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香蕉》上露怯的中國

在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卸任之際,中國新聞網發表了一篇模仿《別了,司徒雷登!》的文章《別了,駱氏家輝!》。文章選擇將華裔美國人駱家輝與一個香蕉做淋漓盡致的比較。引起一片爭議。現將華裔美國人Eric Liu的一片評論做出翻譯,個人覺得值得深思。 在「香蕉」上露怯的中國 譯者:cyanbamboo發布:2014-03-

編者按劉柏川,公民大學的創建者,《民主的花園》和《偶然生為亞裔》的作者。曾就職於白宮,為柯林頓總統撰寫講稿並做政策建議。本評論中所有觀點均為劉本人觀點,您可以在Twitter上關注他 @ericpliu。

(CNN)聽過中國的香蕉論嗎?

幾天前,當駱家輝結束美國駐中國大使的任期準備回國之際,中國的官媒以社論的形式對他進行了口誅筆伐。文章稱駱家輝為「導盲犬」,並稱駱帶來了一股「歪風邪氣」,更糟的是他被稱為「香蕉人」。

因為香蕉外面是黃色的內部是白色的就被用來詆毀駱,就和詆毀非裔美國人的「奧利奧」以及詆毀拉丁裔美國人的「椰果」一樣。這些辭彙都是人們對本群族內族群特徵不明顯的人的一個諷刺性比喻。說某個人是「白心」意味著認定這個人背叛了自己的種族,也認定他拒絕或者恥於接受本族的文化習俗的傳承。

劉伯川(Eric Liu)

整個事情似乎是說駱雖然有中國血統,但僅此而已,這並沒有讓他具中國范兒。因為他不會講中文,不僅不配合中國領導人,反而卻行走西藏,和異議的人權活動人士勾肩搭背,單方面公布北京霧霾指數,赤裸裸的替美國利益張目。

為了進一步說明,作者將駱比作了一根香蕉。不少中國人反對這樣的詆毀並認為這樣做丟人丟大了。事件本身表明,儘管中國的現代化速度飛快,財富增長迅速,中國在身份認同上仍然是脆弱的,或許是二者的增長造成了這個結果。(相對而言,美國卻在這方面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從這篇社論的發行渠道——官媒喉舌的角度來看。一旦政府控制全國媒體,社論往往只是用來表達高層領導的意圖的。也許也存在這兒篇文章是個人觀點的可能,但是在媒體自由缺失的情況下,誰又能肯定呢?這也就是所謂的宣傳代價:雖然沒人相信你說的,但是他們明白你為什麼說這些。

對「香蕉論」需要注意的第二點是其把國籍和種族完全混淆,其表達也很中國特色。中國漢族是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民族。漢族優越論形成了中國政治文化的架構(對比西藏人),同時也滋養了中國和日本以及亞洲其他國家間邊界爭端背後的民族主義情緒。

因此,所謂「香蕉論」的前提也就明顯了,就是只要你是中國的種,那麼無論你身處何處,你心裡必須懷揣著自己是中國人的概念,也必須忠於中華民族。

當然,這也是美國白人經常用來為自己歧視中國移民背書的橋段,這些中國移民被視的「永久的異族」,不論是19世紀晚期的排華還是這個世紀對李文和的迫害都如此。

但是必須明確一點:這個觀念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錯誤的。即使駱家輝本人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甚至飽覽了中國經典名著還能寫一手漂亮的中國書法,他這個從小住在美國廉價公屋,參加過童子軍,後來成為公訴人、州議員、州長、內閣秘書以及外交官的人,卻完完全全是個美國貨。

關於駱家輝夠不夠「中國范兒」或者中國成分的劃分比例問題,還是留待他本人或者家人來評判,不關華裔美國人的事兒,更沒中國的黨僚們什麼事兒。然而,駱如假包換的美國人身份確確實實讓中國一些時事評論者如鯁在喉。

最後,「香蕉論」反倒提醒我們儘管美國面臨著明顯的挫折以及持續緊張的種族問題,它在促進新一輪的世界人口融合的過程中仍然發揮著無人能及的力量。

簡而言之,美國能產生華裔美國人,但是中國不能也不會產生美裔中國人。

美國的體製為移民提供了機會,新移民來時可以從男佣做起,但是他的孫子有機會成為身居政府要職的官員。這正是駱家輝家族經歷的弧線,成為真正的美國人。

中國的體制卻不然,無論你是不是華裔,無論你浸染中國文化多深,你作為移民很難融入進去,也不可能讓自己和家人成為真正的中國人。

中國的御用文人冷嘲駱家輝為香蕉之時,他們肯定也錯誤的以為美國人也僅指白人。但是,美國不再只是白人的美國,它也從來沒真正的成為白人的美國。中國人口雖然是美國的四倍,但是美國在多元化、人口融合、開放、適應性方面都數倍於中國。

最後聲明:作為華裔美國人我很為自己驕傲,我很理解中國文化同時在美國生活得也如魚得水。你管我叫什麼都行,我就是喜歡這個國家帶來的機會。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中國式過馬路?
中國傳統農曆月份的別稱,名字簡直美到醉
14比1:中國在聯合國強猛出手,讓美國很受傷
話說中國古代衡器
為何說中國VN18步兵戰車是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兩棲戰車?

TAG:中國 | 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