沒有娶太太,你叫我來修行,我不要啊!我太太未娶、孩子未生養,你叫我來出家,我才不要、不要。 眾生都很容易從文字上面來理解,而實相翻譯到變成文字之後,很多都走樣了,你從文字上面去了解這個「滅」,絕對沒辦法體會佛陀他們心裏面,所要傳達滅諦的真理實相。唯有透過實修實證,才能夠了解什麼叫作「滅」?「滅」有兩個深義,一是「苦集滅道」的「滅」,一是生生滅滅的「滅」,這裡面有很深的含意。 「苦集滅道」的「滅」就是當你了解苦因,苦的形狀、苦的現象,苦諦你見到了。集諦,苦的原因怎麼產生?你也清楚了解了。再來呢?你會追求的是一個離苦、沒有苦的凈土、沒有苦的涅槃的世界,所以這個「滅」,講的就是苦的消失、止息。滅諦就是「苦集滅道」的滅,你要來到滅諦,講的就是涅槃寂靜的世界,但絕對不是眾生從語言文字名相上面所理解的「滅」,或是那一種涅槃,不是這樣的。 你沒有了悟真理實相,不可能來到滅諦的世界;你沒有找到究竟涅槃彼岸,不可能來到真正的滅諦、涅槃彼岸的世界;你沒有透視真理實相,不可能放下你手中的抓取跟執著,你會不斷的逃、不斷的跑或是不斷的追,這個「滅」,包括你的逃、跑、追那些都停下來,為什麼停下來呢?絕對不是消極的,而是你發現真的過去實在是顛倒夢想,你一直所要追的、所在逃的,原來是個夢幻,你一直所要構築的理想夢幻世界,原來就在眼前當下,你最忽略的,竟然是最珍貴的,你所在期盼的,竟然眼前一切都具足,這時候你那些顛倒夢想就會滅掉,所以「滅諦」的含意是很深的。但是你要來到契入滅諦,前面的見法力道要很深,對「三法印」一定要有徹證,你才有辦法來到滅諦的世界,「三法印」的無常法印要徹證。 這個「滅」還有另外一個很深的含意,就是你會體證到現象界的一切,竟然都是即生即滅、即生即滅;而你的理解、你的覺觀,觀察到現象界的一切,竟然是即知即滅、即知即滅。這有不一樣的地方?大自然、現象界的一切存在,是即生即滅、即生即滅,不管你有沒有了解、不管你有沒有徹證、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真理實相的存在就是這樣,法爾如斯在運轉、法爾如斯在展現,你不了解是因為你的無明,你不清楚、不知道而已,有一天當你證悟到之後,你的覺知會發現到現象界的一切,竟然都是即生即滅。而你知道,知道的當下,那些現象馬上都消失,即知即滅、即知即滅,這時候你會發現你過去一直所要構築一個恆常不滅的世界,竟然是虛幻的、竟然是顛倒夢想,這時候你才會破除那一些要抓恆、抓常、抓不變。 如果你沒有徹證真理實相,就是會構築你所要的,當你徹證了悟真理實相之後,你就會知道不可能的,法界真理的實相存在,不可能因為你個人的欲求,想要這樣,它就隨著你的欲求而改變,就像海洋潮流這樣在流動、波動,不因為你是當了總統,然後下個命令,說皇帝口是金口,金口下命令:這個海洋潮流要逆流、要改變方向,不可能這樣,不會的。長江還是後浪推前浪,還是一波一波的流,一波一波的過去,秦始皇再怎麼厲害,能夠統一六國,還是壯年就夭折啦!亞歷山大大帝能夠統治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又怎麼樣!你這個皇帝夠大了吧!你的金口夠厲害了吧!但是能夠改變得了無常法印嗎?幾歲就死了,改變不了的。 大自然法界的運轉法則就是這樣,有一定的運轉法則在運轉,人類是無明、無知,才會想要去改變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有一天當你覺得原來我這個小波浪,只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波浪,竟然想要去改變大海的潮流,是多麼的愚痴啊!有一天,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才會照見到自己多麼的愚痴,這時候真實智慧才會產生,真正的智慧才會產生,如果你沒有了悟真理實相,你的真實智慧不但不會產生,還帶著很強的我慢,處處要跟法界挑戰,還有人誇下豪語:人定勝天,你怎麼勝過天?那是無知啊!那是無明啊! 歷史上哪一個人能夠改變天地的運轉法則,哪一個國王、哪一個皇帝、哪一個總統能夠改變,不是都一個一個的死掉嗎?你改變得了什麼?無常法印、無常法流就是這樣,不斷地在生滅變化,秦始皇最害怕死,所以他要求長生不死的葯,沒多久還不是死掉了,雖然他很害怕死、要求長生不死,但是他知道可能還是沒辦法實踐,萬一死掉的時候,還是可以作皇帝的,別人還是入侵不了的,所以他就構築了兵馬俑,所以歷史上的皇帝,秦始皇是最怕死的,在他還沒有死亡之前,他就趕快要構築兵馬俑。 兵馬俑就是因為他在世的時候,殺死很多人,要統治六國是要殺死多少人,他知道當他死後,很多人會向他討命、會向他要債,所以他趕快構築很多的兵馬俑,用那些可以嚇跑很多的冤親債主。但是你能夠免得了一死嗎?而且那些兵馬俑能夠真的保護你嗎?現在可以列為人類的名勝古迹讓眾生來看。 這裡面,如果打開智慧眼,你真的處處都可以見法的,你所構築的夢幻世界還不是一樣嗎?劉邦的土地在哪裡?還不是兩眼一閉,就是人家爭奪走了。所以,大自然有的,你沒辦法增減一分,只能夠善用而已、只能夠應用而已,沒辦法增減一分,從這裡也要去體會什麼叫做不增不減?大自然所沒有的,你也不可能創造出,能夠無中生有、能夠空中生妙有的,只有大自然、只有空,這個含意很深。 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什麼叫做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現在我們再協助大家來體會,什麼叫做生生滅滅?什麼叫做不生不滅?你要體會到不生不滅,一定要徹證無常法印,一定要徹證什麼叫生生滅滅?眾生一提到生滅、提到常,或是提到斷,都用很有限的語言去理解,無限的實相,眾生的智慧真的只是用很有限的智慧,以厘測海、以管窺天,然後就認為:我知道了,你認為你知道,事實上是不知道,直到有一天,當你發現我真的不知道,法界的奧妙、大自然的奧妙,真的是玄之又玄,當你真的知道你不知道,這時候你才是知道。 當我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你的我慢才會消失、才會止息,無明才會破除,但是這很深啊!這不是在繞口令,這個很深,你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體會,眾生所理解的生、滅、常、斷,都是很有限的,而且都是在二元對立的。人類的邏輯頭腦就是這樣在二元對立裡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是、非要截然劃分,人類二元對立的思惟空間就是這樣,你沒辦法理解到老子所講的,「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老子正是要破除人類那一種二元對立的思惟空間,二元對立是在平面式的思考,你要提升來,來到高度智慧、高度空間,來看清這個實相。 白,它會變成黑;黑,也會變成白,請你不要用二元對立,一刀兩斷把它截然劃分,好嗎?白中也有黑,黑中也有白,你認為的那一種常跟斷,是把它截然劃分開來,能不能去理解到這個實相?常之中有斷,斷之中有常,龍樹也有提到的「八不」,不常、不斷,含意很深,真理實相的存在是不常也不斷。「不常」告訴我們無常法印,現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一直在流動生滅變化,一直在生滅變化、生滅變化。 中國的《易經》也正是告訴大家,易就是變易,現象界的一切就是一直在變易、變易,而這個變易又是生滅變化,所以它不會恆常停留在那個階段,不會的。所以不會常、恆常,但是眾生不要一講到不常,就是斷滅空,佛陀也告訴我們「不斷」不是斷滅掉的,眾生一提到否定你的常的時候,你就又落入斷滅了。都是在兩端跑來跑去,不是抓常,抓不到,然後就是灰心滅志、落入斷滅空,很少正確的理解、很少正確的走在中道上,而正確的理解「中道人生」。 體會到現象界的一切,它是不常也不斷,所以他不會落入斷滅空、不會落入頑空,他了解現象界的一切沒有恆常存在的,所以他也不會去抓,也不會去構築一個不切實際的夢幻世界,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你要體證到什麼叫做不常不斷、不生不滅,你一定要徹證生生滅滅跟不生不滅,要體悟到什麼叫做常樂我凈的那個常,你一定要徹證無常,如果沒有徹證無常法印,你的那個常是夢幻世界的恆常不變的常,那是夢幻世界。 佛教也有人提出,我們要追逐一個涅槃彼岸的世界,就是常樂我凈,這是不錯,但是請不要用世間的語言,二元對立的理解空間、理解角度來理解那個常,這裡面的常,你一定要徹證生生滅滅,當你能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這時候你不再海中鑿河,不再構築夢幻世界了,這時候你有智慧眼來看待人生,而且你也會知道什麼叫做該做?什麼叫做不該做? 你會來到無為的世界,但是這個「無為」,不是一般眾生所理解的那一種無為,一般眾生所理解的「無為」,又是斷滅的無為、消極悲觀的無為,佛經裡面所講的四果阿羅漢的世界,是無修、無證、無為、無學的世界。所以,眾生真的要歸零,把我們很多的判斷要歸零,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你都帶著世間的智慧去衡量、去判斷,去研讀經典,那是錯誤的。 你用世間的角度去看,被自己所欺騙都不知道,所以要給自己無限的空間虛心學習歸零,從我不懂、我不會,虛心的請教、虛心的學習,這樣你就會不斷的開發智慧出來。當你了悟真理實相之後,才能夠體悟道滅諦,也才能夠來到滅諦的世界,苦的消失止息,來到涅槃寂靜的彼岸。觀舍遣 第十六個階段是「觀舍遣」,舍遣這兩個字,如果合為一個字,就是一种放下,斷除所有的我慢,斷除所有的系縛,斷除所有的顛倒夢想。如果把「舍遣」分開兩個字來解釋的話,舍就是放下,遣就是差遣,舍就是放下,遣就是提起,所以舍遣兩個字,是表示你能夠放下,也能夠提起,你放得下也提得起,你能夠出三界,也能入三界,要來到第十六個階段。就是禪宗所講「十牛圖」第九跟第十階段,一般人是要你放、你放不下,請你提、也提不起來,常常面對很多境界的時候,就是在那裡不斷的拉拉扯扯,提不起、放不下,沒有乾淨利落。 所以,眾生的心為什麼在那裡煩躁、躁動不安?好好去看、好好去解析,就是對很多的事情不敢承擔或是不敢放下,我們修行要來到能夠提得起、能夠放得下,但是說起來容易,要做到不簡單。請你清醒明覺的觀呼吸,好好的打坐,如果做不到,總是在那裡覺得很昏沉,昏沉想睡又不好意思睡,但是要提起精神打坐、精進用功又沒辦法,又覺得力不從心,你就在那裡拉扯,想睡不敢睡,然後精進用功又無力,不斷的在那裡拉扯,就會浪費很多的生命、很多的時間,能不能有這一種氣魄,昏沉想睡的時候我敢睡,我就好好的睡,當你的昏沉疲倦消失之後,我的睡覺是為了不必睡覺,我打瞌睡是為了等一下可以精進用功,不管別人了不了解我?別人用什麼眼光看我,我不理會那些,我對得起我自己、對得起老師、對得起家人,我沒有虧待這個時間、沒有虧待這些善因緣,別人怎麼去看、怎麼衡量,那是別人的事情,能不能這樣洒脫、這麼自在? 修行是要這樣,該出離的時候,我們出離;該到禪堂來、放下萬緣的時候,就是放下萬緣讓自己大死一番;到禪堂來好好精進用功,不要黏著在禪修的境界,該回去承擔的時候,回去該洗衣服,還是放下大男人主義,幫忙太太洗衣服,該承擔還是敢承擔,太太承擔了好幾天,回去該煮飯就煮飯。你要能提、能放、要洒脫,所以舍遣,包括我們不但要能夠放下手中的抓取,而且也要放下,這個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去體會,修行真的是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 四念處的修行要領是有次第、有步驟,逐漸的深入,我們已經跟大家帶領「身念處」、「受念處」的修行,這些是基礎,當基礎打好之後,再逐步深入到「心念處」的開發、「明心」的階段,你把身心安定、安頓下來,把基礎打好之後,再來就是準備「見性」。「明心見性」就是要見法的階段。至於「見性」,在中國大乘佛教地區對「見性」有很多很多的解釋,尤其是後來的禪宗演變成跟原始佛法有相當大的出入,不是說禪宗不好,早期的禪宗非常好,但是後來變質的禪宗就有所脫離,印順長老也為禪宗作一些針砭,喚醒回歸到原始佛法上面來。 明心見性 空海後來對「明心見性」的體會,跟當下一般人所講的「明心見性」有所不同。當我去年在福建閩南佛學院演講的時候,一樣有人問我「明心見性」,他們聽空海的解釋跟以前所理解的不一樣,認為是根據個人的體悟?還是根據哪一部經典在講?因為他所理解的祖師論作不是這樣說。我們不是說不重視祖師的論作,祖師的言論可以供我們參考,但是希望大家能夠回到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如何來說?祖師說很重要,但是請大家別忘了,釋迦牟尼佛怎麼說? 明心,有明心的過程,就是「心念住」的開發,見法就是「見性」,「見性」是見到宇宙的法性,不是去見到一個「自性」,不是見到一個佛性,這個法性就是大自然的運轉法則,佛陀歸納出來「無常、緣起、無我」,如果你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這是真理實相,不管你了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就是法爾如斯的在運轉。 你不了解,就只是在背道而馳、自討苦吃而已,這個苦是來自於自己不了解,也就是無明遮障,解脫之路很簡單,就是把對真理實相不了解,把這些無明一一的去除掉,把對真理實相的不了解,轉換成了悟真理實相,就是把「無明」轉為「明」,這個「明」就是開悟,究竟講就是來到大徹大悟,所以修行事實上不是談空說玄,絕對不是很玄妙,都是很具體,當你真的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那都是立竿見影、一步一腳印,效果都是可以檢驗的,我們再具體的講出來。 原始佛法所講的「見法」,若見「緣起」則見如來,見「緣起」就是見法,這是開悟。你真的能夠徹證無常法印、徹證「緣起」、徹證「無我」,你一定會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佛法的核心,八萬四千法門的目標都是朝向協助你去見法、了悟真理實相,如果你學佛學了大半輩子了,還是沒有扣住去體證「三法印」,你還是不知道佛法的核心在哪裡?你還是掌握不到核心,還是越修、「我慢」越大,如果你能夠扣住這個核心深入,不管從哪個法門,只要掌握到這個核心之後,不管從哪個法門契入,條條大道通羅馬,條條道路通涅槃。法念住 問題是,你要知道核心在哪裡?你要知道究竟法在哪裡?如果你不知道究竟法在哪裡,條條大路皆迷路,因為你不知道核心、目標方向在哪裡?你的方向感失去了,就繼續在茫茫大海裡面,繞個幾大阿僧祇劫,如果方向目標正確,七年內,你就一定大有成就。 所以「法念處」開悟見法的具體內容歸納出來:第一、就是徹證「三法印」,第二、就是要能夠深觀到我們「身、口、意」當下,有沒有在展現貪、嗔、痴、我慢?《中阿含》「念處經」所講的「法念住」著重在我們的心,所產生出來的貪、嗔、痴、我慢十個結,你能不能看到這些?不要以為看到當下正在貪心展現沒什麼,是因為你沒有在看、你沒有用功,你在當下正要起貪心的時候,你就馬上看到那個不容易,尤其是很深層、很微細的,是非常不容易看到,你在展現「我慢」或是在展現嗔心、在展現嫉妒心的當下,你要能夠如實看到不容易,唯有大丈夫氣勢,你是看不到啊! 而你看到的是已經展現之後的影子,而看到之後,要你自己承認,也很不容易啊!除非你真的想解脫,要有大丈夫氣勢,你才敢如實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所以修行是大丈夫事業,調御丈夫正是調御那個顛倒夢想的自我,正是要把那個深層的十個結打開,是修行能否邁向解脫的最後關鍵、核心所在,所以不要小看我們八天的禪修,只要你聞思基礎夠、身心夠柔軟,你一天一天的用功就逐漸的加深,隨時每一天每一堂的開示,你都有見法、開悟的可能,只要你有聞思的基礎,有正知正見、身心有柔軟,是不待時節因緣。


推薦閱讀:

佛說八大人覺經 慧律法師講解
印光法師開示
(1)體方法師講《雜阿含經》
阿彌陀經要解(第17集/文字/mp3)凈空法師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海雲繼夢和上法師《行者本色》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