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幾個問題

王新生: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幾個問題

2015-06-15 宣講家網 王新生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

核心提示: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係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係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關係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只有不斷加強黨的執行能力建設,才能保證黨在當前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宣講家網特邀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新生就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幾個問題談幾點看法,報告結構清晰,內容豐富,深入淺出。

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係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係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關係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只有不斷加強黨的執行能力建設,才能保證黨在當前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一、執政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個執政黨必須具備有執政能力,才能有執政地位。但執政黨的執政能力不是一勞永逸的,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執政能力建設,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著的執政要求,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實現自己的執政使命。如果一個執政黨不注意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它執政能力不適應執政的要求,就會失去執政地位。因此,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是一個貫穿執政黨執政全過程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立已經快94年了,執政已經快66年了,並將繼續長期執政,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所肩負歷史使命的要求

中國自1840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勾結,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兩大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自黨成立就開始了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兩大歷史任務的奮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革命道路,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完成了第一大歷史任務。在黨即將執政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就告誡全黨,完成第二大歷史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他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新中國成立後,黨成為執政黨,開始領導中國人民完成第二大歷史任務的歷程。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艱難曲折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礎上,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根據鄧小平同志的設想,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確定了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二十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990年,隨著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勝利完成,我國已經全面實現第一個戰略目標,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標誌著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受住嚴峻考驗後,更加紮實地向前邁進。當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從1991年到2000年,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是非常關鍵的時期,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努力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經過10年的發展,2000年9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宣布,以完成「九五」計劃為標誌,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我們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建設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勝利地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報告認為,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一百周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的發展目標,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達39.8萬億元,已經提前完成計劃目標,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認為縱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即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黨完成第二大歷史任務的時間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完成第二大歷史任務的最接近、也是最關鍵的時期,能否完成直接關係到第二大歷史任務的完成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十八以來,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平穩,綜合國力大為增強,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生產力和科技、教育水平的整體水平還不高,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還很大,農村貧困人口、城鎮失業人員和貧困居民還為數不少,因此,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保持經濟較快增長、保持穩定的任務還很艱巨,這就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國際局勢發生新的深刻變化、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要求

對國際環境如何把握,決定著黨的執政方略的走向。國際環境的變化和時代特徵要求黨必須提高執政能力,從容應對,才能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做出貢獻。

世界有和平的環境和穩定的政治局勢,我國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設。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黨對國際局勢的判斷是戰爭與革命是世界主題,甚至提出了立足於大打、早打、打核大戰。這種思維定勢直接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建設的發展。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同志深刻分析國際局勢發生的新變化,提出了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主題的科學論斷,並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的目標是爭取世界和平。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發展自己的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認為中國的發展,將對世界和平和國際局勢的穩定起比較顯著的作用。這個論斷科學說明世界和平的環境對中國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和平之間的關係。

在對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主題的正確判斷之下,中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按照「三步走」戰略穩步前進,取得偉大成就。

在進入21世紀後,國際局勢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此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局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同時,世界仍不安寧。國際金融危機深遠,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路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

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就輝煌,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者的障礙,敵對勢力不斷對我實施西化、分化圖謀。他們時而散布中國威脅論,時而唱衰中國,宣揚中國崩潰論。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後,支持日本、菲律賓等國家在中國東海和南海及其周邊給我國找麻煩,企圖阻止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的前進步伐。另外,一些外部勢力干涉香港、澳門事務,支持「台獨」分裂勢力,企圖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維護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任務,要求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

(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蘇聯、東歐國家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給我黨的深刻啟示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先後喪失執政地位。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曾一度為世界革命的中心,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過重大貢獻。蘇聯國家解體、政權垮台時,蘇共已有88年歷史,執政74年,擁有1500萬名黨員。蘇聯、東歐國家的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執政體制僵化,執政能力不能適合執政要求,執政成績不能令人民認可,官僚主義盛行,腐敗情況極其嚴重。蘇聯、東歐國家的教訓給我黨深刻的警示,因此,要增強執政意識,不斷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自身存在的問題所決定的

黨執政近66年以來,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風險與挑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實踐中鍛煉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黨的執政能力同黨肩負的重任和歷史使命總體上是適應的,但是面臨新形勢新任務,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領導幹部和領導班子思想理論水平不高,依法執政能力不強,解決矛盾本領不大,素質和能力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幹部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紮實、脫離群眾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一些黨員幹部理想渺茫、信仰動搖,不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一些黨員幹部脫離群眾、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奢靡之風嚴重,尤其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比較嚴重,出現「窩案」現象。一些黨員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的腐敗案件影響惡劣。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黨的執政成效。因此,黨的十八報告把能力不足作為黨面臨的四個危險之一,提出要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是黨鞏固執政地位、實現執政使命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二、黨的執政實踐、自身建設及主要歷史經驗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往古都北平(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北京)。面對新中國即將成立,中國共產黨將成為執政黨,毛澤東同志將次行比之為「進京趕考」。周恩來同志接過毛澤東同志的話說:我們應當都能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同志說:退回去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兩個世紀偉人在中國歷史轉折關頭的對話,表明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對黨執政充滿了信心。

從1949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執政已近66年了。應該說,黨執政以來,「考試」的成績是優秀的,向全國交了一分滿意的「答卷」。

舊中國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生產萎縮,交通梗阻,民生困苦,失業眾多。特別是國民黨統治下長期的惡性通貨膨脹,造成物價飛漲、投機猖獗、市場混亂。在國際上,帝國主義者期待中國共產黨執政失敗,預言人民政府會像舊中國政府一樣不能解決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國內有些人說什麼「共產黨可以打天下而不能坐天下」,懷疑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面對國際國內的懷疑的眼光,中國共產黨用事實給予了回答。經過三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解放了除台灣以外的中國大陸,摧毀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恢復並有較大的發展。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達8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77.6%。鋼產量達到134.9萬噸,比1949年增加7.54倍,比歷史最高水平增加46.3%;原油、水泥、電力、原煤等都超過歷史最高產量。棉紗、棉布、食糖等主要輕工業產量也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平均來看,1952年我國工業生產超過舊中國歷史最高水平的23%。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48.4%,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和生豬、大牲畜的年底頭數都超過了解放前的最高年產量。這些成就,為整個國家和社會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

中國共產黨僅執政三年,中國就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面前,初步顯示出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執政能力。

1953年8月,黨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過渡時期總路線簡稱「一化三改」。1953年到1956年,我國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實現的第二次歷史性巨大變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和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我國此後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從1953年開始,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56年,我國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所規定的一些主要指標。按1952年不變價格計算,1956年工業總產值為703.6億元,比1955年增長28.2%,超過了「一五」計劃規定的1957年所要達到的水平。列入「一五」計劃的46種主要工業產品中,鋼、生鐵、水泥、純鹼、客車、棉紗、棉布等27種產品的產量已達到或超過「一五」計劃規定的1957年的指標。不僅如此,我國工業技術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已經能夠把自己製造的許多設備、材料用以發展工業,裝備農業和交通運輸,加強國防工業。過去所不能製造的汽車、拖拉機、飛機、坦克,我國都能製造了。1956年農業總產值為583億元,比1955年增長5.0%。糧食產量為3855億斤,比1955年增長4.8%,接近「一五」計劃規定的1957年的生平。1956年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佔51.3%,其中現代工業比重的增長,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黨的八大還強調在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問題,修改後新黨章增加了提高黨員標準的內容,這是適合當時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建設的要求的。

從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前的十年,是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十年,雖然遭受「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棉紗、原煤、發電量、鋼和機械設備等工業產品的產量,都很大增長。石油工業的發展尤其突出,到1965年已經實現全部自給。電子工業、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興的工業逐步建設起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電等事業都有較大發展。新修鐵路8000公里,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有了火車,寧夏、青海、新疆等偏遠或邊疆省份第一次通上了火車。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農用拖拉機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了6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了70倍。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高等院校畢業生近140萬人,為1949至1956年七年間的4.9 倍。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研製也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些成就,反映在複雜國際國內環境條件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的執政能力。

當然,當時黨在全國範圍執政的時間不長,對於如何治國理政和開展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缺乏足夠的思想認識和經驗。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對中國這樣一個原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上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實踐,因而出現「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曲折,發生「左」傾指導方針錯誤,以至發展到「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錯誤。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非常重視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把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與黨所面臨的改革開放新形勢、現代化建設的新任務緊密地聯繫起來,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工作重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實行改革開放。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這是黨取得全國政權後形成的指導和規範執政黨思想、政治、組織建設的重要文獻。同年8月18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鄧小平同志《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必須引起全黨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方面的主要弊端是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其核心則是權力過分集中。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黨和社會主義。這個講話為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同一篇講話中,鄧小平根據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還提出了幹部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問題。同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重申了上述「三化」,又明確提出了首要是革命化這個標準,從而形成了幹部隊伍「四化」的標準,為干新時期幹部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決定實行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明顯成就。到1990年底,「七五」計劃勝利完成,當年國民經濟生產總值達到17400億元,國民收入達到14300億元。均超過計劃規定目標。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向小康社會過渡。

黨的十四大以後,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面對當代世界的新變化,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考驗,在全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繼續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同時,更加重視黨的自身建設。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把黨的建設提到新的偉大工程的高度,決定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成功實施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的基礎上,把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開創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繼續向前推進。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按照這一總目標,圍繞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黨中央全面推進黨的建設。

2000年春,江澤民提出,只要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進一步回答了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黨的自身建設的加強,為實現跨世紀的宏偉目標提供了根本保證。黨先後戰勝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歷史上的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933億元,年增長達9.3%,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國際影響力顯著擴大。

黨的十六大以後,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新形勢,提出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2004年9月19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決定》認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係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係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係黨的生存死亡和國家長治久安,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全黨共同努力,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黨,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成為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的執政黨,歸根到底成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永遠保持先進性、經得住各種風浪考驗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這是我黨歷史上第一個全面總結的黨的執政經驗、指導全黨擔當起執政興國歷史使命的綱領性文件。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實現黨的十七大描繪的藍圖,決定以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2009年9月18日,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了黨的建設總體任務是:按照黨章要求,著眼於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著眼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著眼於增強全黨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著眼於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全面推進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提高黨的建設的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把黨建設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確保黨始終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華民族先鋒隊。這是黨的在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歷史新階段,黨的又一個自身建設的綱領性文獻。

黨高度重視新形勢下黨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的自身建設,為完成黨的各項任務提供了根本保證。從2002年到2012年,黨先後戰勝了2003年的「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國際金融危機,經受住了突如其來的嚴重的自然災害和外部經濟風險的衝擊,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殘奧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彰顯了黨抵禦經得住各種風浪考驗的能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10來,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3萬億元,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台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邁上一個大台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這些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活動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根據黨的十八大的部署,在全黨深入開展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發揮黨密切聯繫群眾的優勢,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證。

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效果明顯,廣大黨員、幹部受到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深刻教育,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明顯增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得到有力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恢復和發揚了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探索了新形勢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徑;以轉變作風為重點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制度執行力和約束力得到增強;影響群眾切身利益的癥結難點得到突破,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無疑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2014年,在全球經濟復甦艱難曲折,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國內經濟下行持續加大,多重困難和挑戰相互交織,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複雜嚴峻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完成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人均GDP達到約7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改善,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快於經濟增長。這些成就的取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黨執政近66年來重視執政能力建設,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第一,必須堅持指導思想上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一個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和效果如何,取決於執政黨的指導思想是否科學,並能否科學對待黨的指導思想。在民主革命時期,黨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科學理論,同時也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黨在民主革命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革命在全國取得了勝利。新中國成立後,黨在主觀上是努力沿著這樣的方法來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黨自身建設的。在前七年,成功的經驗比較多的,在社會主義建設10年,既有成功經驗,又有嚴重挫折的教訓。由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嚴重分歧,也由於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上缺乏正確的認識,「左」的思想開始發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用僵化、教條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導致黨的執政能力下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也遭到嚴重挫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的執政新實踐。從1978年至今的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在理論上不斷取得新成果,先後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2014年底,習近平同志在江蘇調研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新飛躍。「四個全面」抓住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統領中國發展總綱,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項目,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戰略抓手。」堅持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凝聚力量,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正確的前進方向和強大精神動力,就能不斷開創新局面。

第二,必須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又要通過改革開放不斷促進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互協調,促進弘揚中華文明和借鑒國外文明相結合,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並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改革任務。黨的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實際,堅持推進各方面的深化改革,取得了明顯效果,深得人民群眾的擁護。

第三,必須堅持抓好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指出,發展是硬道理。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實現民富國強都無從談起。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發展中大國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係人心向背、事業興衰。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願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使黨的執政地位不斷鞏固,使強國富民的要求不斷得到實現。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推動各方面建設協調發展,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四,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繫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執政理念的核心,從根本上說是要求我們黨的一切執政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心向背決定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興衰。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黨已經執政近66年了,面臨著嚴峻的執政考驗。執政時間長了,容易產生脫離群眾的危險。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把脫離群眾作為黨面臨的危險之一。因此,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牢記「兩個務必」,堅決懲治腐敗,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密切聯繫群眾,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繫,幫助群眾發展事業,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黨就會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黨的執政基礎就會堅如磐石。

第五、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科學執政,即是要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民主執政即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即黨要領導立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範化。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黨員和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成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模範。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作用。黨的領導主要是通過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領導。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獨立負責、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就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範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係,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經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並對他們進行監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加強對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的領導,支持他們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更好地成為黨聯繫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樑和紐帶。

第六,必須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

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黨的團結統一,是黨和人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近66年的執政歷史證明,治國必須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以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嚴格按照黨章辦事,按黨的制度和規定辦事,對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嚴格要求、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嚴格監督;黨內生活要講黨性、講原則,弘揚正氣,反對歪風;嚴格執行紀律,堅持紀律面前人人平等;特別是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不懈開展反腐敗鬥爭。總之,黨的各方面建設的成效最終都要體現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完成黨的執政使命上來。

黨的這些執政能力建設經驗將在此後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將同黨的其他方面建設的歷史經驗一起,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同時也將黨的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要以建設高素質的幹部隊伍為關鍵

毛澤東同志指出,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江澤民同志指出,培養講政治、懂全局、善於治黨治國的領導人才尤為重要。這是因為,黨的幹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者、完成黨的各項任務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黨與人民群眾聯繫的紐帶。黨的幹部的能力如何,直接關係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如何,黨的各項任務完成的如何,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如何。

(一)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應著眼於提高「五種能力」

黨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對領導幹部的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面對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黨要求領導幹部要不辱使命、不負重託,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

1.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領導幹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密切注視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善於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上觀察和分析問題,從各種現象中把握世界發展的大局和時代脈搏,從而站在歷史發展的潮頭,謀劃中國的發展戰略,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使中國在強大起來,世界在舞台中發揮重要作用。

2.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黨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後作出的正確選擇。改革開放37年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躍升,說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和歷史任務,需要不斷在探索和實踐中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認真學習和把握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運行特點,學會掌握市場經濟規律,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從而推動經濟發展。

3.提高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局部戰爭、流血衝突時有發生,國際恐怖勢力猖獗。在國內,嚴重的自然災害,改革過程中因不同利益階層之間的矛盾而發生群體性事件,航空、鐵路、水路、陸路發生事故造成重大傷亡,流行性、傳染性疾病大規模發生等等,都需要我們提高應付複雜局面的能力,善於認識和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善於協調不同利益關係和克服各種困難,從而維護國家安全,保證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

4.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基本方式。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律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領導幹部首先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成為遵守法律、執行法律、維護法律的模範。

5.提高總攬全局的能力。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黨是通過政治、思想和組織來實現對國家的領導。領導幹部具有總攬全局的能力,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牢把握正確前進的方向和經濟社會方針的主動權,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係,一方面善於把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置於國內外宏觀形勢與全國工作的大局來思考、謀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另一方面要處理本地區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關係,使本地區能夠科學發展。

這五種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將來還有可能提出新的要求,豐富和發展。

(二)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要抓好領導幹部的學習培訓

1.抓好領導幹部的政治理論學習。領導幹部能力強不強,首先應該看理論水平怎麼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領導幹部必須全面系統、完整準確地學習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領會其重大意義、時代背景、實踐基礎和歷史地位,深刻領會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問題上形成的獨創性的理論觀點。要把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研讀馬列著作、毛澤東著作和習近平同志「四個全面」結合起來,同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近66年來和改革開放近37年來的成功經驗結合起來,從理論和實踐、歷史和邏輯統一上加以理解,進一步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體系的自覺性堅定性。同時,領導幹部還要堅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的學風,自覺把學習理論同研究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本地區本部門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結合起來,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

2.抓好與崗位職能等有關知識、專業技能的培訓。要圍繞提高執政能力,抓好領導幹部的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工作。通過培訓,使領導幹部廣泛學習和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和國際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與崗位職能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努力成為本領域本行業的行家裡手。培訓還要著眼於完善領導幹部的知識結構,廣泛學習哲學、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現代國際關係、現代管理等方面知識,不斷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為達到這些效果,還要創新培訓方法,提高培訓質量。

(三)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要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用對一個幹部,就會對廣大幹部起到積極的引導、示範和激勵作用;用錯一個幹部,就會挫傷幹部、群眾的積極性,甚至敗壞黨風。選人用人要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要讓那些品行正、能力強、實績突出、作風正派、群眾公認的幹部得到選拔和重用。要讓那些品德低下、能力差、不干事實、弄虛作假、吹牛拍馬、投機鑽營的人沒有市場。因此,要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創新幹部選拔方式,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鑽營者得利。使各方面優秀幹部充分湧現,各盡其能,才盡其用。

總之,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一項根本建設,是黨正在實踐並且長期實踐的常做常新的課題,要深刻認識它的重要性和深遠歷史意義。

以上從三個方面簡要談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希望大家從中能有收穫。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答案丨你的把妹能力等級是多少?
這種能力都沒有?你的人生危險了
大學社團面試一直被刷是我能力差嗎?大學究竟真正需要學習什麼?
長得黑離過婚又怎樣!准王妃梅根「帶貨」能力一點不比凱特王妃差

TAG:能力 | 新生 | 建設 | 問題 | 執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