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臨終時雍正是如何「篡位」的

從各種跡象來看,雍正的描述大部分是事實,只不過對部分事實做了一個有意的錯位。從前面的分析基本可以推斷,隆科多宣布的確實是康熙的遺詔,即「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但雍正有意將時間提前到他沒有到達暢春園之前,這等於是宣布了兩次。

康熙死後,因為儲位問題還是沒有明確的答案,由此必然引起了一陣混亂。

雍正即位後,他在《大義覺迷錄》里是這樣描述整個過程的:「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胤祉、淳親王胤佑、阿其那(即八阿哥胤禩)、塞思黑(九阿哥胤禟)、胤礻我、公胤裪、怡親王胤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是時,惟恆親王胤褀以冬至命往東陵行禮,未在京師。庄親王胤祿、果親王胤禮、貝勒胤禑、貝子胤禕,俱在寢宮外祗候。及朕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癥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刻,龍馭上賓。朕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朕聞之驚慟,昏仆於地。誠親王等向朕叩首,勸朕節哀。朕始強起辦理大事。」

《清世宗實錄》和《東華錄》也記載了這一過程,和《大義覺迷錄》里時間和過程的描述基本相同,只是在《清世宗實錄》中,特別提到雍正曾經進康熙的寢宮問安,「進見五次」。考慮到《清世宗實錄》和《東華錄》修撰時間比《大義覺迷錄》要晚很多,而《大義覺迷錄》是雍正欽定,因此基本可以認定這兩本書是以《大義覺迷錄》作為範本的。

因此,對於《大義覺迷錄》里雍正自述的這個版本,頗值得仔細研究一番。首先從時間上來看,據雍正自己說,是在他到達暢春園之前,康熙已經把那些成年的阿哥全部召集到寢宮,其中包括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裪、十三阿哥胤祥,加上步軍統領兼理藩院尚書隆科多,這八個人是在康熙御塌之前的;而相對年輕的阿哥如十五阿哥胤禑、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和二十阿哥胤禕則是在寢宮外等候,他們並不知道裡面發生的事情。

裡面有一點很值得懷疑的,那就是雍正說在他還沒有到達之前,康熙已經宣布諭旨:「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也就是說,在雍正到來之前,那些皇子已經知道皇位繼承人的結果了。

雍正接著說自己「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癥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刻,龍馭上賓」。正當他「哀慟號呼,實不欲生」的時候,隆科多在諸皇子面前向他宣布康熙的遺詔,他「聞之驚慟,昏仆於地」,三阿哥胤祉等向他叩首,勸其節哀,他這才「強起辦理大事」。

這段描述頗有戲劇性,雖然讀起來非常生動,但似乎也有紕漏。姑且不說雍正當時的反應,什麼「哀慟號呼,實不欲生」,「聞之驚慟,昏仆於地」,自然是誇大其辭,但無妨大局,倒也不必細究。同治死後,慈禧太后宣布由三歲多一點的載湉(光緒)繼承皇位,載湉的老爸醇親王奕澴聽後,也是立即「昏仆於地」,清朝的皇族權貴遇到好事都來這一套。當然,這是閑話了。

主要問題出在時間順序上。雍正是在十三日上午九點或者十點的樣子到達暢春園進見康熙,一直到晚上八九點鐘的樣子,康熙才撒手人寰,這期間約有十二個小時。如果康熙真的在雍正到來之前已經宣布了有關繼位的遺詔,其他阿哥是如何反應?以雍正的能力,又怎能不從其他阿哥的表情上看出點端倪?何況,如此重大的消息,雍正不太可能要等到康熙死後,也就是離第一次宣布遺詔近十二個小時之後,才從隆科多的嘴中得知。畢竟雍正到達康熙寢宮後,在康熙的御塌之前呆的時間不算短,為何康熙不當眾再宣布一次呢?

另一個情況值得注意,那就是其他落選皇子們的情緒變化。如果遺詔真的是在雍正到達之前宣布的話,那些阿哥們斷然不可能如此平靜。在《大義覺迷錄》里,雍正也曾指責九阿哥胤禟在隆科多宣布遺詔後,「突至雍正面前,箕踞而坐」(大意是叉開腿,大剌剌的對面坐著),並且還對雍正這位新君怒目而視,表現極為的傲慢無禮;而原本繼位呼聲很高的八阿哥胤禩則佯為悲痛之狀,即時走出,獨到院外依柱凝思,看似平靜,其實心中憤懣,激憤異常,叫他做事情,他理都不理。其他皇子的反應也不一而足,或驚訝或憤怒,人生百態,盡在此刻。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懷疑雍正關於遺詔宣布時間的說法了。倘若真是在雍正到暢春園之前公布過一次,其他阿哥斷然不會有如此驚詫的反應。總不可能康熙剛死,那些做兒子的連一點悲哀的表示都沒有,卻對雍正大光其火罷?另外,據說在大內值班的十七阿哥胤禮碰到隆科多得知這個消息,竟然嚇得班也不上,飛也似的逃回家去了。

由此,或許可以推測出雍正在《大義覺迷錄》關於繼位過程的描述可能是弄虛作假了。換句話說,隆科多宣布的遺詔雖然可能是真實的,但不應該是在康熙死前宣布,更不可能在雍正到達暢春園之前,除非康熙當時覺得自己馬上就要死了。

從各種徵兆來看,康熙希望在自己死後宣布遺詔是符合他對儲位問題的一貫做法的。康熙晚年之所以遲遲不肯立儲,就是不想看到這個事情明朗化之後,導致家庭破裂、兄弟反目,而這是老年的康熙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康熙生前不願意去面對這個問題的,他寧可選擇遺詔在他死後再宣布。不然的話,康熙完全可以在雍正來自己的寢宮之後再當眾宣布一次,而這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傳聞了。

從各種跡象來看,雍正的描述大部分是事實,只不過對部分事實做了一個有意的錯位。從前面的分析基本可以推斷,隆科多宣布的確實是康熙的遺詔,即「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但雍正有意將時間提前到他沒有到達暢春園之前,這等於是宣布了兩次。

雍正之所以這樣做,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繼位是合法而且名正言順的,因為第一次雍正雖然沒有到場,卻是康熙宣布的。由此,雍正證明了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也證明了自己在其中沒有搞什麼陰謀詭計,以封住天下人的嘴。鑒於《大義覺迷錄》是對開篇的兩個小人物曾靜和張熙兩人揭發雍正「十大罪狀」的公開反駁,而且是雍正發給全國士人們學習的宣傳材料,其中必定要統一口徑,樹立雍正的光輝形象,其中的篡改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按下康熙死時的情況不提,再說雍正後面的情況。因為事起突然,雍正在被宣布為皇位繼承人後,便立即著手處理康熙的後事。在康熙駕崩後,雍正在眾兄弟的協助下,給康熙換上壽衣,在當天夜裡即用鑾輿將康熙的遺體運回了大內乾清宮。為免消息擴散,雍正命和往常康熙出行一樣運送,暫不舉哀。

在運送康熙遺體的同時,雍正則在隆科多的保護下,提前返回了皇宮,以準備處理康熙遺體等相關事宜。次日(十四日),雍正任命馬齊、隆科多、胤禩和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並封胤禩和胤祥為親王,同時召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喪。另外,雍正命封閉京城九門,隆科多親守朝闕,沒有雍正的旨令,即使是親王也不許入內,這種封閉狀態一直要延續到二十日國喪。

十六日,雍正將「諭令胤禛繼位登極」的遺詔對大臣們公布。當時,百官俱縞素,行三跪九叩禮後跪聽宣詔。宣詔完畢後百官先起立默哀,隨後再次對雍正行三跪九叩禮。由此,禮部將康熙遺詔通報全國,令天下人得知。

十九日,雍正命禮部官員前往天壇、太廟和社稷壇告祭後,京城城門提前解禁。

二十日,雍正前往太和殿行登基典禮,接受百官的朝賀,因為康熙剛死,免大臣上賀表。隨後,雍正又頒布即位詔書,宣布繼承康熙的遺志,並公布了恩旨三十條,改年號為「雍正」,按慣例次年開始紀年。

雍正在詔書里,呼籲宗室團結,並把諸兄弟召到養心殿發表談話說:「我受皇考的重託,有幸繼承大位。這次皇位承繼不像以往,按先後次序而定,就像禹湯傳位給桀紂那樣,天下人不會因其子孫不善而掩蓋禹湯的功德。皇考與我之間的是非得失,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如果我是明君,那說明皇考的傳位是對的;如果我是昏君,那就說明皇考的傳位是錯的。皇考六十多年的聖德神功和千古業績,我決不敢苟且偷安,自暴自棄,使後人議論皇考傳位是錯的,有損皇考六十多年的功德聖績。我的這番苦心,上天和皇考都看在眼裡的。大家都是我的兄弟,都受過皇考幾十年的撫育之恩,我想應當理解皇考的心情,並且應該知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道理。希望大家各盡所能,協助我把事情做好;對我的錯誤和過失,也請盡量的勸諫和諒解。說這麼多,就是希望各位兄弟能同心同德,承認我是應該承繼之主,也就承認了皇考傳位的正確,這也算是諸位兄弟對父皇的報答罷。」眾兄弟如何反應,不得而知。

十二月初三,康熙的梓宮被移到景山壽皇殿暫時安放,並繼續舉哀。六天後,即康熙去世二十七天,雍正釋孝服,搬進養心殿,正式開始了他的皇帝生涯。

次年(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親自扶康熙的靈柩至遵化東陵,將之安放享堂。當年九月,雍正再次來到遵化,將靈柩放入地宮,完成了康熙的整個葬禮。

雍正即位的整個過程,並沒有出現康熙擔心的「束甲相爭」的事情,一路過來倒是十分的平靜,讓當時朝鮮人頗為吃驚。朝鮮人對康熙死後的局勢不抱樂觀,他們在第一次廢太子時就認為「彼國不預建太子,似必有五公子爭立之事」,「康熙死後,兵亂可翹足而待」。但是,康熙駕崩後,並沒有出現朝鮮人預測的事情發生。儘管在康熙死後第二天,雍正曾命隆科多封閉京城九門六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入大內」。這兩個非常措施估計也是為了防範其他阿哥會有異動才採取的非常舉措。也許,隆科多封閉京城九門的舉動起了作用,城內的人無法和外界聯繫,那些阿哥們即使想搞出點事來,恐怕也是無能為力的。

朝鮮人對康熙死後的權力交接問題也很關注,朝鮮景宗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李朝實錄》中記載了關於康熙駕崩時的一些情況,倒可以作為雍正繼位的旁證。據他們記載,康熙臨終曾有遺言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這就是前面說康熙因寵愛弘曆而決定傳位於雍正的這件事。

由於朝鮮人和清廷沒有太多的利害關係,在一些問題的記述上可能比較客觀公正,但他們的消息來源需要考證。這條消息雖然不是杜撰,但屬於二道消息,是在康熙死了近半個月後,當時朝鮮派人去迎接清朝派出的傳訃勅使時聽說到的。

朝鮮人還聽說,康熙在臨終前對雍正說:「廢太子與皇長子性行不順,依前拘囚,豐其衣食,以終其身;廢太子第二子朕所鍾愛,其特封為親王」。這是關於康熙死後對大阿哥胤褆和廢太子胤礽待遇安排問題,康熙之所以要跟雍正交代這事情,就是怕到時候新君上台後,會因為當年的儲位之爭而迫害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這是康熙所不願意見到的,所以要特別打好招呼。(沒關照的阿哥,那雍正就不客氣了,看來康熙想讓兒子們一團和氣,在他死後是萬萬做不到了)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康熙的這個遺言基本得到了執行。雍正在封胤禩和胤祥為親王的同時,也封了廢太子胤礽的次子弘皙為郡王,第二年還為弘皙在北京西郊鄭家莊造了王府,供其居住。另經雍正批准,鄭家莊內有護軍、領催、馬甲並親隨執事等三百四十五名在裡面當差行走。鄭家莊有房四百間,雍正還說,要是不夠用的話,可以再行添造。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胤礽去世,雍正追封其為和碩理親王,並按照親王的規格辦理其喪事。大阿哥胤褆則一直被圈禁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在生活上也得到了雍正的優待,這比雍正其他幾個兄弟的待遇似乎還要好些。由此看來,朝鮮人的這個記載似乎是符合事實的。

和《清世宗實錄》等清朝官書不同的是,《朝鮮李朝實錄》里提到大學士馬齊領受遺命的事情。在《清世宗實錄》和《大義覺迷錄》里都只是提到隆科多領受康熙遺命,並沒有馬齊。但從雍正後來任命馬齊為四大總理事務大臣之一的時候,似乎也應該是出於康熙的安排。

在第一次廢太子後,康熙讓大臣們公推儲位候選人的時候,馬齊當時是力挺八阿哥胤禩的,相當於「八王黨」的領袖。如果沒有康熙的旨意,雍正斷不會提名馬齊做總理事務大臣。這裡要插一句的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馬齊因為公推儲位候選人的事件被康熙打了一頓,還被革職退養,但在康熙末年佟國維去世後,滿人大臣里缺乏威望之臣與漢臣對抗,於是康熙便讓馬齊復出,出任武英殿大學士兼內務府總管,以維持滿漢大臣間的平衡。

康熙既然不打算把遺詔直接公開給諸皇子的話,他必然要找在朝廷中能夠掌控政局、又是自己所信賴的親近大臣。以馬齊的職位、威望及其與康熙的特殊關係,由他來領受遺命是完全夠格而且合理的。不過,馬齊之前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至於他是改變了主意還是忠實的執行了康熙的遺詔,目前不得而知。如果馬齊忠實的執行了康熙遺命的話,這倒反過來證明了胤禛繼位的合法性。

馬齊在雍正即位後被授予高位,但總的來說,他在雍正時期似乎是以一個遺老的身份出現,他除了在康熙帝喪葬期間盡心儘力外,就是主動提出要纂修聖祖實錄,其他方面的表現都很消極。不過,雍正對馬齊還是不薄的。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雍正為17歲的兒子弘曆指定了馬齊的侄女富察氏為嫡福晉(未來的皇后),其目的不外乎通過富察氏家族來籠絡和爭取原本支持八阿哥的那些滿族貴族。由此,富察氏一族在乾隆朝富貴一時(如福康安),這也算馬齊為家族掙下的家業。

和馬齊情況類似的是步軍統領兼理藩院尚書隆科多,他和他的家族(佟國維、鄂倫岱等)開始也是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在康熙末年因為胤禩屢被打壓,後來似乎變得中立。但要說他投入了胤禛的陣營,似乎也沒有確鑿的證據。這樣的話,也只能姑且推論康熙的威信使得隆科多(也許還有馬齊)忠實的執行了遺詔,胤禛也由此順利繼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隆科多似乎是雍正繼位的關鍵所在。當時隆科多掌握了京城的衛戍部隊,整個京城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可能進出京城。當時隆科多忠實的執行了雍正的命令,封閉京城九門,維護了康熙死後的秩序並防止了任何可能的政變企圖。沒有隆科多的支持,雍正的繼位是不可想像的。

也許,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懷疑雍正在康熙死前,已經拉攏了隆科多等人。他們認為,之所以沒有找到馬齊、隆科多加入胤禛集團的證據,主要是雍正後來任命馬齊、張廷玉等人修撰前朝實錄等史書的時候,已經將不利於雍正的材料都刪除乾淨。

這種說法也有點道理。至少有一點值得懷疑,那就是對比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實錄時,康熙朝的記載似乎明顯偏少。順治時期的實錄是每年八卷,雍正時期是十卷,乾隆時期是二十五卷,而事件發生最多的康熙朝,卻每年只有五卷,這就不得不讓人生疑了。更奇怪的是,不但馬齊家族備受榮恩,連修書的張廷玉也頗受殊榮,乾隆即位時便寫下詔書保證他死後配享太廟。在整個清代,漢大臣里只有張廷玉有此待遇。

所以說,歷史上的很多事情其實是說不清楚的,也許真相造已經被湮滅在那些被銷毀的材料當中,後人根據前代留下來的史書,也許正被有意無意的引到其他的歧途。


推薦閱讀:

清朝「九龍奪嫡」都是康熙的哪些兒子參加?
清朝的十大清官,康熙一朝佔五位
康熙走了,我們如何繼續未來無聊的人生?
「康熙遺詔」揭開雍正繼位之謎
孝庄死時的唯一要求,康熙直到死都沒有解決,雍正很快搞定

TAG:康熙 | 雍正 | 篡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