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雜談:努爾哈赤兵敗寧遠 真的死於袁崇煥的紅衣大炮嗎
公元1626年,一代梟雄努爾哈赤駕崩,除了霸業尚未完成的遺恨,還留給世人一個千古之謎,那就是努爾哈赤的真實死因究竟是什麼?
努爾哈赤
對於努爾哈赤之死,明清以及朝鮮的史籍均有過記載,但是說法各異,我們應該信誰呢?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努爾哈赤死於明軍的紅衣大炮。明朝末期,世界戰爭由冷兵器時代向火器時代過渡。當時葡萄牙有一種最先進的大炮,威力巨大,由於葡萄牙人毛髮偏紅色,當時明朝稱這種大炮為「紅夷大炮」,而清朝本身也是外夷,出於避諱,清朝改稱「紅衣大炮」。
紅衣大炮
明朝從葡萄牙引進了30門紅衣大炮,其中11門運往了寧遠前線。寧遠大戰前,寧遠守將袁崇煥就已經將大炮部署於城牆之上。努爾哈赤雖已縱橫沙場43年,指揮八旗鐵騎橫掃遼東,但對於明軍這回的秘密武器卻不甚了解,依然令後金騎兵向寧遠城發起集團衝鋒。
火炮歷來被視為戰爭之王,結果炮聲一響,八旗軍大片大片的倒下。強攻寧遠三天未果,因傷亡慘重,後金軍不得不全線撤回。當時有位朝鮮使節在袁崇煥身邊隨軍觀戰,回國後在《春坡堂日月錄》中記載了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被炮火擊成重傷。
寧遠之戰
那努爾哈赤是否因炮傷而死呢?假設朝鮮史料是真實記錄,但擊傷後金統帥這麼大的功績,在當時的明朝官方文獻,包括袁崇煥本人的奏摺中並未提到重傷努爾哈赤之事。這不免有點蹊蹺。
明軍有記載,袁崇煥戰後還曾派使臣到後金軍中送書信,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譏諷努爾哈赤邀約再戰,順便刺探努爾哈赤傷情。如果努爾哈赤真的重傷,後金定會封鎖消息以穩定軍心,何況遣使譏諷之事,按照努爾哈赤的性格,這個使臣怕是很難回到寧遠城了。故對這條史料的可信度存疑。
袁崇煥
寧遠之戰發生於1926年正月,而努爾哈赤死於農曆8月20日,期間還出門射獵、整頓軍備。四月還親率大軍遠征蒙古喀爾喀,五月在鞍山迎擊來攻的毛文龍軍,六月親自遠迎來訪的科爾沁部落首領。從這些行動來看,努爾哈赤可能並未在寧遠之戰中受傷,最多也只是輕傷,並不致命。
第二種說法,是努爾哈赤一生所向披靡,晚年卻敗給了一介書生,加之後金損失慘重,家族因權利之爭失和,導致了努爾哈赤心情煩悶,鬱憤而終。這也太小看努爾哈赤的心胸氣量了。努爾哈赤早年因後母虐待,隱忍生活。後來依附明朝總兵李成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李成梁可是殺害努爾哈赤外祖父、舅舅、祖父和父親的仇人。
這種隱忍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可以看出努爾哈赤的城府之深遠超常人,況且征戰一生,勝負早已是家常便飯,怎麼會因為一場戰敗就鬱鬱而終,這絕不是努爾哈赤的性格。
第三種說法源於清史稿,明文記載了努爾哈赤「七月,上不豫」,「八月丙午,上大漸」,「庚戌,上崩」,可見清史稿記錄的努爾哈赤是因病而死,但卻並未記載是什麼病,給病死說留下了一個懸念,或有難言之隱。努爾哈赤終年68歲,大大超過了當時的人均壽命,況且常年征戰鞍馬勞頓,因病而死還是符合常理的,此說法比較可信。
努爾哈赤確切的死因還有待於史料的進一步發掘,才能得以證實。
推薦閱讀:
※觀《巡視利劍》第一集《利劍高懸》有感
※青龍白虎雜談
※生活雜談(32)
※見不見之形,無時不有 ----- 一掌經雜談
※道德與法律,人情與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