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慎之:全能自戀 偏執分裂=巨嬰心理

向日葵心理機構創辦人、客體關係心理學家

文/馮嘉安《新周刊》訪談稿

圖片來自好友王世軍

導語

擁有「巨嬰心理」的人長大以後,處理人際關係時會保持嬰兒期的「全能自戀」,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要掌控人際關係的所有方面。

《國王的新裝》裡面,有個不懂世故的孩子,把人所共知卻視而不見的事實一語道破。在童話的語境裡面,當中的人們也許會把這孩子視為「巨嬰」,不懂得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但是,在談起這個故事時,向日葵心理機構創辦人、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卻說,這個孩子才不是「巨嬰」,他只不過把擁有其它人沒有的勇氣罷了,反倒那個國王是「巨嬰」,因為他認為全世界都不敢騙他,沒有人敢說他的「衣服」不好看。

胡慎之表示:「只有那些擁有『全能自戀』和『偏執分裂』兩種特徵的成年人,才能稱作有『巨嬰心理。」

「巨嬰」不能接受質疑的,否則會強烈抵觸;不能接受非預期的對待,否則會陷入憂鬱;不能接受挫折,否則內心會破碎。

蘇格蘭小說家詹姆斯·巴利筆下有一位叫彼得·潘的男孩,他永遠不會長大,也永遠不回家。他老是在飛來飛去,把一代代孩子帶離家庭,飛到「夢幻島」去享受童年的歡樂。後來心理學家借用了彼得·潘的形象,定義那些內心長不大、依賴他人、不敢承擔責任、一生碌碌無為的人,稱這些人患了「彼得·潘綜合征」。

胡慎之說:「『巨嬰心理』跟『彼得·潘綜合征』有相似之處,但是不能劃等號。『彼得·潘綜合征』患者往往像個4、5歲的孩子。而『巨嬰』的心理狀態比『彼得·潘綜合症』更小,指大人裡面有嬰兒的心態。」有「巨嬰心理」的人,比有「彼得·潘綜合征」面臨的境況更糟糕。

「巨嬰心理」有兩個重要的特質,一是「全能自戀」,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二是「偏執分裂」,他們滿足於自己的想像世界,脫離現實。胡慎之說:「有『巨嬰心理』的人一方面內心很牢固,另一方面卻很脆弱。內心的牢固是為了保護其脆弱,所以他們不能接受質疑,一旦受到質疑就會強烈抵觸;不能接受非自己預期的對待,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就會陷入憂鬱;不能接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內心就會破碎。」

一般人在嬰兒時期都會有「全能自戀」的心理,但通常會在青春期以前被修復。進入青春期以後,孩子會經歷「哀傷期」。對於異性父母,會有一種性的焦慮,對於同性父母,會有想超越的願望,因而他們覺得自己到了遠離父母的年齡。同時,又覺得還是有親近父母的願望,於是孩子對父母會有一種愧疚感。。「成為自己」與「需要照顧」之間形成一種緊張,於是青春期的孩子總有淡淡的憂傷,嬰兒期那種「全能自戀」的心理狀態就會被打破。

胡慎之指出:「5歲以下的孩子會相信童話,裡面的科幻、魔法所帶來無所不能的超能力他們都會信以為真。但是到了長大以後,雖然還會看童話,但他們已經能分辨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虛構的。而有『巨嬰心理』的人,對自己『無所不能』的認知留在了嬰兒期。他們長大以後,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依然保持『全能自戀』,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要掌控人際關係的所有方面。」

「慈母多敗兒」,「巨嬰媽媽」通常會養出「巨嬰二代」

現實中,人們往往嘲笑哪些已婚卻依然像個孩子一樣,把妻子當作母親的男人,稱他們作「巨嬰」也不為過。如果是相反的情形,如果是一個嬌生慣養的大小姐,給一個慈父一般的丈夫,要丈夫像寵愛公主一般寵愛她,卻往往視作正常,女人天生就是要被寵愛的,她們不會被貼上「巨嬰」的標籤。

胡慎之認為,這樣理解「巨嬰心理」就膚淺了。我們不能把那些自理能力、交際能力都比較差的人,一概稱為「巨嬰」,關鍵還是要看他們是否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有很強烈的控制慾望、內心極其脆弱。無論男女,都有可能出現「巨嬰心理」。所謂「王子病」「公主病」,不過是「彼得·潘綜合征」在不同性別的體現,他們還沒有到達「巨嬰心理」的程度。

如果一個家庭女多男少、重男輕女,那個唯一的男丁就有機會產生「巨嬰心理」。到了計劃生育以後,女孩也會成為家裡唯一的掌上明珠,女孩長大後有「巨嬰心理」也不足為奇。

「巨嬰心理」的產生,跟母親的關係最大,所謂「慈母多敗兒」也是不無道理的。胡慎之指出:「嬰兒在1歲以內,特別是6個月以內,母親是他世界的全部。1歲以後,嬰兒會把媽媽分成一半好媽媽,一半壞媽媽,因為他要做好離開媽媽的準備。以前一哭媽媽會滿足所有要求,但1歲以後媽媽並不會滿足他所有要求。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了,發現這個世界除了媽媽以外還有其它事物。這時他的世界分成了媽媽與非媽媽,非媽媽的事物,可能是玩具或者食物等等,能夠替代媽媽帶來的滿足。有些孩子在這個過渡期特別喜歡抱毛毯,就是尋求一個類似媽媽的替代品,尋求自我滿足。」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媽媽也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可以滿足嬰兒的一切,或者特別焦慮,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對孩子保護得很好,『非媽媽』不能進入孩子的世界,媽媽沒有跟孩子產生一個稍微分離的狀態。孩子會覺得還是一哭就有奶吃,『全能自戀』就是這樣形成的。他被媽媽淹沒掉,無法找到自己。其實,這個媽媽就是一個『巨嬰』,『巨嬰』往往還是會帶出下一代『巨嬰』出來。」

不宜給人亂貼「巨嬰」標籤,他們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弱一點,或者有些「兒時未了心愿」在延續而已。

顧城是一個「巨嬰」全能自戀、偏執分裂,最後也以悲劇收場。胡慎之認同顧城是「巨嬰」的判斷,但更指出,不宜把「巨嬰心理」的標籤貼到很多其他人身上。

例如愛因斯坦會對妻子說:「你別指望從我這裡得到溫情。」錢鍾書從小生活在優裕的家庭環境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期的嬌生慣養,使得他除了讀書之外,其它生活瑣事一概不關心,尤其是不善於生活自理,處處得有人照顧、侍候。

胡慎之說,「我就很難把愛因斯坦和錢鍾書歸入『巨嬰心理』的行列裡面,儘管他們人際關係很差,儘管他們生活不能自理,但他們並不是『全能自戀』和『偏執分裂』的人。巨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達到預期,他們會抑鬱不振。愛因斯坦和錢鍾書在做研究的時候並沒有因為挫折就放棄了,他們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弱一點而已。」

「其實像文學作品如《紅樓夢》裡面的賈寶玉,他更像一個一直處在『俄底浦斯時期』的少年,一個內心一直處在4、5歲的兒童,但他身上有特別討人喜歡的地方,也會懂得照顧林黛玉,他也不能算『巨嬰』。《國王的新裝》裡面那個不懂世故的孩子也不是『巨嬰』,他只不過把擁有其它人沒有的勇氣罷了,反倒那個國王是『巨嬰』,因為他認為全世界都不敢騙他,沒有人敢說他的『衣服』不好看。」

當下社會也有很多群體,充滿童心和孩子氣,例如迷戀二次元的成人、玩具控等等。胡慎之把這些群體的內在心理稱為「兒時未了心愿的延續」,而非「巨嬰心理」。「這種個人的愛好如果沒有造成對別人的影響,那也不能算壞事。像一個女人愛撒嬌,即使到了40、50歲還是喜歡向老公撒嬌,那沒問題,但如果見人就喜歡撒嬌,那就有問題了。」


推薦閱讀:

有時候想好去做一件事,心裡想的卻是另外一件事,如何保持心神一致?
碼字人最好的狀態。
1歲多的寶寶聽我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就哭,然後哭著找媽媽是什麼原因?
銷售員的自我修養---心理詭計篇

TAG:心理 | 自戀 | 巨嬰 | 分裂 | 偏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