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學者不能把學術當作媚上謀利的工具|共識頭條

學者不能把學術當作媚上謀利的工具

錢理群

共識會員提問

如何堅守公民倫理:理想主義者都寂寞,需滾雪球

共識會員【趙文茹】:"在這個追逐物質享受的消費社會裡,我們這一群人嘗試著物質簡單,精神豐富的生活。在許多人奉行極端利己主義拒絕任何社會承擔的時候,我們這批人嘗試著利己利他,自助助他的新倫理。"

非常服膺錢先生的這段話,想問先生,這樣的新倫理在現實實踐中效果如何?得到的響應多嗎?因為自己最近正從事小區的業主委員會籌備工作,感慨於眾多業主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的態度,有社會責任感、願意承擔奉獻的人太少了~~錢先生對未來持著樂觀的態度嗎?

錢理群:我說的這一新倫理是對志願者提出的。其前提就是你說的"眾多的人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有社會責任感、願意承擔奉獻的太少了"這樣的現實,這是我們不必迴避,必須正視的。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熱心服務社會的志願者都是孤獨的,其實古今中外一切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都是寂寞的。這就需要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做,而這樣的人是可以找到的。這就是我經常說的"好人聯合起來做好事"。就是說,我們普通老百姓無權無勢,無力改變整個社會,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聯合起來改變自己和周圍的小環境,改變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存在。要相信我們要做的"好事"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人根本上說,是一個精神的動物,社會的動物,追求精神的力量、為社會服務,做好事,這都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

因此,只要我們把這些好事做好了,取得實效,周圍的人會看在眼裡,也會跟著做,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我關心過許多志願者組織,他們開始時,都只有幾個人,堅持若干年,就慢慢擴大到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據說全國志願者組織已經發展到幾十萬,如果每一個組織有50人參加,聚集起來,就有上百萬人、上千萬人。從這樣看,你又不是孤立的。坦白地說,我對當下中國許多官員、知識分子的表現,是相當失望和悲觀的;但我看到這些在進行"靜悄悄的存在變革"的志願者,特別是青年志願者,我就看到了希望。我相信魯迅的話:觀察中國,要看"地底下",那裡有真正的"中國的脊樑"。

共識薈讀者提問

如何尋找信仰:自由地讀書

共識薈服務號讀者【觀照】:中國普遍缺乏信仰,這是多年以前就已經開始討論的問題。您怎麼看待知識分子的信仰問題?有人說中國人的精神只有宗教信仰才能拯救,信仰到底有多重要,一個人要如何獲得信仰?

錢理群:我想講三個意思。

第一,不僅是知識分子,而且是全民的信仰缺失,這是當今中國最大的精神危機。宗教信仰至少使人懂得愛和怕,做人做事就都有底線;現在許多中國人什麼都不信,沒有了愛和怕,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出來。我所說的"高智商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也是因為沒有信仰,只有以"利己"作為唯一的、絕對的生活目標。而現在許多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覺得活得很累,活得沒意思,根子也在沒有信仰支撐。因此,你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很值得認真討論。

第二,但我對現在的許多信仰說教,總不大相信:我懷疑他們自己是不是真相信。

第三,如果問我,應該有怎樣的信仰,坦白說,我也說不上來。因為我還在探索中,絕不敢把自己並不成熟的思考,到處亂說。不過我和大學生們討論過,如何在大學學習期間,在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方面打下一個基礎?我對他們有兩個建議,一是自由讀書,到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它們都是人類文明和我們民族文明的結晶)中吸取最廣泛的精神資源;二是適當參加社會實踐,比如加入志願者隊伍,到農村、基層去調查,服務,以認識腳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與父老鄉親,了解中國的國情。在我看來,"腳踏大地,仰望星空"可能是青年人建立自己的信仰的可行之路。

共識網微博讀者提問

社會戾氣里的國民性:不反強者,欺負弱者

共識網微博讀者【憤怒青年GuangCZ】:有個問題我感受得非常明顯,那就是,現在我們的社會戾氣越來越重,路人之間因一些小摩擦動輒就是拳加相加,朋友之間因政治見解的對立而發展到斷交割席的地步,理解、寬容這些東西太過稀少。我想請教錢老師,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社會失敗,還是我們的人民確實不行?

錢理群:說起"戾氣",我想起了魯迅九十年前(1925年)說的話:"我覺得中國人所蘊畜的怨憤已經夠多了,自然是受強者的蹂躪所致的。但它們卻不很向強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發泄"(《墳.雜憶》)。可以說這是上百年不變的中國國民性。在觀察和思考當今中國問題時,我總要想起魯迅提出的"改造國民性"的任務。還是魯迅在同一文章里說的,"對於群眾,在引起他們的公憤之餘,還須設法注入深沉的勇氣,當鼓舞他們的感情時,還須竭力啟發明白的理性;而且還得偏重於勇氣和理性,從此繼續地訓練許多年"。在當今中國,需要新的啟蒙運動,而且首先要啟知識分子之蒙,啟我們自己之蒙。因為這樣的"戾氣"("怨憤")是遍布全社會,也包括本應該是最具理性的知識分子在內。現在,中國最缺少的,還是魯迅說的"勇氣"和"理性"。我們每個人都要補課,就從自己做起。

移民風潮,令我們尷尬

共識網微博讀者【---天涼好個秋---】:現在在中國,移民的風潮越來越盛,而在移民的人群中又包含大量的精英人才,某種程度上說,也只有精英才具有移民的能力,但隨之而來的一問題是,中國高端人才大量流失,不知錢老您是如何看待此一現象?

錢理群:我是從兩個方面來看的。許多中國高端人才或非高端的普通人才在國外發展,本身並不是壞事。因為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身份:既是中國公民,同時又是世界公民,也可以叫"世界移民"。我們不僅要有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意識,還要有全球意識,為人類服務的意識。我們可以超越國界,到全世界任何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去發展,去為人類文明作貢獻,這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中國的進步。

但如果這是出於對中國現實、現狀的不滿,而另作選擇,以致形成國家高端人才的"流失",那就是個問題,而且頗值得憂慮。我們經常講"自信",現在,這些高端人才卻"用腳投票",把信任票投給了外國,這是不能不讓我們感到尷尬和不得不深思的。

如果進一步考察,可以發現,這些高端人才有相當部分是屬於國家政治精英、知識精英與資本精英的後代,這些精英家庭都有較好的教育背景,自然容易出人才。而一旦成才,還有許多並不成才的,現在都不斷"流失"在國外,而且大多是被我們的宣傳稱為已經"沒落"的西方國家。精英高談"自信",下一代紛紛外流;普通老百姓不管有無自信,都得、也只能留守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這就是我們現在必須正視的中國現實。

還有一層:"高端人才"都是所謂"創新人才",這就涉及到當今中國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離開創新就無以繼續發展的階段;而今天中國獨立思考、自由創造的空間還不夠充分,這都極其不利於大批真正的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培養出來的高端創新人才又這樣大量流失。這才是真正要影響中國未來長遠發展的危機所在。

為何知識分子整體出問題?

共識網微博讀者【孫太婆】:錢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了提出,目前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整體上出了問題,我很想知道,這具體是指什麼,它為什麼產生,請您指教。

錢理群:所謂"整體上出了問題",是許多知識分子都失去了自身的獨立性,成了魯迅說的"官的幫忙幫閑","商的幫忙幫閑"和"大眾的幫忙幫閑"。

原因最主要的是知識分子自身信仰的缺失。這裡所說的信仰,還不只是政治信仰。其實,對真正的知識分子來說,學術就是信仰,專業也是信仰,它有自身的自足性,就能帶來生命的意義與樂趣。問題是,現在對許多"知識分子"來說,這樣的學術信仰也沒有了,學術成了媚上謀利的工具,就成了學官、學商和學霸,不再是學者了。

如何看年輕人不關心政治:每一代人都會順利接班

共識網微博讀者【張_CHINESE】:出生在90到95年前後的人,現在大都已經過二十歲,前些年,社會上對80後的社會責任等問題討論得比較熱烈,現在90後也逐步地踏入社會,作為他們中的一員,我深刻地感覺到,這個群體身上表現著更加嚴重的社會冷漠,不關注政治,不了解政治。不知錢老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有什麼建議?

錢理群:我是30後人,和40--80後這五代人有比較密切的聯繫,對90後就不太熟悉了。我對不太熟悉的新一代,採取三種態度:一不批評,不作"不滿狀",更不作"指導態":不懂,如何批評、指導?二也不"與時俱進",跟著他們走:我老都老了,沒有必要趕時髦。三是在一旁觀察,如果他們需要我幫忙,就幫一手。

對"這代人普遍不關心政治",我也是三個看法:一是如果他們真的不關心政治,那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會也有很大責任,而且也很難說不關心政治就是問題;二是他們今天不關心,不等於明天不關心,他們還會有很多的變化與發展;三是以後他們關心政治,甚至參與政治,也會有不同於我們的另一種方式。總之,絕對不能以我們自己作標準去看待和要求今天的青年。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問題,而且解決問題要靠他們自己,而每一代人最終都會解決自己的問題,最後順利接班,沒有必要杞人憂天。

如果一定要我說說對90後的"建議",我還是對以前幾代人都說過的那句話:趁自己年輕,精力充沛,要多讀書,讀古今中外的經典,也讀閑書;要充滿好奇心地去讀:每一本書都會為你打開一個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大學觀:做一個健全發展的自由的"人"

共識網微博讀者【嗨TanYan】:錢老您好,我是一名中學生,正要面臨考大學,但是這個問題卻時常讓我感到困惑,我記得您的文章中,曾提到一個看法,即北大也在失去它的精神,中國最高級的學府尚且如此,作為一個即將步入大學的人,我為此感到困惑,我還要不要考大學,應該考怎樣的大學,總之,我應該樹立怎樣的大學觀?請錢老師指點迷津。

錢理群:先要說的是我的"大學觀",即大學是幹什麼的?我寫有一篇《漫說大學之大》(收今年出版的《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談心》),你有興趣,不妨一看。我在文章里提到自己在1956年上大學(距今正好六十年)時,一位師姐對我說的話:進大學就是為了追求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其中最核心的自然是讀書求知。大學讀書又有兩個目的,一是掌握專業知識、方法,訓練專業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專業人才,為自己終生職業和學習打好底子;二是通過博覽群書,特別是讀專業外的書,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開拓更大更自由的精神空間,確立更高層面的目標:做一個健全發展的自由的"人"。

這就談到了我的"考大學觀"。前兩句話可能是廢話:大學是要考的;最好考上有悠久傳統的,師資水平比較高的大學,在這方面,即使北大現在失精神,但它的傳統還在,老師還在,還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第三句是我要強調的,大學與中學不同之處,在你不必一切依靠家長與老師,要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性。即使考的學校並不理想(其實好的學校也不一定碰上好老師),你還是可以利用大學提供的時間與空間,自己讀書,自由思考,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自我設計,掌握自己的命運。

總之,現行大學問題多多,不要抱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也不是沒有發展空間,最主要的,是一切靠自己!你自己上大學後也會遇到你現在想不到的許多新問題,如會突然失去目標,又有許多誘惑,等等,也要靠自己去解決。

(2016年7月30日--8月2日)


共識君

鄭重推薦

錢理群先生最新自述集

《一路走來》

老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用一本書

致敬一代知識人


推薦閱讀:

錢理群的精神突圍
我看錢理群
錢理群:與魯迅相遇 | 薦書
中國人的四大「通病」

TAG:學術 | 工具 | 學者 | 共識 | 錢理群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