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里橋潰敗,武器的退步與清廷的傻

關山遠

  今年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難一百五十周年紀念日,當年此日,英法聯軍一場大火,毀了一個藏寶無數、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也在中國人的歷史裡,留下永遠的恥辱烙印。

  在今天回顧150年前的這場大火,不能不說一個名叫「八里橋」的地方,現在,這裡是京東交通要道,整天車水馬龍。而在150年前,這裡有過一場慘烈的大戰,史稱「通州八里橋之戰」,是近代歷史上中國軍隊同西方軍隊的第一次大規模野戰。當時,中國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以三萬大軍對陣六千敵人,但結果卻是全軍覆沒,而英法聯軍損失甚少——中國歷史記載為英法聯軍死傷千餘人。正是因為八里橋之戰的這場失敗,才有京城的淪陷與火燒圓明園的千年遺恨。後人常說:這場戰役,是西方「船堅炮利」打開中國大門的典型案例,但是,如果仔細解剖這一戰役,清軍慘敗,跟武器落後有關,但不只是因為武器落後……

這不是戰爭,而是屠殺

  史載:1860年9月21日上午7時,八里橋之役打響,當時對陣情況為:清軍由名將僧格林沁總指揮,部隊由綠營兵與蒙古騎兵組成,共三萬人。英法聯軍約三千人,分東、西、南三路對八里橋清軍陣地發起攻擊。東路為雅曼指揮的法軍第1旅;西路為格蘭特直接指揮的英軍;南路為科林諾指揮的法軍第2旅,擔負主攻八里橋的任務。由於此次作戰以法軍為主,故由孟托班擔任總指揮。

  英法聯軍先進攻,僧格林沁令所有步兵均隱蔽在灌木林中和戰壕里,待機殺敵;馬隊則率先進攻,向聯軍的左翼到右翼的寬大正面實施反衝鋒。戰鬥打響後,清軍馬隊立即沖向前去。他們奮不顧身,齊聲大呼殺敵,用長矛和弓箭迎擊敵人,企圖沖亂和割裂敵人的戰鬥隊形。一部分騎兵沖至離敵人四五十米的地方,有的衝到敵軍指揮部附近。但是清軍的大刀長矛畢竟敵不過擁有洋槍洋炮的英法軍隊,八里橋的石欄板被炸得粉碎,許多石獅子也被炸毀,橋面上堆滿了清軍的屍體。八里橋失守了,3萬將士全部殉國。 

蒙古騎兵的「悲歌」

  1860年,經歷過拿破崙戰爭考驗的英法聯軍,已形成強大的近代戰爭能力,兵員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團,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使用空心方陣和三排陣列的戰術,將火器威力發揮到當時之極致。相形之下,清軍的武器就要落後一些。

  據史家考證,1860年左右,與英軍相比,清軍火炮在樣式及機制原理上大體相同,兩者的差別在於製造工藝引起的質量問題上,一是鐵質差,工業革命使英國的冶煉技術改觀,鐵質大為提高,為鑄造高質量的火炮提供了良好的原料。清朝的冶煉技術落後,爐溫低,鐵水無法提純,含雜質多,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開炮時很容易炸裂,自傷射手。清軍當時為防炮管炸裂,不斷加厚,清軍擁有不少巨炮,非常笨重,但威力反而不如西方小炮。其二,清軍鑄炮工藝落後。英國此時在鑄造上已採用鐵模等工藝、並使用鏜床對炮膛內部切削加工,使之更為光潔。清朝此時仍使用落後的泥模工藝,鑄件毛糙,又未對炮膛進行深入的加工,致使炮彈射出後,彈道紊亂,降低了射擊精度。英方此時因科學的進步,對火藥燃燒、彈道、初速度等方面已進行研究,火炮的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比較合理。此外,清軍火炮的炮架(炮車)和瞄準具以及炮彈等,跟英軍火炮都相形見絀。

  由於製作工藝落後,再加上官員偷工減料、官員中飽私囊,使得清軍火器質量極差。因此我們看到,在兩次鴉片戰爭的炮戰中,清軍岸炮對西方艦炮,但硝煙過後,敵軍無一艘戰艦被擊沉,而自己的陣地卻被打得千瘡百孔。

  火炮不行,清軍當時的火槍也不行。當時清軍軍用槍主要是火繩槍,槍管薄厚不均,槍膛寬窄不一。膛寬則彈出無力,飛行不遠;管薄則易膛炸,自傷射手,所以清軍兵丁往往不願使用。在火器上已先天不足,再加上僧格林沁過於迷信蒙古騎兵的威力——當年,這可是一支縱橫歐亞的無敵大軍——因此,八里橋之戰,成為蒙古騎兵一曲悲歌,已不可避免。

從火器退步到冷兵器

  歷史不能假設,所以歷史總是讓人感慨。

  如果按照中國兵器歷史正常演進,八里橋之役或許是另外一種結果。宋朝時期開始大規模使用火槍火器,清朝之前的明朝,是火器大發展年代,明軍真正意義上的火器發展是從抗擊倭寇時開始的。火器成為了明軍的制式兵器之一,通常明軍的構成為「銑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明末的兵書如《兵錄》《神器譜》《武備志》《西法神機》《火攻摯要》《籌海圖編》《軍器圖說》《火龍神器陣法》等詳細地記錄了明軍裝備火器的製法、圖譜以及火器部隊的編製和戰法。還誕生了數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論)專家如趙世禎、畢懋康、胡宗憲、茅元儀、孫元化和明末清初的武器發明家戴梓;十分重視火器運用的軍事將領如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等。

  清軍入關前,飽嘗了明軍紅衣大炮的威力,相傳努爾哈赤便是被明軍火炮擊傷、不治身亡。清初也高度重視火器的運用,用繳獲的紅衣大炮攻打了潼關、揚州、廣州等城池。康熙年間,火器技術也曾經得到較大的發展,康熙親自跟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學習,下令製造了數千門火炮,建成了一隻比較有規模的火炮部隊,神威無敵大將軍、金龍炮、制勝將軍、威遠將軍就是當時比較有名的幾種火炮。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此後清朝火器研發不僅固步自封,而且逐漸退化。史載:乾隆時期大將軍福康安在看了英軍新式火槍練軍後表示不屑一顧,從明軍到清軍,武器由火器再次轉變為冷兵器,這是中國歷史完完全全的倒退。待到鴉片戰爭爆發,滿清統治者才如夢方醒。

清廷經常干傻事

  但是武器遠非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否則,1895年已經裝備了先進武器的清軍,就不會有甲午之慘敗。現在剖析八里橋一役,除了武器,還有更多讓人嘆息之處,例如當時咸豐皇帝的戰、和猶豫不決,又如當時清廷對英法聯軍借談判來拖延的計謀屢屢犯下低級錯誤。

  八里橋之役前,曾有1859年大沽口之戰。當時,英法艦隊由上海北上,無視中國軍隊勸阻,闖入中國軍隊設防的大沽口防區。僧格林沁恨得咬牙切齒之餘,「玩」了英法聯軍一把,讓後者誤以為大沽口不設防,於是英法聯軍大規模地登陸,沒有想到,剛上岸,僧格林沁即令放炮,英法聯軍死傷頗重,狼狽退去。這一仗應該說贏得僥倖,但清廷上下,彈冠相慶,錯判了形勢,又擺出了天朝大國的架子來,與英法兩國談判代表協商時,大清國堅持必須向皇帝行跪拜禮,堅持不跪拜,就談判破裂。人家不幹,僧格林沁又做了件很猛的事——直接將人家的39人談判使節給扣留了,送進了刑部大獄。史載:當時,僧格林沁每罵一句,侍衛親兵就重重敲一次英方代表巴夏禮的腦袋以示強調;另一個代表洛基幹脆被清兵抓著頭髮和鬍鬚在僧格林沁的馬肚子下不斷磕頭。在押運途中,這些洋鬼子身上的金紐扣、金筆、懷錶之類物品也被清兵們管制沒收——清廷大員,何等蔑視當時的國際規則。

  清廷經常干這傻事。1900年,慈禧太后勇敢地向世界多國宣戰,其原因很複雜,或說是西方列強催促她「歸政」光緒;或說受義和團壓力。也有說,她是受了裕祿關於天津大沽口戰鬥的假捷報而受到鼓舞,被虛假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於是當天就發布了宣戰詔書。還有一說:慈禧是相信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牛皮,故而宣戰……

  無論是站在今天圓明園的廢墟前,或者八里橋的古戰場上,每個中國人,都會感受到歷史是如此的沉重。「落後,就會挨打」,何嘗不是歷史給中國人的感悟與智慧?


推薦閱讀:

有記錄以來親手殺人最多的人是誰?
中國在明朝就已經有紅衣大炮為什麼後來沒有發展出更厲害的火器也沒有廣泛使用火器?
印度的任性氣壞俄羅斯:乾脆連武器都不賣了
如何評價05式微聲衝鋒槍?
核航母難造,彈射器就好造嗎?答案令人大跌眼鏡

TAG: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