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集評】儒墨之道  畢生解學——八旬畫家陳道學先生的藝術人生

儒墨之道 畢生解學

——八旬畫家陳道學先生的藝術人生

陳道學國畫山水

陳道學國畫山水

陳道學國畫山水

儒墨之道 畢生解學

——陳道學先生的藝術人生

文/孫漢軍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差異顯著,使得中國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呈現出明顯的風格差異。早在五代山水剛剛進入其成熟期,即出現了董、巨為代表的南方山水與荊、關、李、范為代表的北方山水。時代發展到現代化的今天,這種南北分野不但沒有消融,反而呈現出更加強烈的區域性特徵。實際上,一個畫家的藝術氣質、畫面風格和畫面表達「語言」的形成除了他的閱歷、秉性、學養等自身和主觀因素外,環境因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這一點尤其對山水畫家十分明顯,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如眾多巴渝畫家一樣,陳道學先生尤其鍾情於峽江的旖旎奇詭,但與其他畫家所寫崢嶸嶙峋深谷疾水不一樣,陳道學先生更著眼於峽江的「清柔與溫潤」。道學先生多年行走千里峽江,手稿盈箱累篋。幾十年間,他幾乎走遍了長江、嘉陵江、烏江、大寧河以及巴蜀的名山古鎮,有的地方不止去一次兩次。在我印象里,他幾乎每年都要用上個把月外出寫生,或游或住,目移心記,筆不離手。正是這種長期的生活積澱,使得道學先生胸有塊壘,山川盡在筆端。品讀道學先生的山水畫,我們能夠感受到他以特有的表現方式或語言符號來表達他對巴山蜀水的意蘊以及對儒道文化的見解和感悟。

姚最在《續畫品》中提出「立萬象於胸懷」。意在說明「胸懷」中應立「萬象」,作畫時所寫的並不僅僅是客觀對象,而是「胸懷」。張璨又目:「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形象本為無情物,要通過「陋目」立於胸中,使本來無情之物融入畫家本身的知識、情感,從而內營成心中形象,然後以手寫心。正如黃賓虹先生提出的:「惟絕不似而又絕似物象者,此乃真畫也。」道學先生深悟其道。他的山水作品總是能在亂中求整、簡中求繁、少中見多、拙中見巧、實中見虛,畫面取捨和組織為我所用,無法中見有法,使矛盾的因素楣互統一,相得益彰,意趣橫生,構造出雄、厚、重、峻、險、潤的山水畫審美格調。

陳道學的山水畫關注點傾向於傳統筆墨的時代感與現實精神的表現,力求在畫面構成與筆墨語言表達上彰顯巴山蜀水融雄強、秀麗為一體的特質。他基本功相當紮實,對筆墨的理解比較深刻,更難能可貴的是,道學先生視野開闊、頭腦清晰,不隨波逐流,不跟風追「范」,咬定青山不放鬆,以自己對巴山蜀水的特有感受,壘自家心中之「山頭」。長期的寫生創作和幾十年的勤奮努力,使得他山川在胸,落筆有法,控放隨意,虛實相生,濃淡相宜,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面風格。

作為實力派畫家,道學先生撞於運用重山疊水的全景式構圖,群峰中賓主呼應,山石聚散,樹木疏密,溪流浮雲各得其法。尤其在虛實關係的處理上頗具匠心,且韻味獨到。虛實是中國畫特有的處理手法,在山水畫中尤為突出,各種構圖均以「虛實」為中心。作畫,往往是實處容易虛處難。縱觀道學先生作品,恰恰是從實處著手,以買生虛,以淡托虛,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同時又使畫面呈現出總體的清薪、雅緻、平和韻致,可謂獨樹一幟。

觀自然造化,悟人文精神。山水繪畫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是人對自然山水審美認識的抽象形式表現,是畫者在領略自然、感悟自然的過程中與自然契合的心,境流淌。心境必然表現在畫面上。有什麼樣的心境,筆下就會有什麼樣的畫境。道學先生的畫境既離遠雄強,又清柔溫潤,大致為厚重和清淡兩種類型。前者構圖布局開合較大,重山疊水,遠取其勢、近取其質,骨線多以中鋒為主,運用積墨層層點染,以顯沉穩厚重之氣。如作品《白帝彩雲》、《峽江兩岸千峰奇》、《滿目群峰巴山情》、《巴山白雲》等,以剛健,雄厚、蒼勁、奇峭的精神氣象把長江三峽的景象表現得淋漓、精緻。後者淡墨為主。清潤秀雅,尤其在對淡墨的處理上更是達到了極致。有時先生的毛筆中只蘸清水,融合筆中殘墨,來畫遠山,畫出的山水冰清玉潤,給我們無盡的想像空間。特別是他結合重慶地域文化特色創作的以建築為主的山水畫系列作品,如《江邊古鎮》、《重慶風情》、《臨江門》、《龔灘古鎮》等,形象地表現了重慶的老房子、古建築,鱗次櫛比、亂而有序地「群居」在長江兩岸,加上一層淡墨的罩染,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夢幻乏景。這既是重慶這爭多霧山地的真實寫照,亦是畫家平和空靈的心性表露。承接了儒家美學中正平和儒雅規範。他的作品無論巨幅大作還是田園小品,都因其用筆的書寫意味和周墨的層次感,使得畫面墨色深淺有致,濃淡得宜,墨韻如音階般富含韻律而耐看、好看。

畫如其人,畫家本身的性格以及文化素養,往往決定了其藝術的品格。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氣韻非師》一節中說:「人品既巳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把氣韻高低和人品高低聯繫起來,可見品性的高度決定著作品的格調。道學先生為人謙遜隨和,好學習,愛讀書,有著溫文爾雅的氣質和厚德載物的胸懷。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已數次舉辦畫展,其山水畫在重慶已然是聲名鵲起。當年,先生正值知天命之年,精力充沛,除身體力行耕耘於筆墨之間外,還花費相當的精力執教子函授大學山水畫的教學。憶當年,先生府上,或談藝、或辯學、或論文、或拜師,往來者眾,無論長幼,履歷學歷之高低均待之若友,概無拒之。那時經濟條件尚不寬裕,雖幾盤小菜一盅小酒,然談藝論道,直抒胸臆,情之切切,其樂融融,現在想起亦是唏噓感慨,不能忘懷。彰顯了一位老藝術家寬以待人、嚴於律己,對藝術一絲不苟、孜孜以求,畢生解學的儒墨之道。

讀書、寫字、畫畫,構成了道學先生立體的生活狀態。在這種生活狀態下,他無限的擴展著自己藝術空間,尋找著自己的精神家園。先生雖已年邁仍堅持走進大自然,深入生活,潛心研究,品味著大千世界的涵養,解讀、詮釋著生命的哲理和精神的境界,因而先生的藝術創作激情洋溢,細雨清風。繪畫不在乎何種風格、題材和手法,惟有冥情所致,以心見筆,遂可成最美好。作為一位實力派山水真家,道學先生用自己的實踐經驗,闡述了當代山水畫的本質和精神,憑藉自己的天賦和勤勉,在藝術創作之途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夫畫者,情理之相融也,心手之合一也。是故「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願陳道學先生藝術之樹常青!

(作者孫漢軍,現為重慶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重慶中國畫學會副會長,重慶畫院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陳道學國畫山水

陳道學國畫山水

陳道學國畫山水

師造化行萬里路 畫苑中獨闢蹊徑

——記陳道學的中國山水畫

文/黃建華

中國山水畫不是面對真山真水的寫實,而是需要畫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表現。陳道學先生一身浸透了故土的靈秀,真切感受了巴山蜀水的自然神韻。他以自己獨特的筆墨技巧,描繪出一幅幅格調清新俊逸的今朝巴蜀畫卷。

陳道學先生幾十年來從不放棄對藝術的摯著追求。他早年曾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專心致力於對傳統技法的研究。爾後又得到名師指點,路子正,功夫深。他注重對傳統的吸收的同時,更堅持深入生活,搜盡奇峰作草稿。中華大地遼闊壯觀,絢麗多姿的風采使他如痴如醉。他數次暢遊名山大川,黃山、峨眉、三峽無不留下畫家的足跡,綦江東溪、川南金佛、巫山深處、大寧河畔更是畫家冥纏夢醉心眷戀之處。嘉陵帆影、重慶曉霧、三峽煙雨、寧河棹歌使畫家「漸悟」「乾坤之理,山川之質」,其畫稿盈笥累篋,難以計數。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和生命。假如畫家對所描繪的對象不熟悉、不深刻、或缺乏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激情,其作品就難以生動感人,也就沒有意境可言了。陳道學先生的作品蘊藉多姿的繪畫形象。含蓄有趣的藝術魅力,有著深遠的意境,就在於他胸中始終有那麼一股子對待生活激情,有那麼一股子對待藝術的勃勃深情。讀他的畫往往能使人們超越畫面上的有限形象,激起人們對生活的豐富聯想;從中領悟生活、藝術之美,猶如一首詩,宛如一支歌,給人們留下廣闊的遐想空間。

近年來,他創作了不少頗具生活氣息和時代特點的好作品。這些作品或氣勢磅礴、飄逸奔放,或揮灑淋漓、清秀滋潤,或淡雅,或濃郁蒼渾相濟、虛實有致,或韶秀中見鋒棱、或清麗中含古樸、給人以靈秀、清新、雄強、渾樸之美感。作品中的那些藝術形象,不倫是山城薄霧,巴山清泉、川東梯田、川南竹樓、蜀國榕樹都得力於畫家對大自然的心靈感受,然後寄情於筆端。如《故鄉月》、《山城之晨》、《巴山紅葉》、《寧河古鎮》、《竹鄉》、《嘉陵霧色》等,每幅畫卷都有不同氣象,有不能相互替代的特色,更有不同時的意境和情調。

陳道學先生的山水畫之所以能在流派雜陳的畫苑中獨闢蹊徑,為人們所重視;正於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有別於他人的心路子。在表現技法上,他常常在孕育好腹稿之後,大膽落筆,先用大筆頭飽蘸水墨,畫出山川的總體氣勢,然後用鉤、皺、點、染交錯遞進,一氣呵成,或虛或實,或濃或淡,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其畫面或秋色濃艷,或春霧朦朧,情趣無同,氣象萬千。他筆下的瀑布流泉,玩石雜樹,煙波帆影以及麟次櫛比的吊腳樓,點是刻畫得生動有趣,飄然欲出。陳道學先生頗能「匠心獨運」「慘淡絕營」。他善於以實托虛,主體與陪襯,聚散與疏密擺布得極為妥帖,陰陽明晦,對比自然,靜動相應,結構分明。深得「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真諦。這正是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妙造自然的實際成就。先生獨特的畫風受到畫界的讚許。

陳道學國畫山水 峽江行

陳道學國畫山水 春到巴山

陳道學國畫藝術集評

李煥民(現任中國美協顧問、四川省美協名譽主席,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美術家協會主席):

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都是經過漫長的跋涉才取得成功的,陳道學是其中之一。他的成功來源於生活,得益於寫生和勤奮的創作實踐,以及誠實為人。藝術的碩果是他多年來血和汗的結晶。

道學歷盡艱苦,沿嘉陵江登金佛,臨東溪、渡三峽,把川東特別是嘉陵江兩岸作為自己的感受點。他對這一帶的丘壑山川、層層梯田、川江點點帆影、蒼茫的山巒以及櫛次鱗比的房屋都盡收筆底。畫家的創作就萌生於對生活及大自然的審美之中,從生活中發掘出川東一帶內涵的美,並從中找到自己的藝術語言,而形成個人的風格。如《蜀山小景》、《嘉陵頌》、《山城風情》等都可窺視出畫家的藝術風貌。

道學常以山城、三峽、嘉陵江為題作畫。他擅長畫秋色,其筆下秋色蒼潤俊逸,筆墨洒脫。他有許多作品被國外友人收藏,《山城之晨》1988年赴前蘇聯展出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從道學的作品中看出他有深厚的功底,卻又不囿於傳統。他從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融進水彩畫的技法。他擅於用墨,尤其喜用淡墨作畫,然淡而不薄。其作品筆墨酣暢,色彩明快,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四川山靈水秀,孕育了眾多的人才。有人說巴蜀是藏龍卧虎之地,確實不錯,近年來湧現出不少有才華的中青年畫家。我們將為他們衝出夔門,走向世界鳴鑼開道。

藝術是無止境的,我以可染大師的「藝高無坦途」來祝願道學同志在藝術生涯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牛文(曾任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四川分會副主席、秘書長,重慶美協主席):

道學同志是四川省美協會員、重慶市美協理事、重慶國畫院畫師、沙坪畫院會長。六二年西南師範大畢業,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多年來他致力於中國畫的探索及創作。畫家歷盡艱辛,沿嘉陵江登金佛、臨東溪渡三峽,把川東和嘉陵江兩岸作為自己的感受點,對這一帶丘壑、山川層層梯田、川江上點點帆曩、蒼茫的山巒以及節次鱗比的房屋都盡收眼底。畫家的創作就是萌生在對生活及大自然的審美之中,他從生活中發掘出川東一帶內涵的美,從這裡找到了自己的語言符號,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如「蜀山小景」、「嘉陵頌」以及「重慶風情」都可窺視出畫家的藝術風貌。

他常以「山城」、「三峽」及「嘉陵」為題創作,擅畫「秋色」,筆下秋色營潤俊逸,筆墨洒脫,有許多作品被外國友人收藏,「山城之晨」八八年赴蘇聯展覽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這裡的作品,是畫家的近作,從中可以看到畫家有著深厚的傳統功底,卻又不囿於傳統,從兄弟藝術中吸取營養,融進了水彩畫的技法,他擅於用墨,尤其喜用淡墨作畫,其作品筆黑酣暢、色彩明快,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因而他的畫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有成就的藝術家都是經歷過漫長的拔涉才取得了成功。道學也不例外,他的成功,來源於生活,得益於寫生和勤奮創作實踐,誠實為人,藝術的碩果是他多年來血和汗的結晶。

四川山靈水秀,孕育了眾多的人才,有人說巴蜀是藏龍卧虎之地,確實不錯,近年來湧現出不少有才華的中青年畫家,我們將為他們衝出夔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而鳴鑼開道。

藝術是無止境的,我以可染大師的「藝高無坦途』』來祝願道學同志在藝術生涯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彭召民(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重慶市文聯副主席、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重慶市文聯副主席):

道學同志,1963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系,先後在西師美術系、重慶南開中學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和美術創作活動。現為中國美術協會四川分會會員、重慶美術家協會理事、重慶國畫院畫師、沙坪書畫社社長、沙坪畫院院長,是我市著名的中年國畫家和優秀美術教育工作者。

道學同志多年來致力於國畫的探索和研究。經常深入到山區、農村和嘉陵江、長江沿線採擷素材進行創作。他常以巴山蜀水為題作畫,從生活中掘出川東一帶內涵的美,找到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風格。他熱愛生活,重視傳統,有著深厚紮實的傳統根底,並從姐妹藝術中吸取營養,融進了西畫的技法。他作畫嚴謹,作品大都有艱苦的構思,絕少陳俗套路,每幅作品都成為自己生活的印證,情意的寄託,而不搞信手塗抹的筆墨遊戲。

他的作品以構思巧妙新穎,表現方法豐富多樣,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時代精神,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喜愛。

畫家由於對生活的熱愛和藝術的追求,辛勤耕耘創作豐收。歷年來,他創作了上百幅作品參加了各種展覽或發表,並多次獲獎。不少作品被美、法、日、加拿大、新加坡、港台友人收藏。他的「山城之晨」八八年赴蘇展覽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鍾紀明(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市美協顧問):

幾十年來,陳道學先生專註於中國的研究與創作,為社會、為人民奉獻了許多中國山水畫佳作,同時也培育和影響了一大批美術骨幹作者。長期的創作實踐使陳道學先生不僅具有紮實的傳統繪畫功力,也具有豐厚的生活積累。這次展示的作品是他近年來潛心創作的成果,展現了他在藝術創作上的堅實步伐和不斷求索的藝術追求。

陳道學先生不僅是一位藝術造詣高的畫家,時同他待人謙和、寬 容,為人正派,具有很高的人品和畫品。

李來源(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陳道學研習山水畫,歷時不長,而成就顯著。

七十年代初,他就一手抓傳統,一手抓生活。對傳統,他廣采博收,不帶偏見。無論是古代前賢或近代大師,凡是可以借鑒的,都加以研究,經過不斷的攪拌和滲合,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見解。

他善寫川江沿岸景色和巍巍山城景觀。藝術審視角度和藝術審美情趣卻很少雷同。他善於創新,善於發現,善於用最大的力氣撥開生活中的平凡,象一個淘金者那樣層層篩選,最後終於把那些隱藏在自然山川中的美展現出來。在觀者的心田裡,泛起一股熱愛自然、嚮往自然的波瀾。

陳道學的山水畫,在藝術視域上具有宏大的胸懷。為了表現山城及長江的雄奇,他注重體驗生活,在得其全貌之後,再居高臨下、鳥瞰全景。竭盡筆墨功能去抒寫那鱗次櫛比的房屋和峭壁懸岩的通途。求得對客觀景物的藝術表現與再現。他的畫,注重意匠和剪裁、整體和局部。能在亂中見整,平中求奇。氣勢突出,景境深遠。所繪的山石雜卉、溪橋舟艇、人物建築都有序不亂。充滿著繪畫的和聲和音樂的節奏。

陳道學除了能掌握筆的正側逆順轉、墨的濃淡乾濕焦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善於運用濃墨與淡墨。他勇於放膽,敢於在表現層巒疊嶂的山石中大膽潑墨、細心收拾。他用濃墨重而不滯,黑而不焦。能在整體的墨章中求其層次,有一種墨氣襲人之感。

陳道學尊重傳統,但不抱殘守缺。他以生活為師,江河為友,藝術地反映客觀景物。例如,表現長江、嘉陵江的小景山水畫,大都運用淡墨寫成。這淡墨的使用,絕不是單純地追求多樣與變化,而是生活和自然天地給他藝術美感的啟迪和驅使。眾所周知,淡墨的運用難度極大,沒有嫻熟的藝術技巧,是難以完美的。他在淡墨的運用上,善於掌握水與墨的分寸,作到淡而不薄、淡而不疏。在滿紙的淡墨痕中,又有清晰的形象可辨。如果說陳道學的那些濃墨山水是氣勢渾厚,那他的淡墨山水卻是清新剔透。

陳道學的山水畫被人們所珍愛,有些代表作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所收藏,並多次榮獲全國和省市優秀作品獎。

(排序不分先後)

陳道學國畫山水 青城後山民居圖

陳道學國畫山水 巫山紅葉

陳道學國畫山水 秋山葉正紅

陳道學國畫山水 江邊小鎮

陳道學,男,1936年生於重慶,重慶銅梁人。1962年畢業於西南師大美術系,曾任重慶美協付秘書長,重慶國畫藝委會委員,重慶國畫院學術會員,沙坪畫院院長,渝州書畫院付院長,沙坪書畫社付社長兼秘書長,四川美協會員。現為重慶美協名譽理事,重慶書協會員,重慶國畫院畫師,大渝畫院名譽院長,西南畫院付院長,紅岩畫院顧問,沙區美協名譽主席,為重慶文學藝術屆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當代著名書畫家。其作品重傳統重生活重出新,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構思新穎,手法多樣,形成蒼俊飄逸的藝術風貌。作品曾參加全國及各省市,港澳台,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地區展覽,並多次獲獎。全國內外十多家報刊雜誌專題介紹畫家事迹。重慶電視台,重慶廣播電台多次專題介紹畫家陳道學。1981年參加重慶藝術館舉辦的三人連展,1991年重慶美協、重慶國畫院、沙坪書畫院舉辦「陳道學中國畫個展」2005年參加重慶市4人聯展,2008年由重慶美協沙坪壩文化館聯合舉辦「陳道學扇面展」。作品《山城之晨》於1987年參加全國中青年畫家作品赴蘇聯展出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蜀山》獲六城市邀請賽展一等獎。《巫峽神女峰》參加全國著名畫家作品展獲銀獎,庫區朝暉參加由中國美協和重慶國畫院主辦的大三峽美展二等獎。作品被中國人民大會堂,京西賓館,湖北日報等幾十發單位收藏,畫家主要事迹已收入《中國美術家辭典》《中國美術家專集》《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大辭典》《中國書畫家簽名玲章藝術總覽》等籍典。

陳道學出版有《陳道學畫集》《21世紀有影響力實力派畫家陳道學》山水畫集,《陳道學山水扇面集》第一集、第二集。


推薦閱讀:

掃地機器人變畫家,再也無需牆紙,名畫隨時有
中國十大名畫,你知道幾幅?
畫家邱漢橋:反虛入渾,積健為雄
揮毫潑墨寫燕山——著名山水畫家劉克榮
畫家唐光前 境由心造 以形寫神

TAG:藝術 | 人生 | 畫家 | 先生 | 道學 | 藝術人生 |