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的事實擱淺意味著什麼?
TPP的故事說明,超越現狀的過快的經濟一體化不一定能夠成功,尤其是在當今世界出現反精英、反體制、反融合潮流的時候。
2015年10月5日,當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15國部長簽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消息傳到中國時,中國網路上一片哀嘆之聲。有人言之鑿鑿地說,這是美國完成了對中國的「圍堵」,更有人聳人聽聞地宣稱中國經濟國際化遭遇了「滑鐵盧」,中國享受的全球化紅利將就此終結。在一些中國人看來,TPP是一場「不帶中國人玩」的遊戲,彷彿西方想要打造一個排外的俱樂部,將中國踢出局。一句話,形勢似乎到了極為危險的時刻。
然而,諷刺的是,就在很多中國人像看待一場災難,對TPP的到來表現出恐懼的時候,TPP自身尚未完全成形,其意義也未完全顯現。而最終,在將近一年之後,美國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又幾乎快要宣告了TPP的提早終結。這場從「TPP恐懼症」到TPP瀕臨「自然死亡」的故事,既反映出很多人對世界形勢一定的誤判,更是代表了美國自身政治格局的深刻演變。
一
TPP的命運的不幸之處在於,它迎頭撞上了美國的大選年。當美國聯合十餘個亞太國家簽訂TPP的時候,它曾躊躇滿志,因為這是美國的一個機會,可以加強在亞太地區領導力,同時加大力度利用崛起的亞洲所蘊含的經濟紅利,帶動美國自身製造業和出口的復興。然而就在美國規劃TPP的同時,仍然在金融危機所造成的陰影中徘徊的美國經濟,卻使得擬議中的TPP遭遇了空前的民意反對。當民意傳導到政治場域時,TPP就成為了今年美國大選中一個重要的爭議性話題。
在美國傳統的工業州,即現在已經變成了「銹帶」的地區,如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等,存在大量的藍領勞工選民,而這裡是美國兩黨交鋒的主要戰場。無論對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還是對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來說,在這些州取得領先都事關選戰的生死。然而,對於這些州的藍領選民而言,沒有什麼比貿易自由化造成的工作機會流失更令人惱怒的事情了。
選民的情緒和偏好決定一切,在這種情況下,希拉里和特朗普都開足火力猛批TPP。從歷史比較來看,美國兩大政黨的候選人都對貿易全球化表現出明確敵意,這樣的情勢是二戰以來任何一個大選年都未曾出現的。美國曾經是全球化的領導者,當美國掉頭他顧時,世界也會感到震顫。
通常情況下,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內都會有一派力量支持全球貿易和市場開放。而民主黨因為更多代表工會等團體的利益,可能會對就業崗位流失更加敏感,從而更傾向於一些保護主義做法,所以往往共和黨人會成為力主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力量。然而,今年美國大選的政治方程式卻出現了徹底的顛覆。在今年的選舉中,特朗普在共和黨選舉中異軍突起,一舉擊垮了共和黨建制派,即傳統上堅持市場開放的親商界勢力。特朗普主要迎合底層白人對經濟低迷、就業不足的憤懣情緒,所以他從一開始便把精英主導的市場主義的全球化設定為主要的抨擊對象。
相比而言,希拉里的態度轉變則比較微妙。她曾經是TPP的支持者,但是在2015年TPP協議最終簽署後倒戈。當然希拉里和特朗普反對TPP的理由有些不同。希拉里曾經稱TPP是最理想的貿易協議,她所舉出來的倒戈的主要原因,或者說是檯面上的原因是,TPP並不完整,沒有納入她所關心的「匯率操縱」等因素。當然,進入2016年之後,希拉里又開始強調TPP影響美國國內就業機會這一點,在兩種性質不同的理由之間無縫轉換。
當然,也有分析人士猜測希拉里會像她的丈夫柯林頓一樣,在選舉中反對自由貿易協議,上台後更改立場。柯林頓當年在競選期間曾經反對與加拿大、墨西哥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當選後卻成為其主要推動者。然而,希拉里自身的政治形象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希拉里在美國一直不受下層歡迎,不少選民對希拉里的一項主要不滿是認為她不誠實、不可靠,如最近的民主黨郵件泄露醜聞所顯現的。然而,考慮到希拉里2015年對TPP的態度轉變已經損害了她的聲譽一次,在這種情況下,她還不如堅持這條對TPP「黑到底」的路線更好。所以,假如希拉里上台,為她自身的政治資本考慮,她估計會堅持對TPP的反對。
現任總統奧巴馬處在一個尷尬地位。至少在措辭上,他仍然試圖挽救TPP。他表示這是全球化與科技進步的要求,不繼續推動TPP相當於試圖逆轉經濟一體化趨勢。然而在各國反精英、排外情緒升溫的氣氛中,這樣的辯護顯得單薄。奧巴馬的最後機會是在他明年初卸任之前推動TPP獲得通過,然而這現在看起來希望渺茫。奧巴馬本黨民主黨的多數議員可能不支持TPP,他只能寄望於支持國際貿易的共和黨人施以援手,而誰都不能對此打保票。假如美國國會不能批准TPP,無論是希拉里還是特朗普上台,TPP都將會長期擱淺。正如奧巴馬所說,TPP已經演變成為一場「政治足球」,變成了政客手中操弄的籌碼。
二
在美國的亞洲盟國看來,TPP代表著美國維持在亞洲地位的努力,也代表著對中國的某種制衡。換言之,TPP是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的經濟立足點。從這個角度,可以理解一些亞洲國家的焦慮。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表示,TPP是美國在亞洲信譽的「試金石」。「TPP不僅將有利於美國工人和企業,還將釋放一個清晰、重要的訊號,即美國將繼續在亞太地區發揮領導力,並強化關於我們共同命運的夥伴關係。」李顯龍還表示,如果美國不批准歷經多年艱苦談判的TPP,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等美國的亞洲盟友將遭受政治損失,並給美國與亞洲盟國的關係造成長久的破壞。然而盟國的不滿聲音,恐怕難以對美國國內政策造成根本性的扭轉效應。
在TPP擱淺的背後,是美國孤立主義趨向的加強。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大選中的幾位風雲人物特朗普、希拉里和桑德斯都反對TPP,反TPP幾乎變成了美國政治領袖人物的共同立場。同時,假如TPP胎死腹中的話,它的姊妹版本、美國和歐盟談判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也勢必將跟隨TPP陪葬。當然,TPP和TTIP的終結並不一定意味著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終結,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全球化走向一個所謂的「升級版本」的可能性已經大大減弱,同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可能性也很大。
當然,TPP的瀕臨死亡也不完全是政治操弄的結果。事實上,TPP本身存在著很大缺陷。TPP不僅僅是一項貿易協議,它其實試圖改變各國的國內經濟體制和監管規則,試圖打造一種升級版「高規格」的自由貿易協定。但所謂的「高規格」、「高標準」也意味著「高成本」,對參與國讓渡經濟主權也許提出了太高的要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光在美國,在參與TPP的日本等亞洲國家內部,抗議TPP的浪潮也是不絕如縷。
事實上,TPP對美國社會構成了強烈的衝擊,涉及其政界、商界方方面面利益的博弈,也涉及到亞太地區內很多國家的選擇。雖然簽了協議,但TPP一直是一個面目模糊和不清晰的新事物,其最終面貌要在各方的博弈中塑造。
所以從一開始,中國就不應該陷入盲目的「TPP恐懼症」,現在的情況發展,更是徹底肅清了曾經盤旋在中國眼前的迷霧,顯示對TPP驚恐過度的看法全無理由。不過另一方面,為TPP事實上的瀕於流產而沾沾自喜也沒有必要。首先,美國的政治形勢千變萬化,奧巴馬仍然有挽救TPP的機會,偶然性的可能不應當排除。其次,雖然一些人會把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孤立主義理解為中國的機會,但這也可能意味著挑戰。例如,假如特朗普上台,美國過快地放棄在亞洲地區維持秩序的角色,在中國的國力又不足以彌補美國留下的真空的情況下,中國可能面臨比較棘手的外交局面。中美之間並不是零和博弈,所以,也不必為TPP的遭遇幸災樂禍。
TPP的故事說明,超越現狀的過快的經濟一體化不一定能夠成功,尤其是在當今世界出現反精英、反體制、反融合潮流的時候。然而覆巢之下並無卵,新的逆全球化潮流對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中國仍然需要仔細、清醒地思量。
經 濟 觀 察 報∣理性 建設性
推薦閱讀:
※不得不看: 你不知道的澳洲42個驚人事實!
※如何解決婚後感情趨於平淡的事實?
※聽起來是傳聞,看起來是事實——與港片有關的故事
※男女糖尿病「有別」?女糖友不能忽視的8個「事實」【女人節專欄】
※《美麗心靈》影片里有和歷史事實不符合的地方嗎?
TAG: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