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戰風雲--澎湖之戰(清朝)

澎湖之戰(清朝)

戰爭概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台灣鄭氏政權內訌不亂,清政府發起收復台灣的戰爭,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戰艦三百,水師二萬,於6月22日在澎湖大敗鄭氏劉國軒部,全殲劉部二萬餘人,台灣鄭軍再無戰心,鄭克爽於7月歸順清政府,清朝在台灣設置台灣府,兩岸統一。

將星指數:施琅 劉國軒

精彩指數:

政治影響指數:

戰爭深度解析: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7月,攻克了台灣的施琅率領著清兵前往鄭氏祖廟,全台灣的百姓都在翹首觀望。

因為施琅就是清朝版的伍子胥再世,父兄被弒,投奔敵國,最終殺回故土滅舊主報家仇。

昔日楚王已死,子胥猶不解恨,開棺鞭屍三百,方解心頭之恨。

施琅會怎麼做呢?

在鄭成功廟前,人們卻驚奇的發現,施琅拿出的卻不是鐵鞭,而祭文,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

鄭成功!沒有人能夠抹殺你對台灣人民所做出的貢獻,我施琅也不能,滅鄭氏,是為報家仇,也是為施琅心中認為的大義。你我之間的恩怨是非留由後人評說。今天,我仍然要按臣子的身份,向你祭拜!

這裡沒有伍子胥,只有大將軍施琅,心胸如海一樣寬闊的施琅。

施琅字琢公,福建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早年曾是明總兵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帳下一名中低級將領(左衝鋒)。

明亡後,鄭氏父子走了兩條不同的路,鄭芝龍投降了清廷,而鄭成功卻自立門戶,在金廈一帶抗擊清兵。

鄭芝龍降清後很快被清廷抓到了北京軟禁,其部被打散分配到其它部隊,鎮壓廣東福建等地的抗清勢力。施琅在順治六年的時候遇到了鄭成功,沒有什麼猶豫,他脫離了清軍,加入了鄭成功的陣營,並逐漸成為了鄭成功旗下的重要將領。

二人在經過了蜜月期後,漸漸開始尿不到一個壺裡了,二個人都是年輕氣盛,持才自傲之輩,在很多問題上看法都發生了分歧,鄭成功要去廣東搶掠征糧,施琅卻極力反對,認為這是土匪行徑,而且去廣東必然會導致後方空虛,給清兵趁機而入的機會,竭力反對出征,鄭成功一怒之下解了施琅的兵權。自己帶兵出征。

事實證明這是一次不成功的軍事行動,鄭成功空手而歸,而老巢也差點被端掉,幸虧有施琅等人的力戰,方得以保全。

但年輕的鄭成功死不認錯,並沒有恢復施琅的兵權,僅僅賞了他二百兩銀子,兩個人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

兩人的關係則很快因為一件事而決裂,施琅的一個叫曾德的親兵犯了事,施琅要予以嚴懲,但曾德和鄭成功有一點關係,就跑到鄭成功那兒要求庇護,鄭成功保下了曾德,但施琅卻一點面子都沒給鄭成功,讓人把曾德抓了回來,砍了頭。

鄭成功生氣了,後果很嚴重,把施琅打入牢中,要嚴懲以顯示自己主帥的威信,結果施琅卻挺神通廣大的,牢中有一個舊部偷偷把施琅放了。

得知施琅越獄的鄭成功大怒,他做了一件讓他一輩子都在後悔的事——殺了施琅的父親、弟弟及子侄。

施琅知道全家被殺的消息後,帶著仇恨在順治八年(1651年)第二次投奔了清廷。

鄭成功得知施琅降清的消息後,怒火也消了,頭腦也清醒了,知道自己犯了錯誤,長嘆一聲,他知道自己從此多了一個可怕的敵人和對手。

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鄭成功進行第一次北伐,在福州他遇見了在清將濟度帳下效命的施琅,一場惡仗之後鄭成功敗退,施琅則因戰功而升為同安副將。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鄭成功遠渡台灣,趕跑賴在那裡的荷蘭人,終於擁有了自己的一片穩固的根據地,與清廷隔海相抗。

同年,施琅被提升為同安總兵,並在三年後再次提升為水師提督,成為清廷對抗台灣鄭氏的重要棋子。

國恨家仇,讓施琅理所當然的成為武力平定台灣的主戰派,他幾次上書,認為朝廷只需要二萬兵馬就足以平定台灣,但是清廷對他的建議並不十分感興趣,在剛剛在中原立足的滿清人來說,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如何穩固統治,三藩和北邊的蒙古人都比台灣鄭氏頭痛。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清帝國沒有底氣也沒有資本,海峽對面的鄭氏人數雖少,但擁有的是一隻能把荷蘭人趕出台灣的精銳水軍,而來自北方的滿洲人來到中原後,水軍的建設從零起步,這不是他們的專長,他們在這一領域毫無建樹,比起曾經建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的明帝國確切來說是嚴重退步,一百多年後,歐洲人來到中國,驚奇的發現中國的帆船很不結實,船隻吃水淺,更無法抵禦大風的襲擊,歐洲人不明白幾百年前鄭和是怎樣駕著他的寶船七下西洋的。

清廷被施琅頻頻的上書煩透了,把施琅調進京,對台施行海禁,用隔離來防範台灣鄭氏的騷擾,

施琅在北京一呆就是長達13年,但收復台灣一直是他矢志不渝的夢想。在北京的日子裡,他隨時注視福建沿海動向,並悉心研究風潮信候,希望有一天能再有用武之地。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十三年後,當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後,遺留在海外的鄭氏成為他的下一個目標。

而此時的台灣,鄭氏政權則是風雨飄搖,鄭氏集團第二代領導人鄭經死後,鄭氏內部發生了爭奪權力交接棒的爭奪戰,第一繼承人鄭克被近臣馮錫范所殺,年僅11歲的鄭經幼子鄭克塽在馮錫范和劉國軒扶立下成為台灣鄭氏的第三代領導人,鄭克塽的上任,並不得人心,一時台灣政權處於混亂之中。

鄭經在位期間,兩岸關係以和談為主,但在基本的條件上始終談不攏,清政府最終放棄了和平收復台灣的念想。開始部署和實施武力收復台灣。

施琅終於等來了他的機會,在福建總督姚啟聖和大學士、同鄉李光地等人的推薦下,他再次返回福建,任福建水師提督,負責對台作戰。

施琅回到廈門,加緊訓練水師,打造戰艦,積極為發起對台作戰作準備。

要平定台灣,得先過駐守在澎湖的鄭氏大將劉國軒這一關。

劉國軒字觀光,福建長汀人,16歲時參軍,不過,他投效的最先卻是滿清的軍隊,也曾經做過已經投降清人的施琅的手下,但一直只是個中下級軍官。

樹挪死,人挪活,在清軍中不能出人頭地,劉國軒想到了改弦易主,於是在順治十一年(公元1653年)鄭成功圍攻漳州的時候,劉國軒當了反骨仔,引鄭軍入城,成為了鄭家軍的一員。

在鄭成功手下,劉國軒的官動也不享通,直到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與荷蘭人的大戰中,劉國軒身先士卒,與都督馬信等親率弓箭手擊退荷蘭軍隊的反撲,為收復台灣立下汗馬功勞。

在鄭經時代,劉國軒受鄭經重用,逐漸成為執掌台灣軍事大權的大將,與陳永華、馮錫范一起成為鄭氏政權的頂樑柱。其間,劉國軒多次深入內地,劫掠閩、粵等地,康熙十六年(公元1661年)曾在廣東潮州鱟母山以數千眾大敗清兵數萬,閩、粵一帶的清兵畏國軒如畏虎。

范錫范扶立鄭克塽為鄭氏台灣第三代領導人,馮錫范主政事,劉國軒主軍事。

劉國軒是鄭氏台灣的主戰派,劉國軒說不降,誰也別想降,清廷多次與鄭氏商談和議,劉國軒卻成了搖頭獅子總是搖頭說不,讓當時的福建總督姚啟聖很是頭痛,幾次派武林高手赴台想結果這個眼中釘,劉大俠武藝高超,剌客總是失敗而歸。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11月,姚啟聖最後一次與劉國軒談判商議和平統一,劉國軒依然漫天要價,提出了「照琉球、朝鮮例,稱臣進貢,不剃髮登岸」,這顯然是清帝國無法接受的。

和平統一已不可能,施琅只有拿出看家本領,與率二萬水陸師駐守澎湖的劉國軒一決高下。來決定台灣島的命運。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出發了,率領戰艦三百,水師二萬,由銅山出發

連克花嶼、貓嶼等島,並乘南風進入泊八罩。

6月18日,施琅部對澎湖發動了攻擊,雙方開始進行遠程火炮攻擊,清軍明顯不佔優勢,施琅當機立斷,近戰,派游擊蘭理率船沖入鄭軍隊列,一片混亂,近戰中施琅被流箭射中左眼,清軍退卻,小敗收場。

經過三天休整後,6月22日,在澎湖,施琅兵分三路,東路戰艦五十艘進攻雞籠山、四角山,西路戰艦五十艘進攻朱心灣,中路由施琅率一百三十艘戰艦攻娘媽宮。

戰事進展得很順利,天公作美,清軍順風,近距離接近鄭軍,經過七八個小時的激戰,大敗劉國軒部,擊沉鄭軍大小船隻二百餘艘,全殲劉部二萬餘人。取得了澎湖之戰的勝利,

劉國軒敗退台灣,鄭軍主力基本喪失,在失敗面前,劉國軒也失去了主戰的資本,在馮錫范等人的支持下,鄭克爽於7月歸順清政府,獻出了台灣島。

康熙二十二年的中秋的康熙皇帝很高興,因為那天他聽到了台灣收復的消息,心情極佳的康熙不僅多吃了幾個月餅,還詩興大發,寫七律一首慶祝台灣收復。

《中秋日聞海上捷音》

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   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初非贖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

戰爭人物命運走向之施琅:

對於眼光狹隘的清廷來說,他們在乎的是台灣鄭氏,而不是這塊土地,台灣平定後,朝廷里有一種聲音,認為台灣遠離大陸,懸孤海外,又是一個不生兔子不長草的地方,鄭氏已平,就應該把島上的居民全部遷入內地,省時省事。

就在康熙皇帝有所動搖的時候,施琅及時上書,指出台灣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綿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是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如果內遷,荷蘭老毛子必然捲土重來,把這樣的戰略要地拱手讓給荷蘭老毛子,將會給清帝國帶來無窮禍害,台灣決不可棄。

康熙亦是明君,接受了施琅的意見,在台灣設一府三縣:台灣府,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

施琅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逝世,其子施仕綸,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四大青天——施公施青天。

戰爭猜想:

在上世紀,施琅是一位被冷遇的人物,提到台灣,大陸台灣都只知有鄭成功,而不知施琅,他那位當青天的兒子的知名度都要遠高於他。

施琅受冷遇的原因很簡單,是他的二度降清,以及他效忠的是一個征服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必然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說他鎮壓了漢民族最後的正統和血脈,是漢奸。(當然也有人說他是維護祖國統一的功臣)。

但無論誰,都抹殺不了他對近代中國政治格局的影響。

在近年的爭議聲中,施琅這位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傳奇人物也開始為人們所重視。

2009年,中國海軍歷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從烏克蘭購入八成新的二手貨「瓦良格」號航空母艦)有了自己新的中國名字——施琅號。

其中意味,難免深長!

推薦閱讀:

雍正王朝里為何上書房大臣面見皇上時自稱會不同?
雍正上台後把「八阿哥、九阿哥」改名為「阿其那、塞斯黑」,這兩個名字是什麼意思?
如何評價吳三桂?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雍正是清朝最好的皇帝?
滿洲人的逆襲:清朝為何能穩固統治中原數百年?

TAG:清朝 | 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