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哪些名聲很好的宰相?

唐太宗 侍中 魏徵 我個人認為魏徵最大的功績是為樹立了良好的君臣關係,正是因為有了魏徵,唐初的諸多名臣才有了最大的發揮舞台,因此他是太宗朝政治清明的根本,魏徵太宗朝諸臣為唐朝的基業打下了堅實基礎。我認為魏徵可居此列。 武則天 內史 狄仁傑 很難想像沒有狄仁傑,武周政權會走向何處,狄仁傑最大的功勞是匡正武則天的弊政,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存在,唐朝才能走過武周時期的政治動蕩,他舉薦的張柬之、姚崇更是唐中期的名臣。我認為論出色的宰相,狄仁傑當仁不讓。

房玄齡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 杜如晦 如晦為相時,正值唐新建不久。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後世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長孫無忌 貞觀朝功臣濟濟,僅唐太宗圖形於凌煙閣有特殊貢獻的就有24位之多,長孫無忌被列在首功之位。不過,就才能而論,他在謀臣猛將、良宰賢相中絕對算不上突出,但從與唐太宗的關係看,卻是太宗的腹心。由於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賴,長孫無忌不但在貞觀朝發揮了特殊作用,且受託輔佐高宗,成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張九齡 張九齡,唐開元尚書丞相。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李泌 (1)善於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 這一點十分重要,統治集團內部關係是否和諧,直接決定了這個集團的成敗存亡。肅宗即位後,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寧王李談為天下兵馬元帥,而李泌力爭,認為應該由其兄太子李豫(即代宗)擔任此職。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肅宗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談遭讒被殺後,李泌又勸代宗追封他為帝(見《新唐書·十一宗諸子列傳》)。這些做法,既協調了兄弟之間的關係,又保證了政權的統一。在克複二京後,李泌再一次協調了玄宗與肅宗的父子關係。當時,肅宗上奏避難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願意再回東宮為太子,李泌斷言玄宗不會回來了,當肅宗問起該怎麼辦時,「泌乃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後,果然說:「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新唐書·李泌傳》)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這才高高興興地回去當了「天子父」。因為玄宗知道,即便是兒子真心讓位,那些功臣也不會願意,權力交接的結果很可能會引起另一場動亂,更何況自己已經老了。李泌可以說是洞察了各種政治關係和政治人物的心理,從而作出相應的恰當安排。

(2)具有闊大的政治家胸懷 肅宗當太子時,權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幾乎不保。肅宗即位後,便想復仇:「(肅宗)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廣,使脅。從之徒得釋言於賊。帝不悅,曰:『往事卿忘之乎?』對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氣候惡,且春秋高,聞陛下錄舊怨,將內慚不懌,萬一有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廣不能安親也。』帝感悟,抱泌頸以泣曰:『朕不及此。』」(《新唐書·李泌傳》)李泌想盡辦法,就是希望肅宗能夠以一位心胸開闊的皇帝形象出現在臣民面前。他對別人這樣要求,對自己也是如此。貞元三年(787),當李泌被任命為宰相時,他對皇上表態說:「臣素奉道,不與人為仇。……臣無可報也。」(《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二二)這充分表現出一位宗教家、政治家的氣度。

(3)反妥協,反割地,作風果敢 建中四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反,緊接著,身為太尉、朔方節度使的李懷光亦反,再加上當時出現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德宗可以說是內外交困,於是就有大臣提出與李懷光妥協。這時,「李泌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懷光,君臣之分不可複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新唐書·李泌傳》)。李泌用帶有文學浪漫色彩的方法十分清楚地分析了李懷光與朝廷的關係,說服了皇上,李懷光叛亂最終被平息。 對國內的悍將態度如此,對國外強敵的態度也如此。朱泚叛亂時,德宗曾向吐蕃人求援,並答應事成後把安西、北庭兩塊地方割讓給吐蕃。後來,還是依靠唐軍的力量擊敗了叛軍,而吐蕃不僅不積極進兵,甚至連追擊潰退叛軍時也不賣力,而且還趁機把武功地區搶劫一空。

平叛後,吐蕃派使者來要土地,德宗也已經同意,而李泌堅決反對,說:「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吐厥,皆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今與其地,則關中危矣。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新唐書·李泌傳》)李泌的意見合情合理,朝廷最終拒絕割讓土地。 通過這兩件事情,我們看到了李泌果敢堅強的一面,他不僅捍衛了朝廷的尊嚴,而且還捍衛了民族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

(4)具有傳統士大夫的死節精神 以上所舉事例,都還沒有直接涉及到李泌的個人利益,那麼在關係到自身安危時,李泌又是如何表現呢?德宗立李誦(即順宗)為太子,太子妃的母親是郜國公主,郜國公主犯蠱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牽連到了太子,於是德宗便有意廢除對蠱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對此,李泌反對的態度相當堅決,以至於德宗說:「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竟拿滅族來威脅李泌,而李泌執意更堅:「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新唐書·李泌傳》接著記載說:李泌「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

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泌毫不妥協,不顧全家性命,竟然與皇上爭執達數十次之多,這種威武不屈的精神實為難得。 除上述外,李泌的政績還很多,如調整官俸、裁減冗員、如何安置功臣等等,都能匡正時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陸贄 陸贄是唐代賢相,他的學養才能和品德風範,深得當時和後代稱讚。權德輿比之為漢代的賈誼,蘇軾認為他是「王佐」、「帝師」之才。有著述多種,流傳至今的有《陸宣公集》(亦名《陸宣公翰苑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重新出版)。其關於時政的奏議、制誥等文章,傳誦古今,被稱為「經世有用之言」、「昭昭然與金石不朽」、「於古今政治得失之故,無不深切著明,有足為萬世龜鑒者」。陸氏後裔繁衍嘉興、湖州一帶者甚眾。嘉興城內舊時有陸宣公祠(址在今嘉興市汽車配件廠),多歷代石刻,「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嘉興城區東門外原有宣公書院,清代已不存。

東門外原有石橋名宣公橋,為人所熟知,近年整治河道時拆掉,其附近尚有宣公路。郊區新豐鎮附近舊時有陸贄墓(按陸贄卒後葬於忠州,此墓或系衣冠冢),今亦不存。城郊古時尚有陸宣公讀書台、鶴渚、放鶴處等古迹。 裴度 裴度以功業著稱,在文學上也有成就。他認為「文之異,在氣格之高下,思致之淺深,不在磔裂章句,隳廢聲韻」,主張「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寄李翱書》)。這對於當時古文寫作上追求奇詭的傾向,具有補偏救弊的意義。他對韓愈的才能是讚賞的,但不贊成韓愈「以文為戲」,寫那些嘲諷性的雜文。晚年留守東都,築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名士唱酬甚密。

方回說:「裴晉公度累朝元老,於功名之際盛矣,而詩人出其門尤盛。」(《瀛奎律髓》)他對文士多所提掖,時人莫不敬重。 張柬之 大器晚成張柬之唐代著名宰相,以主謀迫使武則天退位而知名。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襄陽)人。登進士第 。永昌元年(689),舉賢良科,對策第一。武周時,歷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宰相。長安四年(704),以夏官(兵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時,武則天已病,寵臣張昌宗、張易之侍疾在側,弄權用事。柬之與另一宰相崔玄暐等人密謀除二張。

神龍元年(705)正月,柬之等率羽林兵500餘人,迎太子(先被廢黜的唐中宗李顯於7年前立為太子)由玄武門入宮,斬易之、昌宗,迫武則天傳位太子。二月,恢復唐國號。柬之進位夏官尚書、中書令,與崔玄暐、敬暉等並為宰相。但武氏家族武三思等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他們勾結韋皇后,譖毀柬之等。同年五月,封張柬之為漢陽王,同時罷相。柬之自請養病返襄州,乃出為襄州刺史。次年六月,貶新州司馬。至新州,憂憤病死
推薦閱讀:

「中國四大名雞」之一德州扒雞,名聲遠超其三,有天下第一雞美譽
要干就干第一,世人只會記住第一的名聲

TAG:名聲 | 宰相 | 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