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象數8(經絡)-04本2-我酷網Woku.com

象數8(經絡)

發送到手機 | 收藏

全屏閱讀模式

【附錄五】

經 絡 圖 解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它來源於我國古代對人體解剖的觀察研究和針灸及其他各科的長期臨床實踐,在此基礎上,經過對感性材料的整理、歸納而逐步成】為系統的理論。長期以來,它一直指導著中醫各科(尤其是針灸科)的臨床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就。特別是現代針刺麻醉的成功,進一步證明經絡學說的內容十分豐富,是應該努力學習、繼承和發揚的寶貴遺產。但是,經絡學說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還存在不夠精確和許多沒有闡明的問題,有待於用現代科學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第一節經絡的含義及其生理病理

經絡是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其幹線叫經,分支叫絡。經絡有規律性的循行路線和錯綜複雜的聯絡交會,遍布全身,將人體所有的內臟、器官、孔竅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組織緊密地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個部分。經脈是經絡中的主幹,多循行於深部。有一定的循行徑路;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循行部位較淺,大多沒有一定的循行徑路。經脈分正經、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條,左右對稱。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各自分屬於一個臟或一個腑。奇經有八條。即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通常把十二經脈加上督、任兩脈,合稱十四經脈。絡脈之中,較大的稱別絡(別絡有十五條,是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之間的聯繫通道),由別絡分出之細小分支稱孫絡,孫絡浮行在淺表的稱浮絡。經與絡縱橫交錯,遍布全身。

經絡的生理作用是「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它內屬臟腑,外絡肢節。通里達表,運行氣血津液,輸布全身,發揮濡養:溫煦等作用,以維持人體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同時,臟腑之間,臟腑與人體其它各部分之間也是通過經絡的聯繫。保持著功能上互相協調,構成有機的統一整體。經絡本身的功能活動稱為「經氣」,表現為經絡的反應性和傳導作用,如針刺治療時的「得氣」,就是經氣的一種表現,總之,經絡將人體各部分聯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在生理上有聯繫內外上下,運行氣、血、津液以及反應和傳導等作用。

經絡在病理上的作用。主要是與疾病的發生和傳變有關。經絡失去正常的機能,即經氣不利,就容易遭受外邪的侵襲而發病。既病之後,病邪可通過經絡由表入里,傳入內臟。<內經)說:「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這就具體地說明病邪由表入里的傳入途徑。例如,風邪侵襲面表,表現出惡風、發熱、鼻塞、流涕、全身酸痛,頭痛等癥狀,若內傳可出現咳嗽、咯痰、胸悶胸痛等肺的證候(肺合皮毛);又因肺與大腸相表裡,有時還出現腹痛、腹瀉或便秘等大腸的證候。內臟病變通過經絡徑路亦可反映到體表一定部位,如肝病常見脅痛,腎病常見腰痛,肺病常見肩背痛-,胃火見牙齦腫痛,肝火見目赤等;又可通過經絡影響有關的臟腑,如肝病引起肝胃不和,心移熱於小腸,腎虛水泛而凌心射肺等。但是,這種傳變只能是相對的,是否傳變,還要看病邪的性質、強弱,

人體正氣的盛衰,以及治療的得當與否等因素而定。

第二節經絡系統的主要內容

經絡分經脈和絡脈兩部分,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它有正經十二條(十二經脈)和奇經八條(奇經八脈)。分別簡述如下: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在體表分布於四肢、頭面、軀幹部,在體內每一條經脈又各與肺、心包絡、心、大腸、三焦、小腸、脾、肝、腎、胃、膽、膀胱等某一個臟腑有特定的「屬」、「絡」聯繫。(經脈與同名臟腑的聯繫稱「屬」,與相為表裡的臟腑的聯繫稱「絡」)。

(一)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規律

十二經脈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分布於上肢的稱」手經」,循行分布於下肢的稱「足經」,分布於四肢內側(上肢是指屈側)的稱「陰經」,分布四肢外側(上肢是指伸側)的稱「陽經」。陰經中循行在四肢內側前緣的稱「太陰經」,在中間的稱「厥陰經」,在後緣的稱「少陰經」。總稱「手三陰』,或「足三陰」。陽經中循行在四肢外側前緣的稱「陽明經」,。在電間的稱「少陽經」,在後緣(在下肢為後側)的稱「太陽經」,總稱「手三陽」或「足三陽」。

說明:※在小腿部和足部,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的位置前後互換,肝經在前,脾經在中間。在內踝上8寸處交叉後,才是脾經在前,肝經在中間。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是手三陰,從胸走手,交手三陽;三陽,從手走頭,交足三陽;足三陽,從頭走足,交足三陰;足三陰,從足走胸,交手三陰。

(一)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與主要證候

1、手太陰肺經(圖1)

循行路線:起於中焦,向下網路大腸,回過來沿著胃的上口,穿過膈肌,入屬肺,再從氣管到喉,沿鎖骨到腋窩上面(中府穴),沿著上肢屈側前緣,經過寸口、大魚際肌,到拇指橈側端(少商穴)。分支:從腕後(列缺穴)分出,繞到背側,副食指橈側端(商陽穴),交於手陽明大腸經。

主要證候:咳嗽、氣逆、喘息、喉痛、胸悶脹滿;感冒惡寒、出汗,肩背痛;小便頻數,上肢屈側前緣疼痛、厥冷,或掌心發熱等。

主治:喉、胸、肺等部位的病證,熱病,自汗。盜汗,消渴.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2、手陽明大腸經(圖2)

循行路線: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沿食指橈側緣向上,走在上肢伸側前緣,順次經過肩峰、大椎(第七頸椎棘突),進入鎖骨上窩。向下絡肺,入屬大腸。分支:從鎖骨上窩(缺盆穴)上行,經頸部到面頰,進入下齒齦,再迴繞出來經過口角和上唇。到對側鼻翼旁邊(迎香穴),交於足陽明胃經。

主要證候:下牙痛,咽喉腫痛,鼻出血,口千,頸、肩和上肢伸側前緣疼痛,食指運動障礙等。

主治:耳、鼻、喉、頭、頸等部位的病證,發熱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3.足陽明胃經(圖3)

循行路線:起於鼻部,經過眼內角到眼眶下(承泣穴),進入上齒,繞過口角與對側經脈交會於頦唇溝(承漿穴),然後往後沿著下頜角,經過耳前,循著前髮際到前額部。直行脈:從鎖骨上窩下行,經乳頭,沿腹中線旁二寸到腹股溝、(氣沖穴)。有四分支:一支從面頰部分出,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穿過膈肌,屬胃絡脾;一支起於胃口,循腹里,與缺盆部直行脈會合於氣沖穴,斜行至髀關穴沿下肢外側前緣。經足背兩筋間(解溪穴),到第二足趾外側端(厲兌穴);一支從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下行到第三趾外端;一支從足背(沖陽穴)分出,進入足大拇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主要證候:高熱汗出,鼻衄,口唇發疹,咽喉腫痛;精神失常,驚悸,狂噪;浮腫,脘腹脹滿,腸鳴,易飢;頭痛,鼻腔發炎,面肌癱瘓。頸部腫大,乳房脹痛、腹股溝、小腿前面、足背第三足趾疼痛或運動障礙等。

主治:頭、面、眼、喉、鼻、齒等部位的病證,精神病,胃腸疾病,高熱,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4.足太陰脾經(圖4)

循行路線:起於足大拇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足背內側,經內踝前面,沿脛骨後緣上行,經膝股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穿過膈肌,行於胸部前外側,再內斜至咽喉,連繫舌根,分布於舌下。另一支絡向外斜分布於胸脅(大包穴)。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主要證候:食欲不振,倦怠無力,脘腹脹滿,大便溏瀉.噯氣,嘔吐,矢氣,黃疸,舌根疼痛,舌運行障礙;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等。

主治:胃腸道疾患.月經病,各種出血,貧血,失眠,水腫,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5.手少陰心經(圖5)

循行路線:起於心中,屬「心系」。分為三支;一支從心系 下穿膈肌,絡小腸;一支從心系沿食管上行聯繫「目系」(眼與腦相聯繫之脈);一支從心繫上行肺部,穿過腋窩前壁(極泉穴),沿上肢屈側後緣經第4~5掌骨間,到小指橈側端(少沖穴),交於手太陽小腸經。

主要證候:心前區疼痛,咽喉痛,咽干口渴,上肢屈側緣疼痛或厥冷,掌心發熱等。

主治:心和胸部疾病,精神病,大腦發育不全,以及所過部位的病證。

6.手太陽小腸經(圖6)

循行路線:起於小指尺側端(少澤穴),沿上肢伸側面的尺側上行,循肩關節後下方,繞行肩胛部,與督脈交會於大椎,再折而向前,進入鎖骨上窩,絡心,沿食管通過膈肌,經過胃,屬小腸。有二分支;一分支從鎖骨上窩經頸側部和面頰部到外眼角,再轉入耳中(聽宮穴)。另一分支從頰部分出,斜向眼眶下緣到達鼻根部的內眼角(晴明穴),到眼內角,交於足太陽膀胱經。

主要證候:耳鳴、耳聾,目翳,咽喉疼痛,下頜及頸部腫痛,頭不能轉動,上肢伸側後緣疼痛等。

主治:眼、耳、喉、頭、頸等部位病證,精神神經疾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7.足太陽膀胱經(圖7)

循行路線:起於眼內角(睛明穴),向上到額,分布於頭頂及耳上部,並穿入顱內,絡腦,回出來下行項後,分成二支:一支沿背中線旁一寸多,下行到腰部,絡腎,屬膀胱,再從腰向下,貫穿骶部,經股部後面的腘窩;另一支沿背中線旁三寸,由項到臀下行,經髖關節後方(環跳穴)及股後外側下到胭窩,與前一支會合,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方,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到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另分支:從頭頂分出到耳上方,交於足少陰腎經。

主要證候:小便短少或遺尿,頭、頸、背、腰、臀部疼痛及運動障礙,眼球脹痛,流淚,鼻衄,耳鳴,癲癇,精神錯亂,中風失語,半身不遂,痔瘡,以及胭窩,腓腸肌,足及足小趾等處疼痛或運動障礙等。

主治:頭項、眼、背、腰、臀等部位的病證,膀胱的疾病,與本經背俞穴相關的臟腑病,發熱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8.足少陰腎經(圖8)

循行路線:起於足小趾下,斜向足心(湧泉穴),出於舟骨粗隆下,經內踝下方進入足跟,再向上循下肢內側後緣上行,入腹貫穿脊柱,在腰部屬腎並下絡膀胱,再向上通過肝和膈肌,進入肺中(俞府穴),沿著喉嚨,到舌根的兩側。分支:從肺分出,聯絡心,散於胸中,交於手厥陰心包經。

主要證候:水腫、小便短少或尿閉,氣短喘促,坐卧不安,心悸、口舌乾燥,咽喉腫痛。胸痛,黃疸,慢性腹瀉,食欲不振,腰脊疼痛,下肢無力,足心發熱等。

主治:腎及生殖系統疾病,某些神經精神病,喉、胸、腰部病證,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9.手厥陰心包經(圖9)

循行路線:起於胸中,屬心包,向下穿過膈肌,聯絡上、中、下三焦。分支:從胸中開始,在乳頭外側的夫池穴,穿出胸腔,上抵腋窩,沿上肢屈側中線下行,進入手掌心,直到中指末端(中沖穴)。另一支從掌心(勞官穴)分出,沿無名指尺側緣到指端(關沖穴),交於手少陽三焦經。

主要證候:心悸、心煩、胸悶、胸痛或心前區痛,精神失常,上肢屈側疼痛,掌心發熱等。

主治:心、胸、胃等部位病證,精神病,大腦發育不全,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10.手少陽三焦經(圖10)

循行路線:起於無名指端(關沖穴),經無名指尺側緣及第4~5掌骨間,沿上肢伸側面的正中,上行至肩關節後面,折而向前進入鎖骨上窩,分布於前胸正中,絡心包,再穿過膈肌,遍屬上、中、下三焦。有二分支:一支從前胸正中向上穿出鎖骨上窩,上走項部,沿耳後上行至耳上方,再彎下走向面頰部,到眼眶下方(顴髎穴)。另一支從耳後進入耳中,穿出耳前,到眼外角(瞳子髎),交於足少陽膽經。

主要證候: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眼外角、頰部、耳後、側頭痛,肩、肱、前臂伸側疼痛,無名指運動障礙等。

主治:顳、耳、胸、脅等處疾病,發熱病,便秘,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11.足少陽膽經(圖11)

循行路線:起於眼外角(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後(風池穴),然後由頸部側面,經肩部,進入鎖骨上窩。直行脈——從鎖骨上窩走到腋下,沿胸腹側面,在髖關節與眼外角支脈會合,然後沿下肢外側中線下行。經外踝前面,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側端(竅陰穴)。有三分支;一支從耳(風池穴)穿過耳中,經耳前到眼外角;一支從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於目眶下,下經頰車和頸部進入鎖骨上窩,繼續下行胸中,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著脅肋內到恥骨上緣陰毛邊際處(氣沖穴),橫入髖關節(環跳穴);一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間到大拇趾爪甲後(大敦穴),交於足厥陰肝經,

主要證候:往來寒熱,口苦,脅痛,偏頭痛,外眼角痛,頸及鎖骨上窩腫痛,腋下淋巴結腫大,股、膝、小腿外側疼痛及第四足趾運動障礙。

主治:側頭、眼、耳、鼻、喉,胸脅等部位的病證,肝膽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發熱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12.足厥陰肝經(圖12)

循行路線:起於足拇趾背面趾甲後(大敦穴),沿足背第1~2跖骨間,經內踝前一寸外,沿小腿內前側上行,在小腿中部(內踝上八寸)交叉到足太陰脾經後方,再沿股內側上行,迴繞外生殖器,經小腹及腹側,再走到胃旁(期門穴),屬肝絡膽,從肝往上穿過膈肌。分布於脅肋。再沿喉嚨的後面,向上進入鼻咽部,連接「目系」,再向上經過前額到達頭頂。

有二分支:一分支從「目系」分出,循面頰的裡面下行,環繞嘴唇;一分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注入肺,交於手太陰肺經。

主要證候:肋脹痛,噁心,嘔吐,腹瀉,疝氣,遺尿或小便不通,腰痛,婦女小腹脹痛等

主治:肝、膽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綜上所述,十二經脈表裡關係和銜接順序如下: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三)十二經脈在人體各部分布的規律

1.頭面部:手、足三陽經均到達頭面部.故有「頭為諸陽之會」之說。其中手、足陽明經分布在面部及前頭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側頭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頰部,.足太陽經分布於前額、頭頂及枕項部。此外,手少陰心經連於「目系」。足厥陰肝經上至頭頂。

2.軀幹部:手、足三陰經及足陽明經均分布在前面(胸腹部)。足少陽足厥陰經分布於側面(脅肋部),足太陽經分布於背面(腰背部),手三陽經分布於肩背部。

3.四肢:在上肢,手三陰經分布於屈側,太陰經在前,少陰經在後,厥陰經在中。手三陽經分布於伸側,陽明經在前,太陽經在後,少陽經在中。

在下肢,足三陰經分布於內側,三陰經的前後分布與上肢基本相同,只是在小腿下段厥陰經與太陰經位置互換。足陽明經分布於前側,足少陽經分布於外側,足太陽經分布於後側。

概括起來,大致是手三陰經聯繫上肢和胸部,手三陽經聯繫上肢和頭部,足三陰經聯繫下肢和腹部,足三陽經聯繫足部和頭部、腰背、或脅肋部。這些關係常可以為針刺治療,或針刺麻醉選穴時提供線索,如胸部疾病或胸部手術,就可考慮選用手三陰經的穴位。至於耳部,則認為「耳者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上絡於耳」、因此,耳針可以廣泛應用於治療全身疾病和針刺麻醉。

(四)十二經脈的表裡規律

十二經脈分屬臟腑,陰經屬臟(絡腑)為里,陽經屬腑(絡臟)為表。十二經脈中的每一條「陰經」都和它分布位置相對的一條「陽經」構成表裡關係.如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和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手厥陰心包經(屬心包、絡三焦)和手少陽三焦經(屬三焦,絡心包);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和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和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和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和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它們通過絡脈和經別相互銜接溝通,因此表裡兩經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根據這個規律,在針灸治療時,可選取某一經脈的穴位來治療和它相表裡的臟腑或經脈的疾病。如手太陰肺經的穴位可以治療大腸或手陽明大腸經的疾病。

(五)十二經脈的同氣相通規律

十二經脈中,每一條手經都和它同名的足經之間有一定的聯繫,稱為「同氣相通」。如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都存在著「同氣相通」的聯繫。根據這個規律,在針灸治療時,某一臟腑或經脈的疾病。可以選用與其同名的另一經脈上的穴位來治療,如大腸或手陽明大腸經的疾病可以選取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來進行治療。

二、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組成和作用

奇經八脈是由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和陽蹺脈組成,因它們不與臟腑直接相連屬,故稱「奇經」。其作用有三:(1)調節統率十二經脈的氣血,如任脈總督一身的陰經,督脈總督一身的陽經。十二經脈中氣血旺盛,可以注蓄於奇經;十二經脈中的氣血,也可由奇經補充供應。所以有人把十二經脈比作江河,把奇經比作湖泊。(2)奇經八脈交叉貫串於十二經脈之間,進一步密切了經絡之間的聯繫。(3)在生理病理方面,奇經與某些奇恆之府的關係較為密切,如子宮、腦髓等內臟主要由奇經直接聯繫。

(二)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基本功能及主要證候

1. 督脈(圖13)

循行路線:起於胞中,下出於會陰部,向後沿骶、腰背、項的正中線上行,至項後.(風府穴)進入腦內,屬腦,沿頭部正中線,由項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正中線、到上唇內唇系帶處,並有支脈絡腎,貫心。

基本功能:(1)為「陽脈之海」。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對陽經有調節作用,故有「總督一身陽經」之說。(2)督脈屬腦、絡腎。腎生髓,腦為髓海,督脈與腦、脊髓的關係十分密切。

主要證候:角弓反張,脊背強痛,背脊高突,龜背,精神失常,婦女不孕。小兒驚厥等。

主治:中樞神經系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發熱病,頭、項、腰背及運動系統疾病。

任脈(圖14)

循行路線:起於胞中,下出於會陰,向前進入陰毛部,沿著腹、胸、頸部的正中線上行,到頦下分為二支,經面部到眼眶下部。

基本功能:為「陰脈之海」。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使左右兩側的經脈通過任脈而互相聯繫,因此任脈對陰經有調節作用,任脈能調節月經,孕育胎兒,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主要證候:月經不調、經閉、白帶、流產、不孕、以及氣、遺尿、少腹腫塊等。

主治:生殖、泌尿系統疾病,胃腸疾病,以及本經所過位的病證。

3.沖脈(圖15)

循行路線:起於胞中,下出於會陰部,在腹股溝(氣沖穴)處與足少陰腎經相合上行,抵胸後散佈於胸中,再向到喉,環繞嘴唇,在少腹有一分支,上行於脊柱內。

基本功能:為「陰脈之海」。沖脈能調節十二經的氣主要生理功能是調節月經,因此,有「沖為血海之說

主要證候:婦女生殖系統的疾患(崩漏、流產、經閉、月經不調、乳少、小腹痛),吐血及氣逆上沖等。

任脈、督脈和沖脈,均起於胞中,故有沖脈、任脈、督脈「一源而三歧」的說法,這三條經脈主要調節人體的生殖功能,因此,「調理沖任」是治療月經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溫養任督」是治療生殖功能減退的主要方法之一。

4.帶脈(圖16)

循行路線:起於脅肋部下面。斜向下行到帶脈穴,沿髂骨上緣到少腹部,繞身一周。

基本功能:約束任、督、沖三條經脈。

主要證候:白帶、子宮下垂、腹部脹滿、腰軟無力等。

5.陰蹺脈(圖17)、陽蹺脈(圖18)

循行路線:陰蹺脈起於足舟骨後方(照海穴),上行到內踝上部,沿大腿內側後緣,至前陰部,上沿腹胸部進入鎖骨上窩,上行喉結旁人迎穴之前,到達眼內眥,與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申脈穴),沿外踝上行,經腓骨後緣,沿大腿外側,脅肋後方,從腋縫上肩,經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眼內眥(晴明穴),與陰蹺脈會合,再沿足太陽膀胱經上額與足少陽膽經會合於項後(風池穴)。

基本功能:陰陽蹺脈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眼睛的開合和筋肉屈伸運動。

主要證候:眼瞼開合異常,目開無力,或目閉不緊。以及癲癇、臟躁等疾病中所出現的抽搐、XX。《難經》有「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之說。

6.陰維脈(圖19)、陽維脈(圖20)

循行路線: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脾經相合同行,到脅部,沿著胸部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會(天突穴、廉泉穴);陽維脈起於外踝下(金門穴),向上出外踝,沿足少陽膽經上行,經過髖關節部,循脅肋後側從腋後上肩,到前額,再到項後,和督脈會合(風府穴、啞門穴)。

基本功能:陰維脈維繫各條陰經,陽維脈維繫各條陽經。

主要證候:陰維脈的病變主要為心痛、脅痛、腰痛等證;陽維脈的病變主要為寒熱長期不退。


推薦閱讀:

「巧記」經絡:手太陰肺經
五春經絡養生操 -
.[轉] 巧記經絡穴位數和趣味記法?0?2
南瓜身上的這幾樣東西千萬別扔,通經絡、治咳嗽都能用!
人,為什麼一定要通經絡。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